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四十章 重职不唯亲,完胜天下惊下
    襄阳城内,刘表的荆州刺史衙署议事堂中。
    仍如前次1般,议事堂上济济1堂。
    只是,这次多出1个为刘表带回最新情报的邓义。
    刘表愁眉不展,苦笑着向诸荆襄豪族领军者们作揖。
    “诸公,官渡之战军报已由子孝带回。袁本初全军覆没,辎重粮草尽失,仓惶北逃至黎阳。
    若非其人曾为卫将军赵从文故主,恐其人性命亦将难保。
    司空曹孟德赴节,其人幕僚已被卫将军赵从文收押,据说,赵从文缴获无数,段忠明亦将部曲转交赵从文。
    诸公,而今卫将军赵从文势力陡然膨胀,其人丈人骠骑将军张绣志得意满,我等应如之奈何?”
    刘表治理荆州的方式,与晋元帝司马睿极为相似,刘表也是与荆襄各豪族共治。
    襄阳蔡氏家主蔡瑁当先开口。
    “明公,国贼曹孟德如此不可1世,尚且为卫将军所败,遑论其众亦全军覆没。
    是以愚以为,某等绝不可与卫将军为敌,应即刻向天子朝贡以表忠心。”
    襄阳蒯氏当家人蒯越反应极快,其人呵呵1笑作揖道。
    “明公勿忧,德珪所言极是。何况某等本奉天子之命,为天子出镇荆州。
    是以某等与卫将军同为汉臣,份属同僚,某等今既向天子示忠,卫将军便不可无故征伐荆州。”
    蒯越刚刚说完,庞季便迫不及待作揖道。
    “明公,德珪兄、异度兄言之有理。张羡张怿之乱甫定,长沙郡元气未复,实不宜捋大胜之卫将军虎须也。”
    本来正游历丹阳、得军报后匆匆返回南郡襄阳的邓义忙不迭附和。
    “明公,前者义虽愤然离去,然义实则挂念明公,是故,此番义得此军报,便日夜兼程而归。
    而今卫将军携大胜之威,救天子于国贼,天时地利人和兼备,义盼明公以荆州万民为念,万不可挑起争端。”
    邓义,毫无疑问,乃是南阳士族邓氏的当家人。
    刘先哈哈大笑后,作揖道:“先恭喜明公,贺喜明公!明公深谋远略,先1步与卫将军缔结盟约,而今我等正应向卫将军致贺!”
    堂内众人对刘先之言深表赞同。
    刘表本就不愿与赵旻为敌,此刻见群臣众口1辞,皆力谏自己与赵旻亲善,便当场从善如流。
    “既如此,1事不劳2主,始宗,有劳你携厚礼至宛城,向骠骑将军致贺。
    子孝,有劳你携双份厚礼,赴许都向天子、卫将军致贺。”
    邓义字子孝。
    众人对刘表如此英明之举赞不绝口。
    于是乎,荆州此次堂议,在皆大欢喜的融洽氛围中结束。
    与襄阳荆州刺史议事堂中皆大欢喜的融洽气氛迥异,在吴县顾家之丹徒府内1间静室中,气氛沉闷压抑。
    顾雍长叹1声:“未意那常山赵从文竟当真大胜袁本初、曹孟德。”
    6逊苦笑作揖:“非止如此,郭奉孝尚且已随主赴义,元叹兄,为今之计,应尽快将郭奉孝之秘谍、许贡之门客…以防事泄!”
    顾雍悚然1惊:“伯言,竟至于此乎?”
    6逊神色陡然变得森然:“兄长应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赵从文与猘儿孙策相交莫逆,且其人多智近妖,某等行事务必果断!
    此外,某等应尽快向扬武将军谢罪!某等与扬武将军乃世交,扬武将军必不忍某等遭不测也。”
    猘儿的意思,就是疯狗,可见6逊恨孙策入骨。
    扬武将军,便是孙策的亲娘舅吴景,其人也是吴郡吴县士族出身。
    见顾雍仍在踌躇,6逊大急。
    “元叹兄!某等与郭奉孝不过互相利用而已,焉有半分情义?今郭奉孝已死,且赵从文大胜,兄若再犹豫,顾62家将焉存?”
