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美味小厨娘:田园种夫记 > 第四百一十六章手牵手
    这样说,应该不为过。那两句诗,的确就是她从书上看来的,只不过是在她前世的书上。

    老者微笑点头:“妙哉!实是妙哉!”

    他听到诗句,不由得为之所动,手边没笔,这才拣了根枯枝,在地上写下。

    “只是姑娘何以发出如此感慨?”老者复又皱眉问道。

    豆花心头一怔,这该如何回答。

    她思忖片刻,笑着回道:“我就是胡思乱想,一下想到了而已。”

    闻言,老者哈哈大笑,却又接着点头:“这世间诗词,大多数也是胡思乱想得来的。”

    豆花只跟着笑,没再说话。

    但她却觉的,这个老者似乎学识渊博,极有见地。

    三人一边说谈,一边吃了晌午饭。

    因为有这老者在,他脚上又受了伤,行动不便,豆花便不忍离开,与宋锦元一道陪伴着他。

    “小公子今年多大,可曾参与科举?”那老者问宋锦元。

    宋锦元笑着回:“老丈您唤我锦元便可,我如今就在府学读书。”

    老丈闻言点头,不用宋锦元明说就能明了。

    能在府学进学,那至少也是考过了院试。

    他呵呵笑了笑,又多问询了几句他学业上的事,随后道:“说不定几年以后,倘若有缘,咱们还能再度相见。”

    宋锦元点头,笑着附和。不过他一颗心都在豆花身上,也没把他这话十分记在心上。

    三人又闲聊了会儿,老者的家奴便从城中回来了,牵着已经治愈了的马匹。

    “我也该走了”,在家仆的搀扶下,那老者站了起来,又向豆花和宋锦元道谢,“多谢二位款待。”

    豆花笑着摇头:“老丈您客气了,一顿饭而已,实在是不值得挂怀。”

    老者呵呵笑着,上了马车,朝着豆花和宋锦元挥了挥手。

    马车渐行渐远,豆花忽然说道:“忘了问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了。”

    “或许,京城吧。”宋锦元也望着马车走远的方向,回道。

    “你怎么知道是京城?”豆花不解。

    宋锦元微微一笑:“因为他的马车上带着标记啊。”

    “什么标记?我怎么没看到?”豆花仔细回忆,却还是没想起曾在那辆马车上看见过什么标记。

    宋锦元便笑着看她,说道:“没看见那就算了吧。”

    他听说,京城里的那些显赫人家,家里用的马车上都喜欢纹上标记。就好比他们家的马车,也要在车前挂上两盏灯笼,灯笼上写着“宋”一样。挂灯笼一来是为了夜间照路,二来,是告诉旁人,这是宋府的车。

    只不过,京城里的马车要更繁复一些,要纹上标记。

    再看那老者谈吐不俗,一看就并非凡人。他的马车,看上去朴素,实则十分结实贵重。

    仅凭这些,宋锦元便猜测,那个老者的身份,一定不同寻常。

    豆花想了又想,还是没能想明白。既然想不明白,索性也就不再想了。

    她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日头,见已经半下午了,便与宋锦元道:“时候不早了,咱们回去吧。”

    “嗯”,宋锦元答应了一声,忽而牵起了豆花的手,沿着来时的道路,往这片杏花林旁边的官道上走去。

    豆花被他牵着手,不知为何,忽然就觉得十分别扭。

    娘说过很多次了,她已经长大了,今年十三岁了,也是个大姑娘了,即便是和宋锦元从小一起长大、熟的不能再熟,也不能再没大没小的了。

    可是如果她甩开他的手,豆花又觉得不忍心。倘若真的如此,宋锦元一定会觉的十分受伤的吧。

    豆花抬头瞅了瞅身旁的人,低头,微微叹了口气。她最终还是没有甩开他,被他牵着手,一路走到了停放在官道旁边的马车上,晃晃悠悠地向着城里驶去。

    到了城里,豆花直接回了铺子。

    此时夕阳西斜,已然快要天黑。

    豆花见时候不早了,便匆忙做了简单的饭菜,让宋锦元赶紧吃完饭回去。

    宋锦元专门告了假陪豆花出去踏青,为此,豆花自然感动,但也不免劝说他一二:“还是你学业要紧,以后不用再专门请假陪我了。”

