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 第122章
    赚钱
    这几种农具里面,除了水轮三事的制作难度大了些,其他几样都还是比较简单的。韩彻在临走之前,就还顺便提了一句,言道水轮三事可以全村共享一个。
    杨刺史也觉得这提议不错,毕竟谁家碾米也不可能是吃一顿才去碾一次的,确实没必要每家皆有。
    很快,松州官府这边就开始对这几样农具进行推广。
    这个时候,江南其他的产粮大区也都陆续收到了韩彻派人分送过去的几样农具的详细制作图纸。
    其中水轮三事这款农具,就算没有达到雪中送炭的程度,也绝对能够称得上是一句及时雨了。
    因为这次秋税的征收,朝廷还需要从松州之外的江南其他产水稻大区一共征集一百万石的税粮走。其中三十万石是送去京城的,剩下的七十万石是分发给北直隶等地区的。
    都知晓在晒得足够干的情况下,稻谷占比也能达到18-20%,所以为了节省运输上的耗费,朝廷大多时候还会要求磨制成精米再带走。
    然而耕牛本就缺少,还要江南区域的百姓磨制谷穗去供应京城和北直隶所需的这批一百万石的精米,实在是有些劳民。
    韩彻之所以能想到水轮三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然,水轮三事主要解放的还是百姓之后在这上面的劳作。而在这之前,需要征集精米走的江南一些产粮大区,也是早就提前收到了朝廷下发的通知。
    待到农历十月上旬,便陆续有其他地区将精米和物资送至松州码头附近的转运站来。不多久之后,转运站里就收齐了朝廷需要的这一百万石的精米,两百多万匹布帛和五百万斤同样需要运输至京城的各类物资。
    算上今年前段时间的夏税时,韩彻作为检验全段河道运输,送至京城的那批物资。再不算粮食和布帛的情况下,加起来今年江南整个区域一共往京城都将送去近一千万斤的各类物资。
    另外,此次漕运还需要运输如松州常平仓这种在放粮售卖出去后,所换取到的一些土特产和手工制品。
    也就得亏漕运队伍如今都是专业的船只和经过各种培训后的运输队伍,若不然一次运输这么多的粮食和物资,在过去根本想都不想。
    韩彻带着漕卒们出发这日,松州港口处围观了一大片的百姓和外来商贾客流。
    这些围观的外来商贾客流们是被头一次,见到这么大的运输规模所震撼的话,那么松州本地的百姓则是高兴居多。
    要知道在过去,松州官府都是征集是河道附近的百姓做漕民来负责运输的。
    在整个服徭役期间,官府是不会给予百姓任何的工钱,有些吃住都是要百姓去自行解决的。还有用作运输的船只,甚至也需得百姓自己置备。
    “那以后都不用你们来运输了吗?”听着身边几位本地人的一番兴奋的言语,对这事还不怎么了解的一位外地商贾就问道。
    “哪还用得上我们?你瞧瞧官府打造的这船只队伍,哪样不比我们这种寻常百姓家里的好呀!”
    “可不就是!你瞧,今年这税粮不是也都已经被运走了么!”
    瞧着本地人如此的高兴,外地商贾忍不住又不解的问道:“可即便不用帮官府运输了,之后你们不还是要去服徭役么!”
    官府只是没让他们运输税粮和物资了而已,又不是说从此以后,都免除了他们的服徭役,怎就一个个的,这会高兴成这般模样了呢!
    “你不懂,服其他的徭役只是辛苦一些……”
    但是像这种走河道的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风险和意外发生。
    然而更悲哀的是,如他们这种寻常百姓,若是在这运输当中遭遇一些风险受到伤亡等意外,大多时候除了家里人悲痛一番,再哭嚎运气为何这般不好。
    所以给官府服徭役去做其他的体力劳作,那只是辛苦一些,但至少在生命安全这块,基本上是不需要担心的。
    而且其他的劳作,大多都是兴修水利或者是修路。
    “以道使民,虽牢不怨。”(1)
    不管是兴修水利还是修路,都是在做基础建设,是有利于当地百姓的好工程。这些基础建设一旦做好,当地的百姓以后的生活也能跟着变好,那么从心理接受程度上来讲,百姓即便劳累些,也都不会产生什么排斥和抗拒。
    “我还听人说,这次官府教咱们做的那几样农具,也都是那位韩大人想出来的。据说,他给其他的州郡也都送去了制作图纸呢!”
