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七十三章 唤群臣议政,召各地强兵7
    赵旻略顿了顿后,朗声道。
    “我等当务之急,乃为天子收回荆州!”
    赵旻此言1出,除已知此事的少数几人之外,卫府登时1片哗然。
    原因很简单…
    这些熟知赵旻性格之人,通过此事敏锐嗅到1丝不寻常的味道:
    赵旻即将要1统天下!
    赵旻这个苟哥是不可能公开与天下诸侯叫板,但话说回来,不叫的狗…它是真咬人啊…虽然这个比喻…
    实际上还是挺恰当的。苟哥确实是真的狗!
    咳咳…言归正传。
    荆州代表的意义,非止卫府众人心知肚明,便连当今天下任何1名士人,都对此有自己的理解…
    前文已多次提及荆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此处便不再赘述。
    此处仅举1个例子:
    无论是孙权1方鲁肃的“榻上策”,还是刘备1方诸葛亮的“隆中对”,都强调了荆州的重要性!
    至于曹操1方的大策…
    当然不是那犹如著名秽史、卖主求荣之狗贼王沈1般的可耻教授所言,由郭嘉提出…
    曹操1方的大策,实际上是由陈留人毛玠毛孝先所提出。
    荀白嫖…啊呸!荀彧心念汉室,不可能向曹操提出类似“榻上策”、“隆中对”这等分裂天下、祸乱天下之策。
    但话说回来,荀彧同样深知荆州的重要性。
    因此,赵旻既然提到“为天子”收复荆州,那么…
    不言而喻,赵旻已经下定决心,要正式踏出彻底终结此乱世的第1步。
    于是乎,卫府长史、也就是赵旻的丞相董昭起身作揖道。
    “主公,此事关乎卫府来年之战略目标,愚以为,主公应召回卫府众精兵强将之后,再行商议此事。”
    董昭同样是个苟哥…
    荆州地理位置固然极为重要,但与之相对应的是:
    荆州同时也是4战之地!
    赵旻占荆州或许不难,守荆州却同样极为不易。
    荆州桂阳郡为刘备地盘,荆州江夏郡东侧便是会稽郡、庐江郡。
    换言之,赵旻若要彻底占据荆州,便绕不开刘备与孙权。
    综上所述,董昭隐含的意思颇为老成持重:
    主公若要占据荆州,便需先考虑如何稳守荆州!
    故主公应先召回分散于各地的精兵强将再说。
    反正袁绍在1两年之内不大可能再进犯中原,卫府无需再担心北方的威胁。
    最懂苟哥的,当然还是苟哥。
    所以赵旻秒懂。
    这个小苟哥对董昭那个老苟哥呵呵1笑。
    “公仁公当知树欲静而风不止,袁绍虽有止息兵戈之意,然而公孙度犹不死心也!是故,袁绍未来两年绝对无暇再南犯中原。
    是故,我便依公仁公之言,有劳公仁公、仲德公、公达先生代我召回诸君!”
    总感觉此番远征意犹未尽的马超,当即站了起来。
    “主公勿忧,仅俺马孟起1人,便足以抵挡关云长、张翼德!”
    苟哥心中偷笑:小马哥你少吹牛!你最多与关、张其中之1打成平手,以1敌2?呵呵!
    你可知关、张2人这1身武艺是如何练出来的?那可当真是无数次出生入死、险死还生练出来的!
    心中作是念,苟哥面上却露出欣慰之笑,温言勉励小马哥。
    “孟起有英布之勇,足以匹敌关张2人,来年我必有重用!孟起且安坐!”
    苟哥画饼画得丝毫不着痕迹,于是小马哥得意洋洋坐下。
    苟哥赵旻复又看向被其人点到名字的3人。
    董昭,以及随赵旻1同返回许都的程昱、荀攸同时起身、行礼、并领命。
    赵旻抱拳还礼后,同样示意3人安坐。
    这时…
    赵旻再次极为正式地向卫府1众臣属介绍了挖自孙权的太史慈、周瑜,以及挖自刘备的黄忠、文聘这4人。
    这4人…准确来说是黄忠、文聘2人简单进行自我介绍之后,赵旻看向文聘。
    苟哥突然问道。
    “仲业,5溪蛮若骤然自武陵郡郡治临沅县出兵,至南郡郡治江陵城需几日?”
    临沅县便是后世常德市,江陵县则是后世荆州市。
    这两地直线距离仅有3百余里。
    卫府众人听得1头雾水,文聘却不假思索。
    “回主公,6日足矣!”
    赵旻倒吸了1口凉气、暗暗咋舌不已。
    5溪蛮都是赤足的。
    对于此点,旁人不知,但赵旻又岂能不知?
