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卡雄风 > 第236章三产改革的借鉴意义
    林超涵对此当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林焕海能有这样的决心,这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好事,从内部来说,西汽精简掉不必要的设备和部门人员,自然更能轻松上阵。从外部来说,能够获得西汽这样的大客户,也能推动一些供应厂家的发展。

    唯一不爽的,就是那些被改革到头上的人,他们该怎么办?

    这个谁也没有好招。

    第二天,林超涵照常上班。现在他那点子事,已经根本没有什么人提起谈及了,准确来说,大家已经完全没有心思谈什么有关风花雪月的事了。

    在所有人的口中,最关心的都是厂里改革的事,因为这些改革与每一个人都关系密切,但是大家还是没有太紧张,因为再怎么改革,西汽仍然是国企,车间仍然在轰鸣,在生产着剩余的订单,而且有消息说新的订单很快要下来,因为厂里技术人员已经在各个厂间统计各种设备型号和年份了,据说要更新一些新设备进来。

    现在的一些主要的通用机床,比如40车床,60车床,铣床之类的,都已经非常老旧了,虽然还能生产,但是生产效率低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嘎蹦一下就坏了,那就麻烦了,最关键的是,现在的生产规模每年也就是千辆左右,火力全开,也只能翻倍,将来若是扩大生产规模这些机器设备的产能是跟不上的。所以必须未雨绸缪。

    除了少数人知道,这些统计只是在作准备而已,真正引进新设备的资金还远远没有准备好之外,大部人都认为,厂里是有计划要扩大生产了,因此职工们对此还是抱以乐观态度的,大家都在憧憬着扩大生产后每月的奖金再增加一些,可以好好地改善一下生活了。

    但是这些还没见影,三产那边,也就是西贸公司的改革却非常立竿见影了,自从公司独立后,老曹带着叶文源进行了很多的改革,老曹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他的招数就是无招胜有招,自觉能力不足,他就放手让公司的职工自己出来搞副业,以前那些副业都是厂里集中搞,其实养上百号人大多数并没有什么卵用,叶文源去了后一算账,发现公司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一旦真要脱离西汽自主运作,这些人光吃也能把公司吃穷,谈发展是没戏了,这事老曹也是懂的,但是没有想到这么严重,被叶文源一顿说,就着急了,索性下令,让下面所有的职工都要找一门副业搞搞,除了像运输队,还有专门负责特产购销的少数人,大多数人都得投身副业。公司前期可以部分垫资,但后面必须要连本带利都给公司上交回来,完不成任务,达不成目标的,就得开除。不愿意搞的,也简单,反正工资就只象征性的发点最低标准,根本连吃饭都不够。

    这可就捅了马蜂窝,要知道,当时去三产上班的这些员工,都是厂里一些职工的家属,谁不跟西汽的各种大小领导沾亲带故啊?老曹这么胡抡的一招出来,把这些平时闲着没事,偶尔搬点货,去一些产业基地收割一下成果的人都给惹毛了,好好的日子过不成了,搞副业不要紧,但是这个完不成任务,就得开除,太狠了!

    这招简直是断子绝孙啊,这里面很多人都是拿着三产一份不薄的收入,再跟厂里的家属工资一起,一家子的生活过得就比较滋润了,但现在,似乎好日子要结束了。

    很多职工就开始在私底下骂老曹,这简直就是瞎胡闹,有些人就撺掇自己的家属在厂里告老曹的状,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告状是不灵的,厂里对西贸的事根本就不闻不问,完全没有心思理会这些,也不打算理会这些,因为三产现在是独立运营,他老曹想怎么干,厂里管不着了。

    刚开始宣布改革时,大家确实议论了一阵,但是绝大部门的职工都没有选择脱离西贸,因为他们回厂也没有什么事可以干,还不如留在这里继续拿一份工资,但是没想到曹海鉴真敢干啊,他们现在后悔也晚了。

    他们再骂,他们的曹总也是无动于衷,主意坚定。职工知道骂没有用了,而且脑筋灵光的人思议弯一想,公司能部分垫资,这其实是大好事啊,这等于是让他们有了干自己事业的本钱。他们只要干好,把本和利交给公司,其余部分就纯属自己赚的,要是生意干好,说不定能发财呢。

