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71章 摊上事了
    第71章 摊上事了
    “你喝杯酒。”
    “怎么?”
    “先喝。”
    陈亚军杯起杯落,遂不解望着对面。
    李建昆沉吟道:“我问你,假如让你去摆摊,伱怕吗,豁得开脸吗?”
    “摆摊?卖货?”
    这事陈亚军不是没琢磨,有些返城知青正在干。
    就算被红袖章撵着跑,也好过兜里一个子没,家里家外,处处窝囊好!
    但做买卖是需要本钱的,他哪有?再说压根不知道货源渠道。
    人能告诉他?
    这货眼神明亮,忙问:“建昆,难不成你有什么好门路?”
    “你先回答。”
    “怕个毛啊!我特么现在还有脸吗?”
    陈亚军高低没喝醉,忽压低声音,但表情特狰狞,道:“不怕告诉你,有时候被逼急了,我特么打劫的心思都动过!”
    “……”
    敢情前世83那拨,有你一个是吧。
    李建昆思忖少许后,手叩桌面,“十天后吧,到北大找我,37号楼,307。”
    “到底干啥?”
    “来了你就知道。”
    ——
    32路公交,也叫332路,70年代京城公交和电车大幅增加,原来的编号不够用,遂加300。
    半下午仍然很挤。
    开辟第二产业的话,那要陈亚军做得来才行,他会做什么呢?
    好像啥都不会。
    李建昆戳在车上咂摸了十分钟,“产业计划”形成。
    有什么资源用什么资源吧。
    搞原始积累嘛,干啥不是干?
    隔日,上午蹭了堂本科生的英语课,下午猫宿舍,做照片的空隙,随手画了几张素描。
    5月3日一早,李建昆先去了趟菜门营鸽子市,送货,收订单,遂去五道口乘郊区车。
    这回不进城了,往更乡下的地方跑。
    京西,田村,半壁店。
    这地方有家老bj都知道,跟祖国一般年纪的国营厂。
    京城第一橡胶厂。
    主要生产胶鞋和自行车内外胎。
    下车后,李建昆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眺望几眼,再往前,似乎能到阜成门。
    过去的内城九门之一。
    目的地无需找,抬头就是。
    来到厂门口,一扇锈迹斑斑的大铁门,拦住去路。
    岗哨里走出一老头,上下审视着他,问:“做什么的?”
    “大爷,有点事想麻烦贵单位。”
    李建昆笑呵呵呈上一物,这回不是香烟,他的学生证。
    大爷隔着门,接过一瞅,那股戒备立马消失,神态迥然不同。
    肃然起敬!
    这就是1978年,大学生的排面。
    再过一年,五道口的大学生,甚至能竞选海淀人大代表。
    这是什么概念?
    首都的一个区!
    你就说虎不虎?
    李建昆这张北大学生证,搁别地方暂时效果未知,但放京城,可比介绍信好用得多。
    这便轻松进门,门卫大爷领着,直奔厂长办公室。
    大学生的事,就没有小事!
    人小同志可说了,想从厂里采购点材料,搞研究!研究!
    豁!
    听着就特高端。
    只是门卫大爷想不明白,他们一做人字拖的厂,能有啥材料,配做研究?
    见到厂长,李建昆再次出示学生证,并道明来意——
    需要五斤乳胶原液。
    聪明绝顶的老厂长一阵激动,咱厂还能为北大的研究事业,做出贡献?
    顿生豪迈,与有荣焉。
    唰!
    大笔一挥,签单。
    只管去材料科领,免费!
    五斤而已,根本不叫个事。
    并一再追问到底研究啥。
    “多种材料的适应性分析与可行性替代方案的多学科联合研究关于提振国民经济的报告。”
    嚯嚯!
    老厂长瞠目结舌。
    听不懂,只觉得高端得一批!
