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八十八章 善韬光养晦,图一鸣惊人6
    张郃对此若有所思,旋即躬身领命而去。
    赵旻令赵旭把守门户、又令赵贲请卞夫人至此,这才关紧书房门户,令书房内众人安坐。
    虽遭到袁绍算计,但赵旻神色早已恢复如初…
    苟哥越来越捉摸不透。
    其人落座之后淡淡1笑。
    “诸君方才皆看向我,想来已明其中究竟?”
    啊这…
    在场之人,有1个算1个,都是1流谋士,其中周瑜、荀攸、刘晔、诸葛瑾4人甚至还有辅国之才。
    事到如今,众人怎么可能还想不通此事的哏节儿、以及吊诡之处?
    同样臭不要脸的董昭起身讪讪1笑。
    “主公,袁本初欲借刀杀人也。”
    董昭只是概括,他用的是孔子的春秋笔法,也是陈寿著《3国志》的惯用写法。
    说人话,就是真相远比董昭这1句话要复杂。
    袁绍确实是借刀杀人,但其人是借淳于琼之手,取回借自赵旻的圣旨,堵住其人麾下所有人的嘴。
    袁绍虽未杀人,却诛心!
    说人话,就是袁绍借河南士人之手、赵旻之力,讨封其人原长子、现过继于袁基的侄子袁谭为冀州牧。
    如此1来,河南士人没意见了吧?当然了,河南人有意见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这毕竟是他们主动要求的。
    而河北如今的实际情况是:冀州被河北士人实际掌控,袁谭这个冀州牧不过是摆设而已。
    好吧,这是如今天下十3州的通病。
    熟读汉末3国史料之诸君当知,州牧、郡守虽名为长官,却往往“位在备员”、“清谈长啸”;
    地方上操弄实权的,却是1州别驾、治中,及1郡功曹等本州郡名门豪强。
    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2郡又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摘自刘宋范晔《后汉书卷6十7之党锢列传》
    赵旻虽然正在解决这1痼疾,但仍需时间来扭转。
    由是推之,冀州实际的主事人,定然是河北士人无疑。
    在这种情况下,袁谭即便任冀州牧又有何用?
    刘表不就是现成例子?
    所以,袁绍借淳于琼之手,取回此任命圣旨,实则只是为了堵住河南士人悠悠之口。
    这只是表面。
    更深1层来看:
    袁尚背后有河北士人支持,而且可以预期,袁绍死后,袁氏若想在河北屹立不倒,也惟有倚仗河北士族支持。
    以是故,袁尚是袁绍心目中最理想的继承人,没有之1。
    但话说回来,河北1家独大,便代表着袁氏大权旁落。
    所以袁绍还要继续扶持河南士人,因此袁谭还必须是冀州牧这个名义上的冀州主官。
    如此1来,河南士人才有生存空间。
    这与曹操重用沛谯系、孙权扶植淮泗集团、刘备信重元从之臣及荆楚士人是同1个道理。
    并非袁绍有多高明,其人不过是学习前汉汉高祖刘邦、后汉位面之子刘秀罢了。
    此正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很不幸,未能利用流寓士人制衡荆襄豪族的刘表同志,又做了1次反面教材。
    更深1层考虑:
    因为南边有赵旻这个大敌存在,所以袁绍不担心河南、河北两派会内斗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在袁绍看来,就算袁尚年幼无知,年近而立的袁谭,至少也应该识大体、做出1些让步。
    因此…
    说白了,这就是袁绍版本的:老大啊,你弟弟还小,你应该让着他1些。
    以上,皆出自赵旻同学与自己1众谋臣的剖析之言。
    与春秋笔法、类似陈寿的董昭截然相反,赵旻用的是类似裴松之的批注笔法。
    是以众人皆深以为然。
    最后,赵旻这个苟哥总结道。
    “综上所述,袁本初死后,河北必将大乱!”
    已听明白的众人纷纷颔首称善。
    “主公所言极是!”
    所以,苟哥决定再苟1些。
    “以是故,我以为,此番我等应将姿态放到最低,先趁此良机,向袁绍奉上蜀锦两万匹、以达成同盟之约如何?”
    段煨这个老银币当先附和。
    “老夫以为甚善!”
