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穿越五十年代:从走出小山村开始 > 第368章 石碑
    周兴文当然不是要打顾燕,她只是长时间不见孩子加上周李氏的死受到冲击太过,一时有些控制不住情绪。
    周兴文作为一个“纯正”的周家人,她对周李氏的感情自然要比周兴然对周李氏的感情要深。
    更何况她虽然嫁给了顾正,但回老宅的次数并不少,与父母、奶奶的感情没有淡一分。
    顾燕也时常跟着周兴文回来,和周李氏的感情深厚。
    她与周兴文抱着哭了一阵,然后互相擦干眼泪,顾燕规规矩矩的给周李氏磕了头、烧了纸。
    因为这两天家里人多,周兴然睡的并不安稳。
    听到堂屋的动静,披衣出来查看。
    等他来到堂屋,看见夏成益正在给周李氏磕头。
    夏成益虽然比周兴然大几岁,可也属于同一辈分,周李氏也算他的长辈。
    不说他和周兴然的私人感情,只论他和周兴然的合作关系,给周李氏磕一个头也是应该的。
    夏成益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才亲自护送顾燕回梨乡沟。
    不然以他现在的身份、身家,找一个人出来护送顾燕回来很轻松,何必亲自来呢?
    他也半年未归家,也想父母亲人。
    周兴然等夏成益起身后才喊了他一声:“夏哥,多谢了。”
    夏成益走近,在灵堂上不好露笑,只肃着面容道:“兴然,节哀。”
    时间已经很晚了不适合聊天,夏成益和顾燕连续奔波,肯定也非常疲累,让周兴文带顾燕在老宅找张床睡下,他领着夏成益去二伯周富粮家安顿。
    第二天一早吃完饭,由村人主持着葬礼最后一步。
    由周富章带头摔盆哭灵。
    周富章短短七天老了十岁,他或许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一定是个大孝子,每次守灵都是他哭的最大声,流的眼泪最多。
    而且因为周李氏的去世,他对待周王氏越发小心翼翼。
    周王氏由于周李氏去世精神有些萎靡,但身体十分康健,一双小脚拄着拐杖走起路来当当作响。
    任谁看了都得心里默念一声:“好一个有气势的老太太。”
    偏偏周富章要过去扶住她,声音悲戚:“娘~”
    仿若周王氏病入膏肓,明日就要离世了。
    往往会被周王氏拿拐杖敲小腿,周王氏知道周富章担心自己才作此情状,不然,拐杖敲的就是脑袋了。
    也许是这几天哭的太多了,周富章在这么重要的时刻竟然哭不出来。
    他摔盆后,跪在地上愣愣地看着破碎的盆和满地的灰,表情难辨,反而是跪在他后面的周李氏的四个女儿哭声凄惨。
    一行人身披孝衣,按着血缘远近、辈分高低、年纪大小排成两列,跟在抬棺人后面,先围村子绕了一圈,然后向着山上的坟地前进。
    并不是一口气走到坟地,中间需要停下来,每次停下来,都有人撒纸钱,后辈跪在地上哭泣,以示悲伤。
    往复三次,终于到了周家的坟地。
    周家的坟地在东山与西山的交界地,入口处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周家起源以及立碑人的名字。
    不过碑的右上角缺了一块。
    这块碑并不是梨乡沟的周家人立的,而是当年逃难时从族地带过来的。
    这块缺角还有说法,周富章说是很久以前,周家有一支脉实力强劲,竟然考取功名、做了大官。
    这个支脉原先在族群中并不显眼,一朝发达难免得意洋洋,甚至威逼当时的周家族长。
    族里有难向他求助,他也不伸手帮扶,冷眼旁观。
    族长于是用他这支脉不得入周家祖坟威胁,时人宗族观念重,不得入祖坟是一项大惩罚。
    官员害怕了,但也生气,不想受族长钳制,想着既然你不待见我,不如我带着我的族人迁走,另立一个周家好了。
    又怕祖宗怪罪,半夜骑着马偷偷砸下石碑一角,用布包着带走了。
    自官员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连音信都少的可怜,石碑一角也无法找回,石碑就一直呈破损状态。
    周兴然对这个故事持怀疑态度,这块缺角是当年搬迁时不小心磕坏的也说不定。
    修建石碑花费多,以前梨乡沟的周家人穷,没钱换新石碑。
    石碑存世久远,每次立碑都会刻上出资人的名字,族里人自然都想在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所以即使随着生活富裕,一些人重新提起立碑的事情,也会被另一伙没钱的人阻止,他们想等自己有钱时再立碑。
    好在,周兴家建起罐头厂后,村里人的钱包都鼓了起来,听说周家新碑一事已经提上议程,今年就能换上。
    不但石碑换新,连整块坟地都要修整一遍,该垒石的垒石,该种树的种树。
    抬棺人将周李氏的棺材放在早就挖好的坑中,旁边是周兴然爷爷周安清的坟。
    随着扬土,众人又开始跪地哭泣。
    坟包做好,给坟头门口烧纸、撒酒,葬礼到此算结束了。
    回到老宅,众人按照关系远近一一告别。
    一些打秋风的连告别都没有,就悄悄的走了。
    这些人关系远到周兴然从来都没听说过,他们的身份和夏成益差不多——和周家没啥关系,谁知道他们口中的亲缘是真是假?
    甚至还不如夏成益,至少夏成益和周兴然的关系不错。
    他们磕头烧纸还能说是尊敬长辈,哭灵送灵则完全没有必要,送葬时夏成益就没有去。
    这伙人之所人上赶着,图的是周家给送灵人发的孝衣。
    以前穷时,家里死了人都凑不出一件孝衣,只能将白布剪成细条,在上衣衣摆和袖口处滚一道白边。
    情况稍好些,人们去参加葬礼,都是自带孝衣,一件孝衣能穿十几年,走遍各种葬礼。
    有些人家族人多,孝衣不够,还会向乡邻借。
    孝衣虽然不太吉利,可也是一块布,都吃不上饭,哪还管得上极不吉利?
    今年是改革、开放第6年,万元户出了一个又一个,国民经济也是一日好上一日,可这些和闭塞的农村没多大关系。
    一些村子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没实行,穷的叮当响,自带孝衣依然是农村最普遍的情况。
    建国前大户人家,包来者孝衣、孝鞋,参加葬礼的人都乐呵呵的,因为参加完葬礼这些东西可以带回去。
    多好啊,他们都没鞋穿,现在竟然免费得到了一双鞋和一件衣服。
    周家现在的情况在怀山县都属上乘,自然出得起白布钱。
    参加葬礼的人的孝衣都是周家出的。
    体贴的举动,却引来一伙占便宜的人。
    周家人清楚,但不打算追究,他们没忘记贫穷的滋味,这伙人也实实在在又哭又跪。
    就当花钱请他们哭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