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带着全家去逃荒,我有空间满仓粮 > 第119章 农忙
    第119章 农忙
    村里的这些汉子给杜家干了十天活,一人赚了500文,每天还吃的格外丰盛。
    最后领了工钱喜气洋洋回家了。
    如今地里的麦子已经发黄了,到是还没有到火候,最起码还要四五天才能收割。
    所以那些汉子如今在家再休息几天,回头农忙干活一点都不耽误,还挣了半两银子,家家都很高兴。
    有了这些银子,农忙的时候,就舍得给家里汉子多割些肉来吃了。
    又过了五天,是个大的艳阳天。
    往麦田里一看,家家户户都在田地里收割麦子。
    农忙的时候,千水村去了杜氏酒楼干活的五个人杜老二也给放假了,让他们回来和家里人一起收麦子。
    特别是姨婆家里,就林江和林河两个壮汉。他们要不回来,姨婆家里妇孺老幼农忙的时候只有傻眼。
    千水村的五个人回来了,杜氏酒楼里的伙计人手就有一些短缺了。
    杜老二也不想临时再招人,干脆就按菱宝说的,每天麻辣烫限量卖。
    一天只卖五百份,卖完即止。
    谁想到,限量一出,杜氏酒楼的生意更红火了,甚至有人大早晨就来吃。
    只是,说卖五百份就卖五百份,有的人来得早,来得晚的自然就吃不上了。每天下午四五点基本就全部售罄了。
    这样,反而给酒楼带来很多好处。
    一瞬间杜氏酒楼在京城中又火热了起来,一大早就有在门口排队的。
    杜永丰很有经商头脑,即使有很多客人因为吃不到杜氏麻辣烫甚至想要加钱,让他们再卖几碗,杜永丰也没有松口。
    说是五百份就是五百份,这样每天早早地就能卖完,杜永丰和杜泽恩两个人还能多休息会。
    让店里的伙计也早点回家。
    一时间,杜氏酒楼生意红火,但是酒楼里从东家到伙计,都觉得轻松了许多。
    有时候,杜泽恩都不明白,怎么会这样。
    杜永丰虽说脑中有点头绪,但是也说不好。要是他们问杜幼菱,杜幼菱肯定会告诉他们这是“饥饿营销”。
    农忙时,就连各大书院也放假了。
    让学子们都回家帮忙,劳作的同时也能更体会辛苦,回来更加用功在科举考试上。
    至于那些高门大户的子弟,放农假的时候,自然不会到各家名下的田地里干活,到京郊的庄子里郊游野餐倒是可以。
    杜星剑、杜鸿羽和杜清安,一放假就回到了千水村,帮着家里一起收麦子。
    杜老二他们爷几个都力大无穷,三天的时间就把家里的十几亩田地收割完了。
    接着就是到村里的打谷场去碾麦子。
    像杜老二家里是又买了牛的,于是碾麦子就只需要牛和骡子拉着石滚,前前后后地碾开麦穗,人在后面用铁叉挑起秸秆,将麦粒空下来。
    等到麦穗全部碾开,麦粒全部脱下来之后,就将秸秆堆起来,把麦子收了。
    后面,秸秆可以拉回家,烧火。
    当然之后,还要找一个风口,将麦子扬一扬,将混在麦子里的土扬开。
    干净的麦子还要再暴晒几天,晒干小麦中的大半的水分,易于储藏。
    最后就可以将粮食装进麻袋里,用板车拉倒城里,交粮税。
    通常粮税一交,剩下来的粮食再扣除一家人的口粮,再有富余,还能卖到城里的粮站。
    卖个几两银子,加上原来攒的家底,农忙之后,家里有适龄小伙子要娶媳妇的,这个时候就可以请媒婆张罗了。
    当然这都是年景好,风调雨顺的时候,要是大旱大涝,那可能地里的收成都不够老百姓一家老小吃的,这个时候就闹饥荒了。
    好在,如今他们扎根京郊,半年下来,果真是风调雨顺。
    也不知道京郊是不是真的有龙脉的原因,京郊地界自古以来,的确很少出现天灾人祸。
    整个千水村忙碌了半个月,整个农忙就全部过去了。
    每家每户,大人小孩,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千水村还办了两桩喜事,一个是他们村的小伙子娶媳妇,一个是他们村的小姑娘嫁到了隔壁村。
    酒席都办的热热闹闹的,这个时候是每家每户手头最富余的时候,就连菜色都比其他时候办喜事的菜色要丰盛一些。
    两家酒席,杜幼菱都跟着爹娘和哥哥们去吃了,就连新娘子都见了两会。
    热热闹闹过了几天,大哥杜星剑、二哥杜鸿羽和四哥杜清安假期结束,就要继续回书院读书了。
    杜幼菱虽然还是不舍,但也好了很多,不像以前一样会偷偷掉金豆豆了。
    又过了几天,下了一场大雨,等地干的差不多,还有商的时候,千水村的村民又忙碌着将大豆、红薯和花生种了下去。
    菜地里,空心菜,胡萝卜,油麦菜,黄瓜,茄子这些也可以种了。
    等到地里都种好之后,村里人就又闲了下来。
    这个时候,家境好一些,或是家里闲人多的,就会去抱小猪仔和小鸡小鸭回来养着了,等过年吃肉。
    杜老二这个时候也到处去买小猪崽,小猪崽好找,但是一下子几十头上百头就不好找了。
    杜老二跑了紧邻好几个村子,最后买到了三十只小母猪崽和十只小公猪崽。
    总共四十只,杜老二和杜幼菱都嫌少。
    于是,杜老二又跑回城里,去他们酒楼一直合作的三家肉铺去问,最后又买到了十只小公猪崽,五十只小母猪崽。
    总共养了一百头小猪崽,在养猪场里。
    这么多猪,杜家人自然不可能就指着家里这几个人养,于是又从村里选了几个平日里很有养猪经验的年轻媳妇儿。
    毕竟姑娘家,无论是在娘家还是成了亲嫁到婆家,但凡家里有猪,在家里负责打猪草、做猪食喂猪的,都是她们。
    杜老二又找了三个汉子,主要负责每天清理猪的粪便,打扫猪圈。
    在杜家养猪场干活的女工是一个月600文,干力气活的汉子是一个月900文。
    只要有养猪的经验,干活利索,被应聘到杜家养猪场里的村民,都十分高兴。
    这就在家门口,不耽误照顾一家老小,有一个这么稳定的工作,一个月的工钱完全不比去城里干短工,挣的少。
    上哪找这好事去!
    甚至乡下的年轻媳妇儿们,往常根本没有个进项。
    只有那些手艺特别好会绣活的媳妇,能靠做些个绣品卖给城里的成衣铺子里赚些银钱花。
    只是每天眼睛瞅瞎,做一件绣品,例如荷包也才不过几文钱。
    所以这光养猪,一天就能牢稳地赚20文,是千水村许多年轻媳妇从前不敢想的好事。
    如今她们能赚钱了,在婆家甚至底气都足了两分。
    以往每天围着这个家转,干完了这个活,干那个活,洗衣做饭养鸡养鸭,没有一刻闲着。
    甚至家里男人回来,要是饭没有做好,还要挨骂。
    如今她们能赚钱之后,洗衣做饭这些琐事,自然就有婆母接手。每日上工回来,甚至自家男人还能给递一碗解渴的水。
    这可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所以千水村的村民,特别是年轻媳妇儿们,巴不得杜家能再来几个这样的养猪场、养鸭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