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京华郡主 > 第24章 反复
    保定侯突发高热病倒的消息,是天亮之后、宫门开了,才传到庆寿宫的。

    当时刘琰刚吃过早饭,准备去学堂,听说此事,忙去见太后:“孙儿替娘娘去瞧瞧吧?”

    太后却道:“不用,已经退热了,你五叔也又带了两个太医去了。你去也帮不上忙,白耽误工夫,有什么消息,他们自然会来报。”

    “保定侯到底为何发热?”

    这次进宫回报的,是齐王身边亲信内侍崔铠,同刘琰也相熟,便主动答道:“还是因为宫宴上喝的那几杯酒,冲撞药性,发了疹子。昨日先找的那太医虽然换了更温和的方子,却管不到疹子,他想让疹子自己消下去,没想到侯爷虚火旺,疹子不但没消,夜里还又在双腿发起来,连带着烧了起来。”

    “那新请去的太医怎么说?”

    “说得忌口,让疹子自己消,再就是得退热,侯爷吃了退热的药,不再烧了,清淡饮食,慢慢就好了。”

    “那药是不是也得停一停?”

    “这个还没定,小的进宫时,太医们还在商议。”

    刘琰皱眉,停了停,又问:“许姑娘怎么样?没吓着吧?”

    “姑娘开始是吓了一跳。不过很快就镇定下来了,王爷去了以后,还安慰王爷呢,又叫小的们好好跟太后娘娘回禀,别让娘娘担忧。”

    太后叹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京华没事,琰儿快去上课吧,别晚了。”

    听着是不太要紧,刘琰只得起身告退,如常去学堂上课,想着要不就等下午下课,再去探望许俊父女。

    却不料上午的课刚上完,皇上就把他和刘瑜叫去,让他们带些药材,替皇上去探望保定侯。

    刘琰心情一时很是微妙——探个病,要兄弟两人同去么?

    但他再微妙,也得领命,带着刘瑜一起去。

    在家刚睡了个回笼觉起来的许京华,听说两位皇子奉命来探病,心情同样很微妙——这怎么还俩一起来的?皇上是显摆他儿子多么?这种小事,就不能和太后娘娘一样,打发个内侍来看?

    她又躺了回去——幸好齐王叔父还没走。

    “怎么还惊动皇上了?”齐王瞧见两个侄儿,先问了一句,又说,“没什么大事,退热了,就是又有点腹泻,好容易睡着,就别惊动他了。”

    刘琰问:“不是说虚火旺吗?怎么还会腹泻?”

    “他原本肠胃就不好,昨日太医没让忌口,他吃了几口鱼,后面又起疹子,可能也同这事有关。”

    刘琰皱眉:“这太医也太不像样,忌口都不提醒么?”

    齐王点点头:“谁不说是呢?我已把他换了。不过太医院全是庸医,换来换去,也就那么回事。”

    刘瑜道:“五叔辛苦半日了,要不您先回去歇着,让侄儿两个守着……”

    齐王失笑,连连摆手:“那可使不得。你们学业要紧,早点回去跟皇上复命吧,我们这里可不管饭。”

    “京华呢?她怎么样?”刘琰稳稳坐着不动,问起始终没露面的许京华。

    “她没事,就是后半夜被闹起来,没睡足,现在回去补觉了。对了,你回去也跟娘娘说一声,让她别惦记,等保定侯好了,就让京华进宫去给娘娘问安。”

    话说到这里,刘琰再没有理由多留,何况旁边还有个碍事的刘瑜,只得起身告辞,回宫复命。

    齐王送走两个侄儿,回后院问侄女:“我那两个侄儿怎么惹你了,你连见都不想见?”

    “没惹我啊,就是我爹说,我也大了,得讲男女大防。”许京华一本正经道。

    齐王一点她脑门:“我信你才有鬼!快点传膳,你叔父我饿了!”

    叔侄俩吃过午饭,许俊醒来,果然精神好了很多,齐王看着他吃了饭,想着太后那边可能还惦记呢,就说:“我先进宫同娘娘说一声,叫她放心,晚点再过来。”

    “不用不用。”许俊忙阻止,“我就没什么大事,你还来回跑什么?看完娘娘就直接回去吧。”

    许京华也说:“叔父放心回去吧,真有事,我再去找您。”

    许俊瞪她一眼:“能有什么事?”

    齐王笑道:“没事没事,什么事都没有,大哥好好休养,我先回去,明日再来看你。”

    许京华送了他出去,回来坐到老爹床边,同他说:“这次可是我娘保佑你平安无事的。”

    许俊一愣:“什么?”

    “我求我娘保佑你啊!”许京华笑嘻嘻道。

    许俊沉默片刻,才问:“你还记得你娘临去前,说了什么吗?”

    “记得啊,让我们好好活着,将来收复故都,要带她回来。”

    “记得就好。我再睡一觉,你也跟着折腾了半宿,回去歇着吧。”

    许京华眨眨眼,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但仔细想想,又没有什么不对,就给老爹掖掖被子,起身走了。

    许俊卧床休养一天,没再发热,疹子也渐渐消了,就是还有些腹泻。但他从小遭罪习惯了,并不把这种小毛病放在心上,第二天一早起来,自己出门溜达一圈,回来还说要在后院种树。

    “我看人家种的桑树就挺好,桑叶能养蚕,结了桑葚还能吃,栽在后院,夏日也多片阴凉。”

    许京华无所谓:“你想种就种呗。”

    “别光我想,你那屋外头,要不要种一片丁香?”

