88读书网 > 大明鲁荒王:家父明太祖 > 225.第225章 别光建东厂啊,西厂和内厂也要
    “父皇!此时万万不可!”
    朱标忍不住道。
    “如今锦衣卫给臣民的压力已经不小,若是再增加监察压力,只怕百官不堪重负!何况,太监不得干政,这是父皇您亲自立的规则,怎好更改?”
    朱元璋哼了一声。
    太监不得干政?
    事实上。
    太监早就开始干政了。
    他都派了多少太监去做监军,管理内帑,乃至于马政,盐铁等等…
    朱元璋已经用过很多次太监了。
    用过之后,只能说,好用,爱用。
    现在太监可是越用越顺手了。
    连带着陈老太监在外庭的威望都涨了不少。
    毕竟他手下的小太监们权力大了点,那些文武百官有时候也不得不对陈老太监恭敬一些。
    当然,朱元璋用太监还是比较谨慎的,同时管理的也比较严,所以还没有出现太监为祸朝政的事情。
    朱元璋看看朱标,皱眉道:“文武百官不法,有锦衣卫纠察!锦衣卫犯法怎么办?只靠南镇抚司够吗?
    如今锦衣卫指挥使管着南镇抚司,若是蒋??出了问题,南镇抚司还能监察他不成?
    同级怎么监督啊!”
    朱标闻言,沉默片刻,道:“朝中毕竟还有都察院…若蒋??有问题,有御史弹劾!”
    朱元璋冷笑一声。
    “哼!御史?那些文官都是些软骨头罢了!平日里欺软怕硬都是好手,真遇到不法了,反倒不敢弹劾!
    你看看工部左侍郎冯庭,宠信小妾都要被御史弹劾!
    老十呢?
    跟吴婉儿风风雨雨,从兖州传到应天,咱这里怎么没有弹劾他的奏章?
    就那帮子软骨头,咱没法相信!”
    朱檀:……
    当我面骂我是吧?
    朱标:……
    你怪文官软骨头?
    硬的都让您杀了啊…
    当初茹太素就算是文官中鲜有敢犯颜直谏的,结果呢?
    先是被贬,后又被杀…
    这大明朝没有李世民,谁还敢做魏征!
    不过这话他不敢跟朱元璋说,只能无奈叹口气。
    看来,这新的监察机构父皇十有八九设立定了…
    陈老太监见到朱标的反应,顿时喜出望外。
    太子都不拦着了!
    看来,这新监察机构真的要设立了!
    老祖宗在上,赵高,十常侍,鱼朝恩,童贯在上…
    我们洪武朝的太监也要有出头之日了!
    老天爷,能监察权柄熏天的锦衣卫,那得是多大的权力…
    谁能捞到这差事,那不得横着走啊…
    当然,十有八九能当这个监察机构头头的,也是自己的干儿子。
    毕竟,自己的干儿子如今都是太监里的大头目…
    陈老太监一边狂喜,一边忍不住想着。
    本来就该如此!
    太监多好用?
    太监忠心啊,除了贪财之外,却不能好色,离了皇帝就活不了!
    给太监权力才最让人放心啊…
    何况,太监没有后代,绝对可靠!
    毕竟,抢了皇位有啥用…
    总不能便宜家里的侄子外甥吧?
    呸…
    鬼才愿意冒着杀头的风险给侄子外甥争好处!
    所以太监大多数时候都是皇上身边最可靠的属下啊…
    朱檀却知道,自己必须让老朱打消掉这个年头。
    首先,宦官干政,其害无穷。
    远了不说,后世的土木堡战神,瓦剌留学生,明英宗朱祁镇之所以会那么丢人,就跟太监的教唆脱不开干系。
    至于更后面的祸害如刘瑾,魏忠贤就更不用说了。
    太监虽然没后代,不会造反,可他们变态啊!
    手中大权在握,就拼命折腾,祸害国家!
    太监当中有没有好人?
    有的。
    譬如朱檀一直想要从朱棣那里借来的马和。
    那可是历史上为中国远洋航海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大人物。
    但要找到像郑和这样的好太监,实在是凤毛麟角。
    总之绝不能让太监掌权!
