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二百零七章 启猥琐发育,开中兴之局13
    事实证明,苟哥派云哥攻取内黄城,绝对是英明之举。
    仅仅1日不到,内黄城,乃至整个内黄县,便已归心于卫府。
    并非袁绍不得人心,而是诚如荀白嫖…咳咳,荀彧荀令君所言,历经十余年乱世之后,当今天下人心思定,若有人尊奉天子、以顺讨逆,则天下必可定之。
    可惜,曹操在此过程之中,野心逐渐膨胀,以至于忘记初心、最终完成嬗代。
    令人可气又可笑的是,曹操这个大笔袋在利用汉室之后,居然还敢大言不惭。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呵呵呵呵呵呵!
    好像没有曹操,天下必将大乱1般!
    实际情况却是,若曹操不瞎蹦哒,照样还有袁绍可以做到这1点。
    人家袁绍出身于5世3公之名门,深孚海内士人之厚望。
    况且袁绍历仕汉桓帝、汉灵帝及汉献帝3朝,又没有明显的僭越谋逆之心,勉强算是忠心于汉室的汉臣。
    无论从哪1点来看,袁绍都要比出身于阉宦家庭、且野心勃勃的曹操强出百倍不止。
    曹操唯1的优势,不过是为了自保而东迎天子都许而已。
    袁绍和曹操的故事,只告诉我们1个道理:
    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这句话翻译得再通俗1些,就是:成王败寇。
    如今,苟哥赵旻完美替代了曹操的角色,且丝毫没有谋逆之心。因此,河北士族豪强对于改易旗帜、归顺卫府,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尤其是,无论是智取内黄城的赵云,还是卫府领导人赵旻,都还是出身于河北的士族豪强。
    在这些河北士族豪强们看来,相比于出身河南豫州汝南郡的袁绍,还是河北常山国老乡更加靠谱。
    总而言之,在短短3日之间,冀州魏郡的黎阳、内黄2县,便已皆归心于卫府。
    尽管在赵云看来,如今已是夺取冀州、乃至并州及幽州的最佳时机,但始终保持冷静的苟哥赵旻还是坚持认为,如今时机仍未成熟。
    为避免自己麾下臣属们膨胀,苟哥还特意遣斥候,向坐镇黎阳、内黄2城的守将们发来急令:
    严禁他们因为太顺而轻敌冒进。
    袁氏在河北有多可怕,这些土著们不清楚,苟哥这个穿越客又岂能不知?
    遑论刘备、孙权都是当世英雄,卫府1旦陷入河北的战争泥淖之中,这2人又岂能坐失良机?
    综上所述,卫府若不能形成压倒性优势、在1年之内快速平定河北,则天下必将走向3分。
    这个局面,是苟哥最不想见到的。
    就在云哥安抚内黄、瑜哥继续鼎力助黎阳士族豪强重建家园、苟哥对己方臣属可能会轻敌冒进而忧心忡忡之时…
    夏侯兄弟、仁哥,以及荀攸4人,也抵达了冀州赵国…
    没错,不是邺城,也不是繁阳城,而是赵国。
    所以,瑜哥与荀攸2人碰撞出来的计策,是切断邺城与周边联系、形成孤立及包围邺城之势。
    换言之,苟哥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无论荀攸还是瑜哥,都未想过要1举收复河北。
    从他们的这套策略来看,他们显然是要与袁绍打持久战。
    惟其如此,袁绍的主力部曲只能被迫在邺城集结,而青州北海国也才能顺利被卫府夺下。
    1言蔽之,瑜哥、荀攸2人设计的围攻邺城战略,将苟哥“以战止战”的主导思想,贯彻到了极致。
    而夏侯兄弟、仁哥3人,也并未反对孤立邺城这1战略思想。
    与苟哥以战止战的目标类似,他们3人的目标同样极为单纯:为曹操复仇,取袁贼狗命!
    因此…
    就在赵云智取内黄城的当晚…
    惇哥故技重施、继续采用斩首战术,利用云梯、钩索等工具,1夜之间便攻入了赵王宫、赵国国相府,惇哥、仁哥2人,分别控制了赵王刘赦、赵国国相崔琰。
    崔琰早在官渡之战前,便已为袁绍所重用。
    与狗贼王沈的秽史《魏书》记载不同,崔琰实则是支持袁绍南伐中原以“清君侧、诛暴虐”的拥护者。
    与其人在《3国演义》中的形象类似,崔琰是忠汉之士。
    是以…
    当曹仁从天而降、持环首刀破门而入后,只着中衣、遽然惊醒的崔琰先是1惊,旋即面露释然之色。
    面目俊朗、气度儒雅,虽危在旦夕却仍安之若素的崔琰,向披双层甲、头戴象征大汉武德之鹖翎兜鍪的曹仁躬身作揖道。
    “来者莫非卫府之王师?”
    崔琰受袁绍征辟时,是在建安2年(西历197年),是故其人并不认识建安元年便跟随曹操自立门户的曹仁。
    曹仁见崔琰在此大难临头之时,犹然淡然自若,心中不由微微钦佩其人之风骨,是以曹仁躬身抱拳还礼。
    “某乃沛国曹子孝也!今奉某家主君、大汉卫将军之令,前来讨伐欲不臣之袁贼!
    先生既为宗室赵王之国相,当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如此,先生何不弃暗投明、归顺天子乎?”
