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卡雄风 > 第237章改革的第二板斧
    1995年,已经南巡讲话后的第四个年头了,全国都在学习讲话领会精神,很多地方的改革已经搞得有声有色了,特别在南方,特区发展一日千里,很多优秀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全国其它很多地方,也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阵痛,只不过,有的地方速度快,有的地方速度慢,有的还在懵懂中,有的已经龙腾万里。

    这里面既有国企也有民企,百舸争流,大家都在努力地变着法子想让自己适应这个时代。因势因时因人,有些企业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日子越过越好,有些企业则因为种种原因,沉沦下去,沦为改革中需要汲取的教训。

    像西汽这样的企业,在全国有很多家。因为三线建设,很多厂家深藏功与名,在深山老林里面继续看天吃饭,有些因为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过硬的技术产品,过得很是艰苦,快饿得只剩皮包骨头,有些因为手中有些干货,还能等着来自军方和地方的订单,让职工们三餐吃饱。

    西汽在这些企业中,算是中不溜的,看得明白的人,都懂一个道理,前年西汽大动荡,换了领导后,若不是舍命去折腾,现在几乎是完全没有机会可言的。现在大家勉强还能吃饱饭,这都有赖于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西汽集中全部优质资源,造出了2190新型重卡。靠着这批重卡订单,西汽职工有活干,人们有饭吃。

    但是也仅于此,西汽只是为自己续命争取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像林焕海、姜建平和郭志寅等领导层最清楚,西汽赢得这个喘息的机会,最重要的事情有两点,一是林焕海借此彻底树立了威望,他现在的权威如日中天,已经可以说一不二了,他的威望已经超出了前数任厂长,除了开厂元勋以外,他已经足够让职工们信服了;二是西汽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考虑改革的事了,这正是改革的最好时机,虽然厂里面依然危机重重,但眼下正是凝聚人心进行改革的大好时机。

    所以林焕海毫不犹豫地就开始推动了改革,姜建平兑现了他的承诺,只要林焕海提出的改革方案,他一律投赞成票,顶多在细枝末节上提点改进意见。最顶层的和谐,让这些改革的推出异常顺利,在厂务会议上,也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实际上,随着机械工业部的甩锅,省里面接盘后也嫌烫手,因此对厂里的事务基本没怎么插手,林焕海在厂里想干什么,基本没有太大的压力,在他兴致正高的时候,也没有人敢于反对。

    这可不像是他接手初期,为了压服众人,不得不把儿子从北京给召回来。但是让大家伙没想到的是,林超涵回来后,越干越出色,这反过来再次让林焕海的威望值大大增高。

    在把三产公司推出去后,林焕海和王兴发两人简单地算了一下账,两人觉得这个还是非常值得的,一下子给厂里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三产以前的确给厂里职工带来了一些福利,但是三产也养了很多闲人,这些人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其实是也让厂里增添了很多负担,整体算下来,厂里其实是亏的。这次狠心地把他们推出去,居然把这些人给激活了,各显神通地搞了起来,这让他们感到内心的负担也减少了很多。这个还让他们得到了重要的启发,那就是改革很苦,但的确是良药。

    于是林焕海就雄心勃勃地开始连续推出他的改革措施,无论有多少困难,他都决定要坚持下去。

    这些改革的措施,力度大得超出大家的想像,之前,大家以为顶多就是改个体制,可能就是改几个部门换批人,就差不多得了。完全没有想到,一上来就是疾风骤雨,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

    林焕海这一次一口气推出了八项改革措施,这八项改革措施,被称作是西汽改革前三板斧的第二板斧。

    这八项改革措施分别具体内容有:

    一、西汽从工厂制改为公司制,成立西北重型汽车制造公司,林焕海任总经理,姜建平继续任党委书记;其他各个领导根本改组后的部门进行相应的职务称呼改变,比如以前大概的车间主任、工段长什么的都改叫经理和主管了。

    二、西汽各分厂各车间按制公司进行改编,根据部门性质进行调整,比如工艺处,改叫工艺部了。有些不够成为分厂的升级为分厂,比如机修分厂、铸工分厂,成为跟发动机分厂并列的分厂。

