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九宫夜谭 > 第9章
    自太宗时候,便在平城外南面筑了一座高台,以石粉涂之,称为白楼。这白楼上修了观榭,又悬一大鼓,每日里晨昏城门或开或闭,便是击此鼓以示之。登此白楼,四周景致尽览眼底。
    景风站在白楼上远眺,此时城门之下送她离京的车辇已候了多时了。她回头笑道:“平日里总说上来看看,却总没来。想来是因为太近了,反而就懒得来了,倒是今儿要走的时候终于来了这一回。”
    西河公主已哭了出来,道:“景风姊姊,你为什么一定要去啊?”
    景风走到她面前,轻抚她头发,道:“你不明白是最好的。好好跟你的驸马过,听见没有?”又对太子道,“哥哥,你到这边来,我跟你说几句话。”
    太子依言走到她身边,景风望着他,轻轻地道:“哥哥,我要走了,以后你多多保重。我本以为,我一直是在帮你,现在我才明白,全都是因为父皇太爱护我了,我才能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我不但帮不了你,反而会让你缚手缚脚,样样都虑及我,就像我事事都得虑及我母亲一样。哥哥,我知道你有事瞒着我,不想牵连我,既然如此,我也不再多问,但你也不要对父皇太过多心。我也明白在这宫里,很多事都身不由己,我也不求你什么。若是有一日,你要杀明淮,那就是我死的一日。”
    太子叫道:“我怎会……”
    景风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说下去了。“我说过了,哥哥,世事难料,谁都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我不想亲眼看到有一日骨肉相残,更不想自己手上沾至亲至爱之人的血。与其如此,我更愿意去柔然,身为大代公主,能让子民少受战火所扰,远比在宫里与那些见不得光的事纠缠的好。”
    她回头见裴明淮一人站在观榭一角,便走了过去,道:“你是不是还在生我的气?上一回不肯跟你走,这一回又……”
    裴明淮淡淡一笑,道:“没有。我听到你跟太子说的话了,我无话可说。皇上说得对,他没白疼你。咱们都及不上你。你也用不着担心我。”凝视她半日,道,“瑞儿,柔然也不是什么好相与之辈,虽说他们可汗听说皇上肯赐婚,欢喜得不得了,送了无数贵重彩礼来,也已至边境相迎,看起来是好事,但正如你所言,他们反复无常,也不知此后会如何,你一定不可大意。”
    景风微笑道:“你放心,咱们大魏强盛,他们不敢怎么的,只会好好供着我呢。”又看了裴明淮良久,低声道,“明淮,我也劝你一句话。别钻牛角尖了,庆云跟你不是没有情份,她也善解人意,你不必为了赌那一口气,弄得大家都下不了台。人生在世,是不能事事都全由着自己的,你母亲要你跟庆云成婚也是为了你好,穆氏为八姓勋贵之首,还是为了保得大家平安,你也别老只想着自己。你是自在了,但旁人呢?”
    裴明淮低声道:“别说了。”
    景风点了点头,道:“好,我不说了。”又走到庆云身边,庆云已哭得哽噎难言,把手里一个锦盒递给景风,道,“景风姊姊,上次你说喜欢那香,我手边就剩这些了,来不及做了。你先拿着……”
    景风看了看,却又塞回到庆云手中,笑道:“不用了,你还是自己收着。这香不比别的,用着用着就会烧光的,我看着它一点儿一点地没了,心里会难受。你还怕我会忘了你么?”
    “景风姊姊,我……是真的不想你走。”庆云流泪道,“是真的。”
    景风道:“我知道。”拉了庆云的手,道,“庆云,我跟明淮说过了,叫他别钻牛角尖,硬跟他母亲赌这口气。可是,能不能想得通,那我就没法子了。若是明淮想得通,那便最好,你们本来也没什么不合适的。若是他想不通,你也就罢手吧。天下不止一个男子,何必非得要嫁那个人才罢休!南山自言高,只与北山齐。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咱们不是南朝那些连情爱都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女子,想说什么,想做什么,且看开些,随心便好!”
    庆云点头,道:“我知道了。景风姊姊,你说得有理,我听你的。”泪水却又下来了,道,“只是我们……我们又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
    景风笑道:“傻话!我们又不是不会骑马,柔然离这里又不是多远,几日也就到了。真要想见了,难道还有见不了的?别做得跟生离死别似的,又不是以前汉室公主和亲,一去不返!”
