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二十四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1…
    赵贲并未答话,而是鬼鬼祟祟地探头张望1番。
    见自家两个哥哥赵虎、赵旭2人远远把守着营帐,赵贲方才放下心来。
    其人凑到赵旻身前,压低声音道。
    “少君,主母…少君明鉴,非老主母,乃皇后…主母对少君带妾出征之事极为不满…”
    赵旻登时汗毛倒竖、悚然1惊。
    我去!伏寿如何得知老子与卞夫人之事?
    完犊子了!
    “且慢!阿贲,你再说1遍!”
    待确认此事之后,赵旻惆怅了。
    不问自知,这事儿1定是赵大娘告诉的伏寿。
    以伏寿之精明,曹家、夏侯家如今对赵旻忠心耿耿,其人焉能不生疑?
    赵大娘只好向大儿媳说明此事内情…
    若问赵大娘最喜欢、最满意的儿媳是谁…大乔都得排到老2。
    老大当然是伏寿。
    事已至此,赵旻只能提前做好准备。
    其人无力地挥挥袍袖。
    “阿贲,继续讲!”
    “少君,仆将主母原话转告少君,少君请听真。”
    赵旻颔首:“你但说无妨!”
    赵贲在赵旻耳畔低声道。
    “赵从文!你好大胆!待你返还许都,妾必与你算账!”
    赵旻打了个激灵。
    “阿贲,闲话休提,说重点!”
    赵贲苦着脸道:“少君,主母令仆必1字不差转达。”
    赵旻无奈。
    “无妨,我自会向你主母说明1切。”
    赵贲心道:县官不如现管,也罢!
    “夫君放心,关于西域之事,妾必与公仁公、荀令君仔细商议,其后再做定夺。夫君此计甚妙,妾盼夫君及早1统天下、扶持皇儿尽快继位。
    此外,刘玄德、孙仲谋处,妾亦将尽速下诏,责令其2人返还治所、止息兵戈,否则妾将撤其2人1应职务、褫夺1切爵位,请夫君勿忧。”
    赵旻暗暗点头,大为满意:这才是老婆跟老公说话时应有的态度!
    赵旻高兴得太早了。
    “然则…赵从文!因你屡教不改、屡改屡犯,故而你今后若再敢带妻妾出征,我必褫夺你开府之权!”
    赵旻默默咽了口口水。
    这是威胁!红果果的威胁!
    老子若没有开府权,卫府将焉存?
    显而易见,伏寿吃醋已经吃到要开无双的程度。
    伏寿贵为大汉皇后,当然不可能随赵旻这个卫将军出征…
    所以,大老婆伏寿享受不到的福利,1众妹妹们从此谁也别想再享受!
    赵旻携美出征的好日子,到头了。
    这还不算完…
    “此外,赵从文,回许都后,我罚你入宫城伴驾3个月,非必要不得离宫城半步!”
    赵旻心中哀叹:我滴乖乖!简直要命啊!
    最后,才是正经事儿。
    “夫君尽管放心,批准西域都护府重设、任命西域都护府及4郡2关1应官吏、定凉州新政、任士元为右扶风等等之诏,妾已悉数交于阿贲。
    请夫君谨记:无论何时,妾皆为夫君贤内助,夫君如无要事,妾与皇儿盼夫君速归、速归!”
    赵旻心中1暖。
    大老婆虽然凶了点儿,但还是疼老子的。
    于是乎,这个苟哥长长松了口气。
    赵贲拜倒顿首。
    “少君,此即主母之原话。”
    赵旻是长长松了口气,赵贲却冷汗长流。
    他清楚1点:他知道的太多了!
    赵旻亲自扶起赵贲,哑然失笑。
    “阿贲何必如此紧张?我既敢做下此大逆不道之事,又何惧天下人指指点点?”
    这个苟哥还是挺有自知之明的,他确实不知脸为何物。
    赵旻叹了口气。
    “阿贲,家母、冉叔身体是否康健?太傅、光禄勋等人可安好?阿凝、阿月、阿香及阿芷今又如何?阿绍是否坚持读书习武?”
