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四十七章 公孙度来信,刘玄德认怂5
    这几名斥候,在马超不按套路出牌、毫不讲理的疾驰奔袭之下,犯了致命错误。
    他们本能地向着己方的营寨冲去。
    等到他们反应过来、欲折向绕弯子之时,已然来不及…
    卫府铁骑的战马皆是满宠精挑细选而出的凉州骏马,无论其马力还是马速,又岂是缺马的刘备军可比?
    于是乎,仅仅不到十分钟内,马超便不但追上了这几名斥候,而且依稀看到了密林之中若隐若现的营寨。
    马超登时大喜。
    处于军阵中心的刘晔,也忍不住抚须自得。
    结果证明:他所提出的循水而探之策略,完全没有问题。
    小马哥只是性子过于急躁、缺乏足够耐心罢了。
    刘晔正思忖间,马超已经超越了那几名斥候、直奔敌军营寨而去。
    刘晔却并未出言阻止马超。
    因为这是最正确的应对方式。
    伏兵固然隐藏得极好,但马超同样出现得毫无征兆。
    刘晔放缓马速,默默听着卫府的凉州铁骑高声呼喝、默默看着他们冲向伏兵营寨,心中却在算计此地距丹徒城到底有多远。
    很快,刘晔便得出1个令他颇感意外的结论:
    此地紧挨着隔壁丹徒县,距丹徒城甚至不足5十里!
    换言之,若此伏兵急行军,仅半夜便可冲到丹徒城下!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为何在此地设伏?
    此伏兵的战略作用又是什么呢?
    很快,大战略家刘晔便得出1个其人原本意想不到的结论。
    于是…
    刘晔对赵旻更加佩服。
    然而,骤然响彻云霄的喊杀声打断了刘晔的思绪。
    刘晔此刻已顾不得再多想,当即催动马速,如先前在武都郡时1般,在1旁观战的同时,思索起应敌之策。
    此番两军交锋,与马超在武都郡对战诸部氐人时又有不同。
    上1次,是诸部氐人提前集结、早有准备。
    而这1次,在此地埋伏的敌军不但仓促应战、毫无准备,而且刘晔根据此营寨的规模大致推算出:
    敌军绝对超不过6千人、且以步卒为主。
    这其实是废话,当今天下,汉人中除了赵旻,又有谁能如此大规模装备骑兵?
    这1点,恐怕连袁绍都做不到!
    因为养战马太费粮草!
    刘晔心中松了口气…
    这1战注定将毫无悬念!
    战事的发展,1如刘晔所预料。
    以有备战无备、双方兵力相近,兼且以骑兵战步卒…
    这场战斗确实成了1边倒的碾压。
    当高速奔驰的骑兵挺起长枪,冲入仓促应战的步卒阵型中时,长枪裹挟着强大的动能刺向步卒,加以战马无情地践踏…
    1时间血花脑浆4溅、残肢断臂纷飞,这是1场绞肉机般的惨烈战斗。
    位于后列的步卒们强行忍住欲作呕之冲动,豁出全身力气…4散奔逃。
    这简直是1定的!
    他们不逃跑,难道还上赶着将自己变成足以拌饺子馅的肉酱不成?
    凉州铁骑不理会那些4散逃亡的溃卒,他们继续无情地收割陷入包围的敌军性命。
    这个场面太过于血腥,刘晔不忍心再看下去。
    反正胜负已定,刘晔索性策马进营、去寻马超。
    此时的马超1马当先,不管不顾自己部曲对敌军的残酷屠戮,而是在营中4处寻找着这支敌军的主将。
    1切皆在赵旻预料之中:指挥兵卒在此设伏之主将,正是被刘备紧急抽调至江东的魏延。
    魏延也是倒霉。
    他本来好端端地驻守交趾苍梧郡,却被刘备紧急调至此地。
    调到此地亦无妨,以魏延之武艺及勇猛,其人确实胜任埋伏任务。
    但是!
    魏延不该沉不住气。
    伏兵就要有伏兵的自觉,魏延若老老实实苟下去,即便被马超探查到,也不至于如此毫无防备。
    魏延错就错在:
    在马超给自己部曲鼓舞士气之时,魏延不应该派出斥候前去查探,结果其人反而因此而意外暴露。
    值此危机时刻,魏延倒也了得。
    其人见己方步卒被敌军无情残杀,却不急于逃跑,而是唤来自己的亲军司马,以及正6神无主的另外两名军司马。
    魏延向自己的亲军司马高喝。
    “我暂且拦住敌军主将,你速速收拢溃卒径直投奔主公,不得有误!务必告知主公,赵从文而今既已至此,则事不可为也!”
    马超这支骑兵的身份1点儿都不难猜:
    普天之下,能派出如此1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之铁骑者,舍赵旻之外,尚有何人?
    魏延那名亲军司马知晓此事轻重,是以其人郑重领命、上马匆匆而去。
    魏延咬牙切齿地看向其余两名军司马。
    “你2人速速召集余部,纵火断赵从文骑兵之路,以防敌军追杀我军残部!