    庆云忙道:“你别说这样的话,不吉利的很。”
    “我是说汉室的公主,又没说我。”景风忽似想起了什么,对一旁的珠兰道,“啊,把我写的那东西拿出来。以后你就跟着太子,绣衣就交给你了,听见没?你还有家里人,就留下来吧,芝兰跟着我就是了。”
    珠兰噙着泪,捧了一卷东西上来。景风笑着唤裴明淮,道:“我们几个里面,你的字最好,我这字有点见不了人。替我重抄一回,让人刻一方碑,供在灵岩石窟里面,就算是我替大家发愿了。”
    裴明淮把那卷纸给展开,一见便笑,道:“这什么称呼?好好地写景风不成么,好听,意思也好。大茹茹可敦!”
    “我倒觉得挺好听的。”西河公主一边拭泪,一边笑道,“还好现在叫茹茹不叫蠕蠕了,不然景风姊姊肯定不肯这么写!可敦,可敦,还没嫁过去就管自己叫皇后了,你是多想当皇后啊!”
    景风眺望远处,这时太阳已升了起来,朝霞满天。“不知百年千年以后,这方碑还能不能留下来?我景风的名字,纵然在碑上刻得再深,是不是会在灵岩石窟里面随风化去?以后的人会不会知道就在今日,有个公主去了柔然?想必都会认为这个公主是哭哭啼啼去的,而不是……”她说到此处,却也说不下去了,半日方哽咽道,“我一辈子也不会忘了今日。就这样最好。”
    太子忽然转身上马,朝宫城的方向奔了回去。裴明淮笑道:“景风,我也不送你了。你一路上保重。”
    景风一手拉着庆云,一手拉着西河,笑道:“他们啊,都怕要是忍不住哭了,丢了面子。你们两个送我走,我们都不怕哭的,痛痛快快哭一场我就走了,最是爽快。”
    庆云和西河都点头,三人上了马,西河笑着叫道:“景风姊姊,今天看我们谁最快,谁先到。”
    裴明淮见三人打马沿白楼而下,景风再没回过头,一直朝等着她的仪驾而去。只见羽旄林森,远处栋宇胶轕,此时阳光洒在绕城而过的桑乾河上,远远地望得见宫城前象魏朝天,高可万仞。
    那晚裴明淮坐在书斋中喝酒,听外面雨声断断续续,隔着窗纱看外面那些竹子,更是青翠欲滴。隔着那扇云母屏风,见苏连睡在榻上,仍是辗转反侧。苏连烧仍没退。那毒性也是够厉害,虽然是用尽灵药,徐太医日日里来,苏连却还是大半时间都昏迷着,也只能慢慢等余毒净了。
    吴震事多,来了一趟,坐了片刻,已回了廷尉寺。裴明淮听那雨已经下了半夜,越下越觉得凄凉,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忽听得院中似有片叶子落了下来,裴明淮喝道:“谁?”
    隔着窗纱,又隔了雨帘,院中的人已看不分明。只听祝青宁的声音道:“是我。”
    裴明淮叫了一声:“青宁!”忙起身要出去,祝青宁道:“不必出来了,我就是来跟你说两句话的,说了就走。”
    “那也不必隔着窗户说话。”裴明淮道。祝青宁却道:“就这样好些。”
    裴明淮只得站住,祝青宁一时却也不语,二人都听着那雨打竹梢的声音,哪怕是雨不曾滴到身上,一样的觉着清寒透骨。半日,只听祝青宁悠悠地道:“其实我一向并没把自己的身世太当回事,我跟着我师傅长大,向来都在江湖上,也不觉得什么。所以我自认得你以来,跟你裴三公子结交,也从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前日在尉府上,我才发现,即便是远在江湖,我一样地脱身不得。你还记得我在平原王府跟你说过的话么?”
    裴明淮道:“记得。”
    “不识晦朔,无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祝青宁笑道,“那时候我以为,我一是为师命,二是想见一见父母,方入此世,想走的时候总是走得了的。可我现在明白,早已是由不得我的了。我原本以为跟你结交并没什么,可那日若非是你,换了个人,怕早就被皇上杀了。”
    裴明淮道:“你实在不必替我操心,皇上不会拿我怎么样。”
    “我知道不必替你操心,也知道皇上不会怎么你,否则你不敢当面违皇上的意思。”祝青宁道,“可我已经明白,我去见我母亲就是个错,姜优没说错。她当时欲言又止,我还没闹明白缘故,现在是懂了。”
    他没听到裴明淮答言,便道:“你知道了?”
    裴明淮道:“明摆着的事,即便我笨到想不出来,吴大神捕也不会想不到。”
    祝青宁一声叹息,道:“你没告诉旁人么?”
