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三十九章 重职不唯亲,完胜天下惊上
    赵旻回答得斩钉截铁。
    “中领军为家叔父,中护军为文远将军,骁骑将军为文谦将军,游击将军则暂由颜良将军担任。”
    赵旻心确实大。
    中护军如此要职,他居然毫不犹豫地授予降将张辽;
    骁骑将军在历史上,属于曹氏禁脔,赵旻也同样毫不犹豫地授予降将乐进。
    他也很无奈。
    谁让赵氏人丁单薄、他丈人张绣人丁更单薄呢?
    颜良不可能统领禁军,将来赵旻东征西讨时,还需颜良担任主将。
    而且中领军之职,非赵云莫属。
    因为赵旻将北军5校划入了中军,将由中领军、右将军赵云直管。
    此时的将军号,虽有被玩坏的趋势,但赵旻不想学滥发将军号的刘备。
    季汉…就是蜀汉将军号“滥”到何等程度…
    据考证,季汉将军封号多达6十2种!
    也就是说,除去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4方将军这8重号外,季汉的杂号将军居然有5十4种!
    然而…
    即便如此,还出现了撞车事件。
    魏延和黄权,历史上曾几乎同时被封为“镇北将军”。
    可见大耳朵刘备何其昏悖!
    有历史上刘备这个前车之鉴在,赵旻绝对不敢这么胡作非为。
    何况在东汉,将军本就不常置,就连除大将军外的其余7重号也概莫能外。
    赵旻的底线,便是保持8重号,不再随意赐将军杂号,马腾这种需要怀柔的军阀除外。
    综上所述,杨彪和荀彧当场提出异议。
    “阿旻,中护军、骁骑将军皆重职也,你尚需再3斟酌!”
    显而易见,杨彪和荀彧在批评赵旻心太大。
    这让赵旻啼笑皆非。
    你们竟然劝老子任用亲族掌中军?你们又不怕老子欲行不轨了?
    赵旻摇摇头,掷地有声道:“2位大人,旻用人唯才是举,绝无私心。
    张文远有帅才,而乐文谦屡屡先登、忠勇兼备,舍此2人,再无人可胜任此重职。”
    腹黑男话说得漂亮,心中却在想:
    既然曹操都能让张辽、乐进忠心不2,那老子为何不能?
    遑论此2人曾亲眼目睹老子大发神威,早就对老子心悦诚服!
    不是亲戚没关系,将来也可以结成儿女亲家嘛。曹操不就经常这么干?
    杨彪、荀彧2人,不知腹黑男的真实想法,他们只觉得,赵旻确实忠于汉室,绝无私心。
    于是乎,对赵旻表程昱为执金吾、表董昭为太常、表刘晔为少府、表鲁肃为廷尉、表步骘为卫尉、表陈矫为大鸿胪的封赏表,荀彧当场便表示了认可。
    当然,徐庶也被表为太仆,原太仆杨彪,荣升为3公之1的太尉。
    诸葛瑾则被赵旻表为将作大匠,严畯任太子少傅。
    刘协如今无皇子,所以中两千石的太子少傅也是虚职。
    于是乎,9卿之重位,赵旻臣属便占了6职,加上位比9卿的执金吾、将作大匠及太子少傅3职,列卿高位,赵旻臣属占了9个。
    这9人,在近半年中劳苦功高。
    这1点,赵旻与曹操迥异。
    因为赵旻无僭越之心,所以他可以毫不顾忌地给自己幕僚封高位。
    心底无私天地宽嘛。
    虽说9卿如今已渐渐沦为荣誉虚职,但赵旻能为臣属们申请到如此重职,这背后的代表意义不言而喻。
    杨彪和荀彧既已决定鼎力支持赵旻,自然不会在这种虚头巴脑的小事儿上卡着不放。
    赵旻不染指实际上的中枢尚书台,便已经表明了其人的立场和底线。
    更何况如今汉室忠臣已被曹操杀了许多,9卿之职本就虚位以待。
    于是乎,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之下,赵旻1夜之间便权倾朝野。
    虽然自其人进许都后,其人实际上便已权倾朝野。
    完成对赵旻的保姆式贴心服务后,荀彧代表天子、太尉杨彪和尚书台,对新任权臣赵旻,提出了要求。
    “阿旻,封赏既定,中军制亦确立,你须尽快开府!开府后,你当尽快赶赴关中!”