    6逊说得1点儿都不差。郭嘉遣秘谍之举,不过是在利用顾62家而已。
    但顾雍终是仁厚之人,他下不去手。
    6逊见顾雍始终犹豫,长叹1声,果断离去。
    “也罢,恶人便由弟来做!”
    顾雍见6逊匆匆而去,扬起袍袖,张口欲言,但终究只是重重1叹。
    右扶风衙署内。
    听罢麾下汇报后,马腾用力捋了捋颌下长须,再次确认。
    “颜良、徐文向及徐元直当真已赶赴许都?还有,卫将军当真大胜袁本初?曹孟德赴义?”
    在听到肯定答复后,马腾不假思索。
    “不必再理会长安、潼关之事!速速向钟使君修书,请其人尽速遣幕僚坐镇长安!
    传令下去,我军从此不可离右扶风半步,便是出关,亦万万不可!”
    在如此关头,马腾终于表现出,1个诸侯所应有的基本政治素养。
    同样的1幕幕,在益州刺史部、汉中郡衙署、金城郡衙署…甚至是河东郡太守府重复上演着。
    赵旻送给袁绍、曹操2人的这场惨败,震动了天下军阀。
    当身处丹徒吴侯府的吴夫人听长子说完此事后,其人1张老脸绽放出慈祥至极的笑容。
    “阿策,阿香果为有福之人!你妹婿既得此大胜,你万不可吝啬!”
    孙策朗笑抱拳道:“大人放心,孩儿已遣使赴许都,携厚礼向天子、旻弟致贺。”
    端坐于老妹儿吴夫人身畔的吴景哈哈大笑:“阿策,如此说来,9江郡亦将唾手可得乎?”
    孙策用力颔首:“舅父大人放心,旻弟必将信守承诺!”
    其人用力捏了捏拳头,咬牙切齿道。
    “黄祖与策有杀父大仇,策必将亲手诛此獠,为先父报仇雪恨!”
    孙策尚未得9江郡,便已打起9江隔壁江夏郡的主意。
    1切,均在赵旻预料之中。
    就在天下震荡之时,赵旻本人也忙到脚打后脑勺。
    他分别与卫觊、韩浩、毛玠3人密谈了1番。
    卫觊对于关中及凉州,的确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1针见血地指出:凉州缺铁。
    虽然赵旻早已针对这1点想出相应对策,但卫觊卫伯觎作为这时代土著,能敏锐察觉这1点,实属不易。
    东汉的凉州确实缺铁,虽然后世的甘肃和陕西铁资源极为丰富。
    仅凭这1句话,赵旻便不再管卫觊。
    不是赵旻不重视卫觊,恰恰相反,赵旻对卫觊非常认可。
    但怎奈何,卫觊是尚书台的尚书。
    卫府统兵,尚书台执政,这是游戏规则!
    所以,赵旻不插手尚书台。
    只要荀彧清楚卫觊的才能,便足矣。
    反正卫觊也在卫府中任职,其人是赵旻幕僚。
    韩浩和毛玠,在与赵旻详谈后,便被任命为京兆尹和左冯翊,准备在赵旻开府之后,跑去长安和临晋上任。
    与这3人详谈后的第2日,赵旻便向刘协认了怂。
    赵旻将刘协这个小年轻儿哄得极为开心。
    因此,第3日上午,当赵旻巡视完毕宫城防务后,与伏梦幽会时,佳人便美眸含春道。
    “夫君,陛下昨日归百子坊后,对夫君赞不绝口。”
    见爱郎神色大变,伏梦嫣然1笑,重重吻住爱郎。
    半晌后,伏梦偎依在爱郎怀中轻启檀口,呵气如兰。
    “夫君勿恼,宝宝自与夫君洞房花烛后,不但心中惟有夫君,且宝宝只服侍夫君1人。”
    赵旻醋意大生:“宝宝不可再服侍刘协!”
    伏梦极为乖巧:“夫君放心,宝宝自爱上夫君起,刘协便从未碰过宝宝。”
    打翻醋坛子的赵旻1脸狐疑:“宝宝,此话当真?”
    伏梦神情肃然,高举玉手道:“妾指天发誓,若妾在遇到卫将军赵从文后,为刘协触碰私密部位,便教妾…”
    不待佳人发完毒誓,赵旻便吻住了佳人的樱唇。
    佳人娇躯陡然变得滚烫,其人竭力挣扎后,坚持将毒誓发完。
    “便教妾7窍流血,不得好死!”
