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这个男人不太冷静 > 167.第167章 见闻

167.第167章 见闻

 热门推荐:
    第167章 见闻
    南方湿热的气候,金尚还是有点适应不了,还有当地的蚊虫滋扰,夏蝉蛙鸣时不时响起,也让人感到有些烦躁。
    好在夜深之后,还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再次睁眼的时候,是被窗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
    习惯性早起的金尚,去洗漱过后,在李乐平的建议下,去附近的小学操场晨跑。
    小镇上的人家,很多都养了狗,大部分都是特别凶的那种,金尚这个外乡人在附近跑步,屁股后头怕不是要有一大群猛犬追着咬。
    这个地方空旷的广场不多,一般而言,小学是不对外开放的,现在放假了,倒是有不少附近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在锻炼。
    对金尚这个陌生面孔,有些人还是很好奇的,不时有人上前攀谈。
    听着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夹杂着奇怪俚语的方言,金尚也是勉为其难地应对着。
    京城来的,老李家孙女的朋友,旅游归来,顺便看看家人,这样的关键词落在乡里乡亲耳中,不知道会诞生多少莫名其妙的流言来。
    待日上三竿,回到家的时候,李乐平已经去附近的菜市场买了早点。
    本地的早餐,味道着实有点重了,带着浓郁芝麻酱气息的热干面,油得发腻的豆皮,腥味四溢的蛋酒,对金尚来说,着实有点为难。
    不过,吃了几口,慢慢消化后,回味过来,倒是有一种奇怪的韵味。
    “怎么样?外地人初次品尝,大多适应不了,多试几次,还蛮不错的。”
    “习惯了,觉得还行!”
    “那就好,其实鄂菜风味蛮杂的,受川湘影响较重,没啥拿得出手的特色,名声也不响。本地人倒是不在乎,好吃就行!”
    李乐平笑呵呵地拍了拍金尚的肩膀,
    “当然,也不是全无特产。中午给你烧一锅莲子羹汤,滑藕片,再烧几条大板鲫……”
    本地最知名的,还是鱼面,可惜这东西不是时时刻刻都有,一时半会也来不及做。
    都是些本地家常菜,味道据说很不错,李萱也偶尔提及家乡的味道。
    长居此地不觉得,离家久了,倒是很怀念。
    “我看您家在此地扎根多年,除了房子稍微大一点,车子豪华一点,不看外面那些有主的田地,还真看不出来是个小土豪。”
    “是吧?这几年经济好转了,大家其实过得都还行。守着几亩地靠天收肯定是不行的,年轻了外出打工的多,赚了钱,寄回来补贴家用,日子红红火火。我家虽然有钱,别人也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咱家,自然就没那么多龃龉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不求人一般高……”
    “对,就是这个道理!乡里乡亲的,往上数一两百年,都是近亲,没必要计较那么多。更何况,咱家也不是唯一家里积蓄比较丰厚的,有些比较有闯劲的后生,去江浙两广打拼,开个小厂子,赚得也不少。辛苦是辛苦一点,赚的钱真未必比咱家万亩良田要少……”
    “这倒是!”
    金尚了然地点头。
    工农剪刀差造成的区别,金尚比眼前这个乐呵呵的小老头还明白。
    一个稍微有点规模的家族式作坊,工人稳定,销路不愁,赚的钱也不少。
    实业,才是奠定基础,可以传承后世的财富。
    有田,李乐平家其实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一老一少聊了好久,金尚好奇地问道:
    “曹阿姨哪去了?今天都没看到她……”
    “县里有个农产品推介会,去看看能不能开辟一点销路。”
    “很不好卖吗?”
    “也不算太难,就是价格不太满意,不卖吧,放着发霉,更难卖。粮油副食也用不了那么多,最后总要腾仓库为新粮做准备……”
    “听起来,像是奢侈的烦恼!”
