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新宋·大结局(全15册) > 第699章 心如金石同谋国(3)
    第699章 心如金石同谋国(3)
    皇帝主动示好,石越当然不能不给这个面子,更不用说他今天还有求于人,连忙回道:“陛下宵衣旰食、勤政爱民,实乃天下之幸,但天下之重,系于陛下一人,臣还望陛下保重龙体,陛下万寿安康,才是大宋最大的幸事。”
    赵煦越发高兴了,点头笑道:“朕知道了。”又笑着问道:“听说子明相公昨晚回去后,和尧夫相公在白衣楼喝酒了?”
    这下,殿中众臣更是惊讶了。
    对皇帝知道自己昨晚和范纯仁喝酒的事,石越倒是早有心理准备,以他和范纯仁的身份地位,晚一点,全开封都会知道这件事。而早朝之前,肯定会有内侍将这事告诉皇帝。不过,他们喝酒的地方叫白衣楼,石越却是现在才知道。
    他朝赵煦欠身拱手,一本正经的回道:“回陛下,臣昨晚的确是路过白衣楼,偶遇尧夫相公,故此停留,与尧夫相公一道商量一件大事。”
    范纯仁脸红了一下,也朝着皇帝欠身拱手,但没有说话。
    “哦?”赵煦饶有兴致的问道:“不知是何大事?”
    “兹事体大,还请陛下亲览。”石越从袖子里掏出奏章,双手捧起。庞天寿连忙过来接过奏章,呈给赵煦。
    赵煦打开奏章,认真浏览起来。
    石越一边向其他宰执及殿中众臣介绍:“臣昨晚与尧夫相公商议的,是关于门下后省之事。”
    “自熙宁新政以来,立门下后省给事中之制度,行之有年,亦可称效果斐然,但总还是有些弊端,最大的问题是诸科给事中权力既太大又太小,一个给事中,就可以封驳两府宰臣签押之事,这让给事中免不了有邀名之事,即便给事中公允正直,也免不了受限于个人的学识与才能,做过错误的封驳;另一方面,则是给事中也免不了有贤愚不肖,这其中便有漏洞可钻,皇帝、两府有事担忧给事中封驳,有时会刻意绕过刚直的给事中值日之时,等好说话的给事中值日时,才将赦旨送到门下后省,结果又让门下后省形同虚设……”
    “因此,臣与尧夫相公商议,建议对门下后省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扩大诸科给事中的人数,一方面,由各路、军、州致仕官员、曾考上举人的儒生、侯爵以上勋臣、以及每年纳税额在一百贯以上人家,共同推举本路、军、州士绅清流若干名,经考试经义、律令、钱粮水利之学合格后,授‘给事中里行’之职;同时,也增加诸科给事中名额,使诸科给事中与‘给事中里行’人数相当,诸科给事中由皇上与左右丞相、枢密使副、参政知事荐举任命,宰执大臣得各荐举一名诸科给事中,其余诸科给事中则由皇上选任。诸科给事中与给事中里行共同组成门下后省给事中会议,凡事至门下后省,即由诸科给事中与给事中里行共同审议,投票决定是否通过,都给事中、副都给事中自此只负责安排议事日程,主持议事,考核给事中品行等事务,除非投票为平局,否则无投票权……”
    “如此,则给事中之封驳大权,全出于公议,兴利除弊,门下后省制度,将可完善。”
    石越说完,赵煦也已经差不多看完了奏状,他脸上的笑容早已不见,默默将奏章放在面前的御案上,目光在石越和范纯仁身上游移。
    “子明相公、尧夫相公,你们真的只是想要改革门下后省制度么?”赵煦提出质问时,嘴角间忍不住流露出一丝讥刺的笑容,他目光投向其他宰臣,问道:“诸卿以为两位相公的建议如何?”
    “臣以为不便。”许将见到皇帝的眼神,第一个出声反对。“两位相公所献门下后省新制,规模过于宏大,牵涉过多,朝廷平添许多官职,每岁所增薪俸之费,便已可观;且给事中一多,必增纷扰,每逢一事,争来议去,拖延时日,亦非国家之利。此去一弊,增两弊,臣未见其便。”
    “臣亦以为不便。”李清臣也站了出来,高声说道:“汉朝之时,为除郡守不廉少忠之弊,而设刺史,其后地方之权,遂归刺史,而郡守反成下僚。今若设此给事中会议,则是以给事中之职,凌驾于宰执之上,日后天下之事,必不在两府,而在门下后省。臣未见其可。”
    许将和李清臣接连表态,而且抨击的地方都在要害之上,石越虽然从未敢小觑天下英雄,但也不由有些意外。但更让他意外的,却是吕大防也站了出来,高声道:“臣亦以为不便。天下大事,当出一二人之口,决一二人之手,若兴此议,日后给事中挟所谓‘天下公议’之名决是非,朝中大事,军国大政,必皆媚于流俗之论,朝廷若欲行此政,臣纵血溅墀前,亦必死谏!”