    赵嬷嬷看侯爷挺有兴致,就建议道:“丁香似乎招虫儿,要不让人找个花匠来问问,正好天也热了,买些花草,一总把府里妆点起来。”

    许京华觉得这主意好,就交代给青梅,很快找了个花匠来,商量房前屋后种什么花木,室内窗下摆什么盆景。

    这事定了,许俊又去买了两大一小三条狗,大狗放前院看门,小狗给许京华养着玩。

    于是不过七八日,府里就花团锦簇、欢声笑语地热闹起来,瞧着有几分兴旺之家的意思了。

    不过春夏之交的天气,总是多变,眼见又到休沐日,夜里忽然刮起大风,早上起来,不但新栽的树给吹倒了,人也冻得直哆嗦,不得不穿回夹衣。

    这样忽热忽冷的,连许京华都流鼻涕,许俊更不用说,又裹着被子发起烧来。

    有上次的经历,府中上下都没太当回事,如常请医问药,许俊吃了药很快退热,但总是一到晚间就又烧起来。

    他肠胃又不好,退热的药吃下去,还会腹泻,太医也不敢多给他吃。

    几日过去,眼看着人都消瘦了,许京华难免着急,催问太医:“病根找到了吗?这么反反复复发热,总不可能还是风寒入体吧?”

    太医看一眼旁边赵嬷嬷,似有些为难道:“侯爷原较常人体弱,病情反复也……”

    “我问的是,你们找到病根没有?”许京华不耐烦听他那些套话,直接打断问道。

    “病根……”太医沉吟,眼睛又看赵嬷嬷。

    许京华上前一步,挡在中间,“不用看了,跟我只管实话实说。”

    赵嬷嬷跟上前来,轻轻扶住许京华,劝道:“姑娘别急,病去如抽丝……”

    “我可以不急,但我要听一句实话,我爹的病,到底怎么回事?”

    赵嬷嬷听她语气坚决,不给个说法,今日是过不去了,就沉吟着说:“侯爷……”

    许京华又加一句:“您不跟我说实话,我就进宫问娘娘去。”

    赵嬷嬷叹口气,道:“其实我不说,姑娘心里大概也有数,侯爷这些年劳累困苦,身体底子……,人一旦底子不成,难免百病缠身,到这样逢季节变幻的时候,缠绵病榻,也是常事。先头太医还同我说,这次突然变天,京中不少老大人都病了,也是反反复复,不得痊愈。”

    老大人,老爹的身体,难道已同一个真正的老人一样,半点经不起风吹雨打了吗?

    “若只是这样,你们为何又吞吞吐吐,不直接同我说?”许京华还有些狐疑。

    “娘娘是担心姑娘年纪小,存不住心事,让侯爷看出来。这种病全靠放宽心调养,万一侯爷也当回事,自己闷在心里,郁郁不乐,于病情无益。”

    “他才不会,他自己心里清楚得很。”许京华想起那日老爹说的话,总觉不祥,又叮嘱,“以后不管病情怎么变化,是好还是不好,你们千万同我说,我心里有个准备,总比什么都不知道强。”

    赵嬷嬷连忙答应下来,刚要再哄许京华几句,就有小丫头慌慌张张跑来禀报:“姑娘,嬷嬷,侯爷刚吃下药,就吐出来了!”

    许京华、赵嬷嬷和太医匆匆赶过去,赵嬷嬷先拦了许京华,没让她进屋,“姑娘且等等,让太医看过呕吐物,奴婢们收拾好了,您再进去。”

    许京华没那些忌讳,但看下人忙忙碌碌,自己进去可能碍事,只得候在门口,等收拾完了才快步进房。

    “爹,你觉着怎样?”

    许俊半坐着靠在床头,脸色蜡黄,双眼无神,声音也十分虚弱,说的却是:“没事,吐了反而舒服。”

    “是不是那药太冲了?”许京华问太医。

    太医道:“先给侯爷喝点清粥,别空着胃,下官得回一趟太医院,和其他同仁讨教讨教。”

    他说着就往外走,许京华走近老爹,想再问两句,赵嬷嬷却突然伸手拉住她:“姑娘,太医还有话交代。”

    许京华跟她出去,太医果然在院子里等着,“姑娘,下官闻过侯爷呕吐过后的气味——您没出门,还不知道,京中近日流行时疫,患者多头痛发热,伴有呕吐之症,先前下官还庆幸……”

    “时疫?什么意思?”

    “就是能互相传染的疫病,此病有轻有重,侯爷的药方得重新斟酌。最要紧的是,姑娘不能再贴身服侍侯爷了,最好连那屋子也别进,这段时日,是谁服侍侯爷饮食,先单独隔起来,看看有无发病之兆。还要严守门户……”

    终于听懂的许京华,脑子嗡一声,拉住太医问:“你是说,我爹染了春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