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二十五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1…
    由不得赵旻不着急。
    因为…天知道襄阳城内还有没有刘备的细作。
    刘表又是杀人灭口、又是抄家毁灭证据的,若被刘备的细作察觉、先1步赶到武陵郡通知文聘,文聘再来1个千里不留行…
    人海茫茫,赵旻到哪里去找文聘?
    由是故,赵旻1路上根本顾不上理会养尊处优的韩嵩向自己抱怨,只顾埋头看地图、仰头望地势、专心赶路…直至大军赶到武陵郡郡治。
    至于赵旻为何赶到此处…
    是因为5溪蛮已经攻到了此处左近。
    5溪蛮散布于武陵郡各处,而地处川黔湘鄂这4省交界地带的武陵郡,在汉末与交趾、孟获的永昌郡1样,都属于化外之地。
    诸葛亮所谓“5月渡泸,深入不毛”,即武陵郡这种半开化的蛮荒之地。
    对这种边郡,两汉之人实施的是羁縻之策,即征收其地之特产,而不大干预其地之内政。
    因此不止朝廷,便连1州州牧都不太将这种边郡放在心上。
    也因此,那些高高在上的荆州士人们才会对武陵郡之乱不屑1顾。
    而刘备利用的,恰恰是荆州士人们的这种心理。
    更何况,武陵郡就在南郡正南方,1旦南郡对武陵郡之蛮民疏于防范…
    呵呵,那乐子可就大咯!
    自古至今,从华夏神州大地到西方之地,野蛮征服文明的例子还少吗?
    赵旻率军甫至临沅城外,便见到1群着奇装异服乃至赤着上半身、全部赤着脚的怪异人群…
    他们口中正“呼哈呼哈”地不知吆喝着什么,手中挥舞着木棍、木棒、竹竿、简陋弓箭甚至是弹弓子,小步跑向临沅城。
    赵旻再次生出时空错乱感…
    他忽然觉得,自己可能是走错了地方,误闯入某个网络短剧的拍摄现场。
    赵旻身后的卫府大军骤然发出“噗嗤”之声…
    显而易见,某些兵卒笑点太低、又憋不住笑,是以忍不住笑出了声。
    赵旻蹙眉回过头,瞪了自己身后的兵卒1眼。
    “严肃!对面正在打仗!我等认真观看!”
    赵旻话1说完,兵卒们笑声反而更大。
    赵旻不再理会那些浅薄无知的兵卒们,转过头专心看向那些5溪蛮人。
    兵卒们显然不懂:
    打仗时,武器装备如何不重要,是否穿着鞋更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和理想!
    在赵旻注视之下,1场惨烈的攻城战打响了。
    那些5溪蛮人虽然武器原始,而且没有云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努力攀爬城墙、甚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作云梯让同袍努力攀爬。
    而城头的守卒显然也不将这些5溪蛮人当回事儿,他们嘻嘻哈哈笑着用长枪、用石块、用弩箭对付这些蛮人。
    赵旻暗暗摇头。
    5溪蛮人装备虽落后,却个个斗志昂扬、不畏牺牲、奋勇争先。
    反观临沅城守卒…
    临阵之时,这些守卒犹如此吊儿郎当,临沅城必将失守!
    眼见5溪蛮人尸首在城下越积越多,赵旻心疼不已…
    这可都是屯田的壮劳力啊!怎能白白死在这种毫无意义的攻城战中?
    就在这时,1名魁梧健硕、甲冑鲜明的武将骑马疾驰而至,其人看了1阵静静停在远处的卫府军后,见卫府军始终作壁上观,便不再理会这支看热闹的军队。
    其人驰至城墙下后、翻身下马,径自挥舞令旗“呼哈呼哈”地指挥起那些蛮人。
    韩嵩隔着老远喊道。
    “仲业!仲业!”
    那魁梧汉子循声望来,打量1阵后,当即挥舞令旗“呼哈呼哈”指挥5溪蛮人撤退…
    还真别说,5溪蛮人的纪律性确实强!