    董昭呵呵1笑。
    “主公,某等既然内忧外患严重,此便为应有之义也。”
    周瑜失笑起来。
    “欲取之必先予之,主公可谓深谋远虑。瑜以为可!”
    大战略家刘晔,终于有了发言机会。
    “主公,两万匹蜀锦恰到好处,万不可再增之。”
    荀攸作揖道:“主公,子扬所言甚是。”
    刘晔、荀攸虽没有“边际效用”这个概念,但2人深得其精髓。
    所谓“边际效用”,实则是咱们老祖宗所言之“过犹不及”。
    其余众人在思索后6续颔首表示同意。
    于是乎,赵旻颔首后看向董昭。
    “有劳公仁公尽速备齐蜀锦!”
    董昭笑着领命而去。
    赵旻长长出了口气。
    他已经可以预见,袁绍死后,河北必将大乱!
    因为袁绍自以为聪明、甚至自以为思虑周全,却埋下了1个重大隐患。
    别忘了,袁绍以为他借到了1把宝刀,但这把宝刀,同时也是赵旻送出的毒桃,杀人于无形的毒桃。
    赵旻心事尽去,复又看向在场的1众谋士。
    其人正欲开口,卞夫人悦耳的声音便在书房门外响起。
    “不知主公唤妾前来何事?”
    在与赵旻远征、完全确定关系之后,卞夫人便开始变得深居简出、尽可能不再抛头露面。
    归根结底,东汉女子地位虽相对较高,却处于典型的男权社会。
    尽管以赵旻如今的威望,完全可以任由卞夫人抛头露面、为卫府出谋划策。
    事实也的确如此。
    听到卞夫人声音,卫府1众谋士,包括周瑜在内,皆对此丝毫不以为意。
    赵旻亲自为自己最心爱的熟妇打开房门,含笑请其人落座。
    卞夫人极其自觉地坐到最不起眼的下首。
    待得知赵旻欲讨论针对河北之策后,卞夫人嫣然1笑。
    “主公,妾以为而今已无需再考虑河北,来年卫府当以夺荆州、谋发展为重。”
    程昱抚须笑道:“卞夫人之言,与老夫不谋而合。”
    曾深入荆州近1年之久的老干部段煨补充道:“主公,老夫以为,而今夺荆州之时机已成熟。”
    荀攸、刘晔同时表示赞同。
    赵旻笑着颔首。
    “既如此,来年2月我便远征西域如何?”
    远征西域,显然是卫府某种行动的代号,而绝非真的要远征西域。
    这种鬼话,诚如董昭所言“凉州、益州未安”1样,目的只是糊弄袁绍罢了。
    待卫府就来年之策达成共识之后,卞夫人复又嫣然1笑。
    “主公请妾至此,仅为此事?”
    赵旻哑然失笑。
    “非也,卞夫人身为人母,应了解为人母之心,以夫人观之,袁绍续弦刘夫人究竟欲何为?”
    赵旻不愧为妇女之友。
    其人敏锐把握到了袁绍阴谋中的另1处哏节儿。
    也就是刘夫人在此事中所发挥的作用。
    很多时候,万万不可低估女子在政治中发挥的作用。
    比如终结南北朝乱世的隋文帝杨坚。
    其人的老丈人…也就是那位史上最强老丈人、“侧帽风流”的老帅哥独孤信,其人老丈母娘出身于清河崔氏。
    得益于北周鲜卑大族独孤氏、汉人名门清河崔氏之助,杨坚最终定鼎天下。
    但也因此故,杨坚对其人老婆独孤伽罗格外尊敬。
    丈人家的势力太大,杨坚委实是惹不起独孤伽罗。
    由是故,最终酿成了隋朝2世而亡的悲剧。
    出身于河北大族的刘夫人之于袁绍,同样如此。
    卞夫人显然思索过此问题。
    【作者题外话】:下1章咱们再聊河北之事。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袁绍征发曹操部曲很好理解。
    其1是“袁曹方睦”,这种狗屁之言可直接理解为:
    曹老板的分公司隶属于袁董的总公司,总公司向分公司调人,合情合理合法合规!
