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三十八章 志士抒壮心,仁人壁千仞下
    赵旻将昨夜谈定之事讲述出来后,钟繇抚须沉吟。
    “也罢!主公,某便借此试探1番刘子台。”
    赵旻颔首:“此外,元常先生,旻已召颜良将军、伯宁兄、徐元直、徐文向4人至许都,尚可借此试探马寿成!”
    钟繇大惊。
    “主公,如此说来,关中岂非无人驻守?”
    赵旻笑眯眯地摇摇头:“不然,尚有马寿成屯驻于右扶风。”
    钟繇擦了擦额头涔涔而下的冷汗,作揖道。
    “主公,若马寿成趁机夺田夺民,某等又当如何是好?”
    赵旻嘿嘿1笑:“元常先生放宽心,马寿成必不敢胡作非为!”
    赵旻心确实大。
    他是在以关中做赌注。
    钟繇转念1想,便问道:“主公欲换防?”
    赵旻颔首:“旻正是此意。关中固守即可,颜良将军于彼处,实则大材小用也。”
    钟繇捋须道:“然则,主公,何人可屯驻长安?”
    “元常先生以为,韩元嗣如何?”
    韩元嗣是原曹操麾下屯田校尉、河内人韩浩,其人屯田经验极其丰富。
    另1个屯田牛人史涣史公刘,已经随曹氏回归谯县故里。
    钟繇失笑道:“韩元嗣尚未投入主公麾下,主公竟对其人如此信重?”
    赵旻微笑颔首:“韩元嗣乃义士也,旻既善待其人故主之眷属,天子又赦免曹氏、夏侯氏之重罪,则其人必不负天子及旻。”
    韩浩为人忠勇,夏侯惇被劫持后之所以能活命,皆因韩浩奋勇杀敌之故。
    其人能被曹操委以中护军之重任,足以证明其人之能。
    曹魏的中护军为负责统领禁军的中领军副官,职责是负责选拔武官。
    钟繇若有所思。
    “主公今日若有暇,不妨往诣文若,或可有所得焉。刘子台之事,某自当妥善处理。”
    赵旻颔首后又道:“元常先生,杜伯侯可否任河南太守?”
    杜伯侯便是京兆尹(长安)人杜畿。
    钟繇不假思索:“主公,可!此事不劳主公费心,某将其人自弘农调至洛阳即可。
    其人先祖乃前汉小杜公,于关中、洛阳素有人望,若其人坐镇河南郡,河南郡豪族必将心服口服。”
    小杜公指的是前汉御史大夫杜延年,也就是创《小杜律》的那位,杜延年老爹、前任御史大夫杜周,则被称为“大杜”。
    两桩大事就此解决,赵旻放下心来。
    于是他向钟繇告辞,马不停蹄地赶往中台,也就是尚书台。
    许都诸多衙署之中,尚书台的占地面积仅次于曹操的司空府,由此可见尚书台地位有多高。
    今后,尚书台将是赵旻日常打卡地,所以,即便尚书台门吏对赵旻极尽谦卑之能,赵旻也丝毫不敢过于托大。
    问明门吏荀彧所在后,赵旻便匆匆赶了过去。
    赵旻7拐8绕后,及至荀彧的公廨,也就是办公室前时,却被荀彧的老仆拦了下来。
    “卫将军请止步,令君正与杨公议事。”
    赵旻躬身抱拳:“劳烦长者通禀。”
    老仆侧身让开赵旻这1礼,作揖道:“请卫将军稍候。”
    少顷,老仆去而复返,行礼后,为赵旻开了门。
    房内,杨彪端坐于上首,荀彧则坐在杨彪右手边。
    赵旻向2人行礼后,便坐在了2人下首。
    荀彧毫不废话。
    “阿旻欲沿袭曹孟德旧制乎?”
    曹操的旧制,就是以其人司空府掌兵,尚书台执政。
    其人僭越之心,可见1斑。
    荀彧为此也苦恼了良久。
    赵旻正色道:“叔父大人,非旻欲沿袭国贼旧制也,旻实不得不为也。
    而今袁本初势众而旻势寡,袁本初无4邻之患而旻存4战隐忧,袁本初集河北豪族之力而旻无外力可借,故而不得不因之。”
    因在此处为动词,是沿袭之意。
    荀彧不置可否,淡淡道:“阿旻无私欲?”
    赵旻断然道:“大人明鉴,旻绝无私心,但为天子故。”
    荀彧不动声色。
    “袁本初败后,阿旻欲何为?”