    “你是来求我不要禀告皇上的么?”裴明淮笑道,“在锁龙峡的时候我就隐隐想到了,能把同心之物送上谷公主,那就定然是互有情意。既有情意,那她自然要帮着自己夫君了。只是这上谷公主之毒一如她之美,心计之工手段之辣,我生平还没见过第二个。杀养子就不说了,连你这亲生儿子都能利用。”
    “……别说了。”祝青宁低声道,“虽是生身母亲,我也不愿再受她利用,做些并不甘愿之事。只是毕竟是我母亲,也求你网开一面,别禀告皇上。与天鬼这等干系,哪怕是京兆王的女儿,皇上也决不会容的。”
    裴明淮道:“没真凭实据,没人动得了京兆王的爱女。但皇上知不知道另是一回事,我不说,不等于他不会知道。”
    祝青宁听他如此说,便知道是答允了,一笑道:“多谢了。既然如此,青宁就此别过。你那位昙秀大师说得对,我还是离这京城越远越好,省得多生事端。”
    裴明淮皱眉道:“昙秀?他又对你说什么了?他那张嘴真是能说出莲花来,你别理会他。”
    祝青宁正要说话,忽听得云母屏风后苏连叫道:“陛下,陛下,阿苏求你了,我祖父对大魏忠心一世,你怎么就不肯平他的冤呢?”
    苏连叫了这一声后,又再不见响动,想是高热不退,梦中呓语。祝青宁一怔之后,问道:“他祖父?”
    裴明淮沉默半日,道:“崔氏。”
    祝青宁这一回是怔了良久,方才慢慢道:“可惜了。”
    “你是说阿苏可惜了?还是崔浩可惜了?若说崔浩可惜,这话先帝倒也说过。”裴明淮道,“皇上说对苏连讲不明白,其实是苏连永远不想明白。先帝对崔浩虽有芥蒂,但也不算什么大事,且先帝权柄在握,连灭佛这种事都说做就做,不虑后果,这样的人也不会非得拿着一个崔浩去平宗室皇亲的不满。照我看来,还是因为他想清平政化。崔浩虽是大儒,可也是因精擅阴阳谶讳之说而深得宠信的,就连我老师,听说他的图谶之术连崔浩都及不了,只不过他不似崔浩那么张扬罢了。”
    祝青宁道:“佛图澄也是一样因方术而得石虎信赖的,但也一样得了善终。我记得这位太武皇帝灭佛之时曾下了一道诏书,说得很是清楚,佛是西戎虚诞要灭,而图谶阴阳也是异端,一样的不容。其实他虽然太过激了些,但旨意本身是无错的,天下大乱已久,早已礼崩乐坏,是该得正本清源。只是你们这位太武皇帝锐意武功,于文治上也太……太急躁了些,且天下哪里是能没想好就一试再试的呢?终至玉石俱焚。好歹也得循序而为!”
    裴明淮淡淡一笑,道:“还是青宁说的深得我心。先帝时候也罢了,可到了如今,那是非得改不可了。皇上有这意思,就是懒怠动。”
    祝青宁笑道:“我劝你别多事,崔氏的教训还不够么?门房之诛,殃及姻亲,一时间高门士族几乎被诛杀殆尽,至今众人说起来仍是畏之如虎。”
    “我一直是这么想的,天心难测,只求平安,不祸及家人便是。”裴明淮道,“可是,近些时候,我遇的事越多,心里想法却也渐渐变了。若是什么都不做,岂不是枉度此生?”
    窗外窗里的二人同时沉默不语,半日,祝青宁道:“我该走了,各自保重吧。”
    裴明淮问道:“你去哪里?”
    “你又不是不知道。”祝青宁道,“朝中早知道多时了吧。”
    裴明淮沉默片刻,道:“这跟你有关么?”
    “九宫会生了变故。”祝青宁道,“我也要回去看一看。别再问我了,我心里也疑惑得很,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裴明淮道:“你多加小心。”又道,“青宁,我问你一句话。若是抛开你是九宫会月奇或者平原王之子的身份,我想要你跟我一起做一件大事,你肯么?”
    祝青宁道:“不知道。那得看那件事是不是值得。”
    “就是你刚才说的。”裴明淮道,“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祝青宁叹了口气,道:“三十年曰世。天下大乱到如今,何止三十年,更勿需说三年。你那个‘若是’,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既然如此,多问何益?”
    裴明淮听得窗外再无声息,惟闻细雨滴落竹梢之声,向窗外望去,碧色窗纱沁得外面的竹叶更青碧了。裴明淮喃喃地道:“育微微之陋质,羌采采而自修。……戏停淹而委余,何必江湖而是游!……”
    忽又听得苏连道:“大整流品,明辨姓族!你糊涂啊,祖父!”
