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农门长姐一拖三 > 第四百七十五章 建学堂
    几人说着话,都能听见书房里孩子郎朗的读书声儿。
    这事儿在村里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该知道的都知道,阿满有些不解的点头。
    “咳咳,是这么个事儿。”赵村长有些脸红,可是为了村里的那些小娃,他还是想努力一把,不然他不甘呐,“咱们村里人知道后,来找过我好几次。
    你也知道村里人手里有余钱的不多,即使想送家里孩子去读书也供不起,这不听说阿安、阿文都能教小娃认字了。
    就说阿安、阿文下学以后能不能也教教村里这些孩子?
    也不用有什么压力,就跟着认几个字也行。”
    赵村长说罢老脸有些红,这话说实话是村里人占人家便宜了,“不过也不能让俩小娃白白教人,每个月每家给三十文可行?”
    这个法子也是村里人给提的,村里人大多淳朴,占人家便宜也不好意思。
    赵村长的话音落,阿满和峥哥都愣住了。
    这是....是不是...有些随意了,毕竟阿安和阿文都是小孩子,教教自己家的孩子无论怎样都好说,要是教村里孩子,万一教的不好。
    阿满就不信没村里说三道四, 要是在收钱,那以后指定少不了官司,她不想让两个弟弟承担这些。
    再说她也不想考验村里人的人性,现在他们托村长找来,求人的时候啥都好商量,以后就不一定了,人性永远经不起考量。
    赵村长听完阿满的话,嘴张张合合说不出
    反驳的话,他能管住自家人,可不能打包票一定能管住村里人的嘴。
    嘴长在人家身上,他也知道自己今天提的要求是有些不合适,可他也是想让村里娃娃以后有个不一样的出路。
    “叔也知道你的顾忌,你说的这些也没错,可是....”赵村长说到这顿了一下,眼里有些怅然,“村里人大多都穷,咱村里也掏不出那么些钱请夫子,何况还要修学堂,给夫子教束脩,四时节礼....
    这些算下来是一大笔开销.....”
    赵村长说不下去了,知道自己是强人所难。
    阿满没想到村长会找自己说让村里孩子读书认字的事,就像她上次和峥哥说的,她一直有在村里建一个学堂的想法。
    她拒绝村长的提议,可她觉着这会儿正好和村长商量一下读书认字的事儿。
    “您的意思我都懂,我是不同意让阿安和阿文教村里小孩认字, 一是他俩还小,二是他俩自己学的都是个半吊子,教村里小孩不是误人子弟吗?
    不过,您今天正好提起读书认字的事,我心里一直有个想法,您听听,我和峥哥也挣了不少钱,无论村里人怎么样,但大多数人都帮了我俩不少。
    我俩一直记着这份恩,所以我们就合计着在村里建一个学堂,您看怎么样?”
    赵村长脸色短时间变来变去,经历的大悲大喜,最后大喜在脸上定格,嘴都张起来了。
    惊讶又不敢相信,怕是做
    梦,手下一用力拧了自己大腿一把,“嘶~”赵村长疼的眼泪都出来了,脸上笑意不减,“真的?阿满、峥子....这...这,叔都不知道该说啥了!”
    惊喜来得太快,直接给他打蒙了。
    他今天来一是真想让村里小孩能读书认字,二是朝廷一直鼓励治下百姓开蒙,如果村里小娃能识字,那就是自己这个村长实打实的功绩。
    明年秦家想换掉自己这个村长更加不可能,说不定朝廷还能有嘉奖呢。
    这段时间,村里看杨家几个孩子,学了认字,那模样和精气神都不一样了,见人也知礼的紧,都心动的不行,所以有人来找他,他也就顺水推舟的应下了。
    惊喜过后,赵村长又开始冷静下来,看着阿满和峥子,真心实意的说,“叔知道你们现在不差钱,可这建学堂不是小事。
    一旦建好,对村里人来说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既然村里人能得好处,那这事儿就不能光让你们出钱。
    这样吧,学堂不用你们建,我和村里人商量商量,让大家伙出钱建一座学堂,学堂没建好之前,就让孩子们现在秦赵两族之间的那个议事厅读书。”
    赵村长这么说是有他的用意,建一座学堂七八两银子也就够了,光有学堂可不行,最重要的是夫子。
    请夫子这事儿他们这些村里人可没有门路,即使村里人能掏出钱,巴巴捧着银子去请夫子,也不一定有夫子愿意来
    他们这乡下教孩子,说不定还看不上他们这小山村。
    这事儿只能靠阿满和峥子,峥子背后有镖局的势力,阿满这一年生意越做越大,在镇里都是出名的,想必也认识不少有权有势的人,他俩出马说不定能给村里学堂请个愿意长久住在乡下的夫子回来。
    阿满和峥子也都听出村长的画外音,请夫子确实是最难的,也是最费钱的,相比之下建学堂倒是开支最小。
    赵村长说完有些期待、紧张的看着阿满和峥子,为了掩饰心里的慌,端起茶杯猛灌了一口凉茶,呛得自己咳嗽不停。
    “行,学堂村里出钱建,夫子的事儿我和峥哥想办法。”阿满好笑的看着被峥哥顺气的村长,没想到这么大年纪的村长也有慌乱的时候啊。
    听到阿满的话,赵村长心里的石头砰一声落地了,脸上的笑止都止不住,眼角的褶子越发深几分,却衬得他的眼睛越发亮。
    “好好好!这可真是个大好事啊!”赵村长拍着大腿,连喊了三声好,冷静下来又说了一句,“当然请夫子的钱村里也不会让你们都出,要是有夫子愿意来。
    以后每年村里给夫子六百斤麦子,四时节礼也不会少,就是估计孩子们的束脩不会太多,这也是没办法.....”
    “叔,我懂!”普通老百姓想要供一个孩子读书,简直难如登天,建学堂村里人要出钱,给夫子的孝敬村里人也要出钱,再加上束
    脩,这一样样已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