    “收回益、荆、交、扬4州,右拓疆至前汉边境,重设西域都护府;北开边至草原,设北庭都护府;
    左定乌桓、鲜卑、扶余,设东疆都护府,统御万民后,旻当还政于天子,成周公之伟业。效仿先贤,兴我皇汉8百年国祚!”
    毋庸置疑,赵旻又在吹牛。
    他若做到这1步…
    那时节,他就算不是耄耋之年,也至少是年逾古稀。
    以这时代如此糟糕的交通状况,赵旻就算不打仗,只率兵跑这么1大圈,恐怕也需要十几年时间…
    当然,在此过程中,耗费多少粮草暂且不论,会不会出现大规模逃兵,乃至发生兵变,那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赵旻其实不是在效仿周老4姬旦,其人实际上是在效仿姜太公吕望。
    那些意淫东汉统1欧亚大6的作者…拜托你们多学1学地理、物理、心理和社会学。
    因为强如成吉思汗,也做不到这1点。
    如今每个城市都有图书馆,看书非常方便,咱们不是在书贵如金的东汉。
    言归正传。
    杨彪和荀彧皆哑然失笑。
    杨彪挥挥袍袖。
    “阿旻休得胡言!你若可于有生之年,将天下1统,老夫便可含笑9泉。”
    荀彧摇摇头:“便如此!阿旻你若欲行不轨,某便是舍此微躯,亦当如荆轲般血溅5步!”
    赵旻这1番牛皮吹下来,效果显而易见。
    杨彪和荀彧虽然把牛皮当笑话听,但他们都看得出来,赵旻确实没有异心。
    接下来的事儿便不难办。
    赵旻陪两位长辈大人笑过后,正色抱拳。
    “叔父,旻欲召回颜良和徐元直,遣韩元嗣出镇长安。”
    荀彧对此早有预料,于是其人微笑道:“卫伯觎、韩元嗣、毛孝先,某皆已说服,明日上午,阿旻便可接见。”
    这就是颖川豪门荀氏及荀彧的能量。
    卫觊、韩浩、毛玠3人,若由赵旻亲自出马说服,1定不会如此轻而易举。
    所以说,狼狈不堪的曹操,与奉天子以令不臣、甚至称王的曹操,只差1个荀彧。
    赵旻又惊又喜,甚至有些受宠若惊。
    “叔父之意为?”
    荀彧淡淡道:“颖川诸家,惟支持忠汉之卫将军也!若阿旻欲为国贼,当休怪某辣手无情!”
    对这句话,赵旻觉得非常耳熟。
    汉室正统观念,确实深入人心。
    赵旻站起身深深1揖。
    “2位大人尽管放心,旻所欲为者,乃周公也。”
    杨彪抚须吟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1生真伪复谁知?”
    荀彧也抚须道:“阿旻,你须谨记你这4句警言!”
    赵旻再次深深1揖。
    “2位大人放心,旻必永世不忘!”
    荀彧颔首后伸出了手。
    “拿来!”
    赵旻对荀彧大为叹服。
    他将自己袖中的两卷简册,恭恭敬敬递向荀彧。
    其中1卷简册,是他深思熟虑后,写下的麾下臣属汉职表。
    至于另1份,则是中军制详解。
    赵旻的中军制,完全照搬曹操那1套。
    也就是由中领军、中护军和骁骑将军执掌中军,游击将军虽不掌兵,但其负责兵卒日常训练。
    赵旻有心组建1支虎豹骑…怎奈何自己兵卒不够多,无法精选。
    所以,他准备建立中军制后,先花上1两年苦练兵卒,再精选悍勇者组建虎豹骑。
    在东汉这个甲胄不全的时代,犹如坦克1般的虎豹骑,1旦骤然投入战场,将对整场战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言蔽之,赵旻这个臭不要脸的,决定学曹公学到底。
    荀彧先展开《中军制详解》,浏览1番后将其递向杨彪。
    杨彪看过后,忍不住问道。
    “阿旻,你欲用何人?”
    【作者题外话】:东汉根本不可能1统欧亚大6。千年后的蒙古汗国那般强大,也就打到东欧而已。
    而且…蒙古骑兵动辄屠城,屠城后插个旗子的做法,那叫统治吗?
    何其血腥野蛮!
    放到后世,那是要上国际军事法庭的!