    裴明淮怔住,虽明知苏连是在梦中呓语,却仍是茫然之极。
    连着下了几日的雨,呼吸间都觉得洁净得很。裴明淮与吴震一路沿着柳堤到了城南大道坛之侧的静轮宫,却见着不少百姓在此,看样子像是在等什么。吴震奇道:“今儿没什么法事吧?怎么这许多人?”
    裴明淮自然也不知究竟,忽见着众人都兴奋了起来,叫道:“来了!来了!”
    裴明淮和吴震又不知究竟是什么“来了”,两人定睛看去,只见从静轮宫里面跑了一只小鹿出来。这小鹿长得很是好看,毛色金黄,一双眼睛乌溜溜的,嘴里还衔了一束不知道什么草。
    众人围了上去,裴明淮只听得他们口里道:“神鹿来了!神鹿来了!”又见百姓们毕恭毕敬自那“神鹿”嘴里把那束草捧在了手里,吴震实在是看得莫名其妙,便走过去想问个究竟。裴明淮却瞅着那“神鹿”实在眼熟得很,看了半日终于想了起来,可不就是凌羽在灵泉宫里抱回来养的小鹿?
    这时吴震一边笑一边走了回来,道:“明淮,你猜猜,是怎么回事?”
    裴明淮见那草样子特异,倒像是特意炼制过的,众人也捧得小心翼翼的,便道:“是不是什么治病的药草?”
    吴震笑个不住,笑了半日方道:“他们说静轮宫来神仙了。最近大约是天气的缘故吧,不少人都患了流疾,久治不愈,可这药草加上神仙说的别的几味药,吃上两服便可药到病除。这神鹿每日这时辰出来一回,给大家送药草……”他还没说完,就见着裴明淮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奇道,“怎么了?有什么不对?”
    裴明淮一拂袖,大步走进了静轮宫。寇谦之“仙去”已久,裴明淮虽感念师恩,却也难有再相见之日,凡回京城必来此遥祝,对静轮宫是极熟的。众道士见他来了,都忙上前相迎。裴明淮大声道:“凌羽呢?”
    只听凌羽的声音叫道:“明淮哥哥!明淮哥哥!我在这里!”
    裴明淮抬头一看,凌羽正爬在一棵大树上,一手捧了个珊瑚瓮。那树上生了不少样子十分好看的嫩叶,片片叶子上都还沾着露珠,凌羽便是在采那些叶子。只是他采的法子也奇怪得很,不是用手摘,却是拿着把金剪子一片片剪下来。
    裴明淮喝道:“凌羽,下来!”
    “那你接住我!”凌羽往下就跳,裴明淮一挥袖,把他拂到了一边。凌羽捧了手里那个珊瑚瓮,笑道:“我采了一早上了,你来得正巧。你师傅这地儿可真是好地方,长了好多奇花异草。这个可是好东西,我送你些,我教你怎么用……”
    他话还没说完,裴明淮一挥手把那珊瑚瓮打在地上,盯着他道:“你究竟想干什么?”
    凌羽楞在那里,一脸茫然,跟着委屈得嘴都扁了起来。吴震见着不忍,忙道:“明淮,你这是干什么?人家好心送你东西,你有话好好说啊。”又弯腰把那珊瑚瓮捡了起来,好在还没摔碎。
    裴明淮盯着凌羽,道:“我就不该让你来住静轮宫。今儿起给我回宫去,再不许你出来了。”
    凌羽叫道:“为什么啊?我在这里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回宫啊?”
    这时他那只金黄毛皮的小鹿跑了回来,裴明淮看了那小鹿一眼,又看了一眼凌羽腰上插着的那支紫玉短笛,笑道:“不愧是执九节杖的人,玩这一套,还真没人比得上你。”
    凌羽问道:“你什么意思?”
    裴明淮笑道:“你问我?当年张角兄弟不就是以符水巫咒替人治病,广纳教众么?你太平道的事儿,还要我给你讲么?”
    凌羽望着裴明淮,半日道:“原来你是这么想我的。”又沉默良久,道,“我知道了,以后我不做这样事便是了。我不回宫,宫里难熬得很,这里有人陪我玩。”
    裴明淮问道:“谁陪你玩?”
    凌羽道:“就是住这附近的人啊,有好多呢。我这几日都跟他们一起玩儿,这周围我都逛遍了!以前我在这京城住了也有十年吧,从没来过这些地方。”
    裴明淮道:“你不能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跟我回宫去。”
    凌羽听裴明淮语气,知道他不是随口说说,退了两步,已委屈得鼻子都红了,道:“我为什么不能跟别人一起玩啊?是不是因为皇上他封了我那什么官职?我本来就不稀罕,你叫皇上他收回去啊!”