    于是有人就开始向公司要钱做生意了,有的人自己跑出去自己找市场找货,有的人则是凭借着关系搞起了运输生意,还有人开店做买卖,厂里上万人吃喝,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社会了,搞个百货店、小吃店、服装店,都不愁没有生意做没有钱赚,就算觉得这里太小,跑到县城或者附近城镇、高速路边做生意也不错啊。

    还有人胆子更大一些,就承包鱼塘果山什么的,反正这些公司都得运营,近水楼台先得月,这里面的门门道道,他们清楚得很,以前是给厂里做贡献,他们懒得动脑筋,有时候浪费了也根本不在乎,现在变成自己的了,就开始特别上心了,用心经营的话,只要不是运气不太差,混个温饱不在话下,再勤快一点,还有小赚。碰到运气顶尖的,说不定真能致富。

    有人带头,就好办了,在吵了数天后,一些动作快的人悄然就开始抢占各种资源了。老曹除了核心业务把持在公司运营外,其它的资源他全部豁出去撒出去了,引起一阵争抢,有人抢不到心仪的资源,就开始托关系找门路,甚至还有个别吵起来大打出手的,总之,西贸公司近两号人中的大多数全都变成了一个个的个体,有点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时交粮就可以了。

    有笨的,抢不到资源,索性就借点小钱钱摆摊,这方面西汽早有传统了,每逢到厂子比较消停的时候,就有很多出来做点小本生意养家糊口,多少能赚点。

    这一招比较狠,看得连林焕海都有些吃惊,自己把三产公司包给曹海鉴,他完全没有想到曹海鉴居然把公司又变成了无数个独立个体,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个体们迸发的能量远超过他们的想像,因为他们以前是为集体做事,现在一大半是为自己干活,积极性彻底被调动起来,很快很多人就有声有色地搞起来了,虽然一时半会公司还收不到什么收成,但是集腋成裘,迟早会形成很大一片产业了。将来这些个体是继续留在公司,还是真正独立出去,现在也考虑不到这么多,但是这一样一来,虽然前期公司投入有点大,但是比起发放工资来说,还是要省钱多了。西贸的负担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无数倍,老曹也少操很多心。

    老曹在搞定这件事情之后,听从叶文源的意见,开始对业务进行优化,首先叶文源盘点了一下以前三产这边所有的资源,把帐目仔细算过后,将这些资源划分了等级,主要有三级,第一级是优质资产,能够迅速带来大量现金流量的,比如像东北大米粮油特产之类的,这些非常受市场欢迎,还有运输大队,老曹还是硬着头皮找厂里把这个要了回来,这也属于社会迫切需要的资源;第二级则是普通资产,主要是那些池塘果林之类的,还有一些瓜果蔬菜大棚,这些需要投入很多人力,收成看天,但是最终还是可以变现的资源;第三级则是劣质资产,这个包括一些鸡肋般的生意,比如理发店、照像馆之类的,都是一些服务性质的生意,这些生意基本赚不了什么钱,能维持就不错了。

    分完级别后,叶文源就建议集中精力把第一级资源经营范围进行扩大,甚至他还建议针对社会需求打造一系列名牌产品出来,比如打造系列品牌粮油,在当地刷墙、在报纸上做广告,吸引消费者购买,这个对西汽来说,是相当超前的建议,老曹听了感觉很好,认为当时老百姓就信这个。至于第二级和第三级,他就建议全部交给个体去承包经营。

    老曹言听计从,集中全部精力去开拓一级市场,果然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别的不说,像运输队就搞得有声有色,让各方侧目,至于特产品之类的,由于他们进过来的货物美价廉,确实很受市场欢迎,供不应求,后来他们真的推出了自己品牌的产品,甚至还包括了一个服装品牌,在全国都打出了名气。

    整个三产公司轰轰烈烈的改革,让林焕海备受启发,很多拿不定主意的改革措施,他一下子就拿定了主意。虽然这些改革,是后来才慢慢释放出能量 ,但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问题,林焕海深刻认识到,三产开始脱胎换骨后必有一番作为。

    他更认识到,自己选择用三产作为改革的参考对象,是非常好的一步棋。

    没多久,厂里的改革大招开始连续放出来了,非常频繁地出招,让大家应接不暇,这些改革一个比一个更让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