    阿芷,便是大乔,其人闺名桥芷;阿绍是孙策嫡亲子孙绍。
    赵贲见自家少君确实没有杀人灭口之意,这才松了口气。
    “回少君,老主母、冉伯父皆康健;杨太傅、光禄勋皆精神健旺;
    张夫人、杨夫人、孙夫人、桥夫人亦皆安好,孙夫人虽因身孕偶有不适,然有桥夫人照顾,故孙夫人亦无碍。
    少君但请放心,有张夫人、桥夫人在,家中甚为和睦。此外…少君,阿绍膂力不俗、习武天资过人,杨夫人颇喜阿绍,故阿绍并未荒废学业及武艺。”
    赵旻很欣慰。
    孙绍不愧是孙策的亲儿子,其人遗传了孙家的优秀基因。
    得知家中安好、几个老头儿无恙、又吃了大老婆1通数落,赵旻便安下心来。
    赵旻遂取出文房4宝,准备给大老婆写封谢罪信。
    “阿贲且稍坐,容我为你主母修书1封。”
    而就在此时…
    “少君…尚有1事,仆恐少君至今仍不知。”
    赵贲犹豫再3后,还是忍不住开口道。
    赵旻心中1惊、霍然抬头。
    “阿贲,何事?”
    赵贲咬了咬牙道。
    “小桥夫人始终未离开许都,至今已半年有余。”
    赵旻目瞪口呆。
    小乔没走?1直没走?她在许都过的年?大乔1直瞒着我?
    啊这…
    赵旻心态凌乱了。
    难怪!难怪!
    难怪孙权不信任周瑜!
    赵旻很快便释然了。
    然后…
    赵旻兴奋了。
    孙权猜忌周瑜?哈哈!老子的机会到了!
    只要老子的大乔搞定小乔,何愁瑜哥不到老子麾下来?老子虽得不到诸葛亮,但老子至少还有周瑜!
    赵旻放下毛笔,笑吟吟地看向赵贲。
    “阿贲,小桥夫人是否喜欢许都?”
    赵贲不知道自家少君心中那猥琐的想法,是以其人老老实实道。
    “回少君,以仆观之,小桥夫人似有久居许都之意,老主母令仆为小桥夫人送日用之物时,仆曾见过其人之宅院,其宅院装饰典雅、别有意趣,且仆从不在少数。
    仆曾闻,小桥夫人曾多次请卫府诸同僚、乃至朝廷重臣之妻妾至其人府中聚会。”
    赵贲的这番话,信息量很大。
    赵旻瞬间便听懂了。
    乐不思蜀的小乔,有意迫使周瑜转投赵旻麾下!
    哎呀呀不得了!
    心中乐开了花、表面却仍淡定从容的苟哥,当即不再犹豫,其人在赵贲研磨之下,“唰唰唰”提笔挥墨,很快便写出1封又1封家书。
    写好家书之后,赵旻仔细地将这些家书分装入信封、珍而重之地交给赵贲。
    “阿贲,明日你便返回许都,务必转告你主母,刘玄德、孙仲谋之诏令,须尽快遣斥候,分别送至会稽郡山阴城、以及吴郡丹徒城!
    阿贲切记要快!否则我担心刘玄德又将有后手!”
    赵贲躬身领命。
    是夜,赵旻兴奋得险些睡不着觉。
    毫无疑问!
    周瑜若转投赵旻麾下,那么…
    太史慈、蒋钦等孙策1手提拔的老臣,还会远吗?
    历史上太史慈在孙权麾下郁郁不得志,最终英年早逝。
    可如今不1样了嘛!
    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幻想着允文允武的周瑜、勇不可挡的太史慈为自己南征北战,赵旻笑眯眯地进入了梦乡。
    翌日清晨,送走赵贲之后,赵旻便连拉带拽地唤上韩嵩,率军赶赴武陵郡郡治临沅县。
    临沅县便是后世的湖南常德市,其地位于襄阳城正南方9百余里之处,沿途山路较多。
    是以,韩嵩心中以为,赵旻即便率领的是携带口粮、轻装赶路的骑兵,至少也需十天才能赶到彼处。
    在韩嵩的认知之中,行山路可日行百里,已是颇为精锐之兵卒方可做到之事。
    呵呵!
