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穿越古代落地生根 > 第641章 每日三斤大米
    开垦好了,出产的青菜够吃上一年的了。
    反正这里的温度较高,四季只需要一件衣裳,因此,种植的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吃上。
    粮食嘛,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种上点黄豆,吃青豆夹,
    种上一点点小麦,一年能收到个十几斤粮食,都算是多的了。
    老百姓所吃的粮食,多数都是从其他的城市带回来的。
    基本每家每户都有人出去务工,然后准时准点的往家里送粮食。
    送回来一百斤的粮食,就够家里的老小吃上一年了。
    能吃饱吗?开玩笑呢?饿不死就算是不错了。
    红岭山,赵青嫣跟赵明庚父女俩骑着马,在山上山下地跑了好几天。
    大面积的红土,倒是不太适合种庄稼,只能种植一些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作物。
    红土有个最大的用途,便是用来做砖,做瓦,做花盆,瓷器这些。
    而老百姓居住的平原,多数以黄土地为主。
    面对着如此贫瘠的红岭县,赵明庚感觉有些头疼。
    好在他有万能的亲闺女。
    因地制宜是为官者最需要清楚的事情。
    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区域划分。
    在有老百姓居住地区,合理利用山地资源,种植经济作物跟树木这些。
    在百姓居住人口较少的地方,在不会造成山体滑坡的基础上,建陶瓷作坊。
    黄土地,虽然贫瘠,
    可这不影响种土豆地瓜,还可以顺便在田间地头撒些草种子,用来喂养家禽家畜。
    与此同时,还需要把外出的务工的老百姓,尽可能的招工回来。
    土地需要开垦,没有老百姓怎么行呢?
    新上任的县令赵明庚,发布了第一条政令。
    鼓励开荒种田,凡开荒两亩者可到县衙领取免费高产粮种百斤。
    凡开荒达到十亩之家,可到官府赊牛一头。
    所欠牛款分期三年内还清,利息一分。如果可以在两年内还清,则无需利息。
    招聘制陶工人,招力工……
    对于开荒这个事儿,能领导粮种这个事儿,红岭县城的老百姓,兴趣不是很大。
    一直以来产量太低了,让老百姓对种地失去了兴趣。
    不过,若是每户能开荒10亩地,就能赊一头牛,这个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尤其还是三年内还清,才需要一分利,两年内还清,不需要利息。
    买头牛是庄户人家想了一辈子的事儿。
    有那聪明的人家,琢磨着,一头牛16-17两的银钱,
    让自家两年或是三年内还上那么多钱,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能够跟别人家合伙呢?
    两家买一头牛,按照16两算,一家合着8两银。
    如果两年还清,就不需要利息了,合着一年4两银子。
    自家孩子们在外面赚钱,一年攒出来四两银可能性好像还是有的。
    何况县令还要招工,还有高产粮种。
    既然县令敢这么做,没准他真有把握呢。
    这么些年,就没见哪一个县令,有这么大的魄力。
    胆子大的老百姓,终究是动心了。
    红岭县的面积并不小,只不过是人少而已。
    赵明庚的招聘信息,自然是先可着本县城进行。
    先把土地耕种起来最是要紧。
    老百姓有了粮食,才有动力想别的。
    有人去应聘做力工,赵明庚不给发工钱,而是以粮食代替工钱。
    每日三斤大米,是精米呦。
    主要的工作,就是挖土,然后做土坯。每天每人要做出至少500块的土坯来。
    这个数量好像有点多,但是对于给了足够工具的百姓们来说,好像又是容易做到的,
    毕竟铲土的不管是铁锹还是镐头,都是崭新锋利的,
    运土有独轮车,和泥有水管接入,不需要自己一担担挑水。
    无形中就把工作的辛苦程度,降低了不少。
    当第一天散工的时候,见到真有人领了大米回家,第二日去面试的人多了两倍不止。
    老百姓们都快疯狂了,赶快给自家孩子写信,让他们赶快回来,赚了精米,拿出去卖也是可行的。
    毕竟外面赚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普通的糙米一斤达到8文左右,可是县令大人给发的精米,
    别说卖18文了,就是拿出去卖20文也是有人买的。实在是太白了。
    舍不得煮饭,拿了一把煮粥,味道香浓,是他们这辈子都没吃过的好味道。
    既然干活能领到米,说明开荒有免费的粮种领,定然也是真的。
    还有那牛,啥时候官府允许赊欠了?
    不管老百姓有多苦,人头税跟粮税就没少交过。
    如今县令大人可以免费赊牛给大伙,还是让老百姓先用着,后还款,怕啥?
    大不了还不上钱的时候,把牛给卖了。
    不是一样能把欠款给还上吗?还白使唤了三年的牛,上哪儿找这好事儿去呢。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不想当王八蛋的老百姓纷纷开始让在外务工的孩子们回家来。
    关于牛的问题,赵明庚跟赵青嫣统计了一下,现在全县人口3500人。
    按照家庭进行计算,总共八百户不到。
    也就是说,她们预备出800头牛,绝对够了。
    这次从北地那边赶过来的牛,总共有1300多头。
    种牛有300多头,剩下的牛,大概都是一岁多两岁不到的小牛。干活是没问题。
    虽说这些牛对赵家人来说是肉牛,可是对老百姓来说,这是难得可以干活的好帮手。
    大概半个多月的时间,赵明庚这边烧陶的工人已经招全了。
    山上种树的人也差不多找全乎了。
    只是来县衙领种子的人不是很多。
    原因无他,都去赚米了,开荒种地这茬,他们还真没太着急。
    至于种子跟牛,反正他们没看见。
    赵青嫣回了一趟岭北县,赶了100多头牛到红岭县。
    多了这边也没地方养。
    红土山上虽然也有草,说真的,草木不丰。
    尤其是那些个牛,好像不太爱吃红岭山的草,在领北县不是没尝试过让牛们吃各地割的草。
    老百姓永远都是最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在看到了成群的牛,终于信了县令大人的话了。
    写信不方便,那就直接出去找人。没出一周,红岭县的人瞬间增加到了一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