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 第121章
    赠图
    从目前实地考察,民间查询得到的结果来看,对于常平仓的改革,松州这边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还算是不错的。
    “官府放了好多粮食出来,粮食这才便宜了。”
    “说起来,好像也就是从这个月初放粮后开始的,一些东西也变得突然特别好卖起来了。跟布帛一起拿到草市上,好些商户抢着收呢!”
    “以前像这些东西,商户也是收的,不过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据说是因为官府也下令要收,要的量还都挺大的。”
    接下来,又连着好几日,韩彻带着韩老三在各乡镇探寻时,听到的百姓回答,几乎都是像这样差不多的。
    所看到的,也是官府开始大量收购当地的一些土地产和手工制品后,使得原本作价便宜的这些东西,陆续开始跟着涨价起来。
    没办法,纯手工劳作下的社会生产力,它就只有这么大。
    官府将常平仓放粮售卖得到的银钱,全都兑换成本地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需求一下子暴增起来,这些物品的身价自然就跟着涨起来了。
    一时间,竟还带动了各乡镇的经济。
    待到这次调查结束,韩彻带着韩老三也就接收到了工作组呈送过来的,松州常平仓的库管官员用此次放粮后所兑换的一大批各色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
    “大人,他们这次呈送过来的账册所登记的各类物品的价格,跟咱们这几日巡查时查询到的售卖价钱差不多!”
    在跟随韩彻一起仔细看完数据后,韩老三私下里忍不住生气的说道。
    韩彻点头:“确实是差不多。”
    “他们之前收的价格,绝对比账册上的要低不少。”要知道这些物品目前在松州的市场价,还是因为在官府大批量收购之后,方才涨起来的。
    也就是说,松州官府提前在市场的低价期间,收购大量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如今却以涨高后的市场价,来跟他们兑换放粮得到的那批银钱。
    “大人,这么多的土特产和手工品,他们从中怕是赚取了不少的银钱!”韩老三越想越气愤起来。
    韩彻见状,竟还笑了笑:“预料之中的事,没什么好生气的。”
    “现如今常平仓的粮食买卖都由朝廷监管和指导,再没有像以前那么自由了,他们可不就只能从其他地方获得利益。”
    此次常平仓改革的第二条,就是朝廷将会安排专门的办事人员,进行实地考核,再根据地方呈送过来的资料,对各地的粮食和几项最为重要的生产物资做大数据分析,从而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且给出一个指导价范围。
    就像这次松州放粮一样,地方官员若是在当年的指导价范围内,就不需要先请示朝廷,可由地方官府视情况而定。
    这么一来,购入和售出的价格就彻底被控制在了一个范围内。
    过去朝廷没办法实施监管到位,其实主要还是在于交通运输上的极为不便利。就比如说松州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光是在路上这么一个来回,一般都需要耗费两三个月的时间。
    这时如果不放权给地方官员的话,这要是灾荒或者战争等意外,即便松州官府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快马加鞭跑到京城,将问题和困难告知朝廷。朝廷再下达相关政令,这期间所耗费的时间,足以造成事态严重恶化起来。
    就是正常太平年间,也会因此耽误而造成一些原本不该存在的严重后果。
    过去朝廷也是明知晓常平仓存在的各种贪污方面的问题,却在经过各方面的权衡利弊之后,不得不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韩彻就又说道:“对于朝廷和百姓来说,最要紧的是让常平仓能及时的发挥出它该有的作用。”
    “……”终于明白过来的韩老三,一时就怔在了原地。
    这世上其实有很多跟韩老三一样的人,看事情的时候,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官员如果不欺压百姓,一心为民办实事,那就是值得被称赞的好官。官员若是贪污,他们就愤怒憎恶。
    韩彻也想要能这样,奈何眼下这世道,根本达不到这般的理想化。
    “阿三,其实你也可以往好处去想,松州这边的官府虽然是以高于当时的收购价兑换给了朝廷。可他们也确实拿出大量的真金白银,去跟百姓收购的物品。”
    “各乡镇的百姓能顺利的把家中多余的土特产和手工品卖出去,换取到银钱。同时,他们也享受到了官府放粮后,粮食作价便宜下来的好处了。”
    所以换个角度去看待,不如直接就把各地的官府看成是做生意的商户。商户去跟百姓收购货品时,肯定会压低一些价钱。之后商户在售卖时,也一定会再提高作价,好从中获取到利益。
    若要再精准一点的去形容的话,在这桩“商品交易”当中,各地的官府就相当于整个州郡的总收购商。朝廷最后再从这些“总收购商”们手中,采购各种货品。