    不过短短片刻间,5溪蛮人便拖着同袍的尸首,退出弩箭射程范围后迅速集结、并列成方阵。
    赵旻看得暗暗点头。
    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此雄兵,若当真跑出大山,军纪涣散的荆州兵卒,定然不是他们的对手。
    这等雄兵若得到科学系统的训练、再装备上甲胄兵刃,战斗力或许犹在卫府铁骑之上。
    赵旻忍不住对文聘更加渴望。
    不言而喻,这支雄兵,1定是由文聘严加训练后方才练成。
    于是乎,赵旻忍不住策马冲上前去。
    “文仲业,某乃常山赵从文也!某久仰君之大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韩嵩这时也跟了上来。
    “仲业,太子太傅久闻你大名,欲招揽你为朝廷效力,不知你意下如何?”
    那魁梧健硕的汉子,正是文聘。
    其人先向韩嵩抱拳行礼后,复又向赵旻抱拳。
    “某亦久仰卫将军之大名,然则…某不过败军之将耳,有何脸面再见当世之人?”
    显而易见,文聘仍对自己败给孙策而耿耿于怀。
    赵旻却哑然失笑。
    这臭不要脸之徒毫不脸红地引用了曹公之言。
    “仲业此言差矣,胜败乃兵家常事。旻此生败仗无数,不亦可挽汉室于倾颓乎?”
    赵旻身后的赵虎、赵旭2人忍不住想掰手指头数1数,自家少君到底打过几次败仗。
    文聘微感错愕。
    “百战百胜之卫将军,竟亦吃过败仗?”
    苟哥理所当然地点点头。
    “自然!何人可百战百胜?旻甫投军之时,败仗不计其数。”
    文聘登时大为心折。
    瞧瞧人家,打过不少败仗,不但毫无心理负担,而且颇为坦然,反观自己…
    唉!人与人之间,差距何其大哉!
    且慢!
    此非重点也!
    文聘终于反应过来。
    “且慢!德高先生,卫将军,你2人因何至此?莫非为平5溪蛮之乱而来?”
    苟哥1脸真诚坦荡,如非熟悉其人之人,定会以为他是个好人。
    “仲业,我只为君而来。”
    韩嵩帮腔。
    “诚然如此,仲业,太子太傅确仅为你而来耳!”
    文聘有些感动…
    旋即,其人复又反应过来。
    不对!
    这2人为何得知我在此处?
    “且慢!2位先生,莫非…刘玄德之事已泄?”
    赵旻暗暗点头。
    看来这厮不是只会打仗的莽夫,嗯…比渊哥强!
    渊哥:纳尼?
    赵旻含笑抱拳。
    “仲业果然有勇有谋,正是如此。黄射今已畏罪自尽矣!仲业,你可愿助我恢复大汉河山?”
    韩嵩笑着帮腔。
    “仲业有所不知,卫将军有助我皇汉1统4海之志也。”
    赵旻准备开无双。
    “仲业既为南阳士人,当知我后汉世祖光武皇帝之志,而今虽已时隔近两百年,然我确曾立志助我皇汉恢复前汉世宗孝武皇帝之荣光!”
    刘秀也是南阳人,而且是曾立志做执金吾、娶阴丽华的有志青年…啊呸!
    刘秀是立志恢复汉武帝荣光的有为天子。
    所以说,赵旻的舌战要开无双…俗称忽悠人。
    韩嵩又1次帮腔。
    “仲业,某知你想来忠义,然则,忠义不同于愚忠愚义焉!
    你我同为世祖光武皇帝之乡人,又同为大汉之子民,何不与太子太傅1起,助大汉天子全世祖光武皇帝之志乎?”
    这俩人1唱1和,将文聘忽悠得热血沸腾。
    文聘恨不能当场跑到光武帝的原陵,跪到刘秀坟头前磕上十个8个响头。
    赵旻趁热打铁,其人指着正1脸懵逼地看向自己这些人的5溪蛮人,对文聘语重心长道。
    “仲业,此皆我皇汉子民也,然则…其众为何衣不蔽体?为何食不果腹?此皆乱世之故!