    “收回?爵都赐了,你当皇上的旨意是儿戏么?”裴明淮怒道。见凌羽返身便跑,一把把他拦腰抱起,道,“跟我回宫,以后再不许出来了!还有你的小鹿……”
    凌羽一听,对着那小鹿叫道:“小黄快跑!他们要把你杀啦!”
    “谁要杀你的小黄,这么点儿大,烤了都还不够吃一顿!”裴明淮道,“也带回宫去,什么神不神鹿的!”
    凌羽此时哪里有反抗之能,对着他又踢又打,吴震在旁边看着想笑,又不好笑出声。凌羽见裴明淮抱了他向外便走,也急了,一口对着裴明淮就咬了下去,这一咬咬得不轻,裴明淮的脖子都被他咬出了血。裴明淮怒道:“你!”扬手要打,吴震见势不妙,忙把凌羽自裴明淮手里抢了过来,笑道:“好好说话不成么,欺负人家干什么!”
    凌羽已眼圈都红了,嚷着道:“我做错了什么啊?我见着好多人来这里跪拜求祷,想让家里人病快好,看了一看是有药可以治的,就给他们了。只是那药要炼制,也挺麻烦的,我每日里也只能炼出一些来。我的小黄可聪明了,我忙着炼丹,教它衔着出去,一教就会,这又有什么了!本来么,这该是你们朝廷的事,你们自己不做,我替人治病,你倒还骂起我来了!”
    吴震看他要哭,忙哄道:“是是是,都是我们的不是。你别哭啊,你看,明淮本来是特意来给你赔罪的,那天不是没空带你玩去吗?今天就是想来带你去的。”
    凌羽把嘴一扁,道:“我不去!谁稀罕!这里有好多人跟我一起玩,我才不稀罕呢!”把脸埋在吴震肩头,道,“吴大哥,我不理他了!”
    吴震叹了口气,把凌羽放在地上,对裴明淮道:“有话好好说,凶他干什么。他这也不是好心么?别小题大作了。”
    裴明淮深深叹了一口气,伸手道:“凌羽,来,跟我过来。”
    凌羽往后一退,道:“我不回宫!”
    “不是回宫,你跟我过来。”裴明淮拉了凌羽,一直走到静轮天宫的灵台下面。那静轮宫中最要紧的建筑便是一处高达十数丈的灵台,望之直达霄延,修了一座台阁在上面。凌羽想挣脱裴明淮的手却挣不脱,噘着嘴只得跟了过去。裴明淮问道:“凌羽,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静轮宫的?”
    凌羽把嘴一撇,道:“你究竟是想考我,还是想在我面前班门弄斧?自古以来,这样的灵台都是与仙人相接之处,帝王多有替自己修建这样子地方的,说到底还不是想得长生之术嘛!”
    裴明淮道:“当年我师傅请先帝修建静轮天宫,景穆太子却笃信佛理,不以为然,对先帝言:以无成之期,说以不然之事。先帝其实心里大约也知道,甚么与天神相接,功役万计,终归虚妄,虽知其无成,但也不太好驳师傅和崔浩的面子,便也让修了下去。只是后来崔浩满门被诛,这静轮宫也立即被拆了。”
    凌羽叫道:“拆了?那这是什么?”
    “我感念师恩,后来求皇上重建了,但也只是聊表心意罢了。”裴明淮道,“否则又怎只得十数丈之高?”
    凌羽恍然,叫道:“难怪了,我就说嘛,既为灵台,好歹也得修得四五十丈高才成,怎么才这么点儿高!原来是偷工减料了!”
    裴明淮瞪了他一眼,凌羽道:“本来就是,既然重修,就好好修嘛!要不,我跟陛下说去,再修高些儿?”
    “……凌羽,你应该很明白我的意思。”裴明淮缓缓地道,“我生气,是因为你不知避嫌。皇上已经清清楚楚地对你说了,不愿给你静轮宫,不愿封你天师,就是不愿让你被人利用。你容貌永如少年,又是太平道正统传人,黄巾起事离如今也不过两三百年,太平道的九节杖还没被人忘记。你别以为人家对你笑眯眯的便是好了,心里转着什么样的念头,你又怎会知道?即便是如今,也一样的有妖人自诩受天命,以此鼓动百姓谋乱,向来都是有用得很的,这几年出了好几起,就没断过。”
    凌羽看着他,笑道:“明淮哥哥,你不会真这么想我吧?阿羽要这天下来有何用?能吃么?”
    吴震在旁听着,实在好笑,略想上一想,却又笑不出来了。裴明淮道:“于你或者无用,但于他人有用。我既不愿你被旁人所用,也不愿有朝一日你因此身受其害。你既说你认识我老师,那你自然也知道,我老师沈太傅精通谶讳之术?”
