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武皇万岁! > 242.第242章 为何又手软了?
    长孙无忌听闻,冷哼一声,说:
    “全是诬告,相反,是濮王李泰,有谋反之心,陛下心里应该最清楚。况且,当廷对质,他不是不敢来了么?”
    皇帝没搭理他,直接朗声说;
    “中书侍郎李义府,将你审问的口供,念给太尉大人听听。”
    李义府听闻,应了声“是”,便站出了队列。
    内侍徐怀恩又从皇帝案几旁边堆叠的那一摞奏章和卷宗中,找出了他的东西,送了下去。
    这个时候,中书令柳仕,低着头,心中是害怕和不安的。
    中书侍郎是中书令的副手,是帮助他处理事务的,可是这一次,皇帝越过了他,直接用中书侍郎李义府,是有心将他排除在外,或者说,已经将他跟长孙无忌绑在了一起。
    他是跟长孙无忌绑在了一起,因为他的权势和地位,在长安城除了皇帝之外,没有第二。
    可是如今长孙无忌都被抓了,他怎么办?
    他越想,越觉得脖颈子上凉飕飕的。
    李义府接过了卷宗,照着上头一条条的念了下去,有长孙府的婢女口供,说:
    “那日濮王殿下来,我在外头只听见了,后悔了,陛下不该,几个字。”
    又有几位大臣们做证,确实是在几月几日,见到长孙无忌和濮王李泰来往。
    李泰的侍卫也作证,几月几日,李泰从长孙府中出来,说过长孙无忌不将陛下放在眼里,都说了哪些话,并痛斥了一番。
    形形色色的人,都在证明李泰的那份举告供状不假,证明长孙无忌早有反心,以下犯上。
    朝堂上的几位一直跟长孙无忌亲厚的老臣,听完之后,都替他捏了一把汗。
    平时皇帝若是不计较,这顶多就是长辈对于小辈的一些吐槽和抱怨。
    可若是皇帝计较起来,这些言语不敬,哪一条都够治罪了。
    长孙无忌听闻,直着身子,冲着皇帝说:
    “这些模棱两可的口供,就能证明臣谋反么?我什么也没有做,我长孙无忌对李唐皇室的忠心,苍天可鉴!”
    李善微微前倾了身子,隔着冕旒看着他,沉静平和地说:
    “太尉,是你说过的,谋反之罪,不需要实证,众议即可。当初吴王的谋反怎么判的?”
    长孙无忌听闻,身子震了一下,十分气愤地说:
    “陛下!你这是因为吴王的事情,要诬告忠臣,以泄私愤吗?!枉费我一腔热血,为了陛下的皇位稳固,殚精竭虑,结果便是落得这番下场?!”
    李善坐了回去,垂了眼眸,平静地说:
    “太尉是大唐的功勋老臣,又是朕的亲舅舅。
    平时太尉看不上朕的决策,也看不上朕重用的人,我都只当自己是学生晚辈,虚心纳谏。
    即便是太尉多有言语不敬,朕也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计较。可是太尉转而想扶持濮王李泰上位,朕身为帝王,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再不忍,也要有所决断。”
    他平时说话本来就温文尔雅,透着一股子悲悯人心的味道,此时这些话说出来,带着几分真心,听起来极尽惋惜和沉痛。
    “臣没有!是李泰诬告,陛下,他有心离间你我,不能信了小人谗言!”长孙无忌高声喊道。
    李善不再看他,沉默了一会儿,问;
    “诸位大臣,对于此番议罪可有异议?”
    没有人说话。
    从前他们都是以长孙无忌马首是瞻,如今长孙无忌已经被抓,成了阶下囚,明显成了皇帝要除掉的对象。
    一直以来,他们都以为年轻的皇帝好摆弄,现在看,他连自己的亲舅舅都能舍。
    并且动手时,连个招呼都不打,毫无声息。
    他们又算得了什么,敢这个时候上赶着去送死?
    李善扫视了一眼朝堂,垂眸沉默了一会儿,在心中挣扎良久,威严地说道:
    “既然如此,念在长孙无忌对大唐功勋卓著,死罪可免。削官罢爵,改判流放黔州。长孙一族的子孙,削官、流放岭南,永不录用。”
    李义府先出了声,道:
    “陛下圣明,仁德宽厚。”
    一众朝臣纷纷随声附和:
    “陛下圣明,仁德宽厚。”
    李善看着面如死灰的长孙无忌,看着齐声诵德的朝臣,在心中悲怆的想,他对人好时,总有人不将他当回事,将他的好意当做软弱,随意欺辱。
    非得他举起了刀,将刀刃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他们才知道听他说话,尊重他的意见。
    真是讽刺。
    ……
    ……
    下朝之后,李善一身疲惫地回了昭庆殿。
    武柔便迎了上来,替他更换衣服,等冠冕都去除之后,宫婢们都出去了,武柔才关心地问:
    “顺利么?”
    李善叹了一口气,说:
    “四哥没来,不知道是真病还是装病,已经派了太医去看了。好在早有准备,算是顺利吧。”
    武柔在他的旁边坐下,看着他的侧脸,见他劳心伤神的样子有些心疼,伸手捏住了他的小臂,说:
    “陛下要往好处想,虽然说长孙无忌身死,陛下不忍心,可是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质疑陛下的权威了,对大唐的稳定也有好处。”
    李善迟疑了一瞬,没有看她,说:
    “没死……我没让他死,改的流放。”
    武柔愣了一瞬,随即惊讶地说:
    “为什么?!好好一个立威的机会,为何又手软了?他毕竟是老臣,威望极高,他不死,以后总有人记得他。
    咱们用的是不正当的小手段,经不得时间流逝,万一哪一天漏出去,他是被诬陷的,到时候你的那两个同胞姐妹,还有那些大臣们,都劝你让他回来。
    你能顶得住么?
    到时候岂不是前功尽弃,还竖了大敌?”
    李善听闻,扬起了头来,闭了眼睛,沉重地说:
    “我做不到那么狠心。他是看着我从小长大的,对我也很好,母后在世时,怕的就是长孙家因为权势过重,盈满则亏。
    我不敢想,如果母后在天之灵,知道舅舅死在我手里,长孙家全族覆灭,会是什么心情。”
    “可是……”武柔焦急地正要说话。
    李善抬手制止了她,说:
    “我知道你说得对,可是他年纪大了,流放之地,多荒凉偏僻,一路走过去,年轻人都很少能扛得住的,更何况是他。
    我希望即便是死,他也在远处,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寿终正寝,而不是在我的手里,身首异处。”
    武柔听闻,不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