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卡雄风 > 第452章重点推荐产品
    重点向西汽推荐cat iii,其实是沃尔夫冈等人事先制订好的策略。

    沃尔夫冈满脸堆着笑容,“林先生,如果我们的资料没有显示错的话,你们西汽应该还一直为军方提供军用重卡对吗?”

    林焕海很坦然地点了点头,这没有什么好隐瞒的,这也瞒不住,虽然说给军方提供的军用重卡相关技术细节也都是保密范围内,外界无从得知,但是提供军用重卡这件事情本身而言,外界知道是很正常的。再说,这也是西汽的骄傲所在,能为军方提供重卡,一方面这是西汽技术实力的证明,军方的采购订单可不是随便能下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西汽的生死命脉,民用重卡市场虽然现在销售额已经开始超越军方订单采购许多了,但是军用重卡带给西汽的东西,却根本不是民用重卡能够替代得了的。

    看到林涣海点头承认,沃尔夫冈用一种好奇的语气问道,“林先生,正如你所知,实际上我们nam也是一直为欧洲甚至世界各国军方提供军用重型卡车的设计生产和制造。我相信,你们与我一样,以能够生产这样的产品而骄傲。所以,在我看来,你们选择g2000远不如选择cat iii更实用。”

    剩下的话沃尔夫冈其实没有说出口。但是在场的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除了那个德方的官员克里斯蒂安对此不甚了了之外,大家都明白沃尔夫冈的暗示。

    这要从cat iii的性质说起来了,实际上这种车是基于联邦德国国防军cat重型战术车辆衍生出来的民用产品,260马力水冷中冷涡轮增压柴油机,9前进2后退手动变速箱,带爬坡档,6*6和8*8两个型号,变截面大梁,整体式轮边减速驱动桥,螺旋弹簧半独立悬挂,性能和配置在当时相当强悍,但是由于板焊的半装甲驾驶室舒适性太差,所以中东的老爷们(该车曾大量出口中东)要求改装驾驶室,这才有了cat iii,把nam的 g50民用驾驶室装在了cat的底盘上,发动机缩水到直列六缸230马力,其他基本不变,但是舒适性和视野有了极大的改善,市场反应良好,所以nam才在这个基础上再次做了简化,比如后悬架改成断开式平衡轴11片板簧悬架,前悬架改成抛物线钢板弹簧悬架,变截面大梁改成直通梁,成本有了大幅度下降,基本上成了g50的下一代拉皮车,在g2000正式投产之前都是作为主力车型在卖,所以相当成熟和稳定。

    说这么多,其实重点是所谓的cat iii根本就是军车技术,只是披了一层民用的外衣而已,当德国隶属于西方阵营,军用装备技术都算是处于巴统限制范围之内的,如果不披着民用外衣,这些技术是不可以卖给中方的,再落后也不行,但是改个型号,调整几个技术细节,就可以当民品卖了。实际上,当时欧洲与中国存在大量这样的交易,甚至是美国人自己也在这么干。大家都要吃饭,这些非关键技术,绕开那些死板的规定限制,能赚回白花花的票子,何乐而不为。德国人已经算是非常内敛的了,这么干最凶的是法国人,一段时间以来,法国人跟中国各种生意都做,从核电技术到雷达技术,从舰船技术到直升机技术,能合作研发就合作研发,能直接卖就敞开门做生意。不必讳言,正是因为这些“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帮忙,中国一些关键技术才能那么快取得突破。

    此时,沃尔夫冈的意思也很清楚,如果西汽愿意购买cat iii的话,其实就相当于购买了军车技术,而且听他的意思,某些更牛逼的技术,只要价钱谈得拢,那也可以放水的。这对西汽确实是一种莫大的诱惑。

    实际上,西汽内部也不是没有图便宜买kat iii/new g50的声音,毕竟买回来的是连军车技术都有了,不用二次投入搞研发,直接上手就可以用了。

    然而,事实上,林焕海和郭志寅对此根本毫不动心,cat iii虽好,却不是他们要的东西。

    面对沃尔夫冈这么明显的暗示,看着身边那些高管们微笑的脸上,流露出的那种“早就看穿你了”的表情,林焕海心里极度不舒服,这些德国人好像是吃定了他们一样,他必须要直接回绝。但是郭志寅却拦住了他,林焕海一愣,不理解为什么郭志寅不让他说下去,郭志寅低声说道,“这才是第一次见面,很多事情不要着急,慢慢来。”