    所有人都万万没有想到,吕大防竟然一开始就摆出势不两立的绝然态度。石越扫了一眼范纯仁,见对方面露犹疑之色,显然,他内心也动摇了。
    但即使是石越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吕大防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然而,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想到,最后连韩忠彦也断然反对自己。“臣亦以为不便。”韩忠彦语气温和,但言辞却十分犀利、坦率,“门下后省之制,虽然是熙宁中子明相公所倡,然并非子明相公一人之私见,制度之形成,乃是当时先帝与许多大臣共同的见解。其中不乏各种争议,亦包含许多妥协,许多制度,看似不甚合理,其中却有先帝与熙宁群臣之深意在焉。便如门下后省之制度,表面上看,的确有各种漏洞,但中间却有先帝的大智慧。先帝之目的,是欲以门下后省制约宰臣,不可以为所欲为,但同时,又让给事中不能真的凭封驳之权,便凌驾于两府之上,给事中官卑权重,其作用,不过是替皇上、替朝廷、替大宋把守最后一道门的守门人,所以,给事中既重要又不重要,便如子明相公所言,权力既太大又太小。但臣以为,这不是门下后省之弊,而正是门下后省制度最巧妙之处。天下之事,若全然寄望于最后的守门人,这个天下,也就不成为天下了,给事中是否出于公议,也已经无关紧要了。”
    韩忠彦的这翻话,可以说说到了赵煦的心坎里,门下后省是皇帝用来制约宰臣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按石越与范纯仁的建议改革,即使皇帝可以任命大量的诸科给事中,但这个给事中会议如此有代表性,打着“天下公议”的旗号,以宋朝的士大夫的秉性,这些人必定会成为皇帝最大的掣肘,赵煦才不想亲自给自己带上脚镣……但他不能亲自出来反对石越的建议,因为赵煦年纪虽小,却并不傻,他知道大宋是与谁共天下,石越的这个献议,明显是站在士大夫立场上的,是讨好全体士大夫阶层。
    但正因为如此,它反而不可能成功。
    所谓“全体士大夫阶层”是个虚无飘渺的东西,讨好所有人,实际就意味着讨好不了任何人。这殿中的大臣,都属于士大夫阶层,但是,没有明确的敌人,没有明确的反对者,那就没有急迫性,他们就会本能的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在这方面,他们的利益和赵煦是完全一致的,皇帝不想被掣肘,难道两府的宰臣会愿意吗?难道各省、部、寺监的官员会愿意吗?现有的门下后省制度他们就很烦了。没有急迫的危机悬在头顶上,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会真正为了虚无飘渺的所有人的利益,去牺牲自己的切实利益呢?
    这个时候,赵煦只要稍稍退一步,不去用实际行动提醒殿中的大臣,皇权和士大夫之间是有对立一面的,现有的制度下,士大夫们对皇帝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硬性制约的手段,那大部人都会满意于现有的和皇权之间的和谐关系,没有人会去思考,为了换一个制约绝对皇权的硬性手段,是否应该放弃、牺牲点什么……
    说白了,石越和范纯仁所说的门下后省制度,在本质上,根本不是一个所谓的“好制度”,它反而是牺牲了很多好的东西,而目的却只是为了预防某些最坏情况发生。这个代价是否值得,不同时代的人,会因为自己的切身遭遇,而有不同的答案。这一点,韩忠彦是错的,石越和范纯仁的门下后省,才是真正的最后的守门者。
    但包括石越在内,这殿中的大臣,没有人会想到,还不到二十岁的小皇帝,对这件事情,会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赵煦的老师桑充国平时都在研究些什么,他们对桑充国的了解,还停留在十五年前的《天命有司》阶段……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说过,白水潭学院有个“三代社”,这是一个主要对石越的《三代之治》进行推衍、研究的学术性社团,社员人数很少,不到二十人,但是桑充国、程颐都是其成员,他们的学术成果并不公开刊行,外界少有人知道,表面上,这似乎是一个没什么影响力的高端纯学术社团,但实际上,这个少有人知的社团,可能是绍圣年间最重要的组织。因为,皇帝赵煦,是“三代社”的成员!这是除了桑充国和程颐,无人知道的秘密。连三代社的其他成员,都不清楚,他们为皇帝赵煦亲政后如何处理和宰臣之间的关系,如何迅速掌握权力,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石越并不知道,他已经“过时”了。他在绍圣八年提出来的东西,三代社早就对类似的制度做过无数次的推演与讨论,赵煦和桑充国也不知道悄悄聊过多少次,桑充国对他毫无隐瞒,其中的利弊,尤其是涉及皇权方面,赵煦早已经一清二楚。
    石越的建议被宰臣们否决,是赵煦所乐见的,但是,他并不想石越下不了台,他和这位左丞相的关系好不容易得到缓和,他还指望能在北伐上依靠石越。赵煦在其他事情上,都可以找到石越的替代者,惟独在北伐上,在他心里,没有人可以替代石越。而讽刺的是,北伐是赵煦最重视的事情,却正好是石越最消极的事情。
    韩忠彦说完后,殿中大臣一个接一个的发言,除了曾布和苏轼帮石越缓颊了几句,其他大臣基本都是认为“不便”,即便曾布和苏轼,也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显然二人心里的真实想法也是反对。曾布是出于党派利益,苏轼则应该是不想落井下石……
    赵煦一边心不在焉的听着,一边观察着他的两位丞相——范纯仁显然没有料到现在的局面,有些如坐针毡,他在努力的控制自己,应该是想先等石越进行回应;而石越的表情一开始是明显的惊愕,但慢慢的便恢复了正常,这表示,他对现在的局面,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让赵煦心里很有些好奇,明明有所预料会受到激烈的反对,那为何石越还要上呈此议呢?