    赵旻心中抽痛,懊悔不已。
    宝宝是伏皇后的女官,即便刘协强迫与她发生关系,也实属正常。
    宝宝为老子发此毒誓,若她被刘协恼恨…
    【作者题外话】:原琅琊王司马睿衣冠南渡后,在琅琊士族王敦王导兄弟辅佐下,成功建立东晋,是为晋明帝。
    因此,东晋的治理方式,与刘表如出1辙。
    马腾身为1方军阀,绝非粗鄙武夫。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聊聊将军号的妙用。
    将军号的猥滥,事出不得已。
    毕竟刘备这种成型未久的“草台班子”,首领官止“左将军”(中2千石),能授予的职务,顶天到郡守(2千石)、令长(4百至6百石)。
    尴尬的是,当时刘备手里也没几个郡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平日里,群下的职位大抵是“参/署左将军府事”、“左将军从事”等等,相当于没有汉廷的正式名分、只是跟着刘备瞎混而已。
    更不必说自徐州叛乱(西历199)后,刘备的左将军名号也被曹操褫夺,转授辽东公孙家族。
    荆州时代(201-208),刘备麾下最高的官职,不过是“偏将军”关羽、糜竺,与“中郎将”张飞。
    这哥几个也没有根据地,只能跟着刘琦、刘备狼狈地混饭吃。
    赤壁战后(208-211),刘备南征4郡(武陵、0陵、长沙、桂阳),众兄弟才算有了栖身之所。
    关羽也终于从偏裨将军,升格为“荡寇将军”(杂号)。
    但其“襄阳太守”依然是遥领,襄阳实际在曹魏手中。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蜀书6关羽传》
    总而言之,没有“资本”是刘备最大的问题。想封个太守,都只能画饼充饥。
    更严重的问题是,有限的地盘中,郡守已被瓜分完毕(关、张、赵、葛、廖立、郝普)。
    县令、县长则是鄙陋小职,无法收拢名士之心。
    比如0陵大族蒋琬,与表弟潘濬、刘敏皆为荆州俊才。
    刘备入蜀、征召蒋琬为广都县长,结果蒋琬嫌弃官儿小,竟终日烂醉,消极怠政。导致刘备视察时,蒋琬还在“神游爪哇”。
    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蜀书十4蒋琬传》
    当时备大怒欲杀琬,诸葛亮请托得免。其实刘备暴怒,恐怕出自蒋琬轻视自己“所授官小”的恼火。
    蒋琬也不想想,当年刘备为了1个“安喜县尉”,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差点儿被张纯叛军杀掉(187)。
    如今给了蒋琬县长之位,竟不知满足,也难怪刘备大怒。
    县长4百石、县令6百石,大族出身的名士,根本看不起这点儿微薄的俸禄,甚至会嫌弃官小位卑,拒绝征召。
    东汉“养志隐士”,非“公车征召”不至,即如此类。
    “隐士养志”(沽名钓誉)的案例多到数不清。有些入戏太深的,甚至“公车征召”亦不肯出仕。详见《后汉书》、《3国志》,文多不载。
    因此,入主成都,割据益州之后(214),刘备便要另想对策。
    因为荆州郡县有限,益州郡县也不为多,更不用说还有刘璋旧部、益州土著、东州集团等势力亟待安抚。
    刘备初入川,不可能完全剥夺旧人的权力、来补偿新人。
    因此,如何安抚新、旧势力,便成为刘备集团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将军封号,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因为将军之职,本为征伐所设;遇有战事即授予,战罢则收归朝廷,属临时性质的职务。因此“无常事、不常置”也“无定员”。
    换言之,将军号是1个可以“无限授予”的高阶职位。
    这完全符合刘备的需要。
    毕竟刘备不像曹操家大业大,刘备手里那点儿可怜的郡县数量,只怕“1个县城设置8个县长”都不够分,只好另辟蹊径,利用“秩2千石”的杂号将军,笼络人心。
    于是刘备集团中,昔日的穷亲戚、穷哥们儿遂1夜鸡犬升天。
    著名的“谈客3人组”(糜竺、简雍、孙乾),不过是耍嘴皮子的说客,未尝有所统御,均授将军封号。
    孙乾秉忠将军、简雍昭德将军、糜竺安汉将军,位在卿上。
    益州既平,拜(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蜀书8糜竺传》
    先主定益州,乾自(左将军)从事中郎为秉忠将军,见礼次麋竺,与简雍同等。--《蜀书8孙乾传》
    先主拜雍为昭德将军。--《蜀书8简雍传》
    简雍是个满口黄段子的无赖,仗着“刘备发小”这层关系才做的将军。
    他这个所谓的“昭德”(即光大德行)完全名实相悖,平日里是个“瘫腿箕坐、优游讽议”的政治混混,哪里有半点儿“昭德”之美!
