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后,我下定决心,马是万万不能再学了,十三有时提起话头,都被我顾左右而言他给支开了。他笑笑地看着我,也就不再提起。一日正在康熙大帐里当班,突然一个军士快步跑来,递给李福全一个快马急件,李福全不敢怠慢,立即呈给康熙,我心里暗想,莫非和太子有关,因为知道太子就在这次塞外之行中被废了,可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康熙下定决心废他却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

    只看康熙一面看着,一面脸色渐渐凝重,最后猛地站起来,说道:“吩咐快马每日都来报信!”外头跪着的军士,高声应道:“喳!”磕完头,转身快跑而去。康熙慢慢坐下后沉声说道:“传旨!”李福全忙上前跪倒在地上。“十八皇子胤祄病重,三日后准备回京。”又接着道:“朕要见苏完瓜尔佳。”李福全身子一抖,磕完头领旨后,匆匆而去。

    帐内当班的宫女太监都大气也不敢喘地静立着。我也是心里惴惴,虽知道个结果,可事情在细节上怎么发展却是一点头绪也无。拼命想了半天却一点也记不起有关十八阿哥的任何事情。只得提醒自己一切小心。

    好不容易熬到换班,才发觉自己竟然一直站着一动没动,现在走起路来全身还是僵硬的。康熙刚才接见蒙古王爷苏完瓜尔佳时,已说明要提前回京,蒙古人后日就走,也开始收拾东西。一路上,周围虽人来人往,忙着准备行囊,却都压着声音,全无前几日的热闹了。我也静静地往回走,想着该如何快速把东西都整好。

    又要当班,又要整理东西。但也许因为一再告诉自己千万不可以在这个时候出任何差错,所以虽很累,但精神却还好。第二日晚间正在让几个太监小心包裹器皿,忽听得远处嘈杂的声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面留着心,一面继续忙着手头的活。

    过了一会,嘈杂的声音没了,又恢复了先前的安静,我也没再理,直到把所有器皿都包裹好后,又放置妥当,这才回了帐篷。

    一进帐篷,玉檀就面色严肃地迎了上来,拉着我坐好,小声问道:“看样子,姐姐还不知道。”我怔了一下,忙凝神细听,她续说道:“太子爷骑了蒙古王爷进献的御马,引得蒙古人闹了起来,说是献给皇上的御用之马,却被太子拿来玩耍,如此大不敬,瞧不起他们。”我‘啊’的一声,想到怎么忘了这个茬呢?不错,好象是有这么一档子事情。

    忙问道:“皇上怎么说?”玉檀悄声道:“还能怎么说,为了平息蒙古人的怒火,当着所有蒙古人的面斥责了太子爷。”停了下,她又小声说道:“不过我看皇上除了怒,还很是伤心,毕竟因为十八阿哥的事情,现在人人都面带悲伤,太子爷这个时候却骑马取乐。”她轻叹了口气,没有再说话。我听完后,默默发起呆来。想来这就是引子了。

    想了会,认真叮嘱玉檀道:“这几日不管多累,一定要打起精神,否则一个不留神,只怕就是大祸。”我特意加重了大祸的口气,玉檀忙点头,说道:“姐姐放心,我也这么想的。”两人又默坐了一小会,遂洗漱歇息。可心里担着事情,不知道这件事情究竟会对现在的几个阿哥有什么影响,虽然大致结果知道,可具体的过程却无从而知,所以睡得不安稳。我这个半吊子的先知用处实在不大。哀怨地想如果早知道要回清朝,一定把清史一字不拉地全背住,可转念一想,只怕背住也没有用,清朝的历史为了‘避尊者讳’,多有粉饰篡改,到最后只怕也是误导。听玉檀也是不停地翻身,看来她也不好过。

    浩浩荡荡的大营总算开拔,因为快报传来十八阿哥的病情又加重了,康熙的表情很是神伤,我们御前侍奉的人都提着一颗心,小心伺候着。众位阿哥也都面带忧色。太子爷的表情最是复杂,愤怒、恨意、不甘、夹杂着不知是真是假的忧伤。康熙一直对他极其冷淡,令他脸上更多几丝惧怕。

