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七十二章 唤群臣议政,召各地强兵6
    “仲简兄,主公之意为…”
    淳于琼扬起袍袖,警惕地看向4周。
    出于谨慎考虑,淳于琼问道。
    “仲治,佐治今何在?”
    佐治,便是辛评之弟辛毗辛佐治。
    在汉末,如无特殊情况,兄弟之间1般不分居。
    辛评微微1笑。
    “仲简尽管放心,为免徒生事端,佐治已去郭公则府上,仲简但说无妨!”
    辛评兄弟、郭图郭公则,与淳于琼1样,都是颖川老乡。
    这些颖川人的政治立场也1模1样:
    支持袁谭!
    毋庸置疑,撺掇袁谭出兵犯兖州济北国之人,呵呵,正是郭图!
    郭嘉虽是为跟随曹操而果断赴节自戕,但显而易见,郭嘉族叔郭图将这笔账,算到了赵旻头上。
    也因此故,较为老成持重的辛评,才会在袁绍召淳于琼之时,遣其胞弟辛毗前去拜访郭图。
    至此,淳于琼方才彻底放下心来。
    “佐治,实不相瞒,明公属意长公子!”
    长公子便是袁谭。
    辛评闻言明显松了口气。
    “明公英明!如此甚善!”
    淳于琼苦笑。
    “仲治,今河北人势头甚猛,某等不可不防!”
    辛评心中1动。
    “仲简兄可有何良策?”
    淳于琼压低声音,将自己与袁绍秘议之事,向辛评简略说了1遍。
    辛评听罢忍不住大摇其头。
    “仲简兄想当然耳!纵然有天子诏令,又有何用哉!”
    淳于琼不乐意了。
    “仲治此言差矣!有此诏令,明公便可名正言顺立嫡长子为嗣也!”
    辛评哂笑。
    “那又如何?仲简兄当知,河北人部曲众多,恐难心服耳!”
    淳于琼果断停止抬杠。
    “不知仲治有何妙计?”
    辛评神秘1笑后,压低声音说出1番话来。
    淳于琼神色变了又变。
    “仲治,此计当真可行?”
    辛评正色道。
    “仲简兄,非如此不可为也!”
    淳于琼倒吸了1口凉气。
    辛评起身深深1揖。
    “仲简兄应当机立断,否则…某等将来何以立足?”
    淳于琼起身扶起辛评,抚须不语。
    辛评拍了拍淳于琼肩头。
    “仲简兄尽管放心,如此无碍大局,兼且可使某等安身立命,岂非两全其美乎?”
    淳于琼咬了咬牙。
    “仲治,某此番先为明公讨来圣旨再说!”
    辛评对此颇为无奈。
    盖因淳于琼胆子太小了!
    其人只好作揖道:“也罢!仲简兄请速去速回。”
    说着,辛评唤来自己的心腹,为淳于琼备齐盘缠及干粮、热汤,又为其人备齐骏马及换洗衣裳。
    “仲简兄1路小心!请!”
    于是乎,在暮色之中,淳于琼怀着无比忐忑的心情,匆匆踏上南去之路。
    同1时间,灯火通明、热气袅袅、鲜香扑鼻的卫府大堂之中…
    9月底、十月初的天气,秋冬之交,正好是吃火锅滋补的大好时节。
    所以,赵旻赐宴,赐的乃是小火锅宴。
    当今天下,恐怕也惟有赵旻赐宴,才会赐得如此不严肃、不正经。
    然而…
    偏偏卫府众人皆喜欢。
    只见卫府众人吃着麻辣鲜香的小火锅谈着国事,俨然不亦乐乎。
    这时代虽没有辣椒,但有胡椒替代。
    常来许都的太史慈、周瑜2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2人蘸着掺了豆腐乳、韭菜花、香醋及蒜泥的胡麻酱(芝麻酱),吃得极为香甜。
    而新来的黄忠、文聘2人,则显然还不太适应卫府这种节奏及气氛。
    面对这新奇无比的小火锅,2人最初时颇有些手足无措,到后来方才领悟这种吃法的真谛…
    1个字:
    涮1下便可食,鲜!