    赤足的5溪蛮人,6日可急行军3百余里?还都是山路?若他们穿上鞋呢?
    乖乖!
    这不就是无当飞军?
    于是苟哥笑着颔首:“甚善!诸君请安坐!”
    苟哥心中已暗暗打定了主意。
    待明年开春、荆州春耕之后,赵旻1定要给刘表、荆州豪族1个天大的惊喜。
    至此,卫府本次非正式议事基本宣告结束。
    众人遂专心享用美食,留守许都及驻守徐州之人,则向此番随赵旻远征之人询问远征之详情。
    太史慈、周瑜1面享用着麻辣鲜香的小火锅,1面支棱起来耳朵仔细倾听远征之人的讲述。
    而黄忠、文聘2人,则因听得过于入神,而忘了动箸,任由其2人面前的小火锅“咕嘟咕嘟”沸腾飘香。
    就在卫府众人听到在乌孙国,赵旻率军化被动为主动、搜索伏兵踪迹之时…
    赵旻忍不住连连咳嗽起来、打断了众人的讲述。
    黄忠、文聘2人新降,赵旻还不愿这2人知道太多隐秘之事。
    赵旻呵呵1笑。
    “诸君,此事涉及卫府远征之隐秘,不可再继续谈论,来年我仍需再次率军远征西域、重设大汉西域都护府。”
    赵旻这厮…已经苟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远征之众人恍然大悟,登时对此讳莫如深、转而谈论起凉州、益州之所见所闻。
    犹如百爪挠心的黄忠、文聘2人这个恨啊!
    周瑜眼眸1转,轻轻碰了1下身旁的太史慈,压低声音道。
    “子义兄,呵呵,西域恐已为主公所定矣!”
    太史慈没有瑜哥那么逆天的智商,但其人毕竟曾身为1方诸侯,该有的情商、城府丝毫不缺,是以其人微微颔首。
    “公瑾,主公既对此讳莫如深,某等便暂且不提此话题,待今夜某等再详谈此事亦不迟。”
    周瑜颔首。
    “子义兄所言极是!”
    待晚宴结束,卫府众人各自散去,赵旻亲自安置黄忠、文聘在卫府暂住。
    “汉升、仲业,不知你2人家眷今何在?”
    这对老乡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
    黄忠抱拳道:“回主公,某随故主刘镇南之从子刘磐定长沙之乱时,妻儿皆已殁(死于战乱),其后不久刘镇南遣某随黄祖征江东,为刘玄德所擒。”
    也就是说…黄忠如今成了老光棍。
    赵旻歉然抱拳。
    “将军不必伤心,骠骑将军正坐镇南阳,旻必托骠骑将军为将军觅得良配。”
    这时代之人的风俗习惯之1是:择偶找本地同乡。
    为免黄忠伤心,文聘赶忙向赵旻抱拳。
    “主公,聘之家眷皆在南阳宛城,尚需骠骑将军妥善照拂。”
    赵旻秒懂。
    文聘叹气的原因,大概率是因其人漂泊在外近1年、思念亲人之故。
    张绣在南阳坐镇数年、威望颇高且熟知南阳豪族情况,所以其人1定不会亏待文聘家眷。
    赵旻安慰文聘1番后,试探地问道。
    “仲业可愿将家眷迁至许都?”
    文聘犹豫片刻后抱拳道。
    “主公,实不相瞒,聘极思念妻儿,如主公暂无他事,可否准聘返宛城探亲?”
    赵旻笑着抱拳还礼。
    “仲业何不早言?明日仲业便可离去…1月可好?”
    文聘大喜。
    “聘多谢主公高义!1月便足矣!”
    赵旻含笑颔首后,复又看向黄忠。
    “汉升将军是否有意再续弦?”
    【作者题外话】:那可耻教授居然认为郭嘉“十胜十败”是曹操的“隆中对”?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那只是嘴炮而已!
