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二十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8
    陈群苦笑着向赵旻作揖。
    “主公,且不提巴东郡而今大乱方定、民心不稳,仅车马行1事,某等便须有大量人力。请主公明鉴。”
    赵旻心领神会。
    陈群的意思是:南郡终究不是赵旻的地盘。
    不同于毗邻南阳郡、甚至是宛城的襄阳城,秭归位于巴东、汉中、南郡的3郡交汇处,赵旻若想在彼处建车马行,要从何处去寻信得过之人?
    注意:卫府车马行,是由赵旻提供薪俸、兼备细作职能的卫府下属机构,相当于朝廷的衙署。
    但明显有别于皇城司、锦衣卫、东西内厂、粘杆处等等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车马行就是车马行。
    顾名思义,车马行就是送货运货、提供车马乃至搬运工租赁的地方。
    其主营业务只有接货、送货、租赁车马及搬运工、记货运量以监督工坊并与其结算。
    至于体察民情、打探情报,那只是车马行上下人等顺便之所为,绝非主业。
    而且,车马行所打探的情报,仅限于吏治、民情、民生等方面,也就是刺探舆情。
    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儿,不管古往今来,还是世界各地,许多大秘密,往往夹杂、隐藏于这些舆情之中。
    所以,车马行与后来曹魏、孙吴君主偷摸设立、从事特务行动的“校事”,有根本区别。
    所谓校事…
    校事1职,是曹操最早发明,用来监察百官。
    随后“校事”被孙权照搬。
    秦代有御史台,两汉又加设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1起负责“纠察检举”。
    但随着相关规则的完善化、制度化,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便不能再被君主随心所欲地驱使。
    所以,3国君主认为,其有必要成立“新的特务机构”,使之完全听命于统治者。
    校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校事”全称是“中书典校事郎”。
    翻译得通顺1些,就是“典校事中书郎”,亦即“掌管特务工作的中书郎”。
    言及此事,便不得不说1下“宦者”,也就是“宦皇帝者”,通常被称为“宦官”。
    中书、秘书、尚书在最初时皆是君主身边掌管文书的贴身小吏,属于“宦皇帝者”之列。
    中书郎即位于此列。
    这些皇帝身边的笔杆子,也往往会发展成新的权力机构。
    东汉的尚书令,已经取代司徒成为实际的宰相,尚书台则成为权力中枢;
    至魏晋时,因尚书台权力过重,“总领纲纪,无所不统”,权势甚至过于昔日3公,因此曹丕、曹叡强化秘书监(即中书监)、中书令之权以削弱尚书。
    但话说回来,中书令同样是皇帝的笔杆子。
    到明朝的“翰林入阁”、以及清朝的“军机处”,则是该制度发展的顶峰。
    1言蔽之。
    因为“中书郎”并非高官,因此特别方便君主驱使;
    “典校事”又赋予其“纠察弹劾”的职能,故中书典校事郎(校事)便成了3国君主加强自己统治的有力武器…
    这1点,也符合特务的核心特征,校事可以算是皇城司的老祖宗。
    赵旻前世身为大内保镖头子,实则同时也是特务头子…校事其实是赵旻前辈同行。
    所以,赵旻对车马行的规划、设定很科学。
    介绍完毕车马行职能、3国的特务机构,咱们言归正传。
    完全领会了陈群精神的赵旻,对陈群之言哑然失笑。
    陈群不懂特务,赵旻这个特务头子还能不懂?
    “长文多虑也。长文在襄阳城可有住所?”
    赵旻的意思是…
    我赵老师要开课了。
    这次换成陈群心领神会。
    于是乎,赵旻将3部卫府铁骑交给赵虎,令其人择郊外良地扎营后,便带着赵旭、荀攸2人,随陈群来到了陈群位于工坊旁边的独院之中。
    由赵旭把守门户,3人坐定之后,赵旻为陈群详细讲解了1番特务吸收成员的模式、运作机制…此类内容易被河蟹,故而此处不再赘述。
    诸君如有兴趣,可看1看戴笠(没错,就是戴雨农)的《政治侦探》,抛开其中的诡谲不提,这本书全是干货。
    赵老师的课有1个特点:干货极多!
    因此,荀攸、陈群,甚至看守门户的赵旭,都大感听君1席话,白读十年书…啊呸!