    赵旻抱拳:“叔父,情况或许有变。”
    他将伏完与刘勋的密谋,151十告诉了荀彧。
    由于刘晔守口如瓶,是以无论杨彪还是赵云,都对此事内幕毫不知情。
    杨彪微微动容。
    荀彧1惊。
    赵旻这才道:“是故,旻欲先解决河东隐患,其后赴丹徒求亲,待入冬时再赴关中。叔父以为如何?”
    赵旻怎么可能放着荀彧这种大能而不用?
    荀彧抚须沉吟片刻后,缓缓颔首。
    “如此甚善。若河东可定,则关中便无需过急,况且,孙伯符终为心腹大患也。然则,阿旻,流民及官渡庶民又当何以安置?”
    对于士族出身的荀彧而言,如疯狗1般镇压士族、瓜农出身的孙策,确实是心腹大患。
    赵旻暂时无法纠正这时代的门第观念,于是他微笑道。
    “叔父此言极是。然则,若旻得伯符兄长之助,亦未尝不为美事也。关于安置流民,旻有1策,请叔父参详12。”
    赵旻将董昭提出的以工代赈之策,为杨彪和荀彧讲述1番,并特意强调,这是董昭提出之策,以证明董昭确实有能力任太常。
    2人当场拊掌叫绝。
    黎庶、流民既然可妥善安置,那么关中便已无关紧要。
    然而问题又来了。
    荀彧抚须道。
    “阿旻,你欲遣何人坐镇关中?”
    赵旻抱拳:“满伯宁。”
    1事不劳2主嘛。
    不待荀彧追问,赵旻便抛出自己的规划。
    “丈人,叔父,小子欲将3辅由司隶划入凉州,将凉州牧治所改为长安县。
    待凉州平定,我等可将敦煌郡、张掖郡、酒泉郡,及居延属国、西域诸国合并为西州,设西域都护府统管。”
    赵旻始终对丝绸之路念念不忘。
    未待2人消化这庞大信息,赵旻复又道:“待朝廷收回河北后,辽东诸郡,可与乌桓、鲜卑、扶余、高句丽合并为辽州,设东疆都护府统管。”
    赵旻心中还牵挂着东北的北大仓。
    然而,赵旻的志向太远大,以至于杨彪和荀彧消化不下。
    杨彪挥挥袍袖:“阿旻,所谓辽州之事暂且不提!老夫且问你,西域之大月氏,你欲如何对待?”
    所谓大月氏,便是贵霜帝国。丝绸之路,目前便由西亚的安息帝国、中亚的贵霜帝国所垄断。
    贵霜帝国,目前占据着东汉的西域及敦煌、张掖等郡国。
    “大人,朝廷当筑堡寨、屯骑兵以御而逐之;约合纵连横以分而化之;设货殖之市以重利诱之,长此以往,则西域必将繁盛。
    2位大人有所不知,陇右物产颇丰,若善加治理,因势利导,其地绝不亚于河北之富庶。”
    后世陇南、甘南,号称西北江南、鱼米之乡;
    而赵旻又有后世丰富的基建、冶炼、手工艺品制造经验。
    凉州的产出,绝对可以满足丝绸之路外贸所需。
    河北4州农业就算再发达,又如何能与工业产值相提并论?
    凉州若发展得当,最多十5年,便可养十万精锐铁骑,届时袁绍将何足为患?
    作为这时代的土著,不了解凉州潜力的杨彪、荀彧2人,虽仍将赵旻说的实情当吹牛,但赵旻提出的战略没有任何问题。
    因为凉州产马,所以朝廷必须将其收回,而产马的另外两州,也就是幽、并2州,此时此刻仍姓袁,东汉朝廷别无选择。
    荀彧问道:“阿旻,你与孙氏婚期为何时?”
    “叔父,十月十6。”
    荀彧又问:“颜良、徐元直、徐文向3人何时抵京?”
    “叔父,最多7日。”
    荀彧总结道:“便如此。待其3人抵京,阿旻你便开府!刘子台若胆敢违抗诏令,阿旻你便兵发安邑!”