    林焕海立即醒悟过来,确实不能太操之过急了,如果让这些德国人发现他们只愿意谈g2000,后面也许会把价码抬到一个他们完全无法承受的地步,这样一来,反而是欲速则不达了。想通了这一点,林焕海便沉默了下来。

    幸亏沃尔夫冈的二把刀翻译对于中文听得不是太懂,而且郭志寅的声音压得也比较低,说得也比较隐晦,导致沃尔夫冈只注意到林焕海的沉默,便以为是默认了,在心里他得意地笑了一笑,在他看来,中国人现在就是被封锁怕了,只要是能到手的技术就会饥不择食。实际上他有这种想法也真不能完全怪他小瞧人,在那个时候,因为各种制裁封锁,导致我们引进技术的确是障碍重重,对西方的很多技术那真的是来者不拒,结果造成一些西方企业的傲骄,像nam,虽然与中国以前没有深度合作过,但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对中国的印象那是根深蒂固了。

    因此,沃尔夫冈笃定了西汽肯定最终会选择价钱相对便宜的cat iii车型,这不是个什么太难的选择题。

    然后,林焕海等人耐着性子听着nam等人继续讲述cat iii引进的各种好处和技术细节,林超涵当然对郭志寅的话听得很清楚,而且也知道为西汽各种选择的原由,此时自然不可能公然跳出来反对,在德国人眼中,他现在只是一个翻译而已。至于什么技术中心主任这一职位,被自动忽略掉了,看看德方的技术中心主任,哪一个不是四五十岁的老工程师,像林超涵这么年轻,在nam是不可能走到这个高位上的。

    林超涵也乐得被忽略,这样他反而能够时时刻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至于邹乃德和姚锦元都不是技术口人才,对这些其中的弯弯绕绕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此时只能在一旁旁听,邹乃德作为官员,更擅长处理的是与对方官方的关系,此时听到德方意见后也是有些拿捏不定,此时只能保持着沉默。

    但是无论德国人吹得如何天花乱坠,西汽一行人是肯定不会选择cat iii的,双方聊了一阵后,德国人终于意识到,西汽这一行人只是在保持礼貌倾听的状态,实际上眉宇之间已经流露出一丝疲惫的神色了,林焕海等人掩饰得很好,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

    于是沃尔夫冈很识趣打断了手下人滔滔不绝的演讲,他关心地问道,“林先生,你们是否需要休息一下呢?” 长途跋涉还有时差等因素,林焕海等人表现出这种神情并不意外。

    林超涵不好意思地替林焕海解释道,“我们确实没有意识到倒时差给我们带来了极大地困扰,因此大家确实有一些疲惫。但是这不影响我们的交流,还请继续。”

    沃尔夫冈倒不是真的关心西汽一行人的身体状态,他只是觉得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继续交流起不到太大的实质意义,于是便建议西汽一行人先回去休息,隔天再过来交流。林焕海也借坡下驴,说需要回去好好消化一下今天得到的信息,下次沟通交流的时候再确定目标对象。

    沃尔夫冈虽然急于推销自己的产品,但是他们这一趟是进行技术合作,而非单纯的买卖货品,无法急于一时,后面要沟通的项目还有很多。于是在沃尔夫冈的建议下,西汽一行人就离开了nam公司,回去酒店了。

    到酒店后,五人来到林焕海的房间开会讨论,其实这种会议邹乃德是不必要参加的,他此行其实更像是陪读,在两军对垒时起到的是掠阵的作用,实质上不会参与最终决策。但是林焕海为了尊重他起见,这种会议都会让他参与。

    林超涵有些耐不住性子,他问道,“郭叔,咱们真的要在cat iii上浪费时间吗?”

    郭志寅嘘了一声,让林超涵暂时闭嘴,然后他沿着房间各个角落和电子设备挨个检查了一遍,最后才松了一口气道,“现在可以说了!”

    姚锦元在一旁奇道,“郭总师,您刚才这是检查什么吗?会有窃听器。”

    郭志寅点了点头,放松了神情下来的他,窝在沙发上,慢声道,“不可不防。”作为一个总工程师,机械是他的本行,电子则是他的副业,这一圈检查下来,那还是靠谱的。然后他讲了一个故事,就是关于我们某次某个友商去某国也是谈一个项目,由于放松警惕,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房间时刻被人窃听,因些在谈判中的底牌全部都泄露出去了,造成了在谈判中的极大被动,若不是后来及时醒悟,改变策略不再在房间中交流,才堵住了这个缺口,后果会极其严重。

    这个故事,听得大家极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