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二十三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1…
    趁荆州实际上的主人尽皆在场,赵旻当众提出这个问题。
    荆州士人中,智力最高的蒯良微微1笑。
    “太子太傅大可不必忧虑此事,文仲业之所以挑唆5溪蛮作乱,仅为呼应刘玄德耳!某等既已破坏刘玄德之诡谋,则文仲业必无心再作乱,如此,5溪蛮之乱自解。”
    说着,蒯良看向韩嵩。
    “德高,有劳你随太子太傅赴武陵郡,劝文仲业迷途知返、勿再继续助纣为虐。”
    诚然,对荆州豪族而言,这只是其内部矛盾,根本不值1哂。
    韩嵩遂笑着作揖。
    “子柔兄放心,仲业与某交情匪浅,其人定不吝卖某如此薄面。只是…”
    韩嵩看向赵旻。
    “太子太傅亦欲见仲业1面否?”
    赵旻太想见文聘1面了!
    文聘那可是妥妥的次1流猛将,而赵旻正好缺人才。
    于是赵旻颔首。
    “为荆州安定,我见1见文睡…文仲业又何妨?”
    兴奋之下,赵旻险些说出“文睡觉”这3个字。
    1众荆州士人当即对赵旻赞不绝口。
    “太子太傅高义!”
    “太子太傅仁义宽厚,某等佩服!”
    “太子太傅心念苍生,真乃仁人也!”
    赵旻毫不脸红地笑纳众人的称赞。
    然后…其人图穷匕见。
    “然则,德高先生,黄汉升今应何在?”
    蜀汉5虎上将中,关张2人,赵旻是不大可能收归麾下了;
    所以他只能从赵马黄3人着手…确切而言,是从3人中的黄着手。
    目前赵旻已集齐曹魏阵营5子良将,并在卞夫人帮助之下收得诸曹、夏侯氏,且有望集齐孙吴阵营的江表十2虎臣…
    尽管赵旻如今仅收了1个徐盛。
    眼见如今有望收下黄忠,赵旻焉能不兴奋?
    是以,赵旻迫不及待想知道,黄忠到底在哪儿。
    文聘、黄忠2人的老乡韩嵩抚须作答。
    “太子太傅,以某观之,汉升即便未与仲业同在武陵郡,想必亦相距不远矣。
    汉升、仲业皆为当世之虎将,太子太傅如有意将其2人收入帐下听用,此正当时焉!”
    赵旻霍然起身。
    “事不宜迟,有劳德高先生为我引路,我今日便率卫府铁骑,定武陵郡之乱!”
    刘备的密谋已破,刘表也没有必要再见,兼且秭归城建工坊之事已定、襄阳城工坊又已开始投产…
    1言蔽之,赵旻此次襄阳之行的任务,在这短短半日内便已全部达成。
    接下来,便是赵旻收获彩蛋…咳咳…盲盒…咳咳,意外惊喜的时刻。
    赵旻不能不急。
    万1文聘提前被刘备挖走,赵旻还不得哭晕在厕所?
    从来都只有赵旻挖别人家墙角,哪能轮到别人来挖赵旻墙角?
    尽管文聘如今还不是赵旻麾下之臣。
    然而…
    赵旻虽急,韩嵩却不急。
    韩嵩呵呵1笑道。
    “请太子太傅稍安勿躁,天色不早,南郡至武陵郡又以山路为主,某等明日再启程亦不迟。”
    有别于北方那些兼资文武、身强体壮的士人,以及蔡瑁、蒯越、蒯良等文武双全的荆州士人,韩嵩终究只是个文士。
    偏偏…
    赵旻还不能不带上韩嵩。
    1来,韩嵩是文聘、黄忠的老乡;2来,韩嵩是有“楚国之望”美名的荆州名士。
    考虑到文聘、黄忠亦出身于南阳豪族,赵旻便不能不带着韩嵩1起去见文聘。
    是以,赵旻只能按捺下来性子…耐心地等待半日。
    当然了,赵旻是不可能闲着的。
    既然今日韩嵩不愿出远门,赵旻便带着他与其他荆州士人,在城外的工坊参观视察了1番。
    赵旻现场发现问题之后,当场提出1系列改善措施,蔡瑁、蒯良等为首之士人,即刻唤来匠人头领,当场按照赵旻提出的改善措施进行整改。
    1番折腾、整改之后,已是日落时分。
    对赵旻心悦诚服的众人,真心诚意请赵旻进襄阳城赴宴。
    赵旻推辞不过,只好令赵旭赴城外军营寻来赵虎,与1众荆州士人进襄阳城。
    而就在众人即将进襄阳城之时…
    只见1名昂藏健壮的骑手骑着骏马、手中兀自牵着1匹快马,自襄阳城中疾驰而出。
    赵旻瞬间便认出那人,当即喝问道。
    “阿贲何以在此?”