    “这事我也听说了些,那水轮三事可好用了,碾米都不用费什么力气了!还有那什么代耕架,犁地虽比不得用耕牛轻省,但也比之气劳作省力,还快了许多……”
    “竟有这般好用?待我回家后,定也去制作一架。”
    眼下已经是农历十月份了,官府都已经将秋税征缴完成,地里大多的农作物更是全都已经被收获起来了。所以不用于水轮三事,其他几样农具虽被推广了下去,但暂时制作的百姓却并不那么多,对于具体的效果,大家了解的肯定也不那么充足。
    韩彻是不可能一直留守在江南区域的,更不可能贸然越权去插手地方官府的事务。
    不过只要官府肯推广,必然就会有一些百姓将其制作出来,再试用一下的。
    那么只需这些农具的效果确实好用,想要在江南区域实现全面推广,其实也不过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这次运输,前面的两次转运也都和上一次全段运输试运时一样。
    从松州港口出发,行船三百多里后进入到安州。
    按照漕运改革后的新规定,安州之船不可入阴州,所以韩彻在安州这里进行了此次运输的第一次转运。
    眼下也正是各地需要将征收到的税收送至京城的时段,不过韩彻之前在出发的那段路程中,就给工作组做了任务分配,安州今年的秋税不仅早就已经运输走了,并且船只都已经返程回来了。
    转运过后,就又继续行船两百多里抵达阴州。
    在这里,韩彻接收到了比松州常平仓放粮时间更早好几月的阴州常平仓交付过来的,又一大批土特产和手工制品。
    同时,从松州常平仓那边收来的一些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又被韩彻直接在码头,全部都以高于当时松州常平仓账册上所登记的价钱,开始进行大批量的抛售。
    要知晓时下最难的就是运输,故一些在松州极为便宜的土特产或是手工制品,一拉到其他没法生产或产量极少,又有一定需求的府州后,价格往往都是很美丽的。
    韩彻又并不是专门做生意的,所以他往外售出的价钱这块对于阴州来说,可以称得上一句物美价廉了。
    这消息顿时就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了出去,阴州这地方的大商户知晓后,纷纷争抢着想要购买。阴州地方官府听闻这事后,更是震惊不已。
    “大人,他这不是公然行商么?”这日,阴州那位王长史就跑去跟程刺史这么说道。
    “你可亲自去码头看过?”程刺史就问他。
    “未有。”王长史回道。
    “那可有曾寻来购置过货品的商户,做仔细询问?”程刺史又问道。
    “也未曾。”王长史显然并不在意这方面,还不当一回事的说道:“问与不问,他不都是行商了么!”
    “然,我这边派人去仔细询问过的。”程刺史就说道:“韩大人此次虽是行商,但却算不得与民争利。往后,你也切莫要再来与我说这事了。”
    “大人,这是为何?”王长史着急又不解道。
    “王大人,你可知道什么是均疏平准?”程刺史已经开始有些不悦起来了。
    对于这位王长史,程刺史头一次觉得他这人着实是太不够聪明了。
    听到点消息,他就只知道咋咋呼呼的跑过来告状。却连对事情做基本的调查也不去做,自己若是不将事情说透彻些,还反应不过来。
    比如说这次的事情,想也知晓,韩彻就是再如何贪钱,他也不可能这般公然的以官身的身份,跑到他们阴州行商贾事。
    至于均疏平准(2),最开始是针对于运输能力太差进行的一场改革。
    全国州郡那么多,使得光是各地每年要呈给朝廷的贡品都是一批庞大的物资。
    有一些物资是朝廷和京城以及北直隶区域加起来也没办法用完的,或是并不怎么受欢迎的,于是朝廷就会安排人将这些地方要送来京城的贡品,运输到就近又价高的地方售卖出去,然后再把卖得的银钱,最终收录到国库里去。
    韩彻这次在想办法改良常平仓时,就是想到了均疏平准。
    于是,韩彻当时就跟太子做了这方面的提议。
    再说韩彻这边,他在阴州快速抛售一批松州土特产和手工制品时,也在安排人对阴州这边呈送来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快速进行分类。
    接着,韩彻将一批松州地区受欢迎又价高的物品整理出来,再安排已经进行完第二次的转运置换后,目前空下来正准备返程回去的船只,将这批物品运输回松州进行抛售。
    在作价上,韩彻同样是通过事先的大数据分析和管理,给予出一个指导价范围。
    只要是在这个指导价的范围内,可由负责此事的官员视情况而自行做主。
    毕竟以时下的条件,是没办法将各类物品的作价控制得太死的。也需要给办事的官员一定的操作空间,让他们能应对货品在市场上的变化和一些突发事件。
    哪怕负责这些事情的地方官员想要从中谋取利益,最后所能获得的数额,其实也都会在经过朝廷所管控后的范围之内。
    至于剩下还未售出去的两地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将继续被韩彻用漕运队伍沿着河道一路运输至其他受欢迎又价高的州郡去抛售。
    然后在韩彻借着这次运输税收和粮食,再顺便沿着河道做一路的抛售下,等到漕运队伍在含州进行完最后一次转运后,队伍里除了有不少从各地换取来的,很受京城和北直隶区域欢迎又价高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不说,竟还收取到一笔比那些常平仓放粮时所售出得到的,多出不少的银钱。
    简而言之,就是韩彻利用各地的这些土特产和手工制品,给朝廷历来处于亏损状态的常平仓,第一次赚取到了银钱。
    并且赚取到的银钱数额还不小。
    注1:出自《 孟子 .尽心上》:“以道使民,虽劳不怨。”,在谋求老百姓安逸的 原 则下来役使他们,他们虽然劳 苦 ,也不怨恨。 意谓施政的出发点如果是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最终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注2: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试行均输、平准。所谓均输,是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再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所谓平准,是中央设置平准官,用价低买进、价高卖出的方法平抑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