    但李建昆还是给了钱。
    一副绝不薅国家一分一厘羊毛的优良作风,让老厂长深感钦佩。
    一只铁皮桶,拎手上,乘车,返回五道口。
    木艺老巷。
    据说早年间,这里家家户户都做木匠活。
    如今手艺凋零得厉害,老的走,年轻人以捧铁饭碗为终极目标。
    一方土墙矮院,挡不住李建昆的头。
    两间青砖瓦房。
    院里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咿咿呀呀,哼着小曲,坐马扎上摘一把水芹菜。
    “小桃。”
    姑娘猛扭头,顿喜笑颜开,“建昆哥,您来了!”
    李建昆是第二次过来,听到动静,屋里许大爷抢脚跑出,咧嘴一笑,“来这快啊,我才刚落脚,饭还没烧好哩。”
    “我很快的!”许桃道。
    唰唰唰!
    摘菜的小手,忽似装了马达。
    小姑娘初二辍学,一是家庭困难,父亲不知何故疯了,跑得不见影,母亲出门找,也没再回。
    六几年的事。
    二是,长得有点俊。读书那会,上下学总被二流子吹口哨。
    许大爷成日提心吊胆,遂干脆让她回来,操持家务。
    李建昆拎捅进屋,还没站稳,许大爷从兜里摸出一包大前门,笑呵呵塞来。
    “大爷,您这……”
    您也没那么老实巴交嘛!
    许大爷是打心眼里感激,不知该如何表达,见人小同志抽这烟,狠下心买了一包。
    自从改雕那玩艺儿,收入大幅提升。
    平均两天能卖掉一个,刚刚好,他也需要两天时间来雕,人老眼喽,没年轻那会利索。
    这还不算,人孩子还亲自照顾他生意,前天向他订了五件货。
    行吧,李建昆手指摩挲一下,揣进兜。
    你不接,老爷子他难受。
    “许大爷,咱以后可别搞这套!”
    “嘿晓得晓得,不搞了,不搞了。”
    来都来了,李建昆验了验已经完工的第一件货,没得说,手艺就一地道!
    “小李师傅,我有个问题啊。”
    许大爷取来几张顶好的白纸,翻到一张,指着问:“这小猪,为啥要雕这么大肚子?瞅着都不匀称了。”
    “这个,大爷,您甭管了。”
    解释不清。
    总不能跟许大爷说,这叫卡哇伊吧?
    许桃别看一小姑娘,手艺真没得说,今儿显然还添了菜,有道土豆烧肉。
    菜门营那爱谁谁的菜市铺子,上午开了。
    就是,肉太肥。
    李建昆一坨下肚后,腻得心发慌。
    “许大爷,桶先搁这儿。”
    吃完饭,李建昆告辞,把他送出院后,许桃望着他的背影,侧头问:
    “爷,建昆哥是哪儿人呀?”
    “不道啊,口音听不出。诶你问这干啥?”
    “噢,没没啥。”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
    ——
    5月10日。
    又一个交易日。
    八点半,李建昆准时准点,溜达到菜门营鸽子市。
    待了一个钟,俨然形成节奏。
    荷包鼓囊囊,解放包里照片成摞,美滋滋颠回燕园。
    刚到37号楼。
    发现门道口围满人。
    挤都挤不进。
    挠挠脑壳,也不知道咋回事,遂向外围一个踮脚的吃瓜群众打听。
    “诶同学,啥事啊,这么热闹?”
    “出大事了!”
    “哦?”
    “纪检的人,跟经济学的陈老,刚进去……”
    学生会纪检部先不提。
    扛把子亲临学生宿舍?
    李建昆高低有些诧异,要知道这位现年已经78岁,说是国家宝藏都毫不为过。
    其在学生中的名望,放眼北大,只有哲学系的冯有兰教授,可以比拟。
    人送外号。
    一代宗师!
    可不是他编的。
    后世在这位95岁大寿上,某位顶级大佬亲笔送上。
    你就说猛不猛?
    这哥们唠半天,压根没唠到正点子上,李建昆打断道:“到底出啥事了?”
    “经济学有学生,投机倒把!”
    李建昆眉心一跳。
    为毛他有种感觉,这个学生,是在说他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