    凌羽点了点头,道:“不错,渊博得很,就不知道你怎么一点儿都没学到。”
    “崔浩跟我老师一样,虽为大儒,亦精通阴阳谶讳,也因此得君主宠信,言听计从。”裴明淮道,“可后来君主已不须用图谶以纬国,所以像崔浩这样的人,也是无用的了,不仅是崔浩五族,连同跟崔浩一同修史的那些人,都一起全杀了。那时崔浩年已近古稀,被押送城南行刑……”
    吴震打断他道:“明淮,别说了。”
    裴明淮伸手抚凌羽的头,道:“我是为你好,凌羽。是我骗了你内丹,皇上不还,我是真没法子。是我让你无自保之能,害你上回遇险,我是真自责得很。我就怕有一日,我会救不了你,保不住你,那岂不都是我的过失?”
    凌羽仍对着他看,半日,笑着道:“我没怪过你,真的,明淮哥哥,我不骗你。”
    “我知道。”裴明淮道,“越是如此,我便越不能释怀。”
    凌羽笑道:“你别杞人忧天了。皇上心里明镜似的,再不会为这些个事来杀我,你放心好啦。”
    吴震在旁道:“皇上虽不会为这个杀你,但旁人会把你当成可用的物事,把你给卷进来。一旦进来了,你就脱身不得,很多事情都不会再由你自主!”
    凌羽低头半日,道:“我知道了,今后我自会留心。可是,我为什么不能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儿?我……你们都到过我家的,我自小就在那地方,从没人跟我玩的。”
    吴震奇道:“你那没有别的小孩吗?”
    “有。”凌羽一笑,道,“可我不太一样,别人也不能跟我玩的。我从小就孤单得很,老是盼着有人陪我。”
    裴明淮叹了口气,道:“凌羽,那日我在宫门口遇见你,你说了一句话。斛律莫烈说见到你喜欢得很,你却说不是人人都如此,而且你说这话的时候很是不开心。告诉我,为什么?”
    凌羽一怔,说了一个字:“我……”却不说下去了。裴明淮道:“我替你说罢。宫里有人见到你害怕,是不是?”
    凌羽低了头不语,裴明淮道:“不是人人都能懂得你练的那功夫的玄妙,说也说不明白的,只会当你是妖邪,自然是怕的了。你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如今是开开心心的没错,可往后呢?他们若是怕你了,你更会难过。”
    “我也未必能在这里呆多久。”凌羽低头道,“过上一年半载的,我兴许就不在了,他们也见不到我了,也永远都不会知道,更不会怕我。我就是想跟常人一样,哪怕是就一段日子也好。”
    裴明淮本想说“你跟别人本就不一样”,可见到凌羽神情凄然,话到了口边又咽回去了,实在是说不出口。怔了半日,笑道:“好,那我不管你了,反正你这脾气,静轮宫也住不了多久的。不过今儿我是特来带你去玩的,你到底要不要去?不去我就走了。”
    凌羽一听,忙道:“要去,要去!”又唤了个小道童过来,笑道,“你替我去告诉他们,今儿我有事,跟他们玩不了啦。让他们多去采些我说的药。啊,你去取几篮果子,叫他们拿去吃。那果子稀罕,大家准喜欢的。”
    小道童听了去了,吴震先前便见着这静轮宫到处堆满了送来的东西,岂止是点心果品,真是什么都有。便笑道:“你这里都能开家店铺了。”
    凌羽把嘴一撇,道:“什么金银绫罗都有送的,还一份份地写着礼单呢。我也懒怠看,不知道究竟是谁谁送的。”
    吴震对裴明淮笑道:“怕是除了你,谁都送东西来了。”
    “新贵得宠,皇上跟前的红人,谁敢不来凑个趣儿。”裴明淮也笑,道,“只是你若要吃东西,也小心点儿,看看有没有毒。”
    凌羽道:“放心吧,毒不死我的。我能不能把这些东西分给人去啊?是不是也不能?也会犯着你们什么忌讳了?”忽又笑道,“啊,有个玩物不知道是谁送的,我倒还喜欢得很,给你们看看!”
    裴明淮和吴震只见他抱了老大一只燕子风筝出来,吴震笑道:“这是谁送的?倒是个心思巧的人。”又见那风筝是丝绢做的,不论是翅膀上的花纹还是鸟头都绘得精致之极。凌羽得意洋洋地道:“好不好看?我正准备等起风了去放呢。”
    吴震对裴明淮笑道:“猜猜,是谁的礼?”