    杜畿远没有其人本传吹得那么神,其人是因孙子杜预当权而被溢美。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审配、田丰、沮授、张郃4人为例,分析袁绍的立场倾向。
    先看田丰田元皓。
    田丰籍贯不详,1说巨鹿、1说渤海,不过两地均属冀州,因此将之视作河北豪强绝无问题。
    (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先贤行状》
    按《先贤行状》,田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又“博览多识,名重州党”,是河北地区的头面人物。袁绍延揽田丰时亦礼贤下士,乃至“卑辞厚币”,甚为恭谨。
    按《英雄记》,界桥之战时(西历191冬)田丰不避艰险,侍从袁绍左右,貌似具备极高的政治地位;
    但在官渡之战时(199-200),由于逄纪的谗害,田丰先被下狱,后遭处决,就此黯然谢幕。
    本书提过,田丰如此大唱反调,是担心袁绍废天子。
    所以,本书田丰药丸。
    别驾从事田丰扶(袁)绍欲却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英雄记》
    (逄)纪复曰:“(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绍于是有害丰之意。--《先贤行状》
    逄纪是南阳人,应被归入河南集团,亦是袁绍在洛阳时代的旧友,后随袁绍亡奔河北(见《英雄记》)。
    此人在冀州毫无根基,但他的谗言却能够轻易杀死“名重州党”的田丰,袁绍的政治倾向,由此可见1斑。
    再看审配审正南。
    审配是魏郡阴安人,“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节”,其宗族亦强盛,乃至“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无疑也是河北地区的大姓豪右。
    (审)配字正南,魏郡人,少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节。--《先贤行状》
    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王沈《魏书》
    袁绍牧冀州时,对审配“委以腹心之任,以为治中、别驾,并总幕府”。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均是州中大吏,可知审配获得的待遇与田丰不相伯仲。
    然而官渡之战(200)后,由于袁绍兵败溃逃,审配之子被曹操擒获,因此袁绍疑心起审配的政治立场,担心他为了宗族安危而投奔曹操,遂“以(孟)岱为监军,代(审)配守邺”。
    官渡之败,审配2子为曹操所禽,孟岱与配有隙……绍遂以(孟)岱为监军,代配守邺。--《后汉书袁绍传》
    孟岱,籍贯不详。
    彼时见诸记载的孟氏,1出于冀州安平(见《文德皇后传》,安平有孟武),1出于豫州汝南(见《温恢传》引《魏略》,汝南有孟建)。
    鉴于袁绍是汝南人,则孟岱应亦出身汝南,即袁绍之“乡里”,因此得到重用。
    袁绍重用孟岱,疏远审配的行为,得到河南士人的交口称赞。按《后汉书袁绍传》,郭图、辛评听闻审配遭到排挤,“亦(以)为然”。
    郭图、辛评均是颍川人,如前所述,汝、颖2地在汉魏之际往往并称,按此可知孟岱必为河南集团的成员。
    孟岱与配有隙,因蒋奇言于绍曰:“配在位**,族大兵强,且2子在南,必怀反畔。”郭图、辛评亦为然。--《后汉书袁绍传》
    第3个说说沮授沮公与。
    沮授,广平人。按《文帝纪》,广平即“魏郡西部都尉”所治,可知此人亦是河北集团成员。如今邯郸广平位于魏县北部。
    沮授,广平人,少有大志,多权略。--《献帝纪》
    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魏书文帝纪》
    按《献帝纪》,沮授“少有大志,多权略”,曾为韩馥别驾,袁绍牧冀州时“又辟焉”。
    按沮授“监统内外,威震3军”的待遇来看,他的政治地位与审配、田丰不相上下,甚至可能略有过之。
    然而这个“威震3军”的沮授,由于受到郭图、淳于琼的谗害,权势遭到削夺,袁绍“乃分监军为3都督,使(沮)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1军”。
    (郭)图等因是谮(沮)授:“监统内外,威震3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不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袁)绍疑焉。乃分监军为3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1军,遂合而南。--《献帝传》
    按此,沮授的兵权被稀释至旧时的3分之1,元气大伤;而进谗言的郭图、淳于琼均是颍川人,亦是河南集团的重要成员。
    最后看张郃。
    张郃,河间鄚县人,河北集团大将。袁绍灭公孙瓒,张郃“功多”,按其投曹后被曹操拟作“微子”、“韩信”,可知此人在河朔地区名望甚隆。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魏书张郃传》
    乌巢之战(200)时,淳于琼(颍川人)败殁,张郃、高览率军往救,最终由于郭图(颍川人)的谗害而倒戈降曹。
    太祖果破(淳于)琼等,绍军溃。(郭)图惭,又更谮(张)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魏书张郃传》
    后世史家对郭图进谗与张郃归降的时间问题,其实颇存争议(比如姜宸英认为张郃降曹在先,《郃传》属于“自文其丑”),不过河南、河北集团的内部争斗,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官渡之战,袁绍就是这么输的。
    假使审配不乱来,郭图不进谗言…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刘协命真大!