    卫府的铁骑,让韩嵩见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精锐。
    卫府大军开拔后的第4日上午,便赶到了武陵郡郡治所在临沅城。
    赵旻情急之下,突破了自己行山路2百5…十里的极限。
    韩嵩苦不堪言。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司马徽的绰号非常有趣:“水镜”。
    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襄阳记》
    水镜者,如水如镜。暗示此人擅长鉴别人伦,喜好臧否人物。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蜀书7庞统传》
    客居荆州的“水镜党人”,其实与东汉末年世家子弟“清议纵横、臧否人伦”是1模1样的;都是门阀子弟利用“舆论”来“操纵选举”的手段。
    汝南许邵的“月旦评”即典型“清议行为”,影响甚巨,震动朝野,甚至引得曹操屈身下拜,以求大名。
    (乔)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世语》
    注意:许邵为汝南郡功曹,与从兄许靖不睦,竟摈排靖“不得出仕,以马磨自给”。可见这些喜好臧否人伦的“清议之徒”,仕宦心态是何等扭曲。事见《蜀书8许靖传》。
    所异者,“清议派”是掌实权的,而“水镜派”则是失意的客籍子弟,不得仕宦而妄作大言。
    只具其形,不见其实。
    其本质,恐怕与“诸葛亮欲官而不得”相同。
    长期在这种圈子厮混,诸葛亮的真实心态可见1斑。
    所谓“不求闻达于诸侯”,仅仅指代与刘表的牴牾,而非其安贫乐贱的实据。
    庞德公与徐庶荐贤于刘备,力荐诸葛。可见亮之“隐居”,乃是“待价而沽”的终南捷径。真隐士怎可能闻名荆襄!
    注意:“卧龙”之名,即出庞德公。
    此君大概也是“水镜党人”。
    和东汉党锢之祸时所谓的的“8厨、8顾、8俊、8及”其实源出1脉。
    相互吹捧、自作声名。
    拓展1句,诸葛亮在“水镜党”的经历,使其极端提防类似行为。佐仕先主时,谗废喜好褒贬的彭羕;辅弼后主时,打击结党营私的李严,贬废臧否人物的廖立;诸葛亮自出其间,故很清楚类似行为背后的实质,尤其提防。
    注意:魏明帝打击“浮华党人”亦出同因。
    浮华是清议的高级形式,危害更巨。
    所以,亮躬耕南阳,名为“躬耕”,实际是待价而沽,欲平步青云,1飞冲天。
    看诸葛亮对刘备的“隆中对”便可知。其见识之精妙,眼光之凌厉,令人拍案叫绝。
    3国版图的后续发展,与亮之预测完全相同(即杜甫所谓“功盖3分国”)。
    而此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2十7岁的青年。
    注意:鲁肃的“榻上策”与沮授的“平河北策”亦可圈可点,但见识不及诸葛。
    能够画策“隆中对”的奇才,仕宦心态可谓喷薄欲出。
    如果仅因其人《出师表》的谦词,就被人认作“安贫乐贱、不求闻达”的超然隐士,那可真是南辕北辙!
    管仲、乐毅,皆强臣辅弱主,将相弄实权。
    诸葛亮隐居山野,1方面交游清议,1方面又不得出仕。
    亮之才干,纵不能1步登天(类似被刘备奉为谋主),出任郡守令长亦不在话下。如果说诸葛亮少年时客居荆州不得出仕,是因幼弱无名;那其青年时依然孑然隐居,便另有内情了。
    内情即是:诸葛亮欲寻找弱主。
    注意:此处“弱主”非指无能之辈,而是特指代能容含尊崇自己的谦恭之人。
    春秋姜齐的齐桓公(战国田齐还有个齐桓公,即讳疾忌医的那位),春秋燕国的燕昭王,怎么可能是无能之辈?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