    一日清晨正睡得迷迷糊糊,忽听得芸香在帐篷外的声音,我和玉檀忙坐了起来,让她进来。她进来后,安也顾不上请,只是快步走到我身边,玉檀也忙随手披了件衣服,凑了过来。芸香面有余惊地说道:“昨日夜里万岁爷大怒!”我和玉檀都是轻轻‘啊’了一声。她接着说道:“太子爷昨夜竟在帐外扒裂缝隙偷窥万岁爷,被万岁爷给察觉了,又惊又怒,当场就把桌上的东西全扫到地上了。李谙达赶着增调了侍卫守护在帐外。”我和玉檀听完,都是一脸不敢置信,太子爷疯了?!竟敢做出如此大不敬的事情。芸香又匆匆说道:“李谙达说了,今日虽不该姑娘当值,但姑娘还是去御前伺候着。”我听完,忙起身,穿衣,挽头发,洗漱,芸香也在一旁帮忙伺候。都知道事情紧急,我也没和她客气。

    急赶了几日路,终于到了布尔哈苏台行宫,大家正松了口气,想着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我却心神越发绷紧,因为记得好象康熙就是在塞外行宫第一次宣布废太子的。行动说话加倍的留了心。

    晚间李福全正准备伺候康熙歇息,快报送到。康熙看完后,低垂着头,静静地把手中的纸张一寸一寸地揉成了一团,紧紧捏着纸团的手上青筋绷起。我心里唉叹了一声,想着看来十八阿哥夭折了,才八岁!

    李福全跪在地上,不敢说话惊动,四周站立的宫女太监也人人沉寂地站着,康熙一直以同一个姿势坐在椅子上,纹丝不动。往日因天子威严所慑,看不出来他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今夜默坐于龙椅上的康熙,却让人无比真实地觉得他已经五十三了。

    坐了好一会子,康熙低声对李福全说道:“都退下!”我们忙静静快速地退了出来,只留李福全在内伺候着。出了门,看见各位阿哥都已得了消息在外头候着,神色担心焦急中夹杂着忧伤。看我们出来,都拿眼睛瞅着我们。我回身对玉檀等宫女吩咐道:“万岁爷虽说让我们退了,但晚间还是要有人在近旁听吩咐,今日晚上我和玉檀就在外面守着,其余人都回去歇着吧,明日一早来听差!”她们应了声后都静静退去。

    王喜也只留了自己和另一个太监在外面听候差遣,剩下的也都打发回去歇着。我和王喜默默对看了几眼,他立在我身边小声问道:“这些阿哥们怎么说?”我想了想,说道:“现在进去请示,只怕是不可能的,不如让他们先散了吧。若有事情,再打发人去叫。”王喜琢磨了会子,点点头,上前几步,躬身说道:“太子爷,贝勒爷,各位阿哥,皇上已歇下了,各位这就先回吧!若有事情,小的自会通报。”各位阿哥彼此互相看了几眼,一时好象都有些拿不定注意。四阿哥和十三都朝我探询地看过来,我避开四阿哥的视线,只朝十三微微颔了一下首,十三遂看着太子爷,说道:“我们还是回去歇着吧!明日皇阿玛跟前还要人伴驾呢!”四阿哥点点头,正要举步而行。太子爷却盯着王喜诘问道:“李福全呢?让李福全出来回话!”

    我一惊,觉得太子爷真是越来越沉不住气,李福全一直近身服侍康熙,很得康熙信赖,为人也一向公正宽厚,这宫里宫外的人不管心里怎么想,当面却都是‘李公公’‘李谙达’的叫着。今日太子爷竟然当这么多人的面直呼其名!

    王喜也是一呆,想了想,陪笑回道:“我师傅正在伺候皇上,恐怕不得空。”太子爷冷哼了一声说道:“不是说皇阿玛已经歇下了吗?既然已经安歇了,他出来说两句话又有什么打紧?”王喜楞在一旁,不知道该如何回话。转头看我,我向后缩了缩身子,朝他皱了皱眉头,表示无可奈何。我可不想现在和太子爷扯上任何关系。

    王喜只得转回头,想再劝几句,可话未出口,太子爷一面提步向前走着,一面说道:“我倒是要看看你们这帮奴才倒底在搞什么鬼?”两边的侍卫忙把他拦在了门外,他呵斥道:“让开!瞎了你们的狗眼了,也不看看我是谁?”侍卫却绝不肯让路,众位阿哥都有些动容,忙上前办真半假地劝太子爷。