    两个字:
    万物皆可涮,方便!
    咳咳,言归正传。
    至于众人讨论之事…
    恰好是袁绍与淳于琼、淳于琼与辛评讨论之事:
    袁绍该立谁!
    赵旻不是因为吃咸了操心,而是因为,卫府自上至下皆认为:
    只有让袁绍困扰于此事,才对卫府最为有利。
    不止刘备需要积蓄实力,卫府也同样需要猥琐发育。
    大家1起稳定各自内部的关系,不再我打你、你打我,多和谐!
    综上考虑,如何让袁绍为立嗣头疼而无暇再打来打去,便是卫府这场火锅宴的最主要议题。
    于是乎,在这场欢乐和谐而又麻辣鲜香的火锅宴上,卫府众人踊跃发言。
    曾为袁绍臣属的董昭抚须笑道。
    “主公,以某愚见,某等当立袁谭为袁绍之嗣子。”
    同样熟知袁绍情况的荀攸加1。
    “公仁兄所言极是,某附议!”
    荀攸的好搭档刘晔再次加1。
    “主公,某附议!”
    张郃不用赘述、无需解释,果断加1。
    “主公,某附议!”
    诸葛瑾呵呵1笑,又1次加1。
    “主公,某附议!”
    …
    如是般,在众人纷纷“加1”之后,这个议题很快便宣告结束。
    赵旻从善如流。
    “甚善!明日我便进宫向今上求旨!”
    卫府这群吃瓜人笑得如秋田犬的狗头1般…
    他们仿佛已看到,1出好戏(于袁绍而言是悲剧)即将开演。
    从此,袁家内部将难安…
    商定此事之后,赵旻迅速提出下1个议题,也就是:明年如何让刘备也如袁绍1般…
    使刘备内部变得欢乐和谐而又美满?
    对此,恨刘备入骨的诸曹、夏侯氏踊跃非凡。
    卞夫人嫣然1笑:“主公,妾可遣细作赴交趾,大4捏造谣言,以挑动士家、交趾豪族生乱!”
    赵旻只觉毛骨悚然。
    这种事儿,只是想1想,赵旻便觉得脊背生寒。
    曹洪嘿嘿1笑:“主公,荆州豪族似乎亦不喜刘玄德,某等何不借荆州豪族之手,使刘玄德在桂阳郡众叛亲离、从此寝食难安?”
    平心而论,曹洪比卞夫人更阴险。
    诸君如果不明白,不妨联想1下孙策是怎么死的…赵旻如果按照曹洪的计策行事,刘备的下场,只会比孙策更惨!
    夏侯惇眯起独眼,正待发言…
    已经毛骨悚然的赵旻,果断将这些恐怖分子们的发言打断。
    “诸君,诸君!此事暂且到此为止!我心中已有定计焉!”
    赵旻实则只想给刘备找些麻烦,使其人无暇再4处征战。
    天可怜见…
    赵旻可从未想过neng死刘备…好吧,这不是关键;
    关键是,赵旻还不愿与刘备撕破脸。
    赵旻相信,以刘备之能,这群恐怖分子想出的馊主意,根本neng不死刘备,反而会使刘备下定决心联合袁绍…neng死赵旻。
    思及关、张两名万人敌,再加上智力逆天的诸葛孔明,赵旻果断选择继续苟下去。
    但凡有1丝可能,赵旻也决不愿与刘备为敌。
    当年,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或许有夸张成分,但曹操那句“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却是史不绝书之言。
    以是故,赵旻宁可惹袁绍…
    的那3个龟儿子,也不愿轻易与刘备撕破脸皮。
    赵旻惹袁绍?
    呵呵,诸君如今还不了解苟哥吗?
    别看苟哥如今实力已隐隐超越袁绍,但这厮也就敢跟公孙度叫板…就这,还不是公开叫板。
    苟哥1向瞧不起士燮,总想除掉士家,可结果如何?
    苟哥借的,不还是刘备这把绝世级的神兵利刃?
    诸君指望苟哥公开与天下诸侯叫板?
