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一十九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7
    早在今岁正月,邓义赴许都见赵旻之时,赵旻便曾向邓义许诺,允许并支持襄阳豪族们通过沔水运货至2关销售,以及通过江夏渡江而下,运货至江东、徐州销售。
    西域自不必多提,经过去岁赵旻、徐庶先后多次征伐,西域丝绸之路已恢复畅通,1片浩瀚无垠的外贸蓝海已经被赵旻开启,并展现在大汉面前。
    在这片市场容量、潜力皆大到难以想象和估算的蓝海面前,赵旻只担心形不成足够大的外贸规模,所以他巴不得大汉各地商贾都赶到西域参与外贸。
    这是妥妥的多方共赢之举。
    至于江东…
    由于去岁江南之乱,江东目前民生略显凋敝,故而正需以货殖刺激经济,在此同时,荆州又恰好有过剩产能,如此以有余补不足,同样是妥妥的双赢之举。
    可惜…
    由于刘备逼迫孙权过狠,使孙权不得不暂时封锁大江…
    注意:孙权庐江郡寻阳县南、大江对岸,就是属于刘备豫章郡的柴桑县。
    综上所述,荆州豪族焉能不恨刘备?
    由是推之…
    从本质上讲,除手段相对温和许多之外,刘备与黄祖并无太大不同!
    彻底掌控主动权的赵旻,在想通其中因果后,已经对此胸有成竹。
    赵旻在心中算了算时间,他遣斥候加急寄给刘备的那封“求和书”,应已抵达江夏、乃至庐江郡。
    于是乎…
    赵旻笑眯眯道:“诸位先生,我已向刘玄德修书劝其人与孙仲谋议和,兼且,朝廷之诏令不日将至。”
    1众荆州豪族闻言,皆松了口气。
    “如此甚善!刘玄德既得交趾及会稽郡,又何必继续对孙仲谋苦苦相逼?其人如此做,与去岁那黄祖匹夫何异?”
    去年黄祖祸祸的可决不止扬州诸郡,荆州江夏、章陵、长沙3郡,也让那老匹夫祸祸得不轻,更让这些荆州豪族提心吊胆、胆战心惊不已。
    尽管黄祖与这些人同为荆州豪族。
    赵旻颔首附和众人后,突然想起1事。
    “诸位先生,黄祖匹夫之子黄射今何在?”
    蔡瑁叹道:“太子太傅有所不知。骠骑将军在擒拿黄射后,已将其人转交于某等。
    某等顾念与黄祖匹夫昔日之交情,又思及黄射无甚大恶,故将其人软禁于襄阳内城。”
    赵旻心如明镜:
    充当刘表、刘备之间话事人者,必是黄射无疑!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为了利益,黄射居然不惜与杀父之帮凶合作…
    好吧,黄射也没错,真正杀死黄祖之人,是江东孙家,尽管黄祖是被刘关张所擒拿。
    眼见铺垫已足,赵旻亮出“匕首”。
    “诸位先生可知,刘玄德或许正与黄射、刘镇南密谋让荆州之事?”
    赵旻这“匕首”1出,荆州豪族果然很受伤!
    “荒谬!简直荒谬!荆州乃大汉天子(我等荆州豪族)之荆州,非刘景升之荆州!焉有让出之理?”
    “哼!刘景升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我等必不会善罢甘休!”
    “岂有此理!刘玄德徒为大汉宗室耳,其人无君无父若此,竟妄想行此大逆不道之事乎?”
    韩嵩义愤填膺、振臂高呼。
    “诸君,我等应速去寻黄射对质!亏我等如此善待黄射,其人竟欲行此无君无父、不忠不义之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韩嵩提醒了1众荆州豪族…
    是以,此地1时间群情汹涌。
    刘先恨得咬牙切齿。
    其人向赵旻告辞。
    “请太子太傅见谅,某等须尽速寻黄射当面对质此事!告辞!”
    言罢,刘先愤然1挥袍袖。
    “诸君!走!”
    “对!走!寻黄射小儿当面对质!”
    “请太子太傅见谅,某等暂且告辞,正午之时某等设宴,请太子太傅务必赏光!告辞!”
    赵旻表面义愤填膺、心中狂笑不止地躬身抱拳,目送这群怒不可遏的荆州豪族匆匆离去。
    荀攸默默旁观,眼中满是佩服之色。
    自始至终,赵旻只是张张嘴而已,收效竟显著至斯!
    待众人纷纷离去之后,赵旻叹了口气。
    “张公果为神人也!”
    诚然。
    张裕太神了!
    若非张裕,赵旻根本想不到应该先赶来荆州。
    如今,仅凭荆州豪族找黄射算账这1点,赵旻赶来荆州便值了!
    无论如何,刘备…或者更准确来说,是诸葛亮的如意算盘终将全盘落空。
    荀攸抚须笑而不语。
    赵旻这句话,荀攸确实不好接…
    因为就连荀攸自己都没想到,刘备在暗中竟有如此阴谋…
    这事儿着实有些打脸。
    荀攸把握战机、运用谋略的能力无人可及,布局能力和战略能力却不如贾诩、刘晔2人。
    目前谋士的天花板,还是荀白嫖…咳咳,荀彧荀令君。
    陈群则躬身行礼。
    “主公,幼宰先生此刻正自江夏郡竟陵城匆匆赶回襄阳城,关于荆州武陵0陵2郡之乱,幼宰先生尽知其中因果,请主公暂且移步工坊、待幼宰先生归来如何?”