    我可使徐、兖、豫、司隶、益、凉等州黎庶解决温饱,便亦可使荆州无数苍生安居乐业!
    仲业,今4夷未定,中原战火连天,我正需你这等贤士助我1臂之力、定汉室天下,你可愿报效朝廷、以报我皇汉养育之恩?”
    【作者题外话】:囿于落后的基础科技、生产力以及稀少的人口,汉末3国百姓居住相对集中。
    汉末3国,百姓主要聚居于河北的冀州、青州,中原兖、徐、豫、司隶,荆州北4郡,扬州江北2郡9江、庐江,及江南2郡丹阳、吴郡。
    最多加上益州的汉中及3巴3蜀这7郡。
    其他所有地区,都算是化外之地。
    包括扬州会稽、豫章2郡,幽州除涿郡、广阳郡之外的全部,益州南4郡,荆南4郡,以及凉州、交趾2州在内。
    所以,孙策看似控制的地盘极大,然并卵。
    江东实际上,只有庐江、丹阳、吴郡这3郡还算宜居。会稽郡多为沿海丘陵,不适合农耕;豫章郡情况与会稽郡类似。
    汉末3国,甚至直到永嘉之乱前,都是黄河以北最富庶,其次淮北,再次江北,江南反倒不怎么富裕。
    益州汉中、3巴3蜀除外,那是得天独厚的天府之国。
    这也是得北方者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1。
    加入wto后,这1情况来了个大逆转。
    外贸之重要性,可见1斑。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诸葛亮的自诩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欲效法管仲,乐毅。
    (亮)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蜀书5诸葛亮传》
    管仲是名相,乐毅是名将。这是表面含义。
    深层含义,是管仲佐桓公,乐毅效昭王。
    桓公好色无德,昭王国贫民弱;且2君均有容人之量,能放权任人。管仲死、则齐桓败殁;昭王崩、则乐毅出奔。
    故管、乐之诩,实际隐喻:“强臣弱主,虚君实相”。
    诸葛亮苦苦寻觅的,是1个落魄且能包容自己,可使自己恣意发挥才干的“弱主”。
    刘备有识人之明、容人之量,且客居荆州,德薄力弱,比较符合诸葛亮的需求。
    但本质上看,先主坚忍不拔、世之枭雄;外表虽喜怒不形,内心却勇毅果敢。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时期,虽屡建殊勋,却并非独1无2。
    法正在世,便可胜诸葛半子。
    (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亮曰:“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蜀书7法正传》
    诸葛亮真正大放异彩、声震寰宇,恰恰是其辅弼后主时。
    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蜀书6赵云传》
    应该说,刘后主能力低、权欲低、责任心低;
    且在3低之中又有1高:信任度高。
    后主宠信尊崇相父,能尽情放权。
    故诸葛亮真正“行管仲、乐毅之事”,不是在刘先主时,却是在刘后主时。
    “如鱼得水”者,刘备是也;
    “纵龙入水”者,刘禅是也。
    “管乐自诩”的实质,本指如此。
    诸葛亮客居荆州,躬耕南阳,表面是清贫养志,不求闻达;实际是望眼欲穿、自作身家;甚至借“水镜党人”臧否人伦的风尚,替自己慕求大名。
    至于“不求闻达于诸侯”,不过是诸葛亮中年时追忆往事,对叔父之死的感慨,以及对刘表废弃不用的叹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何谓不求?求之不得。
    换个角度看,诸葛亮不足3十、便能1蹴而就,成隆中之策,可见其胸怀激雷,腹藏沧海;这种顽石美玉,纵使1时被褐、不得发迹,也不能长久掩其锋芒。譬如锥处囊中,其末立现。
    可喜者,是孔明投备,君臣成鱼水佳话。当然,真正使诸葛亮发挥“管乐之才”者,非“雄人”刘备,却是不太争气的“熊人”刘禅。
    无他,管乐所需者,虚君实相;
    亮所需者亦然。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亦颇值玩味。
    故曰:察人之所行,不察人之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