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农门长姐一拖三 > 第四百七十六章 女娃也要读书!
    “叔也知道我和峥子不差钱,本身也是想帮帮村里孩子。”阿满端起一杯茶喝一口,润润嗓子接着说,“知道村里人日子都不太好过,这建学堂的银子,我和峥哥出十两,学堂建大些,夫子也能有地方住不是。
    以后夫子除了束脩,每年我们再孝敬几两银子,这样村里人压力也能少些,说不定能多供几个家里孩子读书呢。”
    阿满是有自己的私心的,她不想让村里人家,为了挣一个孩子读书名额,一家人吵吵嚷嚷。
    毕竟人心都是偏的,让谁家去谁家孩子不去,必定少不了争执,这样的话,男娃都不能全部来读书,更何况女娃呢。
    眼看村长要拒绝,阿满及时打断,接着说,“您先别拒绝,听我说完,我这么做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让村里的女娃也跟着读书识字,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想读都可以!”
    赵村长被阿满的要求镇住了,阿满这要求,还真是第一次听说,他活了这么些年,还是第一次听说让女娃跟着男娃一起读书的。
    青松村说实话就是穷乡僻壤,赵村长还真没有听说过女娃读书的事儿,更不知道在遥远的京城,世家大族的女子都是会上女学的。
    就是不上女学,大户人家也会让女孩读书识字。
    但是赵村长也不是难以接受,毕竟阿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别看是个女娃 ,读书识字做营生建作坊, 哪样都比村里男娃厉害。
    就
    村里这些男娃,要是一直在地里刨食,估计一辈子都赶不上阿满。
    “叔该是知道春桃的,春桃跟着我读书认字,学算账,现在是我作坊的账房管事,比大多数村里男人都挣得多。
    也不比男娃差,无论男娃女娃, 只要自己有本事,以后就能挣钱,也能活下去。
    再说咱们村的女娃要是能读书认字,以后说亲也能比别的村女娃多些拿的出手的本事,所以让女娃读书认字百利而无一害。”
    阿满尽量想说服赵村长,这个时代不想现代,思想没那么开放,女孩在这个时代要想不成婚难如登天,在现代都有父母催婚。
    所以她改变不了这个时代,她就想让女孩能多一项本领,以后成亲也能找到更好的,即使过得不好也能保护自己,这就是她的愿望。
    听阿满提起春桃,赵村长不得不承认阿满说得没错,春桃这丫头不仅能挣钱, 识字会记账,听作坊做工的人说,当管事一月的月银比她们多多了,具体多少不清楚。
    想来一年是比村里汉子挣得都多,现在又和杨家二房定了亲,这婚事在哪儿说都不差。
    以后要是附近的村子都知道村里女娃认字,说亲的指定多,村里女娃也能找个好婆家。
    “你说的事儿,叔认下,不过你也知道,光叔应下不成,还有村里人同意才行。”
    “我知道,麻烦赵叔找村里人商量一下了。”阿满表示理解。
    说完学堂的事
    ,阿满又把两个作坊招工的事儿说了一下,一个作坊差不多需要二十五个人,还需要两个看门劈柴的。
    作坊越来越多,光忠叔和茂叔也管不过来,以后忠叔和茂叔就光当个管事,负责几个作坊的安全这些。
    赵村长一喜忙问:“那具体需要多少人?你说个人数,叔给你寻摸人来。”
    阿满算了一下说:“差不多五十个妇人,六个汉子看门劈柴,帮忙搬运东西。”
    看找村长点头,阿满又说:“这事儿我和徐婶子、忠叔几个也交代了,你雇人的时候喊上他们就行,有你们把关,我也放心。”
    说完事赵村长乐呵呵走了,听着院里的读书声儿,脚步越发轻快,嘴里都哼起小曲了。
    芳婶从厨房出来,看人乐颠颠的背影,惊讶极了,以往赵村长可是自持村长,很是稳重的。
    “今个他是咋了?听到啥大喜事了?捡钱了?”
    阿满点头,“算是好事,以后说不定咱们村里也有学堂了,村里娃子都能上学呢。”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阿满家门口就传出淅淅索索的声音,芳婶穿好衣服出门,直奔前院,就看到俩傻狗撅着肥肥的屁股,对着底下的门缝狂叫。
    芳婶还没靠近门口,就听到门外小孩训俩狗的声音,还有妇人聊天的声音,还有啥不知道的,一定是村里人为了挣摘花生的钱,天不亮就来了。
    俩傻狗以为有人偷东西呢,守着门口不断狂叫警告门
    外嚣张的人。
    芳婶弯腰一个狗屁股一巴掌,“好了,别叫了,我这就开门 ,都是村里人也不是不认识。”
    门缝刚一开,两只狗就迫不及待从门缝里钻出去,一左一右坐在大门两侧,活生生俩守门哼哈二将,看到是认识的人,也不叫了,圆鼓鼓的眼睛左右看来看去,一副监工模样。
    “她芳婶吵醒你们了?”几个妇人不太好意思,“我们想着早点儿来,也能挣更多钱不是。”
    芳婶以前也是家里穷才被家里人卖进富人家当丫鬟的,对村里妇人想要挣钱的心很是理解,摆手说:“没事,你们接着忙,我去收拾一下,一会儿就要做早饭了。”
    看芳婶没计较,几个妇人松快下来,指着黑豆和地瓜说是好狗,护家的很,说说笑笑橘红色的太阳慢慢露头。
    青黑色的薄纱慢慢褪去,村里飘荡起饭香,小山村好似活过来一般,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
    阿满吃过饭,照旧抱着钱袋子出来给人结账发钱。
    半中午时村里响起货郎的吆喝声儿,抑扬顿挫,嘹亮高亢,“磨剪子嘞~针头线脑喽!
    头绳花样子呦~糖葫芦喽~”一声声吆喝声儿,让坐在地上摘花生的小孩子频频扭头看过去,那心动的模样十个人都能看出来。
    奈何身边都坐在家里大人,想说去看看又不敢提。
    妇人看的好笑,往自己孩子的头轻轻一拍,“去吧,知道你挣那俩铜板,指定放不住
    !”
    “好耶!”小娃一蹦三尺高,喊上小伙伴,神采飞扬的直奔货郎吆喝处。
    那一蹦一跳的背影,让看的人都欢快起来。
    “小崽子都一样,俺家那俩只要手里有俩铜板不花掉心里能痒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