    呵呵,你我还是洗洗睡吧,梦里啥都有!
    综上所述…
    赵旻总结道。
    “诸君勿忘,吴子卿之苍梧郡,实则为我实际掌控,此外,士燮老匹夫必不甘居于刘玄德之下也。有此两点,刘玄德未来两年之内将无暇对外扩张。
    况且,孙仲谋亦急欲夺回会稽郡,其人与刘玄德必将有1番苦斗!
    是故我等无需再忧虑刘玄德及孙仲谋,我等当务之急,乃为天子…”
    【作者题外话】:辛评的话涉及要关键剧情,因此云某暂不能透露。
    相信云某:淳于琼其实并没有其人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那么蠢。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刘表死后,曹操大军迅速南下,荆州易主。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曹操将刘备视为眼中钉,那么刘备是如何逃出去的?
    我们先来看,刘备当时在哪儿。
    按照刘表死前的卫戍安排来看,我们会发现屯驻樊城的是刘备,相当于北侧战区督军,抵御曹操;
    樊城就在襄阳隔壁,直面曹操铁蹄!
    而屯驻江夏的是刘表长子刘琦,相当于东部战区督军,抵御孙权。
    彼时刘琦不得立,在江夏已经做好了军事动员,随时准备发兵袭击襄阳。按《后汉书》记载,刘琦被弟弟授予侯爵印玺(应是刘表故爵“成武侯”),大怒,投印于地,将要“奔丧作难”。
    琮以侯印授琦。琦怒,投之地,将因奔丧作难。--《后汉书刘表传》
    刘备是刘琦党羽,人尽皆知。
    所以,演义中的记载与正史有相符之处,是刘琦及时救出刘备。
    不同于“2世祖”或“刘备的傀儡”,刘琦颇有威望,亦不乏军事才干。
    后来孙刘联盟时,刘备因为兵少,颇受侮慢。
    按鲁肃所说“刘豫州兵不满1校”(约5百到2千)。
    而诸葛亮则辩解道:“关羽有水军万人,刘琦亦有江夏万余兵士。”
    肃曰:“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即刘备)之众不当1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韦曜《吴书》
    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蜀书5诸葛亮传》
    关羽麾下部曲暂且不论,只能视作刘备的夸口之语。
    若羽真有万余兵勇,刘备能被曹纯打得“亡失2女、轻骑而走”?
    刘备真正的倚仗,就是在江夏“拥兵万余”的刘琦。
    需要注意,刘琦出镇江夏,时间极短。
    因为都督江夏的黄祖,是在建安十3年(208)被东吴击毙的,因此刘琦才得以接替黄祖。而刘表之死,赤壁之战皆发生于同年(208)。
    换言之,刘琦接手江夏,大约只有数月而已。
    刘琦外镇江夏时间虽短,威望却并不浅。考虑到刘琦翌年即死(209),却在江夏郡中有立庙,时时祭祀,可知其在郡“甚有威惠”。
    江夏城中有刘琦庙及墓。--《方舆纪要》
    且刘表临终前,刘琦曾返回襄阳奔丧。张允阻兵、琦不得入;故号哭而去。“人众闻而伤焉”。
    遂遏(琦)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人众闻而伤焉。--《后汉书刘表传》
    这段笔法相当有深意。这是“顺帝复辟”的记载重现。
    汉安帝死时,阎太后作难,太子刘保(汉顺帝)不得立,甚至不被许参加大行皇帝葬礼。
    刘保嚎哭悲恸,诸臣闻而怜之。
    安帝崩,北乡侯立,济阴王(刘保)以废黜,不得上殿亲临梓宫,悲号不食,内外群僚莫不哀之。--《后汉书顺帝纪》
    可见范晔在作《书》时,不自觉地将刘琦与刘保做对比,亦可见刘琦在荆州士人心中、威望甚高;
    即使在蔡氏笼罩下的襄阳,都是如此。
    所以,刘琦与刘备,实则是强强联合、互补短长的同盟兼主臣关系。
    刘琦,是妥妥的主君。
    这里便引出了赤壁之战前夕、孙刘结盟的基础与前提!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