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京华郡主 > 第109章 圣寿节
    皇上口中说皇子公主都一样,真生了是皇子,他还是十分喜悦,当场下旨加封淑妃为贵妃。皇上当然不缺儿子,但三十多岁生的小儿子,总归感受不同。

    “我现在才明白先帝为何格外偏疼你一些。”圣寿家宴上,皇上笑着跟来敬酒的齐王说悄悄话,“小儿子果然更可人疼。”

    齐王一脸惊吓:“先帝何曾偏疼臣弟了?除了打的疼,臣弟可没偏着别的。”

    皇上扑哧笑出声,拍一把幼弟,笑骂道:“你就胡说吧,当心先帝显灵,真去揍你。”

    齐王却道:“那也挺好的,我还没梦见过先帝呢。”

    皇上怔了怔,也有些感伤,“我倒是梦见过几次,无一例外,都是骂我辜负他的期望。”

    “梦是反的。先帝要是看见您把李策那老家伙发配去西北,一定高兴得很。”齐王嘿嘿笑,“不瞒皇上,那天我特意躲在车里,看着他们出城的,心里别提多爽快了!”

    皇上大笑:“这种事也就你干得出来!”

    齐王笑着举杯:“那也得皇兄给我这个机会。这杯贺皇兄一尝夙愿、喜获麟儿。”

    兄弟俩碰了一下,皇上笑道:“也祝你早生贵子。”然后一饮而尽。

    齐王敬了皇上三杯酒,道:“我看他们玩那冰车大呼小叫的,高兴得很,我也瞧瞧去。”

    “你呀,都要做父亲的人了,还这么贪玩!去吧,正好把琰儿换回来。”

    宴会设在西苑澄华宫,宫室建在高台上,冰道就是顺着澄华宫南侧的坡道浇筑的。

    方才入席前,皇上也曾站在檐下看了一会儿孩子们嬉戏,不过他之前骑马遛了一圈,有点累,很快就叫开宴,进去就座了。

    刘琰在席上陪了一会儿,出去看弟妹们还没回来,齐王答应一声,起身道:“天也不早了,我带他们玩一会儿,就都领回来。”

    一出大殿,戏曲之声就传了过来——皇上对南戏没什么兴趣,但想着太后和妃子、长公主们可能想听,就让把戏台摆在了西偏殿。

    齐王一面跟着哼哼,一面溜达到冰道那边,正看见许京华滑下去,他站在边上等着她滑到头回来,问道:“你怎么还在这儿?不冷吗?”

    “不冷啊!我都要出汗了。叔父,你也来玩吗?”许京华两颊红彤彤,眼睛里也都是亮晶晶的欢悦之色。

    “嗯,我来瞧瞧。出汗就歇一歇吧,天晚了,越来越冷,你也去听一会儿戏,带着琼儿。”

    大公主远远听见,大声求道:“五叔,让我再滑一次吧!”

    齐王失笑:“好好好,让你再滑一次。”又跟迎上来的刘琰说,“皇上叫你回去呢。”

    刘琰答应一声,看许京华一眼,道:“那我先去了。”

    “去吧去吧,一会儿我就带着他们都回去了。”齐王催道。

    刘琰走了,许京华看着大公主滑下来,带她回去太后那儿,太后把她们俩叫到跟前瞧了瞧,先打发她们去更衣,喝杯姜茶,回来再入席。

    这时戏也唱得差不多了,太后叫撤下去,长公主们就说要去给皇上祝寿敬酒,因有亲王们在,后宫妃子不便前去,太后便只打发许京华、大公主、二公主跟着一起去。

    一行女眷到正殿,见桂王、荣王、茂王围坐在皇上左右,旁边是太子执壶倒酒,长公主中排行第二的长清长公主便笑道:“皇上可不能只与兄弟们亲近,也让妹妹们敬一杯酒吧?”

    “不忙。”皇上笑着揽住身边荣王,“先告诉你们一桩喜事,我刚刚给三弟家瓘儿做了个媒,是亲上加亲的喜事。”

    皇上没明说,长公主们不知底细,纷纷给荣王道喜恭贺。

    许京华却听出不对,瞧了刘琰一眼,刘琰也正看她,两人目光撞上,他笑着点了点头。

    再看荣王,笑容颇为勉强,只摆手说:“今日是皇上的大日子,咱们还是共同举杯,祝皇上万寿无疆。”

    皇上高高兴兴饮尽这一杯,又喝了长公主们敬的酒,大公主二公主端茶来敬,皇上也都喝了,最后到许京华,她尚在孝期,杯里也是茶。

    “瞧我们京华出落得多好。”皇上抚掌称赞,又转头叫刘琰,“太子也给我斟杯茶来。”

    刘琰放下酒壶,接过内侍递来的茶壶,含笑低头,给皇上倒了温茶。

    许京华举杯道:“京华贺皇上寿辰,愿国泰民安、皇上万岁。”

    皇上也举杯示意,笑道:“国泰民安四字,深得朕心。”举杯一饮而尽。

    刘琰把茶壶还给内侍,提箸给皇上布菜,并禀道:“这茄子是京华自种的,特意献来给父皇贺寿,父皇尝尝。”