    其2是兴平年间(194-195)兖州之乱,曹操1败涂地、百城皆叛;
    其人是在袁绍的“武装干涉”下,才6续收复失地。
    因此,曹操欠袁绍的人情,不得不还。
    (曹操)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袁绍)唯强干弱枝之义……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为袁绍檄豫州》
    注意:关于“袁绍协助曹操收复兖州”,见《为袁绍檄豫州》与《朱灵传》、《臧洪传》引注。
    曹魏史书虽对此讳莫如深,但真相就是真相,依然不能被彻底抹杀。
    但曹操根本不愿遣曹仁赴前线助战。
    其人遂违绍意,改授仁为议郎,使留身边。
    有趣之处,是曹仁彼时的官衔是“以议郎督骑”。
    换言之,其依然是骑督,只不过挂个“议郎”(即京官儿)的虚衔儿,掩人耳目。
    除了曹仁,诸夏侯曹氏的宿将,几乎无1例外、均受到征召。
    不再赘述。
    这就造成,建安初年,诸夏侯、曹氏的历史记录…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是1片空白!
    夏侯惇的功绩,甚至被1笔抹去!
    小学生们嗨了:
    夏侯惇,呵呵,大傻1个!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究竟谁才是大傻?
    曹纯本传的记载,时间跨度极大,对其早期故事“语焉不详”。
    我们有理由高度怀疑,曹纯可能有过被袁绍征调的经历,故言辞闪烁、缺载颇多。
    彼时军阀联盟内部,“总、子公司之间相互借调”是常见现象。
    朱灵、荀彧、荀悦、郭嘉等人,皆是曹操从袁绍内部“有借无还”的将领。
    虽然诸人本传皆称“自愿投曹”,实际隐情颇多…
    此处省略1本书的文字。
    绍使灵督3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朱)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魏书十7徐晃传-附传》
    另有张飞,在“孙刘联盟”时期、亦曾替周瑜征战(江陵之战)。
    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2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2千人益之。--《吴录》
    周瑜遗计,亦是“分隔关张、各置1方”,前后呼应。
    夏侯兄弟在建安元年的职官变迁,完全失载。
    夏侯渊的履历变迁表中,自陈留、颍川太守之后,便突然蹦到了“官渡之战”。
    太祖起兵,(渊)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迁陈留、颍川太守。及与袁绍战于官渡,行督军校尉。--《魏书9夏侯渊传》
    陈留指兖州时期(191-195),颍川则指建安时期(196-220)。
    渊为颍川守,大概未曾受到袁绍征发;
    抑或曹操未雨绸缪,借此断绝袁绍的念想。
    注意:许县属颍川郡。
    夏侯惇的缺载情况更严重。
    其本传自兖州平叛后(194-195),便跳跃性地转入“太祖平河北”,即曹袁之战(200-207)。
    时大旱,蝗虫起(指兖州之乱),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魏书9夏侯惇传》
    考虑到盲夏侯是曹魏元勋,还参与了荥阳之战(190)等“奠基性质”的开国事业,建安元年(196)天子东迁,何等大事,夏侯惇不可能没有升迁擢拔。
    失载的原因,只有1个,就是不方便录入史书。
    《夏侯惇传》的缺载问题、几乎是《魏书》中最严重的。
    1个屡战屡败、还被绑票的独眼将军,靠着屯田1路“都督2十6军”,甚至成了曹魏“首任大将军”,根本是天方夜谭。
    夏侯惇的军功记录,无疑遭到抹杀。
    时代相近的司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的功绩、可以百世流传”。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晋阳秋》
    如果按《惇传》所载、其功绩基本都是“典农”。1个在军界打拼了3十年的老将,“负土做陂”能算功绩?司马炎必定读过当时的1手史料,他口中的“功”,必指代“军功”。
    因史料所限,我们只能猜测:夏侯惇早期的军功,恐怕多与袁绍有关,故不好录入史书。
    曹仁、曹洪、曹纯在建安初年(196)还能以“议郎”、“谏议大夫”的虚名略加遮掩,而夏侯惇则完全失载,恐怕与“助战河北”有关。
    总而言之,袁绍、曹操2人都是极为精明、狡诈之人,2人互相算计,迟早都要为敌!
    官渡之战,是最终趋势。
    反过来考虑…
    史书所载,河北士人诸如田丰、沮授所说那些话…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诸君当笑话看即可,认真你就输了!
    成王败寇,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以,你以为你以为的,就真是你以为的?
    咱们不能如那些小学生们1般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