    正在喧闹,李福全拉开了门,康熙神情憔悴地看着众位迅速沉默着跪倒在地上的阿哥,疲惫地说道:“让随行文武官员都过来!”王喜忙应喳,匆匆跑了。

    康熙神色死寂定定瞅着太子爷,太子被看得满脸惊惶,低垂着头,伏在地上,纹丝不动。不大一会的功夫,此次随行的文武官员已都到齐,黑压压地跪了一地。

    康熙慢慢巡视了一圈,最后眼光仍然落在了太子爷身上,他痛心愤怒哀伤地盯了太子半晌,最后一字一顿地沉声说道:“胤礽不听教诲,目无法度,朕包容二十多年,他不但不改悔,反而愈演愈烈,实难承祖宗的宏业!”话未完,泪已流了下来。底下的大臣只知道磕头,再三奏请:“皇上请三思!”康熙缓缓开始历数胤礽的罪状:

    二十九年,朕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礽,特召他至行宫。胤礽在行宫侍疾时毫无忧色;朕已看出皇太子无忠君爱父之念,实属不孝。

    胤礽对十八皇子胤祄之死,无忧痛之色,毫无兄弟友爱之情。

    胤礽平时对臣民百姓,稍有不从便任意殴打,其侍从肆意敲诈勒索,仗势欺人,激起公愤。

    ……

    康熙一面落泪,一面痛述着,最后竟一时气急攻心,再加上几日来的伤心而昏厥了过去。全场又是一片忙乱,请太医的,叫皇上的。最后,康熙缓缓醒了过来,却再无精力说什么,只是吩咐让大阿哥领人先把胤礽看管起来,然后挥手,让大家全部退下去。

    我默默立在外面,心里也是一片哀伤,这个结局我早已经知道,这在当年对我而言,只是打发闲余时间的一个故事而已。甚至当时我觉得康熙在太子事件上处理得很是不明智,明知道胤礽不堪大用,却总是举棋不定,反反复复。如果他能早日下定决心,也不至于出现‘九龙夺嫡’的惨烈情景。

    如今亲眼目睹,不知是因为在康熙身边服侍久了已有感情,还是感受到康熙心中作为父亲对胤礽的偏爱,以及现在的心痛无奈愤恨,只觉得康熙的落泪深深震撼了我,作为一个皇上,他也许没有处理妥当,可作为一个父亲,无可非议。

    ————————————

    回京已经多日,宫里宫外仍然暗潮汹涌,不断有大臣出面或真心或假意地奏请康熙收回成命,康熙看完折子后,总是一言不发,谁也摸不透他的心思。我虽不知道他现在究竟在想什么,却能肯定最后他又会恢复太子的位置,所以心中微微带着丝莫名的优越感看着那些焦头烂额的大臣。可以说康熙身边伺候的人除了我和李福全外,都或多或少地都流露着茫然和无所适从,不知道他们暗地里是哪个阿哥阵营的,也不知道得罪过谁,又结交过谁。我是因为知道结果,所以内心笃定,而李福全我只能无限钦佩地说,一只千年老狐狸,世情早已通透。我俩偶尔会交换一个眼神,我觉得他好象对我很是赞赏。熟不知,我是另有乾坤。

    ————————————

    人心惶惶中,已经是十一月了。

    一日正在侧厅清点记录茶叶,王喜进来,一面打千,一面说道:“姐姐,三阿哥来了!”我随口应了声,一面从木敦上下来,一面吩咐芸香冲茶。

    捧着茶,帘子旁的太监已经掀开了帘子,我轻步走进,将茶搁在三阿哥桌上。走出时,听到三阿哥说:“儿臣有关于二哥的重要事情面奏皇阿玛。”我这才心里一下子明白他为什么来了。他要向康熙告发:皇太子胤礽一切行为举止失当是因为大阿哥胤禔用喇嘛巴汉格隆魇术魔控了胤礽。