    3人均大感受益匪浅。
    陈群只觉自己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想法错得有多严重。
    因为,车马行本来就应该建在非我方的地盘。
    注意:满宠在凉州大建车马行之时,凉州还未曾被赵旻收复,甚至可以说,正因有满宠建立的车马行,赵旻才得以顺利收复凉州。
    由此可见,陈群的能力要逊于满宠,其人只适合做谋士出谋划策,却不适合独当1面…
    马谡就是陈群这种人。
    赵老师刚刚讲完课…
    1众鼻子比狗还灵的荆州豪族,便匆匆堵住了陈群院门…
    显而易见,这些人前来请赵旻赴宴,但又怕赵旻爽约,故而先把人家门堵住。
    赵旻等人对此啼笑皆非。
    赵旻霍然起身、站到院门内。
    见众人皆露出庆幸不已的表情,苟哥只觉暗暗好笑。
    “诸位先生,黄射已坦承与刘玄德暗中勾结之事?”
    蔡瑁叹了口气,向赵旻作揖道。
    “万幸太子太傅及时提醒,否则某等将追悔莫及。”
    赵旻自谦1番(心中同样庆幸1番)后,笑着为众人让开门。
    “诸位先生请进,我等进屋详谈。”
    众人带着逃过1劫的庆幸笑容,随赵旻走进陈群的独院之中。
    人群中的蒯良唤来仆从,对仆从耳语1番后,后者作揖离去。
    赵旻将赵旭唤回堂中…
    院门外自有荆州豪族1众部曲把守。
    众人坐定后,这间原本便不甚宽敞的正堂登时高冠攒动…
    赵旻与1众荆州豪族,皆头戴长长的刘氏冠。
    蔡瑁开门见山,将己方与黄射对质之事大略向赵旻讲述了1遍。
    上午时,襄阳内城黄射府内。
    因事发突然,而黄射又被荆州豪族软禁在襄阳内城,是以黄射猝不及防、被1众荆州士人堵在了其府内的书房之中。
    黄射见这些荆州士人来势汹汹、且面色皆不善,登时便知自己密谋之事已败露。
    这个软骨头,当即下跪、向1众荆州士人供认不讳。
    “诸位世伯、世叔大人,小侄1时鬼迷心窍,乞请诸位大人恕罪!”
    蔡瑁等人,实则对黄射之事1无所知,此刻见这小子主动坦白,登时大感不虚此行。
    是以,蔡瑁装出1副“老子已知道全部真相”的样子,对黄射痛心疾首道。
    “阿射,某等自认待你不薄!你何以勾结刘玄德、做出如此令亲者痛、仇者快之蠢事?”
    黄射痛哭流涕。
    “大人勿怪,先父亡于孙仲谋之手,小侄急欲为先父报仇,故而出此下策也。小侄绝无加害诸位叔伯之意;
    况且,刘玄德身为宗室、为人又1向仁德宽厚,其人即便骤得江汉水师,亦势必仅尽夺江东之地,而不会向诸位叔伯倒戈相向。”
    也就是说,黄射与刘备密谋之事,是先夺荆州兵权…
    1众荆州士人,登时惊出1身白毛汗。
    荆州兵权虽握于蔡瑁、蒯越等几人手中,但刘表身为蔡瑁的姐夫、荆州名义上的1把手,其人也有调遣蔡瑁部曲的权力。
    只要不是对付蔡家,那些蔡家部曲就懒得考虑自己为什么打这场仗…
    这时代的兵卒大字不识几个,谁管饭就为谁打仗,只有赵旻才会有事没事给兵卒们上上思想教育课、文化课。
    所以说…
    【作者题外话】:咱们通过孙吴吕1案,来了解1下3国的特务情况。
    狡兔死,走狗烹。
    吕1是孙权时代的“校事”,即今日之特务。
    其人无传,记载失考,连籍贯与表字都未能传世。然而吕1的事迹,却遍布东吴群臣列传之中。
    东吴的高级官僚,自丞相顾雍、步骘、左将军朱据、大将军诸葛瑾、上大将军6逊、太常潘浚、乃至诸郡守刁嘉、郑胄等等,无1例外遭受过吕1的迫害。
    考虑到吕1本寒门出身,但打击对象却遍布东吴的权门豪右;可知吕1不过是台前爪牙,幕后真正的提线人,实际是孙权。
    富春孙氏孤微发迹,父子3人素被江东豪族轻慢。故孙权借用“毫无背景”的寒士吕1,来清洗扬州大姓,以强化统治权威。
    吕1是孙权的傀儡,人所共知。彼时东吴高官敢怒不敢言,乃至太常潘濬(9卿)打算与吕1“同归于尽”。可见吕1背后的能量之大。
    (潘)濬乃大请百寮,欲因会手刃杀(吕)1,以身当之,为国除患。--《吴书潘濬传》
    在群情激愤,变乱在即的情况下,孙权突然诛杀了吕1(236)。