    不过老朱这个人脾气很倔,顺从他,问题不大。
    但如果跟他对着干,十有八九老朱会硬是将这件事推行下去。
    朱檀想了想,笑道:“父皇说的是,这锦衣卫早就该有人管管了。他们的权力实在太大,监察百官监察百姓,我们这些藩王也受他监察,若是有一日锦衣卫指挥使对父皇不忠心,那影响实在太大了!”
    朱元璋点点头,笑道:“还是老十懂咱!不过咱得告诉你,咱派锦衣卫去,不是监察你们,主要是保护…咳咳…”
    朱檀笑笑。
    信了你的鬼。
    朱檀笑道:“儿臣以为这监察锦衣卫的机构早就该设立了,就应该让太监来做这新机构的总管!毕竟太监才对皇帝最忠心嘛,他们可是父皇身边的体己人,而且又没有后代,除了忠于父皇,别无其他选择。”
    朱元璋连连点头,道:“正是!正是!”
    朱标听的直皱眉头。
    老十连太监干政的害处都不知道吗?
    何况你自己就不反感被人监视吗?
    怎么还为父皇说话呢?
    真是岂有此理!
    朱檀道:“父皇,儿臣还有一个建议!”
    朱元璋难得被人如此认同,不由得心情大好,笑道:“说来听听。”
    朱檀道:“儿臣觉得这新设立的监察机构,也未必就那么让人放心!他们能监管锦衣卫以后更能监管百官,权力大的没边!虽然太监未必造反,可他们贪财啊!
    到时候如果他们大肆行贿索贿,上通同一气,甚至借助这新成立的监察机构操控百官,为他们谋取利益!
    只怕也让人头疼。”
    朱元璋闻言,点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朱檀笑道:“简单!再成立一个新的监察机构,可以监察锦衣卫,监察新成立的监察机构!这样一来就更加保险了。”
    朱标听到这里整个人都要疯了。
    你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
    怎么监察机构还越成立越多了?
    到时候满天下都是特务眼线,还让不让人活了!
    朱元璋听到这里已经觉得不对味了。
    他忍不住皱眉道:“那你建议成立的这个监察机构若是有不法之事该怎么办?咱是不是还要再成立一个新的监察机构?”朱檀笑道:“父皇英明!儿臣以为,确实应该如父皇所言再成立…”
    朱标人都快麻了。
    怎么,两个还不够,还要三个?
    而且听这意思,三个都不行,要四个五个…
    想到这里,朱标都有些无语了。
    这么下去,不是无休无止了吗?
    另一边,陈老太监都快欢喜疯了!
    这么下去,咱太监不就全都翻身了!
    好…
    好啊!
    朱元璋听到朱檀的话,却是哼道:“成立个屁!这样下去的话就无休无止了,咱得成立多少个监察机构!
    真是岂有此理!”
    朱檀干笑一声。
    事实上,老朱家后世也确实是这么玩的。
    永乐皇帝朱棣的时候成立了东厂,监察锦衣卫,监察百官。
    成化皇帝朱见深的时候成立了西厂,监察东厂,监察锦衣卫,监察百官。
    到了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时候,又成立了内厂,监察西厂,东厂,锦衣卫和百官…
    老朱家的监察套娃游戏玩的炉火纯青,只是把国家监察的乱七八糟,特务政治横行。
    朱元璋被朱檀这么一搞,也觉得扫兴。
    忍不住皱眉道:“什么乱七八糟的!蠢货才会没完没了,设立一个又一个!什么时候是个头!算了算了!不搞了!”
    朱檀笑问道:“监察锦衣卫的机构也不搞了?”
    朱元璋哼了一声。
    “你小子一肚子坏水!不像太子那么赤诚!他不赞同,就直截了当说了!你倒好,不赞同,还搞弯弯绕,哼!”
    朱标听到这里,终于笑了笑。
    十弟聪明!
    原来如此!
    陈老太监却是整个人都有些恍惚。
    什么情况?
    怎么一下子那么多监察机构就没了?
    你们这些人,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
    朱元璋说完监察机构的事,皱眉道:“老十,你来了正好,也省的咱找你了!对于那脱古思帖木儿,你是否也有了处置?怎么那一日看完那两个机器,便没动静了?脱古思帖木儿最近在府中长吁短叹的,还时常说你做事情不靠谱,竟然没了后话!跟他的妾室乌云其半夜还抱怨你做事情没准,害得他空欢喜呢!”