    我一面想着,我怎么总是要事到临头才知道。不过确实也没有办法,我只知道大概有这么件事情,可毕竟具体什么时间发生,又是如何发生的,的确是不知道。一面回了侧厅,想着,现在就是等太子复位了。忽地想起八爷他们,不禁有些担心。自从塞外回来后,就一直未曾见过,不知道最近他们又为了这个位置做了些什么。思来想去,最后只能叹口气想到不管怎么样,总是没有生命之险的!他们的灾难要在四阿哥登基后才真正开始。

    三阿哥走后,康熙立即派人去胤礽住处搜查,果然搜出了‘魇胜’之物,康熙大怒,立即下令将胤禔夺爵,在府第高墙之内幽禁起来,严加看守。但却幷没有对太子做任何的处置,仍然被囚禁在上驷院侧。虽然朝内请求恢复太子地位的奏章纷纷而来。

    这几日我总是不自禁地就想到大阿哥胤禔,我当年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就曾经怀疑过,这真的是大阿哥胤禔所做的吗?他真的会用这么可笑的手段去谋取皇位吗?而一切的一切,我现在仍然没有答案。在我看来把太子爷的行径归咎于大阿哥的诅咒,实在荒唐,其实自从索额图谋反事败后,胤礽就已经乱了方寸。可这一切就是如此发生了。而且表面上看来,康熙似乎也是相信的。至于说他的相信是又一次的感情妥协,一方面为胤礽脱罪,一方面借此惩治大阿哥确实对太子做过的不轨之举;还是古人真的相信这些东西,我就实在不得而知了。

    我只是想着,从此时起直至雍正十二年幽死,大阿哥共被幽禁了二十六年!第一个被幽禁的人出现了,然后太子爷,然后十三,然后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

    我强烈的对自己喊停,不可以再想了,不可以再想了。

    ————————————

    一日康熙看完奏章后,沉思了很久,然后他对李福全吩咐:“传李光地觐见。”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见这位康熙朝的重臣、平定台湾的功臣。康熙以前也曾单独召见过他。可在这个微妙的时候,康熙找他所为何事?不过今日不是我在殿内侍奉,所以没有机会知道。

    晚上用完膳,我和玉檀一面吃茶,一面还在想着康熙召见李光地的事情。虽然知道玉檀今日在殿内,可以问她。可一则因为御前当值,最忌讳传递皇上与臣子之间的私下谈话。我没必要为此难为玉檀。二则虽然好奇,但是否知道我也不是真地那么上心。所以只是自个瞎琢磨。

    正在暗自琢磨,玉檀起身站在门口向外看了看,又把四面的窗子和帘子全部打开挑起,一下子周围的景致全通透地落入眼底。我看着她的举动,喝着茶,静静等着。她一切弄妥当后,才又坐回我身边,一面喝着茶,一面若无其事地低声说道:“今日皇上问李大人关于立太子的事情。”我微微点了点头,示意她继续说。“李大人推举了八爷!”她话音刚落,我的手一抖,茶水溅在了身上,忙搁了茶盅,拿绢子擦拭。玉檀也忙抽了绢子出来,帮我擦拭。

    随后两人随意地闲聊起来,什么样子绣在手绢上最好看,什么样俗气。宫里谁绘制的样最好,谁绣的手绢又最好看。

    晚上,各自回房歇息后,我才觉得自己的心一直揪着,闭着眼睛却丝毫没有睡意。

    ——————————

    第二日,早起梳妆时看见自己面色苍白,不禁狠狠地往脸上多涂了些胭脂。站在殿中当值,心神却有些恍惚。李福全盯了我几眼,这才强打起了精神。

    今日从早上起,康熙就一直坐着默默沉思,我端进来的茶,总是热着端进来,又一滴不少的端出去重新换过,换了一盅又一盅,康熙却连坐着的姿势也没有变过。殿内只有我和李福全在一旁服侍,我看李福全面无表情的立着康熙侧下方,也有样学样,木立在一旁。

    正站着,外殿的小太监进来回道:“二阿哥已经到了,正在殿外候着!”皇上淡淡说道:“宣他进来吧!”。我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召见了二阿哥。