    “还用猜么?”裴明淮笑道,“看这笔触用色,定是太子那里的蒋少游,确是个伶透人。看看这么多礼,凌羽偏就只看中了这一样。礼不在贵重,只在合心意。”
    凌羽把风筝放了下来,又笑道:“明淮哥哥,今儿你带我去哪儿玩?坐船么?”
    “你要坐船自然也成,只是今儿不热闹了。五月初五有龙舟,只是我不知道那时还在不在京城,若不在,你跟着皇上去坐吧。”裴明淮道,“咱们先说今日,你想去哪?”
    凌羽想了一想,笑道:“上次去鹿苑,我也没玩好。今儿你带我去吧?”
    裴明淮笑道:“好。”问吴震道,“去不去?”
    吴震道:“我忙得很,哪有空去,你们自去吧。”又见凌羽跳了起来,道,“等一等,我差点儿忘了,还有件事儿要人帮忙。快快快,你们跟我过来!”
    本章知识点1
    “大茹茹可敦”是什么意思?
    云冈石窟第十八窟(即昙曜五窟之一,一般推定主尊为太武帝造像),有一块发愿碑。因为云冈石窟为砂石岩,易于风化,所以这块碑的碑文能够辨清的非常有限,共12行,头两行是“大茹茹……可敦因……”
    茹茹是柔然的别称,也称蠕蠕,还可以叫芮芮。可敦就是皇后。学术界的普遍看法,这是北魏的一位贵女(很可能是公主)嫁柔然可汗的时候,被特许在皇家洞窟中造像发愿。
    但是,在北朝历史上,有记载与柔然通婚的只有两次。第一次,延和三年的西海公主,公元435年以前。第二次,已经是东魏时代,534年的兰陵公主。两个都对不上,前者太早,后者太晚。有学者以此碑刻为成熟的楷体而非魏碑为据推断这就是兰陵公主发愿碑,但仅凭字意推定,论据还是嫌薄弱了。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在孝文帝迁洛数十年后,云冈石窟的皇家石窟功能早已消失,成为普通人发愿的所在,这位公主出关的时候路过平城旧都,还特地跑去郑重其事地在昙曜五窟发愿?随着北魏迁都洛阳,云冈石窟这时候已经彻底没落了,昙曜五窟早就是一般人发愿的洞窟了。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在延兴年期或是太和初年,柔然曾两次求亲,即献文帝太上皇时期和孝文帝初期(冯太后摄政),这两次《魏书》都写着“没成”。但是,这个时间段是云冈石窟修建的极盛期,公主在帝窟特许发愿,是最符合逻辑的。鉴于《魏书》不载之事颇多,尤其是显祖(即献文帝)时期谜雾重重,也有不少“未尽”之事,所以有可能献文帝或者太和初期那一次是成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没在史书上留下来(《魏书》惯例,如果有跟谋反相关的就会删删删连事带人一起删,或者更可能的是,资料到魏收那里的时候本来就是残缺版本)。有一个驳斥该看法的论据是:那时候柔然被贬称为“蠕蠕”,而非“茹茹”,但文成帝《南巡碑》出土,证实了那时候官方是可以叫“茹茹”的。毕竟文成帝亲娘是郁久闾氏(柔然贵族),也不能自己贬自己吧,所以至少“大茹茹可敦”在这个时代如此称呼是没有问题的,不必要延后到534年。
    《九宫夜谭》的景风公主远嫁柔然的事(其实也真算不上远),就是根据这块不知名皇女的发愿碑而来的。北魏皇族终归是从部落氏族制大跃进而来的,还保留着相当的母系遗风,女子地位比较高,一夫一妻制是相对普遍的。可以对比一下鲜卑公主景风、西河、庆云甚至清都长公主、北燕皇女冯昭仪与太子妃李音、皇后裴霂这种汉族高门出身的闺秀的处事风格,明显能看出不同。南朝和北朝的情歌风格完全不一样,景风吟的那首“南山自言高,只与北山齐。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就是北朝情歌,而南朝要委婉含蓄多了,可以比较一下南朝《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北魏是比较少有的女性地位较高的朝代,女性自我意识也比较强,尤其是前期。女子不得干政这种话,在北魏就不用拿出来说了,不符合时代背景。这种情形下,谈一心一意反而还算现实。有趣的是,在九宫系列里面,有这样爱情观的基本上都是代族勋贵,而像裴明淮这样典型的汉臣高门出来的反倒不是。对韩琼夜的想法最能说明问题,裴明淮对她有意思,但从没有过让她当正妻的想法,连清都长公主都对此颇有微辞,觉得你既喜欢就不必误她(不是真喜欢的倒没什么)。尉端正好相反,如果不能娶韩琼夜当正妻,那也不愿让她为妾。在北魏,真正着力打压女性地位的是孝文帝,这个说了想必大家不爱听,但确实是事实。关于孝文帝改革,是贯穿九宫第二、三部始终的,以后再谈。