    那骑手不是别人,正是被伏寿催着、急匆匆赶往成都城的赵贲。
    这小子艺高人胆大,在此乱世,居然也敢孤身上路!
    好吧,赵贲沿途所经之处,不是赵旻的地盘就是刘表的大本营所在,治安确实良好。
    赵贲既至襄阳城,说明其人的路线是由许都至南阳,经宛城至襄阳城,再从襄阳城至秭归,走水路抵达成都城。
    话说回来,赵贲到襄阳城,便宣告其人这趟千里迢迢的旅程提前结束…
    因为赵贲要找之人,正是他那无良腹黑少君赵旻。
    以是故,疾驰之中的赵贲,在人群中骤然听到赵旻的声音,其心情便可想而知。
    只听“希聿聿”1声,赵贲胯下那匹骏马前腿离地、骤然驻足。
    然后,赵贲利落至极地滚鞍下马,1溜烟奔至赵旻身前、深施1礼。
    “仆参见少君!”
    赵虎、赵旭2人向赵贲这个族中同辈兄弟抱拳。
    赵旻扶起赵贲,1脸疑惑地问道。
    “阿贲何以在此?莫非许都又有何变故?”
    天可怜见,此时此刻,赵贲的心理活动丰富多彩。
    许都有何变故?
    天老爷!少君再不回去,仆恐性命将不保矣!主母好可怕!
    当然了,因此处人多耳杂,赵贲表面上古井无波。
    “回少君,今有天子诏令在此!请少君接诏!”
    赵旻心中1惊。
    他当然清楚,所谓“天子诏令”,实则是他最心爱的大老婆伏寿之指令。
    换言之…
    大老婆很生气。
    于是乎,赵旻心中有些发毛。
    怕伏寿者,岂独赵贲1人欤?
    赵旻恭恭敬敬接过诏令,却不急着打开看…
    他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阿贲可知,天子诏令是何内容?”
    赵贲躬身作答:“回少君,此乃天子责令少君尽速定天下之乱、及早返回许都主持大局之诏也。天子措辞极其严厉,请少君速速定乱平叛!”
    赵旻秒懂:赵贲之意为,大老婆确实很生气,老子再不及早回去,后果将会很严重。
    于是乎,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的赵旻,便打开诏令匆匆1览。
    果不其然…
    诏令字里行间,虽满是斥责之言,但赵旻分明从其中看出两个大字:
    思念!
    赵旻感动之余,不由暗暗心惊胆战…
    他再回许都之时,伏寿若见他又带回两个妹子…我的天呐!
    赵贲察言观色后,心有戚戚然。
    其人心中暗叹,复又自挎包中取出几封“天子诏令”,也就是伏寿遥控下达给赵旻的指令。
    “少君,此诏令需仆当面向少君解释1番。”
    赵旻心领神会。
    这1定是关于西域、凉州等事的诏令。
    于是乎,主仆2人默默交换了1个眼神、彼此心照不宣。
    1旁不明内情的荆州士人们,犹在笑呵呵地作揖恭喜赵旻…
    “太子太傅深受天子恩宠,此乃我皇汉之大幸哉!”
    诚然。
    1般来说,似赵旻这等权臣离京远征,天子都不会急着催其人回京。
    偏偏到赵旻这儿,此事恰恰相反,这说明什么?
    说明赵旻与天子关系颇为和睦。这难道不是天大之幸事焉?