    在核对完松州交付过来的各项物资后,韩彻暂时也还没有离开松州。因为松州码头作为江南区域最大的港口,附近一些州郡的税粮和物资,基本也都是统一运输到这里来,再发往的京城。
    这些府州都距离松州有一定的路程,肯定需要一定的运输时间的。不过韩彻也没能闲着,在找寻一批工匠过来将农具赶制出样品后,就带着韩老三去府城找了杨刺史。
    “你说,那韩彻此次过来是为何事?”接到官吏汇报,杨刺史一瞬间就警惕了起来。
    其实早从韩彻带着工作组的人几乎刚一抵达松州地界时,杨刺史这边就立即收到了消息。
    “莫不是为着这几日的巡查?”崔长史表情一脸凝重的猜测道。
    比起最开始那次的巡查,韩彻这次带着韩老三在做实地考察和民间询问还有找寻了批工匠等所有事情,在已经忽视过一次的教训后,全都被有心人一直注意和警惕提防着。
    说实话,各地的官府这段时间可是没少暗自庆幸,韩彻虽然改革漕运和常平仓的动作不小,但起码他还是知道在官场上该怎么办事的,没有将事情做绝。
    就单说是指导价这块,其实韩彻这次也是给了地方官员少许的可操控空间,用以应对一些意外突发事件,或是地方部门间的一些关系打理。
    如此一来,各地方官员自然也就不会排斥和抵抗常平仓的改革了。
    于是杨刺史摇头:“此事只怕早在他预料之中。”
    “那是为何?”崔长史这一时半会的,实在是想不出来了。
    “罢了,做多猜测也无用,先将人请进来吧。”杨刺史其实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此时也只能暂时就将这问题压下。
    结果等到韩彻一进来,却差点没惊到杨刺史和崔长史。
    “韩大人,这些是何物?”杨刺史不解又好奇的盯着眼前的这一大堆东西。
    “之前在松州做民间探查时,我见着不少百姓因家中缺少耕牛,只得纯靠人力在地里劳作。若将这几种农具制作之法教授他们,可做缺牛应急所需。”
    韩彻就指着他带过来的那几样农具,对着杨刺史和崔长史介绍起来:“此为代耕架,两人递转辘轳之索,一人扶犁往来,自可耕也。”(1)
    所谓的代耕架就是在没有耕牛可助力的情况下,人类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耕地的一种机械。其中的辘轳滚动能让纯人力拉犁时达到节省体力的效果,做成三角形的人字状是为了达到稳定性。再通过三人合力协作,最终提高生产效率。
    杨刺史闻言,惊讶的将代耕架看了又看。
    过了会,他的目光又好奇的看向了一旁的跟鸟爪一般样式的农具上。
    一旁的韩彻就说道:“此为耘荡和耘爪。农人执耘荡,推荡禾垄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所耘之田,日复兼倍。”(2)
    “耘爪,耘荡以及脚耘可视农田具体情况,一起配合使用。”
    简单来说,这些耘荡和耘爪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稻田里的中耕锄草。秧苗尚未长大时,用耘荡效率最高。但是当禾苗长到相对的高度后,为了防止耘荡的耙钉伤根,这时可换成耘爪来锄草。
    “那这个又是什么?”杨刺史在反复对着耘荡和耘爪看了又看后,终于舍得放下,然后继续好奇的指着个头最大的一样农具问道。
    “此为水轮三事。”韩彻说道:“谓水转轮轴,可兼有磨面,砻稻、碾米这三种功能。”(3)
    “不需耗费人力和畜力,只借助水力?”杨刺史这会眼睛都瞪大了。
    “此物立轮所在的轴上装有水车,自是可由水力驱动。”韩彻就走近来,指着装置立式水车所在的地方解释道。
    “……”杨刺史听闻到这里,已经震惊的有些说不出话来了。
    “此为这几款农具的详细制作图。” 韩彻说着,又递过来了好几张图纸,还言道恳请杨刺史能帮忙在松州做下推广。
    “此事应当是我来感激韩大人才是,多谢韩大人如此为我松州百姓记挂了。”杨刺史一边说着,一边忙双手接过图纸。
    漕运和常平仓的事暂且不提,那是牵扯到了各自的利益。
    杨刺史又不是傻子,这些农具一旦在松州推广,百姓从这些方面省出来的力气,自然就能用到其他方面。最后多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增长的可全都是他的政绩。
    于是待到韩彻带着韩老三离去后,杨刺史忍不住在心里感叹,其实韩彻这人倒是还可以交往的。
    注1:出自王征《代耕图说》:“先为两辘轳架,如a。两辘轳系两长索,贯犁其中,如e。两人递转辘轳之索,一人扶犁往来,自可耕也。”
    注2:出自王祯《农书》:形如木屐,而实长尺余,阔约三寸,底列短钉二十余枚,簨其上,以实竹柄,柄长五尺余。耘田之际,农人执之,推荡禾垄间草泥,使之溷溺,则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所耘之田,日复兼倍。
    注3:出自王祯《农书》 :“水轮三事,谓水转轮轴,可兼三事,磨、砻、碾也。初则置立水磨,变麦作面,一如常法,复于磨之外周造碾圆槽,如欲毇米,惟就水轮轴首易磨置砻,既得粝米,则去砻置碾、碢干循槽碾之,乃成熟米。夫一机三事,始终俱备,变而能通,兼而不乏,省而有要,诚便民之活法,造物之潜机。”
    这几样农具的图纸也都放到微博上去了,有不懂的可以去微博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