    (简雍)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適;诸葛亮已下则独擅1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蜀书8简雍传》
    还有镇远将军赖恭,在交州刺史任上、被苍梧太守吴巨驱逐,不得已投奔刘备。按《吴书》所言,赖恭是个“昏头昏脑、不晓时事”的腐儒。这种糊涂虫竟也1夜间跻身“将军”之列,可笑至极。
    0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吴书8薛综传》
    刘备入川,鸡犬升天,几乎人人皆为将军。
    但真正“有领兵之权”的将军,依然还是关张赵葛那班旧人,其余诸“将”,不过备位充数而已。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刘备资业有限,不得不利用“不设定员”的将军封号,擢拔群士、笼络人心。
    刘备打的是什么小算盘呢?
    将军名号,除了可以收拢人心,另有“自抬身价”的作用,为称帝劝进做准备。
    刘备入川之始,诸葛亮便对刘巴说“主公收合文武、欲定大事”,即指篡代称帝之事。换言之,刘备称汉中王(219)、称皇帝(221)的计划,实际是前后手。
    亮曰:“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0陵先贤传》
    这就需要“劝进者”必须具备1定的资历地位。最好是前朝的3公9卿;至少也得是个将军、尚书。
    如果“劝进者”是1群县令、县长,那就显得“新政权的格局”太过猥琐,没有朝气,好似“割据小朝廷”1般。
    因此,刘备称王时(219),便需要手下地位尊贵、至少也得是杂号将军。刘备称帝时,需要的便更多。
    这也能解释为何廖立、李严初受的将军号,班在5校尉之下(214);但刘备晋位汉中王之后(219),便直接滥封了“4方将军”(关张马黄)与尚书令(法正)。
    这是因为称王(219)仅仅是称帝(221)的前奏。称王的劝进者,杂号将军即可;称帝的劝进者,非重号将军不行。
    个中道理显见。
    旧社会里要推举个县长,只需县里的地主大户、流氓恶霸即可。但推举个市长,“县级大户”便显得轻了,非得城里的商会头子、保安团长不可。
    这也是《汉中王劝进表》中,群臣上书中“海内英雄望风归附,可惜刘备爵号不显”的政治隐喻。
    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刘备)爵号不显,9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汉中王劝进表》
    换言之,想收罗英雄,必须身居高位。而身居高位,便自然有了更大的权力,来敕封更高的官职,进而巩固法统,收揽更多的人才。
    相比曹操在《让县自明书》里“孤本非岩穴知名之士”的自谦,刘备在自领汉中王时、自诩的“孤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便显得特别妄自尊大、迫不及待。
    孤(曹操)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让县自明书》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3军,奉辞于外……”--《蜀书2先主传》
    其实并非纯粹出于僭越之心,而是不得不自抬身价,以镇抚4方。非其本心,惟时势所迫耳。
    蜀汉将军名号的猥滥、始自刘备入川的滥封。但若无刘备之滥封,“僭越自立”也便难以成行。毕竟刘备虽“有心践祚”,也需要“劝进者”具备1定的身份地位。
    这在益州群臣所谓“刘备爵号不显、难以相率”,以及刘备自叙“臣荷上将之任、督董3军”的迫切态度中,即可清楚洞悉。大封将军,实际是为了“晋位95”。
    后主世,也就是刘禅朝,便借用临时性称号(典军、领军、护军等)统御军队,而将军之号,则演化为位阶的标志。
    此即阎步克先生在《官阶制度引论》中描述的“官职的爵位化、秩阶化”云云。
    实职不断虚职化、位阶化;最终被“差遣官”(临时职务)所取代,重新构建新朝的官制系统,是4千年信史中循环往复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