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70章 落魄如狗陈亚军
    第70章 落魄如狗陈亚军
    钟灵惦记北大美食,这不又来了,非得请李建昆和徐庆有搓一顿,倒也弄了个两荤两素。
    当然,这不是她的主要目的。
    想邀俩同学加老乡,五一进城玩。
    这不大家现在都是朋友关系么,她也不好独邀哪一个。
    然而,她属实没料到,俩货全不给面子。
    徐庆有放下筷子,微笑道:
    “不好意思啊钟灵,上次跟你讲过,我家在首都有户亲戚,来这么久,还没去拜访,趁节日,我妈嘱咐我一定要去看看。”
    “这样啊。”
    钟灵不忧反喜,眨眼看向李建昆。
    “我没空!”
    这货更干脆,“喏,你知道的呀,有长辈托我捎个东西来首都,俩月了,我得给人送去啊。”
    有理有据。
    钟灵兴兴而来,悻悻而去。
    ——
    这年头的五一,格外热闹。
    举国同庆。
    但凡是个事业单位,必定张灯结彩。
    昨儿北大还特地搞了场节前汇演,邀请几位工人师傅过来,分享无产阶级的工人心得。
    五道口商业片区,拉幅挂红,锣鼓喧天。
    菜门营鸽子市,今儿倒不放假,正热闹,人流如织。
    李建昆刚从那边出来,腿着到颐和园坐公交,寻思得置辆二八大杠,时间尽给浪费了。
    “喂!那个短发的女同志,篮子举起来,别占空!”
    “往里走往里走,来,门边的,听我口号,1,2,3,嘿呦!”
    以前听人讲,这年头京城的售票员特凶,亲眼见过才知道,真不赖她们。
    这不用吼的能行?
    人忒多。
    别看绿皮火车上没啥人,城市公交车全靠挤。
    “有月票的出月票,没票的买票!”
    李建昆嘴含一物,正是他的学生月票,还粉红底儿的,也叫郊区学生票,郊区和市里的公交都能乘。
    宁以为不提前拿出来,上车后还能完成一套“掏兜取票”的操作吗?
    希望没人放屁吧……
    这一路,那叫一折腾。
    转三次公交。
    可算到地方。
    西城!
    只能说陈亚军那碎催,投胎的技术活还真不赖。
    一路逢人打听,找到猫眼胡同。
    数着门牌号,李建昆摸过去。
    啧!技术还是差一筹啊,不是四合院。
    大杂院,门敞着,院子里那也是真杂,边边角角堆满乱七八糟的破玩意。
    一眼没瞅见人。
    只能喊了。
    “陈亚军!陈亚军!”
    豁!
    刚还人毛不见一根的院里,唰唰窜出七八个,一眨眼,十几个。
    男女老少都有。
    五一放假嘛,全搁家。
    从院墙上能看出,这大杂院拢共不过二百平,人口密度也是没得比了。
    “李、建、昆!”
    正主出现。
    双目圆睁,好似看到山顶洞人。
    李建昆扬扬手,他跟这货其实不熟,只打过几次交道,还都是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陈亚军倒特热情,忙将他请进家。
    一联两间瓦房,进门发现,摆了张床的堂屋里,戳着男女老少六个人,加陈亚军七个。
    咋住下去的?
    费解。
    陈家人却不怎么热情,瞅他几眼后,各自散去。
    “建昆,听说你小子不得了啊,高考是考了全县还是全市第一?卧槽伱是怎么做到的?”
    这货脑子不好使,也不知道倒杯水,搁这一阵激动。
    “搞得好像你很了解我一样。”
    陈亚军挠挠脑壳,了解倒谈不上,这不感觉这货不应该是读书的料么。
    “对啦,你考到首都哪儿了?”
    “五道口。”
    “废话!”
    “北大。”
    “卧槽~”
    你就搁这继续震惊吧。
    快递到货,哥们先撤。
    “别走啊,这都快中午,吃个饭!”
    “不用了。”
    “必须的!你等我会儿,别逼我发火哈!”
    哟,我好怕怕。
    李建昆左右瞅瞅,也叫一个穷得叮当响。
    可谁能想到,就这小破两间,后世500万都拿不下。
    现实可比故事精彩荒诞得多。
    房间里。
    陈亚军凑到书桌旁,搓着手,嬉皮笑脸道:“大哥,借我一块钱呗。”
    “干啥?”
    “您不瞧见了吗,朋友特意来送东西,高低得请人吃个饭呀。”
    “没有。”
    “大哥~”
    “你自己说说,借了我多少钱,还过吗?真有脸……狐朋狗友尽往家里带!”
    “不不大哥,他真不是,人家可是堂堂大学生,北大的!”
    “呵呵~”
    “您还不信……”
    门外,李建昆听得一清二楚。
    这破房子哪有什么隔音性。
    正准备不辞而别,哪知陈亚军颠出来,一脸喜气。
    显然薅到了。
    “妈,我陪朋友出去吃个饭。”
    没回音。
    十分钟后,胡同外的一家国营饭馆。
    陈亚军要了三个菜:凉拌猪头肉,油炸生米,拍黄瓜。
    外加一瓶牛栏山。
    这才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李建昆在燕园的伙食标准,放这年头,就叫一海吃胡喝。
    “来建昆,走一个,今儿总没课吧。咋了,现在是大学生,不乐意跟我喝?”
    这话说的,咱俩以前也没喝过呀。
    李建昆端起酒杯,一口闷。
    陈亚军嘿嘿一笑,特舒坦。
    酒过三巡,话口就敞了。
    陈亚军红着眼,道:“老场长啊老场长,还惦记这个,高考又没考上,还要几本破资料有啥用。
    “还别说,以前总烦他,现在,真有点想……也想那地儿。”
    你妹的,你说就说呗,哭个啥。
    李建昆一脸无语。
    但大抵能理解他的心情。
    他们这拨人,十几岁,就一半大孩子的年纪,搁外边生活这么多年。
    又怎能没点感情?
    “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真不回了。”
    结合之前的所见所闻,李建昆有所揣测,搭话道:“还没找到工作?”
    陈亚军摇头,“你说得轻巧,工作哪这么好安排,你看看现在bj,每天成批成批的知青返城,别说正式工作,临时工都是香饽饽!
    “我家你也看到,半点门路没有。”
    李建昆默然,这个话题往开讲,就大了。
    这个国家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
    返乡知青,如何安排?
    个体户不就出现了么。
    但时候还未到。
    “建昆你没出社会,不懂,这男人哪,要是没工作,比狗都不如!”
    一把鼻涕一把泪。
    李建昆倒想递张纸,没得。
    “呵,现在连家里人都不待见我,嫌我白吃白喝还要钱。
    “我特么整一废物,一混子!
    “可我不想有份工作吗?我愿意在大街上瞎晃吗?”
    “我特么也想赚钱养家呀!
    “我也想挺直腰板做人呀!”
    这哥们是真有点多了,估摸这些话压在心里好久,平时也找不到人说。
    饭馆里,所有人都朝这边瞄。
    倒也没责怪打扰到他们,多半唉声叹息,显然已清楚什么状况。
    李建昆心头暗叹,能怎么办呢?遇到了,惨兮兮的。
    一番真情表露,怪走心。
    开辟个第二产业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