    可怪之处,是审讯过程草草敷衍,含混其辞。如果考虑到审讯官是“屡受迫害”的丞相顾雍,那这种矛盾的行为,无疑证明孙权从中斡旋,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吕1死后,东吴群臣仍然畏之如虎,噤口不言。而代替吕1者,又是另1个寒门子弟李衡。
    可见孙权并无罢手之意,只是暂时休战而已。
    6年后(242)其人再度借“2宫夺嫡案”掀起新1轮的肃反狂潮,大杀异己。
    不难看出,对“权门子弟”的打压,是孙吴统治者1以贯之的国策。
    校事,即监察群臣的特务。
    校(jiao)者,有纠察、订正之意。这个机构类似明朝的厂卫,清朝的粘杆处(血滴子)。即君主直接控制的特务组织,专门用来监视臣僚。
    秦代有御史台,汉代又有司隶校尉,负责“纠察检举”。但随着相关规则的完善化、制度化,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便不能再被君主随心所欲地驱使。所以便有必要成立“新的特务机构”,使之完全听命于统治者。
    校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校事”全称是“中书典校事郎”。翻译得通顺1些,就是“典校事中书郎”。
    即“掌管特务工作的中书郎”。
    注意:“校事”全称,见王永平《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中索引《略谈走马楼孙吴“中书典校事”吕1简的意义》。
    中书、秘书、尚书皆是君主身边掌管文书的贴身小吏,属于“宦皇帝者”之列。
    这些皇帝身边的笔杆子,也往往会发展成新的权力机构。
    东汉的尚书令,已经取代司徒成为实际的宰相;而明朝的“翰林入阁”、以及清朝的“军机处”,则是该制度发展的顶峰。
    因为“中书郎”并非高官,因此特别方便君主驱使;
    “典校事”又赋予其“纠察弹劾”的职能,故中书典校事郎(校事)便成了孙权迫害群臣、打击异己的致命武器。
    校事1职,是曹操最早发明,用来监察百官。
    (曹操)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魏书高柔传》
    实验证明效果出众,以至陈群等大族名士“竭心尽意,不敢为非作歹”。
    又长文(指陈群)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曹)操笮其头,畏操威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耳。--《吴书诸葛瑾传》
    孙权虽然口中骂曹操为“篡汉老贼”,实际内心对曹操的御下手段,是极为推崇的。
    因此有样学样,在东吴也复制了1套校事组织,4其淫威。
    (孙权曰):“(曹)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至于御将,自古少有。”--《吴书诸葛瑾传》
    换言之,吕1只是个台前干脏活的打手;幕后元凶,实际是孙权。
    关于受到吕1迫害的东吴官僚名单,史书中记载极为详尽,开篇也有提到,此处便不废笔墨。
    主要谈谈受打击群体的“人物共性”。
    受到迫害的大臣,从地域划分,大多是“江南士人”。
    注意:江东=江左=江南。行文时不拘1词,特此注明。
    左将军朱据(扬州吴郡)、上大将军6逊(扬州吴郡)、丞相顾雍(扬州吴郡)等人,皆在吕1的构陷名单中,是打击的主要对象。
    时校事吕1操弄威柄,奏按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等,皆见禁止。--《吴书潘濬传》
    时中书典校吕1,窃弄权柄,擅作威福,(6)逊与太常潘濬同心忧之,言至流涕。--《吴书6逊传》
    上述诸人不仅是典型的扬州士,还是吴郡4姓(朱张顾6),且与孙氏同郡(吴郡富春县)。
    换言之,孙权因为出身卑贱,对江南的豪族特别提防。
    虽然孙权放弃了孙策的“尽诛英豪”等血腥政策,转而通过联姻手段,逐渐完成了自身的“江东化”;
    但对吴郡门阀,孙权始终心存芥蒂,不肯完全信任。
    孙权如此性格,在本书中已经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