    胤礽进来时,康熙默默看着跪在地上的胤礽,两个多月的监禁,太子爷明显瘦了很多,面色也很是苍白,神情拘谨不安。

    过了好一会子,康熙起身说道:“随朕进来!”说完,径自起身进了里进的暖阁,胤礽也赶忙爬起跟随而入。

    李福全打了个手势,让我去把门掩上,接着走到我身边低声说道:“待会想法子劝万岁爷吃点东西。”说完,也进了里面的屋子。

    我静静立在外面。看着刚才康熙坐过的龙椅想着,值得吗?也许是值得的,我当年不也是为了升经理而拼了命的苦干吗?各类职称考试,上下人际关系,不也是费尽了心思。虽有不同,可不也是为了利益而营营苟苟吗?只不过眼前的这个利益是天大的,所以也要付出天大的代价才有可能。所以也许我不应该质疑他们。有几个人能真正跳出名利之外呢?话又说回来了,真跳出来了,空闲的日子用来干什么呢?总不能都去做和尚、隐士。若人人都去做了和尚,都去做了隐士,无人做那营营苟苟的俗人,那谁又养他们呢?

    正在那里胡思乱想,天马行空。忽听得胤礽的哭声,仔细听了听,觉得里面说话声低低沉沉的,听不清楚,也就没再留意。想着反正康熙终究又心软了。现在只是时间而已。

    过了很久,才看到太子退了出来,我忙拉开门,俯身送他出去。外面自有人带他回监禁处。

    我赶紧吩咐外面守着的玉檀去准备热茶和点心,仔细叮嘱了一番,又特意嘱咐了用什么色的盘子茶具。

    我托着茶、点心轻轻走进里屋,看康熙正立在窗边,我把茶和点心放在炕上的小桌上,看了眼李福全,他轻轻朝我点点头。我忙躬身走近康熙,柔声说道:“皇上!今日的香卷是特意用皇上夏天赏荷时赞过的荷蕊晒干后碾成末做的,很有荷的淡雅不俗的味道。皇上试试吧!”康熙听完,没有说话,走近桌边,李福全忙先划了片吃了,然后将剩下的用银筷子夹进康熙面前的小碟子。

    康熙默默吃了一口,端起茶喝了一口,顿了顿,问道:“这茶叶里加了什么?怎么几丝甘甜又夹杂着一点苦味?”我忙躬下身子还未及回答,就听到李福全说道:“若曦昨日问奴才可不可以用煮过银杏叶的水泡茶,奴才问她原由,她回说,近日皇上偶有咳嗽,又有些心热,因是小恙,皇上也未留心。再说‘是药三分毒’,不如用银杏叶子泡水即简单又有效。奴才问了王太医,他也说使得,所以奴才就准了。”康熙看了我一眼,微微点了一下头,没有说话,默默吃了起来。

    ——————————————

    康熙虽然单独召见了胤礽,但过后却没有任何动静,胤礽仍然被监禁着,满朝文武满心惶恐,实在琢磨不透康熙究竟怎么想。各个派系的斗争越发激化,有人力保太子,也有人历数太子恶行。纷纷扰扰,黑脸红脸,你方唱罢,他又登场。

    各位阿哥的态度也很是各异,自塞外回来后,十三阿哥入宫的次数明显减少,我基本上没有怎么见过,四阿哥干脆称病在家,闭门不出。八阿哥也不曾在乾清宫露面,九阿哥和十四还偶尔能看到,可两人总是来去匆匆,人多眼杂也没什么说话的机会。

    康熙却一直冷眼看着这一切,不置一词。有时休息时,他甚至会和我聊一会茶方面的事情,何地的水好,哪种茶叶的名字起得最有意境,谁写的吟咏茶的诗词最是贴切。他看上去态度闲适,我和李福全也悠悠然地伺候着。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我静静看着这一切,心里极度崇拜康熙。他虽然心头也在煎熬着,可面上却任谁也看不出来丝毫。而他却在不动声色间已把每个人的举动尽收眼底。

    就这样日子晃晃悠悠地到了大年三十,废太子胤礽仍然被拘禁着,大阿哥胤禔也幽禁着,朝内人人都心心念念惦记着这个未决的太子之位,所以今年的除夕宴会是表面上张灯结彩的喜气,可暗底里是掩也掩不住的波涛起伏。我不想去看这粉饰出来的喜气,正好也轮到自己在殿中值夜,所以玉檀虽主动要和我换班,被我推辞了,嘱咐她好好去乐吧,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守着殿中的火烛和熏炉迎来了康熙四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