    【作者题外话】:赵旻拿来主义的中军制详见前文。
    太常是9卿之首。董昭作为被赵旻忽悠的第1人,任此重职恰如其分。
    东汉虽不可能1统欧亚,但打到中亚、恢复丝绸之路没有问题。
    这1章,咱们聊聊季汉的将军号泛滥。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刘备受制于自己地盘太小、郡国职位不足,之能以将军号来替代官职,来“明尊卑、收人心”。
    建安十9年(西历214)刘备克成都,大封群臣,赏赐巨亿。乃至元勋4人(关、张、葛、法)竟每人分到黄金5百斤、白银1千斤、铜钱5千万、蜀锦千匹、珍宝无数。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5百斤,银千斤,钱5千万,锦千匹。--《蜀书6张飞传》
    类似的“强盗分赃行径”历代皆有,固无足论。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刘备集团的“将军名号”,亦自此猥滥。
    两汉立国各2百年,前汉将军号共47种、后汉将军号共75种。蜀汉立国不足半个世纪(221-263),将军号竟多达62种。
    这1数字引自洪武雄先生《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甲篇第1章。
    虽然乱世中军事活动频繁,将军名目增多情有可原;
    但如果熟悉《蜀书》,会发现蜀汉政权内部,挂将军名号者,大抵不掌兵。
    真正统军之人,是领军、典军、护军、监军;以及军师和参军这类职位。
    蜀汉“将军号”的作用,实际是表示“班列位阶差异”(品级)。
    换言之,在两汉制度里“秩阶2千石”的偏裨杂号将军,在蜀汉政权中、已分化出不同的朝班次序。
    因此,刘备入川后滥授将军封号,便很好理解。
    即借用“不同的将军称号”,来确定阵营内部的高低位次,达到尊卑有序之目的。
    另外,因为刘备地盘有限,无论是郡守、还是令长,可授之官均不为多。
    因此“无常事、不常置”的将军职位,因为“没有定员限制”,便成了4意增设、笼络人心的武器。
    1言蔽之,刘备滥增将军封号,实际是“穷生奸计”的不得已。
    而新设的诸将军,又在“劝进大业”上助力刘备,可谓1石2鸟。
    我们先对“将军号”做1下介绍。
    将军者,顾名思义,是“将”(统御)“军”(部队)之意。领军者即是将军。
    两汉将军名号极为有限,除了固定的“8重号“外,其余均为遇战事则临时任免,战罢则撤销职务,属临时性质。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后汉书百官志》
    文中提过,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4方将军合称8重号。
    重号将军,班在公卿之列。
    比公者4:第1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后汉书百官志》
    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4夷屯警。--蔡质《汉仪》
    特殊情况下、大将军可以“班在群僚之右”。
    东汉诸帝早夭、往往幼主临朝,大将军由外戚首领担任,有辅政之权。
    比如权奸梁冀,再比如窦宪、窦武等窦氏1众外戚,以及何进。
    重号之下又有杂号。
    杂号将军金印紫绶(同于公卿)、秩阶2千石(同于郡守),亦属高阶官职。
    这类杂号,因为颇具“临时任免”性质,往往会冠以“任务名称”或者“部队特性”;如“讨虏”“平寇”“楼船”“伏波”“强弩”“骁骑”等等。或冠以美称,如“奋威”“奋武”“扬武”“扬烈”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刘备入川后,新设的诸杂号,秩阶与汉制的“2千石”已经明显不同,出现了不少班在“5校尉”(比2千石)之下的“将军”。这批“低阶杂号”,实际秩阶大约在“千石”甚至更低。
    比如在荆州充当长沙太守(2千石)的廖立,随刘备入川后,授予的将军号居然位在5校之下(比2千石),相当于连降3级。导致廖立破口大骂,称“所托非人”。
    (廖)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指诸葛亮)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5校!”--《诸葛亮集》
    诸葛亮闻讯,意味深长地表示“李严的杂号将军,亦班在5校之下”。
    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至于卿者,正方(指李严)亦未为卿也。且宜处5校。”--《诸葛亮集》
    有低阶就有高阶。如安汉将军糜竺,因为定策大功,班在9卿之上。
    注:见《劝进表》,安汉将军糜竺,班在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之上。可知安汉将军位次远超9卿,拟于3公。
    考虑到彼时刘备以“左将军”(4方重号)身份授官,可知蜀汉政权中,4方将军(前左右后)位在上公。
    很好理解,谁让开国皇帝是“左将军”呢?就好像利比亚昔日的最高军衔是“上校”1样。
    注:卡扎菲上台时,军衔是上校。故利比亚长期以“上校”为最高军阶。
    可见,刘备麾下的诸多杂号,已经出现明显的地位差异。群僚虽然皆冠“将军之名”,实际班次却有“云泥之别”。
    下1章咱们再聊将军号的妙用,今晚云某要值班,第2章或许晚1些送到,诸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