    另外,白楼、双阙,包括皇宫里的中天殿、金华堂、永安殿、安乐殿、九华堂、太华殿等,基本上都是按照平城宫的情况来安排的。但是鉴于对平城宫遗址复原的意见一直是不统一甚至歧义甚大的,东宫西宫都不好说各朝的具体方位,所以也没法说准确或者不准确了,只能尽量让其“合逻辑”一点。从平城外绕过的桑乾河水,如今是已经快干了,倒是宫城旁边的如浑水,大同市内现在都还叫“御河”。有些地名为了方便,没有完全遵照历史,比如平城事实上在太武帝时代就是“万年尹”了,为了省事,九宫里平城就一直叫平城没变了。
    本章知识点2
    寇谦之和静轮天宫
    太武灭佛事件,在《九宫夜谭》里面反反复复追溯,也讨论了很多次。跟太武灭佛脱不了干系的,一个是崔浩,一个就是寇谦之。《九宫夜谭》里面凡提到崔浩和寇谦之,基本上各种细节是遵照历史的(除了苏连是虚构的人物,裴明淮是寇谦之的弟子是编的……),包括太武帝为什么要灭佛、为什么要以道教为国教、为什么要杀崔浩都有很详细的讨论,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谈一谈静轮天宫。
    到底静轮天宫是个什么样的建筑,现在已很难考证。静轮宫是寇谦之对天师教进行改革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天师教一度成为北魏国教的标志,先不讨论“静轮天宫”这个名字的出典,仅讨论建筑制式。
    现存的仅余郦道元《水经注》对静轮宫的记述:“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看起来,静轮宫可能是一个类似汉式高台的建筑,如汉武帝的“柏梁台”,如果我们认可郦道元的推测“抑亦柏梁之流”的话。为的嘛,还是登高以求通天,这一点在《九宫夜谭》之《九宫变》里面,裴明淮跟凌羽的对话里面交代得很清楚,这里不多说了。可能是个木结构的高台,不好修,这一点可以从《魏书释老志》里面看出来:“恭宗(太武帝之子拓跋晃)见谦之奏造静轮宫,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功役万计经年不成。乃言于世祖曰:‘人天道殊,卑高定分。今谦之欲要以无成之期,说以不然之事,财力费损,百姓疲劳,无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东山万仞之上,为功差易。’”
    其实拓跋晃说得没错,太武帝也不是不明白,但是碍着寇谦之,还是一直在修。寇谦之死后,也就拆了。寇谦之本人身为当时的北地道教领袖,应该非常明白灭佛的后果,可能也是后悔了,毕竟这样的罪孽承担不起。从寇谦之在太武帝破凉国之时竭力阻其杀城中僧人,以及寇氏自身跟佛教的渊源看,寇谦之自己是不反对佛教的,彻底反对的是崔浩。
    自寇谦之过世后,佛教日盛,天师道就光芒黯淡了。太和十五年,孝文帝下诏将大道坛(静轮宫应该原本是大道坛里面的标志性建筑)移出平城。孝文帝着力要限制发展的不止是道教,佛教也一样。迁都洛阳后,令洛阳城中只能有一寺。想修?离远些儿。
    于是修了个少林寺。
    顺便说一句,寇谦之早年与成公兴一同修道,朝成公兴学九曜算术。在《九宫夜谭》里面,其实除了裴明淮,还有一个人是寇谦之的弟子,所精的就是算术。有没有人发现是谁了?提示:第一次出场在《修罗道》。
    而凌羽回宫后要到了静轮天宫(等于大道坛,可以认为是北天师教的官方道场),实质上是得到了寇谦之当年的道教领袖的权力,离北魏御封天师只是一步之遥,京兆王说的都是事实。天师道和太平道本出同源,其纲领都有《太平经》,而凌羽所持九节杖的含义在前传《御寇诀》已经通过沈信之口解释过,在那个年代,是聚众起事的绝佳门路。黄巾起义实在是统治阶级的一场噩梦,多少年来此势不衰,魏晋南北朝抑制道教发展佛教一定程度上也有这个原因。裴明淮心知肚明,所以极力反对,只是碍于文帝态度暧昧,无可无不可,也只得作罢。《九宫变》里面其实各股势力已经一一现身,《九宫变》是九宫系列第一部 《九宫夜谭》的最后一卷,也是一个序章。从这时候起,九宫系列正式从江湖边缘走向宫廷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