    李乐平提到的问题,并不是产出已经过剩,而是局部不平衡导致的,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没到那一步,中间环节成本太高,使得供需错位的现象比较严重。
    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解决这一问题,就能主导将来二三十年的经济秩序。
    『互联网啊!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
    搭上便车,那就是风驰电掣,无往而不利的结果。
    要是没能赶上,被时代给抛弃了,结局也很惨。
    说了点附近的趣闻后,李乐平看了看楼上,有些不乐意地说道:
    “都这么晚了,萱萱还没起床。到了家,人就松懈了,懒觉要睡到大中午。”
    “在京城,不上班的时候,也是这样,习惯了。”
    “那可不好!年纪轻轻,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贪睡。小金就挺好,早睡早起,生活很懂得节制。”
    “创业了嘛!上行下效,不做好表率,草台班子早就垮了!”
    今夕文化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老金的助力,相对丰厚的家底是一方面,“金手指”的加持也不可忽视。
    这年头,能拿出几百万让刚毕业的半大小子练手创业的,真不多。
    梅应年那么雄厚的资本,培养长子也是如此谨慎,轻易不敢让他拎太重的活。
    “你们年轻人玩的那些,我是搞不懂了。只不过,要谨记一点,飞得再高,要是不能落到实处,也是镜水月,长久不了的。”
    “谢谢告诫!”
    “小金不错,懂得取舍之道。”
    李乐平也没太多好为人师的毛病,说了几句就不再深入,
    “上午不是太热,可以去附近转转,我去将萱萱叫起来,让她带着你去附近逛逛。本地没啥了不起的名胜古迹,就一个不知道复修了多少次的,传说中某代楚王的行宫,还有涢水湿地公园也挺凉快,博物馆今天应该开了。”
    说着的李乐平上楼,十几分钟后,在老爷爷的呵斥中,李萱穿着拖鞋,睡眼惺忪地下楼。
    “才九点多一点,今天可是星期六啊!”
    明明到家了,还不能舒舒服服睡个懒觉,女朋友的起床气不是一般的大。
    “怪我咯,快去洗漱,清醒清醒,趁着还有时间,去附近逛逛,我还没见过正儿八经的养殖场是啥样?”
    李萱家的养殖场,和姑妈家的牧场,做的是差不多的事,可却别还是相当大的。
    不久之后,金尚在李家的地库中,选了一辆不那么嚣张的小轿车,载着李萱在乡间水泥路上闲逛。
    李乐平所说的地方,也去看了一下,所谓的楚王宫,几乎就是个遗址,没啥可深入的;湿地公园也没进过太多开发,游人不多,冷冷清清,水面上吹来阵阵凉风,倒是有点惬意;至于本地博物馆,县级而已,能有多少藏品,可想而知。
    “开发旅游资源,任重而道远啊!”
    路上,金尚对李萱说道,
    “这里的好山好水其实不少,并不是没潜力,而是没名气,没投入……”
    实事求是地说,金尚觉得这里的自然风光,比京西那地方还要强一点,人工园林,到底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差了一筹。
    可是,没钱开发,也是硬伤。
    连本省人都吸引不来,就更不用提外省知名度了。
    “毕竟是个比较穷的农业县。”
    李萱十分自然地回应道,
    “什么好山好水,那是大家都富裕之后,才考虑的事。这里已经算好的了,往西边走,越困难,鄂西咱们刚看过,那里除了开发旅游资源,也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值得重视的领域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至少,脚下这片土地,还有相对不错的农业基础,交通便利,外出打工也很顺畅。
    “你知道这些年,村民有钱了,第一件事是干什么?”
    “说说看?”
    “将村里的中小学重新修了一遍!大家都不傻,先把教育搞起来,子女有见识,才能保证后代基业长盛不衰。如若不是如此,我哪里能被京城师范大学录取?本县的高中,在全省也是排得上号的……”
    耕读传家,兴业兴学两不误,这两样稳了,再考虑其它。
    不得不说,乡民虽然朴素,不代表没有智慧。
    不过……
    “这里,还是不太有代表性,国内大部分地方,是比不上的,别说大学,能够保证几个孩子顺利读完初中就不错了。”
    这一点,金尚还是有点清醒认识的,不会将这里当做典型的乡下农村。
    临近中午,两人回家吃过午餐,又去李萱家里的养殖场看了看。
    和想象中的草原牧歌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个坐落在小山沟中的地方,鸡鸭都是关在笼子里的,牛羊被栓了起来,猪猡则喂养在四层小楼的格子间里。
    “就这?一旦爆发疫病,可不是一死一大片么?”