    原刘璋麾下东州士人、南郡枝江县人董和,自去岁江南之乱时起,便1直在荆州盘桓。
    对陈群与董和2人的分工,赵旻瞬间便想通。
    于是赵旻摇摇头。
    “此事不急。长文,我且问你,荆州工坊而今如何布局?”
    “回主公,南郡襄阳城、长沙郡治临湘城、江夏郡治西陵城及西境竟陵城、0陵郡治泉陵城,在幼宰先生主持之下,今皆已兴建工坊。
    此外,主公,幼宰先生有意在秭归城建工坊,为此,幼宰先生曾与南郡1众士人前后探讨多次,然则…至今尚未商定此事。”
    赵旻听得目瞪口呆、久久无言。
    董和确实了得!然则…
    荆州豪族都是猪吗?
    大江沿岸的南郡秭归县,位于荆州南郡、益州的巴东郡、汉中郡之间,秭归县向北为汉中房陵县,向东便是巴东郡治鱼复县。
    好吧,汉末的秭归县,实则就是后世3峡所在的宜昌市。
    这是妥妥的咽喉要津啊!
    秭归无论至汉中、巴东(后世重庆市)乃至蜀郡成都,还是至南郡郡治江陵(后世荆州市),交通都极为便利。
    在此地建工坊,傻子才会犹豫!
    是以,赵旻断然道。
    “长文,不必犹豫,待幼宰先生归来,我等务必尽快在秭归城建工坊!”
    各地有各地的物产,兼且物以稀为贵。
    君不闻,北方普通的大白菜,可以成为南方的“胶菜”,神州福建俯拾皆是的芦荟,亦曾被北方尊为“龙舌兰”?
    以是故,若荆州、益州、凉州、3辅、中原等地物产可便利运输,那么何愁经济民生搞不上去?
    而在基础科技落后的古代,还有比漕运更省钱、更便捷的物流方式吗?
    诚然,3峡固然险,但在长年生活在3峡周边的秭归、鱼复渔民们眼中,3峡虽险,却并非不可渡。
    否则何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1日还”?
    难道李白是飞过3峡的?
    遑论去年赵旻还曾经亲自来了个“夕辞白帝彩云间”…
    话说回来,3峡再险,至少也比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要好走许多吧?
    在历朝历代,大江(长江)都是出蜀最好走的路。
    综上所述,赵旻在秭归城兴建工坊,将商路覆盖汉中、巴蜀及3辅,是势在必行之事。
    要清楚1点:赵旻的工坊是结合车马行共建的,而且,车马行提供货运外包服务。
    这1点很关键。
    赵旻如此做,不但能解决就业问题、拉动各地内需,而且,顺便还可以体察民情、打探情报!
    那么…问题来了。
    【作者题外话】:历史上,荆楚大族的政治立场,是非常典型的“保境自守”。
    当年(190)他们拥立刘表,是因为江南“宗贼横行”,因此门阀士族需要1个“代理人”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各阻兵作乱。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司马彪《战略》
    相较之下,曹操的实力强于刘表、号召力也高于刘表(奉天子令诸侯)。
    因此荆楚大族在刘表死前,便集体掉转风向,甚至屡次劝说刘表降曹。
    荆楚士人如此做的目的,只是为了“保境自守”而已。
    刘表能让荆州稳定,这些荆楚士人便拥护刘表;曹操能使荆州稳定,他们便拥护曹操。
    放在本书中的时空,赵旻比曹操更加了得,是以…
    这些荆楚士人们如此举止,便显得合情合理、且极为符合他们“保境自守”的诉求。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吕蒙掌权后,对孙权表示“关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如东吴自取荆州。
    这样既可以摆脱关羽在上游的限制,荆扬相连之后,也不必惧怕曹操在北方的威胁。
    令征虏(指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吕)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曹)操,何赖于(关)羽!--《吴书吕蒙传》
    建安2十2年(217)鲁肃死,建安2十4年(219)吕蒙奇袭荆州。
    照此看来,“武力夺取荆州”的计划,很大概率在鲁肃死前已经敲定。
    只不过鲁肃天不假年,没能成为该计划的最终执行者。
    正如前文所述,鲁肃其人,既非刚烈,亦非懦弱,而是1个极端理性的策划者与执行者。
    鲁肃的核心诉求,是“鼎足江东,因北方多务,竟长江所极”。他的1切行动,均可以视作对《榻上策》的忠实践行。
    因此,北国势强时,鲁肃便表现出绥靖色彩,对刘备集团极为和善,甚至“以土地业之”;但1旦北国有变,出现战机,鲁肃便会全力以赴,与刘备集团争夺荆州。
    对鲁肃而言,刘备集团究竟是敌是友,完全取决于“北方多务”与否——如果曹操势强,那刘备便是拉拢倚靠的对象;
    如果刘备势强,那敌我关系便会相应调转。
    《榻上策》中的“北方多务”与《隆中对》中的“天下有变”,其实理念相似,均以把握战机为核心。
    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榻上策》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1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
    概而论之,鲁肃“时而刚强,时而懦弱”的怪异表现,貌似分裂,其背后逻辑却始终未变。
    鲁肃实则被严重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