    朱檀听前面觉得还算正常,越听到后面,越觉得古怪。
    不是,老朱,你能不能少听听人家的隐私啊…
    大明朝知道别人秘密最多的就是你吧?
    跟小妾半夜说的话你都知道?
    太变态了!
    朱元璋似乎也察觉到朱檀跟朱标脸上的表情古怪。
    轻咳一声,道:“总之,事就是这么个事!你倒是解释解释,为什么将归义王丢那里就不管了?”
    朱檀笑笑。
    “原因有两个。第一,兹事体大,应该给父皇多一点斟酌它的时间,儿臣以为应当由父皇考虑好了召见儿臣为好。
    第二,这机器的推广和制造需要大量的时间,如今尚未完全准备好,即便是要放开跟蒙古人的通商,乃至于将脱古思帖木儿放归草原,也不急于一时。”
    朱元璋点点头,赞许道:“你是越来越成熟了。”
    朱元璋笑道:“咱从你请归义王去看那两架机器的时候就猜到,你会想着让他回归草原。
    咱倒不是没有放他回去的胸襟,诸葛亮对孟获尚能七擒七纵嘛…
    不过,黄金家族对草原的影响力非同小可,若是将脱古思帖木儿放回去,风险可是不小的。
    你就真的那么有信心,这些草原狼一下子就能乖乖变成草原羊,为你老老实实提供羊毛?”
    朱檀点点头,道:“儿臣相信,起码脱古思帖木儿绝对没有反心!只要他回去了,我们再开通互市贸易,蒙古人再度反叛的可能性很小。”
    朱元璋眼神微眯,看着朱檀,问道:“你为什么这么判断?”
    朱檀笑道:“因为和平相处的好处更大,他们会发现自己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物资会渐渐充裕起来,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双方没有战争,蒙古人也不用再受饥馑之苦,他们难道会愿意舍弃这样的好日子吗?”
    朱元璋心中叹了口气。
    这小子有点天真了。
    如果论起利弊得失来的话,这天底下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只要打仗就会死人,花钱,损失惨重!
    几乎每一次的战争都是两败俱伤。
    只有必胜把握的战争才能有些好处。
    但大多数时候即便是赢了也是惨胜。
    譬如大明建国以来的历次战争。
    虽然看起来都是打败了对手,巩固了边疆,拓展了领土。
    但实际上花费跟收获根本不成正比。
    无论是西北还是西南,如今派驻了大量卫所,但每年国家都要贴大量的财政给这些地方,却很难得到什么回报。
    平日里那些少数民族土司闹事造反,朝廷还不得不派兵镇压,同时拨出大量的财物去安抚那些土司。
    可战争,停过吗?
    不管是大明,还是任何势力,对于战争的考量从来都不仅限于经济。
    还包括国家安全,仇恨,文化,政治…
    任何大事小情都可能引发一场战争。
    老十这孩子怎么眼里只有钱呢?
    朱元璋看着朱檀,问道:“既然你对他这么有信心,如果咱将脱古思帖木儿放回草原去,继续让他做大汗,你可愿意为他担保?”
    朱元璋心中暗暗想着。
    如果这小子愿意为脱古思帖木儿担保,日后一旦他造了反,那自己也可以趁势教育他。
    对于战争的考量没有那么简单。
    老实说,辅政亲王虽然不是皇帝。
    但辅政亲王也可以算是皇权延续的一部分了,老朱是真的想将自己做皇帝的所有心得都传授给朱檀的。
    朱檀却笑着摇了摇头,道:“儿臣不会给他担保!”
    朱元璋愣了愣,道:“那你吹的天花乱坠,原来还是对他没什么信心嘛!”
    朱檀笑道:“儿臣是对自己有信心,一方面是儿臣有把握,他没办法反叛。另一方面是即便他造反了,儿臣也可以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快速平息叛乱。
    之所以要选中让他回到草原上继续做大汗,主要还是因为他是草原上法理最无可争议的大汗,同时他也见识过大明的实力,今后反叛的可能性会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