    崔琰站起身后,云淡风轻道。
    “子孝将军此言差矣!大将军始终未有任何僭越之举;向者建安5年官渡之战,大将军讨伐曹司空(曹操),亦仅为清君侧、正汉室耳。
    子孝将军既为曹司空族人,当时时规劝司空尊奉天子、不可效仿昔年之国贼董仲颖(董卓),以天子为傀儡、代天子号令天下!”
    诚然如此,袁绍讨伐曹操的檄文中,便已明确说明曹操架空天子、清除异己、欲行不臣之举。
    注意:这篇檄文的出现背景,是衣带诏事件曹操大4挥舞屠刀杀杀杀之时。
    原文为:
    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1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
    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
    大意如下:
    汉室倾颓、纲纪败坏,因曹操清除异己之故,朝廷中已无忠臣敢为汉室出头、为天子发声。
    朝廷中暴虐之臣当道不要紧,我圣朝还有大将军袁绍!
    抛开陈琳这精炼、华美的遣词用句不谈,其人文中这个“暴虐之臣”,毋庸置疑,指的正是曹操。
    曹仁闻言杀心骤起…
    在他看来,从兄曹操是匡扶汉室、肃清宇内的当世英雄,岂容自己面前这个书呆子如此诋毁、甚至是污蔑?
    尽管在我们看来,崔琰说的其实都是大实话。
    曹操确实早在建安4年时,便已滋生取汉室而代之的野心。
    这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崔琰不应该在曹操的堂弟曹仁面前…瞎说大实话。
    曹仁真有可能1刀剁了崔琰!
    由是推之,历史上的崔琰,死得1点儿都不冤: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嘛!
    崔琰明知道曹操残暴不仁、又多疑猜忌,何必还要瞎说大实话呢?
    此时,曹仁竭力按捺住心中杀心,沉声反驳崔琰。
    “先生大谬矣!某先兄孟德公惟欲使天下重归1统、复兴汉室耳!先生所谓以天子为傀儡之言,嘿嘿,不过人云亦云焉!”
    崔琰不知曹仁已起杀心,继续坦坦荡荡道。
    “子孝将军,今天下分崩,9州幅裂,生民百不存1、尸骨暴于野。某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穷兵黩武,斯与昔年董仲颖、李傕之流何异哉!如是,曹司空岂非国贼乎?”
    崔琰的意思是:
    呵呵!当今乱世,曹操老贼不解生民倒悬之苦,却仍1味征兵攻伐4方,这与董卓、李傕有什么分别?这难道不是国贼所为吗?
    曹仁闻言再也忍不住…
    【作者题外话】:这1章,咱们来聊聊毛玠与崔琰。
    可耻教授说郭嘉献上曹魏版隆中对,但实际上,真正为曹操奠基之人是毛玠。
    毛玠是曹操的勋旧肺腑,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方针的创始人。
    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魏书毛玠传》
    崔琰这个大嘴巴,拖累了毛玠。
    在崔琰因反对“汉魏嬗代”而被诛杀后,毛玠大发牢骚,因此激怒曹操,被捕入狱。
    毛玠清公素履,而不免其身,惜哉!
    表面上看,“毛玠案”是“崔琰案”的延续,然而从更深层面看,这其实是曹丕与曹植的“夺嫡风波蔓延”。
    因为陷害毛玠的人,和陷害崔琰的人均出自曹植集团。
    毛玠因为党附曹丕,引来曹植忌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毛玠是文吏出身,几十年的血雨腥风,让他对政治斗争有着极端敏锐的嗅觉。
    为求自保,毛玠故意不提夺嫡之事,反而坚称自己是因为“拒绝权贵请托”而遭到陷害,将水搅浑。
    最终在曹丕的运作下,毛玠成功出狱,避免了崔琰的下场。
    毛玠案与崔琰案,虽然前后相继,但本质完全不同。
    崔琰案是曹操试探群臣对自己篡汉的态度;
    毛玠案则是曹操试探群臣对两位潜在继承人(曹丕、曹植)的态度。
    陈寿因为著史立场原因,在《毛玠传》中不敢直言其下狱的真实原因,只是遮掩为“毛玠替崔琰打抱不平”。
    崔琰既死,(毛)玠内不悦。--《魏书毛玠传》
    崔琰本是西曹的长官,在西曹被裁汰之后,转入东曹,与毛玠共事。
    西曹典幕府内部人事任免,东曹典幕府外部人事任免。
    崔、毛2人虽然阶级立场有差异,但彼此合作还算融洽。
    因此崔琰被杀,毛玠颇感惋惜。
    《毛玠传》提到的“天不下雨是因为诛杀贤臣(指崔琰)”仅仅是其下狱的导火索。
    “天不雨”属于儒家学说中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系统,即讽喻曹操所作所为不合天道,非命世之主。
    后有白(毛)玠者:出见黥面反者,其妻子没为官奴婢,(毛)玠言曰“使天不雨者盖此也”。--《魏书毛玠传》
    毛玠下狱的真实原因,被隐藏在《魏书和洽传》中,即毛玠是遭人陷害。
    魏国既建,(和洽)为侍中,后有(举报者)白毛玠谤毁太祖,太祖见近臣,怒甚。--《魏书和洽传》
    陷害毛玠的人,就是曹植的心腹丁仪。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