    其实从上述诸多案例来看,无论是审配、田丰还是沮授、张郃,他们在内部斗争当中失势的重要原因,并不完全在于河南士人的谗害,更重要是袁绍的立场倾向与政治决断。
    从这1点来看,袁绍虽然对河北的士人领袖维持了表面上的尊敬,但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还是倾向于扶持河南士人集团的。
    这既与袁绍的出身有关,也和河南士人在冀州属于“少数派”有关——袁绍如不扶持河南集团,那么河北集团便会1家独大,这对袁绍的统治必然是不利的。
    最后,咱们聊聊河南派与河北派的残酷争斗。
    《3国志》及裴注,对袁绍集团的内斗记载甚多。从现存史料看,随着时间推移,两大集团的斗争烈度呈现走高趋势。
    袁绍在世时,河南、河北集团多使用谣言、谗害1类的斗争手段,尚不敢过分造次,这应与袁绍具备1定的政治威望有关。
    袁绍身殁后,河南、河北集团的斗争逐渐失控,最终发展至刀兵相见,审配屠灭辛评家族,便是典型案例。
    从历史背景出发,袁氏集团内斗强度升级,应与袁绍死后诸子僭立有关。
    袁谭、袁尚均不具备乃父威望,又不自量力,贪慕大位,最终致使集团分裂。
    河南士依附袁谭、河北士依附袁尚,双方展开了极其残酷的权力斗争。
    这仨龟儿子内斗的原因,是“谓天下可定于己也”。
    袁绍真实实力有多强,被陈寿隐于此处说明。
    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于己也。--《魏书辛毗传》
    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魏书袁绍传》
    两大集团的斗争案例,在上1小节中已有详尽论述,不过在不同时期,斗争烈度亦存在明显差异。
    袁绍生前,如沮授这种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尚可保全性命;
    袁绍死后,逄纪、辛评、审配等人则无1例外付出了生命乃至宗族的代价。
    先看许攸许子远。
    许攸,南阳人,河南集团重要成员,亦是袁绍在洛阳时代的“奔走之友”。
    (袁绍)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许子远(许攸)、5德瑜(5琼)等皆为奔走之友。--《英雄记》
    许攸与河北集团的关系相当不睦,在官渡之战的白热化时期,他留在邺县的家属竟被守将审配“收治”,导致其亡命投曹,最终改易了官渡之战的走势,也侧面加速了袁绍的败亡。
    审配不识大体,送给袁绍1场大败。
    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魏书荀彧传》
    审配留守后方,本应稳定人心,结果却公报私仇,收捕戮力前线的重臣家属,以至动摇军心,最终害人害己。袁军败殁后,审配在前线效力的两个儿子也沦为战俘(见前引《后汉书袁绍传》)。
    审配收治许攸家属的理由是“攸家不法”,然而审配宗族,本身便是河北地区最大的“不法”豪右之1,他们“藏匿罪人,为逋逃主”、“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乃是比许攸更加可怕的存在。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王沈《魏书》
    许攸是流寓士人,在冀州并无根基,其家族是否“不法”实难定论,而审配家族的“擅恣”却是铁1般的事实。
    袁绍死后,黎阳失守的原因是审配借刀杀人想除掉逄纪;
    而邺城陷落的直接原因便是审配之侄审荣卖主求荣,暗通曹操,可知审氏家族纵心所欲,擅作威福并非偶然。
    审配在某本书中被写成忠臣,呵呵,好忠!好臣!