    宋锦元听她如此说,只笑了笑,豆花也不知道他到底听进去了没有。

    “还有,逃课更不应该了。”豆花又接着说了一句。

    宋锦元笑着点头,“嗯”了一声。

    他表面上顺从,心里可并不这么想。在他心里,最重要的,只有豆花一个。即便是要逃课,他也要来陪豆花的,大不了,回去被先生罚一顿就是了。

    就上次他逃课给豆花过生辰,被先生罚抄《诗三百》小雅篇罚了二百遍。

    不过这和豆花比起来,算不得什么。

    吃完了饭,宋锦元还想再留一会儿,却被豆花匆匆地撵走了。

    豆花现在在新铺子里面,上午会比较忙,下午还算是清闲。宋锦元只要一下了学,就会来铺子里寻豆花。这样,他每天都能够见到她。

    到了月底,豆花有些想家了,又赶上宋锦元休沐,便与他一道回了去。

    豆苗的铺子才开张没多久,暂时还不太稳定,只能继续在这边看着。

    回到家,赵氏少不得要问:“豆苗呢?没和你一起回来?”

    “嗯”,豆花点头应和着,“她那边太忙了,走不开。”

    听她此言,赵氏也没说别的,只是微微叹了口气。

    如今家里,只剩下她和良子还有拴子三人了。

    “爹啥时候走的?”豆花向她问道。

    “将将出了正月就走了。”赵氏回答。

    此地离京城不近要是不早点出发,很可能会错过了春试。

    豆花再仔细瞧了瞧赵氏,见她并不怎么紧张。

    “娘,你不担心大姐夫会考不上了?”豆花笑问。

    赵氏也随之笑了起来:“考上考不上的,也没甚要紧了。”

    反正现在已经是举人老爷了,即便春试考不过,也能当官,往后也能有了保障。再说,春试那么多人去考,真正考上的,又能有几个?

    因此,赵氏也就想开了。

    这倒是让豆花意外了,没想到,娘还懂得知足常乐。

    她不禁又想,如今二月底了,京城里的那场春试,应该结束了吧。

    等到三月放了榜,能不能考上,就能知晓了。

    刘万田这一走,直到四月,才带着豆子和赵思远回来。

    赵思远果然会试没过,放榜以后,便回来了,在家里等着上面给安排职务。

    四月,良子要考本县的童生试,赵氏和刘万田两人将他送到了县学门口,看着他走进去了许久,这才回家去。

    良子自小,赵氏便对他寄予厚望,此刻真的进了考场,赵氏不免忧虑。不过良子自幼便勤学苦读,考个童生试,应该不在话下。

    豆花和豆苗还在城里做着生意,豆花每个月的月底都会和宋锦元一道回来,但豆苗却已有数月不能回来。

    赵氏少不得向豆花抱怨:“她能有多忙? 赚那些银钱能有啥用?”

    她始终觉得,女孩儿家,赚钱那是次要的,最最本分的,还是得赶紧找个人嫁了。

    豆苗今年刚刚及了笄,如今已经十五岁,年岁当真不小了,要是再不赶紧找个人家,只怕就要成老姑娘了,到时候更不好找人家。

    自从豆苗及笄以来,前来说亲的倒不是没有,可赵氏挑挑拣拣,也没发现有多么合适的。再有,即便有合适的,可豆苗一听这事,立即就回绝了,让她也没了办法。

    亲事一事,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必须得孩子答应了这才行。要是豆苗当真不嫁,就算她答应了下来,到时候豆苗就不上花轿,她还能绑她进去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