    “这是养殖场,不是牧场!”
    李萱理所当然地说道,
    “真要是放养,得多大的地方?整个县里的地全拿来用都不一定够。”
    “只能饲料搭配青储,养殖场就是这个样的啊!”
    正好,到了投喂时间,金尚看到一排奇怪的机器,在鸡鸭笼子前投食,养猪场则开始冲水,清洗格子间。
    顿时,一股难闻的味道蔓延开来。
    进来的时候,金尚和李萱在门岗还经过两三道消毒程序,配合里面穿着白大褂的养殖工人检查。
    在巨大的化粪池和堆肥厂,金尚还看到一个巨大的机器缓慢前行,往里面注入水分或者奇奇怪怪的液体。
    里面发酵的温度很高,增发的水汽云雾缭绕,将各种难闻的味道抛洒的在空中。
    “明白了吧?这东西,就不该放在离人类居住地近的地方,简直就是断子绝孙的生化武器。”
    带着过滤面具的金尚,都感到被熏得眼泪直流,真要是就这么毫无防备的靠近,被臭死恐怕不是夸张的说法。
    在李萱家的养殖场中,金尚已经见识到了多种奇奇怪怪的半自动化机器,各种监控和化验室,都在忙碌,时刻监视着里面的各项数据变化。
    不仅是养殖场,种植园和果园,副食加工,机器参与自动化作业也很多。
    工业反哺农牧业的现象,真不少见。
    “自动化程度挺高?”
    “那当然,现在靠纯人力种植,怕不是连化肥种子农药的钱都赚不回来。大豆作坊里面的出油量一个百分比的变化,就是亏损和盈利的区别,青储质量,饲料价格的波动,控制不好,原本大赚的市场,也能巨亏。”
    这还只是一个县豪级别的农牧场,真正的业内巨头,到底是何等夸张的规模,不敢想。
    “这玩意,用好了,是战略武器啊!”
    金尚感慨地说着,最后来到了牛奶厂和鲜奶加工中心。
    按照李萱所说,这里其实已经可以使用机械化挤奶和自动处理装置了,不过,出于现实的考虑,还是维持了一定规模的人力。
    机器,到底不如人懂得变通。
    奶牛这玩意太娇贵了,一旦出了问题,损失极大。
    将周围的产业看了个遍,只有离得比较远,在县城边上的酿酒厂,没有去看。
    按照李萱的说法,酿酒这玩意,谈不上什么高科技,主要是靠原材料,水,温度和工艺,再就是经验丰富的大师傅把控。
    这玩意,有优劣之分,但总体没啥可说的。
    结束参观,满足金尚的求知欲后,两人回到家,已经快到晚餐时间了。
    忙碌了一天的曹恒回到家,还顺便在外面买了点本地特产回来,其中就包括金尚还没吃着的鱼面。
    “本地的鱼,确实……鲜美异常,做成面点也十分可口。”
    金尚颇为赞叹地说道,
    “京城也不乏大厨,但是当地鱼类,不知道为什么烧不出这里的味道。而且,怎么说呢,沿海地带,尤其是江浙,环渤海地带,可能是水质的问题,总觉得有一股奇怪的油腻味……”
    “工业污染导致的吧!”
    李乐平猜测道,
    “以前也有人做过类似的研究,越是经济发达,工业占比重的地方,水土资源被破坏就越严重。有些事,难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总要付出代价的。”
    “所以,将来原汁原味的美食,还是有市场的。”
    现在国内经济还不算发达,没到讲究的时候,等到大家手里都有几个余钱了,自然要考虑提升生活品质,消费升级是必然的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