    (审)配兄子(审)荣守(邺县)东门,夜开门内太祖兵,与配战城中,生禽配。--《魏书袁绍传》
    许攸被“收治”的家属之后不见记载,按审配在袁绍死后将政敌辛评家族满门处死(辛评之弟辛毗投曹,幸免于难)的残酷手段,许攸家族的下场亦不难想见。
    第2个,逄纪逄元图。
    逄纪,南阳人,河南士人集团成员。如前所述,他是谗杀河北集团重臣田丰的元凶。然而逄纪却多次向河北集团的另1位重要人物审配示好。按《英雄记》所载“(审配)更与纪为亲善”,可知审配之前与逄纪存在严重隔阂,因此才会“更(变)为亲善”。
    或有谗配于绍,绍问纪,纪称“配天性烈直,古人之节,不宜疑之”。绍曰:“君不恶之邪?”纪答曰:“先日所争者私情,今所陈者国事。”绍善之,卒不废配。(审)配由是更与(逄)纪为亲善。--《英雄记》
    然而这相对和谐的1幕,仅发生在袁绍在世之时。袁绍死后,集团分裂,以郭图、辛评、辛毗为代表的河南集团依附袁谭,以审配为代表的河北集团依附袁尚。而南阳人逄纪,此时背离了自己的集团,转而跟随审配依附袁尚。
    (审)配、(逄)纪与(袁)尚比。--《魏书袁绍传》
    历史的讽刺之处恰在于此:逄纪虽然极力向审配示好,但他最终却惨死于审配之手。侧面反映出河南、河北集团的隔阂程度之深。
    袁绍死后,曹操征伐黎阳。在袁谭孤军抵御曹军的危急时刻,审配、袁尚1方面断绝前线的粮草器械,借此激怒袁谭;
    另1方面又刻意派遣河南集团的叛徒逄纪,前往袁谭军中效力。不出意外,袁谭在盛怒之下杀死逄纪。此事借刀杀人之意甚明。
    继官渡之后,审配又狠狠坑了1次袁家人。
    太祖北征谭、尚。谭军黎阳,尚少与谭兵,而使逄纪从谭。谭求益兵,配等议不与。谭怒,杀纪。--《魏书袁绍传》
    之所以说逄纪之死,乃是出于审配的刻意设计,是因为逄纪死后,不仅没有获得袁尚集团的表彰追悼,还被审配污蔑为“凶臣”,声名丧尽。可知审配自始至终都未曾将逄纪视作自己人。
    审配献书于(袁)谭曰:“……是时凶臣逄纪,妄画蛇足,曲辞谄媚,交乱懿亲,将军(指袁谭)奋赫然之怒,诛不旋时。”--《汉晋春秋》
    方诗铭先生在《袁绍是如何覆灭的》1文中认为“逄纪是1个既未与颍川士人联合,又遭到河北集团排斥的中间人物”,是有1定见地的。
    第3个,辛评辛仲治。
    辛评,颍川人,河南集团成员。袁绍死后(202),诸子争权,袁谭率部出走,河南士人郭图、辛毗(辛评之弟)皆从之。袁尚的支持者审配出于私忿(见前文注引《后汉书》所言孟岱代审配守邺之事),遂将辛评下狱。
    (袁)谭之去,皆呼辛毗、郭图家得出,而辛评家独被收。--《先贤行状》
    建安9年(204)曹军攻邺县,辛评之弟辛毗随征。临战之际,审配之侄审荣开门投敌,邺县遂破。
    守将审配出于私人恩怨,竟将满腔怒火发泄到辛氏家族头上,不仅将狱中的辛评处死,还把尚在邺县的辛氏宗族成员全部诛杀;枉顾真正开门揖盗者,乃是其侄审荣。
    还有人说审配忠直吗?忠直之人能做出这等事?这忠直之人怎么不大义灭亲呢?
    (审)配兄子(审荣)开城门内(曹)兵,时配在城东南角楼上,望见太祖兵入,忿辛、郭坏败冀州,乃遣人驰诣邺狱,指杀仲治(辛评字仲治)家……(辛毗)驰走诣狱,欲解其兄家,兄家已死。--《先贤行状》
    至此,河北、河南集团的斗争烈度遂至巅峰。不过由于邺县城破,审配兵败身死,袁尚集团遭到粉碎,袁谭不久后(205)亦被曹操擒杀。
    类似的血腥清洗便不再见于史册,总算是替这段荒诞的权力斗争画上了休止符。
    从结果来看,袁绍在整合本地与外来势力方面做得其实相当不错,至少在他生前,河南、河北两大集团的斗争始终维持在1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即使出现小规模流血事件,也祸止自身,不及家人。
    袁绍死后,河南、河北士人的斗争烈度升级,斗争底线降低,先后出现借刀杀人(审配害逄纪)、斩草除根(审配杀辛评)之类的荒诞闹剧。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袁谭、袁尚的威望有限,因此屡屡出现权柄下移之事。
    田丰之死,决于袁绍之手;
    辛评之死,却全由审配专断。
    君戮其臣,虽行无道,尚合礼法;臣子专柄,下凌上替,则系败亡之兆。
    审配干的事儿,是臣能做出来的事儿?
    那些吹“忠臣”审配的,和无脑吹“义士”臧洪的,拜托你们长点儿心吧!
    这两人私心极重,罔顾主臣恩义,死有余辜!
    正如前文所述,1言蔽之,袁绍集团的派系斗争问题,从来不是孤例。从横向上看,汉末3国诸军阀皆不免于此困扰;
    从纵向上看,类似问题不绝于史书,至明清之际犹存。
    自古成王败寇,袁绍,真的没有诸君想象中那般不堪。
    诸君都被狗贼王沈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