    皇上举筷吃了一口,称赞不绝,又夸许京华能干,把她夸得很不好意思,赶忙告退回去了。

    “皇上好像有些醉了。”许京华悄悄跟太后说。

    太后一笑:“今日高兴,醉就醉吧。”

    皇上大约是真高兴,到得后来,甚至自己击案高歌,还拉着几位亲王一起起舞,直到月上中天,兴尽了才散席。

    刘琰之前就考虑过太晚了,回宫未免折腾,早早让人把望春宫、结绮院、流芳院等处收拾出来,好让太后、皇上就近留宿。

    皇上虽然颇有醉态,却坚持要和太子一起送太后回望春宫,刘琰只得把皇子公主们托给德妃、贤妃,先陪着去望春宫。

    进了大殿,皇上扶着太后,请她上座,自己坐在一旁,又叫刘琰和许京华过来,一手拉一个,对太后说:“娘娘,两个孩子的婚事,咱们就这么定了吧。”

    太后这时也没什么好说,只能点头:“等京华出小祥,再下旨意吧。”

    “自然,自然。”皇上笑着把刘琰的手按在许京华手上,对她说,“我就把太子交给你了,你们两个,以后要相亲相爱,知道吗?”

    许京华红着脸点点头。

    皇上又转向刘琰:“你自己心里有数,我就不说了,去吧,让我和娘娘说几句话。”

    两人便自然而然地牵着手告退了,皇上侧身看着他们离去,感叹一声:“年轻真好。”

    太后道:“皇上才过而立,也年轻着呢。”

    皇上摇摇头,撑着椅子扶手起身,徐若诚要来搀扶,皇上却拨开他道:“不用,你下去吧。”

    太后以为皇上要说什么要紧事,便劝道:“我看皇上喝得不少,要不先回去歇了吧,有事明日再说。”

    皇上却走到她跟前,半转过身,一屁股坐在了脚踏上。

    太后吓了一跳,低头道:“皇上这是……”

    “娘。”皇上把头轻轻靠在太后膝头,低低叫了一声。

    太后一顿,听皇上接着说:“您还记得吗?南下逃难的时候,您都让我叫‘娘’。”

    为了活命扮成流民,她带着个孩子,当然只能母子相称……那是他们这一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光,太后怎会不记得?她把手放在皇上肩头,轻轻拍了拍。

    “可是后来,到了建康,见了父皇,进了宫,您就再也不准我叫了。”

    太后眼眶湿润,低叹一声:“尊卑有别……”

    “我特别羡慕老五,可以光明正大地叫您娘。”皇上声音里有了笑意,“他刚出生时,我真的一点都不喜欢他,觉得我只有一个娘,还让他给抢了。”

    太后只能看见皇上后脑勺,不能察言观色,索性直接问道:“那你后来怎么又愿意哄他了?”

    “因为我大婚之前,每年生辰,您都亲自下厨给我做一碗面,但没给老五做过。”

    太后有些心酸,她第一次下厨给皇上做寿面,是他们到建康以后,皇上第一个生辰——整个建康皇宫,只有她一个人记得小皇子的生辰,她求爷爷告奶奶,好不容易才做了那么一碗面给小皇子庆生——那碗面的滋味,哪是齐王这种生来富贵、半点苦没吃过的孩子能懂的?

    不光齐王,连先帝,太后也没自己下厨给做过什么吃的。

    “所以那日琰儿生辰,京华自己说想做碗面给琰儿送去,我很受触动,琰儿很幸运,能在最好的年纪,遇上这样一份真心。”

    太后笑道:“知道啦,我这不是答应了吗?”

    “您还得长命百岁,看着他们生儿育女。”

    “好好好。快起来吧,坐那儿不凉吗?”

    “我还想叫您一声娘。”

    “……叫吧。”

    “娘。”

    “哎。”太后答应一声,伸手扶正皇上头顶冠冕,“这一年多,皇上辛苦了,好在如今毒瘤已清,皇上歇一歇,尽管大展拳脚吧。”

    皇上这才高兴,扶着太后的椅子站起身,说:“那我回去歇着了,母后。”

    太后知道这时候不能纠正他,便点点头,扬声叫徐若诚进来,“好好服侍皇上就寝,记得喝一碗醒酒汤。”

    徐若诚答应着扶皇上出去,太后轻轻一叹,亲信老嬷嬷自内殿过来,劝道:“娘娘也歇着吧。”

    “嗯,京华呢?”

    外面进来宫人禀道:“殿下和郡主出门就遇见了齐王殿下,郡主已经回房就寝了,齐王殿下和太子殿下去了流芳院。”

    太后:“……他怎么没回家?”

    “齐王殿下没说。”

    太后不禁烦恼:“一个省心的都没有!”

    老嬷嬷笑着劝道:“娘娘如今才省心呢,郡主做了太子妃,以后日日在您跟前,多好!咱们王妃也有了身孕,明年你就抱小孙子了!还有皇上,老奴没什么见识,但皇上今日借着酒同您掏心掏肺,不也是为了让您安心吗?”

    太后听得怔了一会儿,才笑道:“你说的是,我真是越年老越多虑,罢了,不管了,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