    赵旻懒得与这些荆州士人们解释,写这诏令之人,其实是他那控制欲极强的大老婆。
    赵旻招招手。
    “阿贲,随我等1同赴宴!”
    席间众人言笑晏晏,赵旻心中戚戚然。
    宴后,赵旻返回军营、拉上帐帘。
    “阿贲,皇后都有何话托你转达?”
    【作者题外话】:伏寿是凶了点儿,但伏寿对赵旻也是1等1的疼。
    而且话说回来,伏寿为什么凶?还不是因为赵旻是个花心男加lsp?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诸葛亮作为政敌家庭出身的“异见子弟”,不受刘表喜爱是理所当然的。
    在此要特别纠正1个观点,此观点流毒甚广。
    核心大意是说:诸葛亮联姻沔阳黄氏,而亮岳父黄承彦与蔡氏婚,是刘表襟弟。
    以此证明诸葛亮在荆州地位显赫。
    这种以现代视角反推汉末的“想当然”是很不合时宜的。
    刘表与蔡氏、蒯氏的结合,本出自于不得已。
    表为刺史,白手入荆州。
    江陵多郡贼,表不能入,遂治兵襄阳。
    其人被迫与地方豪强蔡氏、蒯氏合作。
    袁术阻兵屯鲁阳,表不能得至,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荆越、襄阳人蔡瑁与共谋画。--《后汉书卷7十4-刘表传》
    注意:荆州刺史治本在南郡江陵县,而刘表将治所迁至襄阳。
    注意:刘琮也并非蔡氏子,而是尚蔡氏女。
    1个完全出于政治联姻、且无所生育的后妻(蔡氏),在刘表心中何等分量,不言自明;
    而后妻的妹妹的丈夫的女婿(诸葛亮),又是何等分量,更不必多言。
    诸葛亮在南阳,以其叔依附袁术、构罪刘表;不得出仕,理所当然。
    亮年轻时未必没有过出仕念头,不过从结果看、必然是屡次受阻。
    《亮传》对诸葛亮青年时代的“不得志”,多所避讳,其内情却1目了然。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屡次提到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有所实指,此“诸侯”即荆州牧刘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出师表》
    非“不求闻达”,而是“不得出仕”。
    所谓的“不求”,非不求也,求之不得也。
    其真实心态,就和很多失意青年,大言不惭“我没想着赚大钱,就是想自我磨砺”1样。
    这不过是聊以自慰的狂言罢了。
    所谓“隐居”,大抵是“好事者”自作声名的“终南捷径”。
    亮虽不得出仕,其仕宦心态却日盛1日。“1步登天”的念头盘结脑海,愈发强烈,喷薄欲出。
    看诸葛亮交游往来的对象、便可窥见12。
    汝南孟建,颍川徐庶,颍川石韬,博陵崔州平。
    其中孟建、徐庶、石韬、诸葛亮,号称1时俊杰,4子并称。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魏略》
    颍川贵刑名,汝南与颍川并称。崔州平是故太尉崔烈之子,避董卓之祸出奔南阳。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蜀书5诸葛亮传》
    注意:崔州平,史失其名。
    故太尉崔烈子,议郎崔钧弟。
    均字元平。
    可以说,诸葛亮的“交游圈子”,完全由高级官宦子弟,与精通刑名的客籍士人组成。除徐庶出身寒门(单家子),其余均为地方大小豪族。
    注意:徐庶精刑名,恐怕也非小门小户。
    “单家子”仅指政治身份不显,未必指家资不富。
    同时代张既,即单家子,家富而多财,官以贿成。
    此见《魏书十5张既传》引注《魏略》部分。
    亮为布衣,却时常大发感慨、臧否人伦,最喜预言友人将来能够“做多大的官儿”。仕宦心态炽如烈焰。
    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3人曰:“卿3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魏略》
    这些青年子弟们,共奉司马徽为宗师。围绕在其身边、形成1个“客籍名士交游圈”。
    司马徽,亦颍川人,避难荆州。
    司马徽的绰号非常有趣:“水镜”。
    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襄阳记》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