    这个问题在他心里一浮出来,他脑子里忽然就闪过桑充国夫人曾经对他说过的话——有些时候,有些大臣会向他上一些明知道会被驳回的奏章,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上奏章这件事,本身就有其作用。
    那石越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呢?
    赵煦原本想替石越找个台阶,但突然明白过来石越并没有指望毕全功于一役,他马上改变了主意,决定静观其变,看石越如何拆招。
    又等了好一会,殿中所有想发表意见的人终于说完了一轮,便见石越从容的朝自己行了一礼,然后呵呵一笑,然后轻描淡定的说道:“陛下,既然诸公都如此反对,想来臣和尧夫相公的思虑,或确有不周全之处,便如师朴相公所言,熙宁新官制,臣虽有倡议之微末功劳,但真正成功,却是先帝与熙宁群臣群策群力的结果,今日之事亦然,诸公言之成理处,臣断不敢置若罔闻,门下后省改革,本非细事,也正该广纳天下之言,兼听则明,臣请陛下将此事下两制以上杂议,若朝议果然以为不便,臣亦不敢敝帚自珍,愿听公议。”
    “公议?今日朝会之上的声音,还不够公议么?子明你是要听公议,还是想挟流俗以自重?!”石越的话音刚落,不止是赵煦,殿中许多人,瞬间明白了他的真正用意,吕大防马上愤怒的质问。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流俗”,却也引起了许将等新党官员的不满——这个词,正是当年旧党经常用来批评新党的。
    “微仲公此言差矣,朝廷两制以上官员,怎么也称不上‘流俗’吧?”石越淡然回道。
    今天的形势出乎意料,尤其吕大防和韩忠彦旗帜鲜明的反对,更是石越没有想到的。但是,他并没有被情绪所左右,保持住平心静气后,石越甚至觉得他们的反对意见挺有道理的,因此,他更没有什么好生气的。
    至于他的改革建议,昨晚和范纯仁喝了酒后灵光一现想出来,上朝之前匆匆而就写成奏章,如果他指望这样的东西能一鼓作气在朝中通过,那他应该是宿醉至今未醒。
    虽然喝多了和范纯仁做了约定,的确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石越做事,从来都是很在意步骤的。很多时候,决定事情成败的,往往就是做事的节奏。
    想给皇权套枷锁,不由分说拿着手枷脚镣就上?二十几岁的石越都没有这么一厢情愿过,更不用说现在。
    从一开始,他的目的就很清晰——将门下后省的改革,做为朝廷严肃讨论的一个改革方案,拿到朝会上,拿到皇帝面前来讨论。它否决了是必然的,但从此,这个方案,就不再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构想,而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方案。只要这微妙的一步迈出来,有石越和范纯仁联名背书的门下后省新制,从此将永远的成为一个正式的选项。
    它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成为现实,甚至不会被讨论,但它会一直在那里,告诉皇帝,告诉士大夫,在必要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方案可以采用……甚至可以对皇帝构成一种隐晦的威胁,如果你任性妄为,咱们还有另外一个选项……
    有人说自由关乎选择,其实权利也一样,权利的本质就是有选择。
    一个门下后省新制这样的选项,它不必落实成为现实的制度,就足以对皇权套上一层无形的枷锁,有时候效果甚至比落实了还好。因为正在实施的制度,永远会有各种毛病,但未实施的制度,有再多的问题,它也可以是完美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