    三、所有部门和分厂关行独立核算制度。这个跟林超涵的观点类似,就是彻底让各个部门都要核算成本效益,谁也别想混日子,这就是逼着生产口的管理者开始精打细算,学着怎样省钱,减少浪费。这个要求非常狠,以前各个车间浪费现象极其严重,大家明知道,却也没有太认真去管,因为最终成本都会分摊,但现在不行了,谁浪费的多,谁超过标准了,自己内部就得把这些浪费的给消化掉,厂里——不,是公司不会再让人混水摸鱼了。各个部门一旦真厉行节约,提升质量,那么整个成本就会降下来,利润就会上升。

    四、工资奖金实行绩效制度。要知道当年的工资那是死数,工龄多少年,什么岗位都是有数的,根本不用争,混到一定年龄工资就能涨上去。现在自负盈亏之后,为了激励职工积极性,改革中明文规定增加了奖金和加班费,谁的生产效率高、产口质量高浪费少,就可以多拿钱。这一下子可就不一样了,等于就是干的多拿的多,谁技术好谁能干,谁就受益。而且这次改革还制订了详细的标准,按照新的核算办法,工时计算完全不一样了,一线的工人工资可能会高到令人乍舌,甚至可以拿到厂长工资的好几倍。

    五、成立汽车技术研究所。以后所有汽车技术研究都由汽研所来具体负责,特别是那些具有前瞻性研究的技术储备,是汽研所的首要任务,以前那些汽研小组什么的机构彻底取消,变成常设机构,并安排固定办公地点。

    六、成立汽车政策研究室。主要用来研究汽车的重大政策变动,关于这个,西汽是痛定思痛,要知道,西汽前年突然陷入极大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上层主管部门变动,导致政策变动,而厂里完全是只能被动接受。与此同时,重卡行业因为涉及到行业标准、交通规章制度以及其它各个零部件行业的连带影响,所以,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动,都有可能导致西汽的被动,提前进行各类资料收集和调研,提出应对之策,这就成了政策研究室的重要任务了。此外,政策研究室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市场销售策略的制订和建议。

    七、成立销售公司。原销售科直接改组成销售公司,专门负责承担西汽公司各类型车辆的销售工作。

    八、打破铁饭碗制度,实行聘任制。任何岗位都可上可下,唯才是任。这里面最厉害的一点是,公司将有权,开除那些不负责任、不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

    这八条,几乎是一样比一样狠,每一样发布,都引起一阵轰动。实在是太刺激了,西汽建厂近30年了,还没有这样刺激的改革,每一样都是改头换面敢叫日月换新天,每一样都是深水炸弹敢下五洋捉鳖,每一样都是惊天动地鬼哭狼嚎。

    连林超涵看到最终改革措施后,都有点吃惊,对这些改革,他是举双手赞成的,毕竟是在当代大学生,他看到和听到的,都远超很多同龄人,甚至是长辈前辈。他深刻意识到,不要以为拿到部队的订单就万事大吉了,如果西汽还是像以前那样,就靠着众人的自觉混日子,迟早有一天西汽会被日子给混掉的。

    他吃惊的是,他的父亲魄力比他想像的还要大,而且想的更加长远,也更舍得,关于工资制度的改革和成立销售公司等几条,完全超出他的想像,现在厂里的财务状况他虽然不太了解详情,但也知道日子不是太过好,林焕海敢直接拿钱出来刺激员工们的积极性,这他都有点难以置信,多干多得,这让那些混日子过的人情何以堪啊。

    更让人佩服的是给了甜枣的同时,大棒也准备好了,干不好的,随时可能会被开除滚蛋,这给了企业极大的用工灵活性,虽然他也相信林焕海不会滥用这个权力,但是这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让员工不得不敬畏。

    不止是他看到了这一点,西汽从上到下,很多聪明人都看到了这一点。

    成立汽研所也好,成立政策研究室也好,这些都是改革中看上去最无关紧要的东西。独立核算和工资制度改革这两条是其中的核心,牵扯面实在是太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