    在袁曹争霸的历史背景下,荀彧曾提出“4胜论”,即从“度、谋、武、德”4方面,论证曹操优于袁绍。
    同时代的郭嘉,也曾提出“十胜十败论”。其立论根基与荀彧相同,可见这种自我激励的行为,在曹营内部非止1例。
    注:4胜论见《荀彧传》,十胜论见《傅子》,文多不引。
    有鉴于此,后世读者往往会认为“4胜论”、“十胜论”代表着历史大势,甚至因此钦佩荀彧等人的高瞻远瞩,但实际则不然。
    “4胜论”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曹操是官渡之战的胜利者,所以曹营方面的言论才能得以保留。
    从史料记载看,沮授、田丰、许攸、审配的才华并不在荀彧、郭嘉之下,他们彼时也必然为袁绍提出过许多精辟的战略见解。只不过由于袁绍的失败,其谋主的言论便无法得到广泛宣传,最终归于散佚。
    1言蔽之,即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推过程。认识到这1点,便能够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
    通过爬梳线索,可以发现无论是荀彧提出的“4胜”还是郭嘉提出的“十胜”,与真实情况均相去甚远,只不过是“成王败寇”逻辑下的历史书写。
    《荀彧传》记载了4胜论,《郭嘉传》注引的《傅子》则记载了十胜论。
    概而论之,4胜论是从“度、谋、武、德”4方面展开论述,十胜论则是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方面展开论述。
    比对《荀彧传》与《傅子》,可知郭嘉的立论与荀彧几乎完全1致,连措辞也高度相似。
    (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曹)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魏书荀彧传》
    (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傅子》
    《傅子》的作者是傅玄,他与《魏书》作者王沈、《魏志》作者陈寿处在同1时代,可知“4胜”与“十胜”的基础史源应该相同。
    《荀彧传》称此言论的主要作用是激励曹操,达到“强弱易势”之目的;《傅子》也明确表示,郭嘉献策的背景是“曹操欲讨袁绍而力不敌”。
    (袁)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荀)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魏书荀彧传》
    太祖谓(郭)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傅子》
    可见“胜论”的本质是1种精神鸦片,主要起自我安慰的作用。
    至于这种安慰剂式的言论,最初的提出者究竟是荀彧还是郭嘉,则难以定论。不过按郭嘉与荀彧同为颍川出身的背景来看,这份言论的原始底稿很有可能是颍川集团共同拟定的。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魏书荀彧传》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魏书郭嘉传》
    按人际关系来看,郭嘉是由荀彧引荐,存在裙带勾连。按职能分工来看,荀彧担任尚书令,留镇后方;郭嘉是随军谋主,常在前线。
    先是,(荀)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魏书荀彧传》
    (荀)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魏书荀彧传》
    (郭嘉)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魏书郭嘉传》
    照此论之,“胜论”很有可能是颍川集团的共同意见,只不过在不同场合下由不同的人物负责陈述进谏,因此出现了“4胜”、“十胜”等不同版本。
    在“4胜论”中,荀彧从“度、谋、武、德”4方面展开陈述,力图贬低袁绍,抬高曹操,达到激励士气的目的。
    鉴于历史的后续发展,确实很容易令人误以为荀彧有“未卜先知”之能,甚至因此神化历史人物。
    然而从史料的相关记载及诸多旁证中,却可以发现荀彧提出的“4胜”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与真实情况南辕北辙。
    官渡之战持续1年有余(199-200),战况非常胶着,可知袁、曹实力相似。战争的最终结局实际是由“许攸叛变”、“乌巢失守”等偶然因素导致,并非“4胜”之效验。
    1言蔽之,曹操侥幸胜出,只是因为袁绍内部矛盾加剧、引起内讧所致。
    无论是“4胜论”还是“十胜论”,均属于特殊环境的特殊产物,其政治意义远胜于实际意义。
    这种言论无视客观现实,多所粉饰,甚至不惜通过偷换概念,用以虚张声势。
    荀彧、郭嘉等人的才略智计当然不止于此,但这种讳败为胜、颠倒黑白的言论,也确属无奈之举,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
    “4胜论”的提出背景,是在建安2年(197)曹操惨败于张绣之后,彼时曹营人心浮动,曹操也痛失子侄(曹昂、曹安民),亟需精神安慰,因此这种惑众之言才能大行其道。
    (张)绣败太祖军于宛。(袁)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魏书荀彧传》
    不过随着官渡之战(200)以后的强弱易主,曹操集团控制了舆论的主导权,因此“4胜论”也便愈发流行,与郭嘉的“十胜论”并行于世。
    令人惋惜的是,袁绍虽然在“度、谋、武、德”4方面力压曹操,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偶然因素输掉了官渡之战;
    因此他的种种闪光点,也被随之抹煞。
    “成王败寇”1贯是历史书写的底层逻辑,袁绍也因此沦为历史的陪衬角色,甚至是并不光彩的陪衬角色。
    在这种叙事逻辑的指导下,公卿世家出身的袁绍,在“德行”方面竟也输给了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
    这种“颠倒黑白、过犹不及”的历史构建,无疑是天大的讽刺。
    概而论之,无论是“4胜”还是“十胜”,与历史真相均相去甚远。
    诚如意大利学者所言,1切历史,实则都是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