    我为你等拦住敌军主将,你2人务必要快!待火势成后,你2人即刻去见主公!你2人是否听明白?”
    其中1人抱拳道:“回将军,某等若纵火,将军又当如何?”
    魏延摆摆手。
    “不必管我!赵从文1方中,除赵子龙、颜良之外,余者皆非我敌手!我若侥幸斩其主将,或可安然逃出生天。”
    魏延随刘备在官渡战场上时,曾见识过原曹操麾下张辽、徐晃、乐进、于禁、诸曹、夏侯兄弟等人武艺如何,也清楚原袁绍麾下猛将张郃的底细。
    这些人的武艺…确实都略逊于魏延,魏延也的确有说出这番话的底气。
    然而魏延不知,如今正率军无情屠戮己方步卒的,是与魏延素未谋面的马超。
    这两名军司马当然更不可能得知此事,于是乎,2人同样匆匆离去。
    魏延转过身,抬头看了看正无情围杀自己兵卒的卫府铁骑,再次咬了咬牙后便提枪上马,向敌军大纛的方向疾驰而去。
    于是乎,双向奔赴的马超和魏延2人,很快便碰了面。
    马超、魏延互相打量着彼此,皆暗暗心惊不已。
    马超心道:此人面若重枣、须髯及胸、昂藏英武,莫非乃关云长乎?
    魏延心道:此人仪表堂堂、身手矫健、英姿勃发,莫非常山赵家又1人杰乎?
    2人惊疑不定之下,1时间,喊杀震天、哀嚎不绝的战场之间,此地竟极为吊诡地安静下来。
    好在这俩人都是急性子。
    如是般,2人不约而同地问道。
    “阁下何人?”
    旋即,2人再次同时开口。
    “俺乃右扶风马孟起也(某乃南阳魏文长也)!”
    然后,2人双双松了口气。
    不是河东关云长(常山赵子龙族亲)便好!
    最后,2人再1次涌起同1个念头:此人非但看似武艺不俗,兼且颇为有趣!
    由是故,2人之间敌意大减。
    小马哥挺起长枪道:“魏文长,你若可与俺大战两刻钟,俺便饶你不死如何?”
    魏延心道:哟?你竟如此小觑于某?嘿嘿,也罢,某既与你投缘,稍后便留你1命!
    于是魏延冷笑道:“孰胜孰败,犹未可知!你且与某1战再言其他!”
    言罢,魏延提起手中的长枪、拍马上前。
    在此有必要多提1句:
    枪、矛、槊这3种兵器,后两者其实都是矛,不足丈8(汉尺1尺23公分左右,丈8为4.14米左右)者为矛;
    长度达到丈8为槊,因槊为骑兵专用,故其又称为马槊。
    枪指的是两头削尖的长杆竹木兵刃,所谓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斩木为兵者即是枪。
    枪诞生于两汉,而矛则起源于石器时代。
    1言蔽之:矛、槊皆为矛,枪为竹木削尖制成。本书效仿北宋,所有长柄尖头兵器皆称枪,为突出关公特殊地位,将其人兵刃单独列为矛。
    此事详见作者的话。
    说时迟,那时快。
    马超、魏延2人眨眼间已交手。
    【作者题外话】:呵呵,魏延自信过头了。
    其人武艺或许不在曹魏5子良将之下,或许可与虎痴许褚1较高下,但是…
    对面可是马超耶!将曹**到割须断袍、与张飞不相上下的马超耶!
    魏延乐子大了!
    这里有必要科普1下冷兵器知识:
    战场之上,讲究的是硬桥硬马、生死搏杀,所以所谓“白蜡杆”那种带弹性的枪杆,是不可能出现的。
    5代十国,铁枪王彦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其人枪杆为铁制;
    打虎将李存勖据说也是用重矛,而且诸君都懂物理,枪杆轻、枪头重会造成什么后果,诸君想必也不难想象。
    矛最早见于《尚书》,早在商代便已普及到战场之上。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赳赳老秦的《无衣》,这句诗可谓耳熟能详。
    枪始创于两汉,揭竿斩木,斩木为兵,指的就是竹木削尖后制成的枪。
    这玩意儿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易制、材料俯拾皆是。
    矛、槊其实是同1种兵器,其枪头长短,完全取决于枪杆长短,枪杆越长、枪头便必须越短,这是很简单的杠杆原理,否则不好平衡嘛!
    到了北宋,曾公亮那个大嘴写《武经总要》之时,将枪、矛、槊都统称为枪,所以后世1枪便指代所有矛、槊及真正意义上的枪。
    1言蔽之:矛槊是同1种兵器的不同叫法,与枪杆是什么材质无关,槊这个叫法显得高大上1些。
    枪指的是竹木削尖的兵器。
    至北宋,枪成为带尖刃、刺击类长兵器的统称。
    至于陌刀,那是1种刃长、重量大的长兵刃。
    陌刀被淘汰绝非偶然。
    残唐、5代十国那些军阀恶魔们,连人都当成干粮,哪里有那么多铁打造陌刀?
    到北宋时,因北宋缺马,陌刀这种必须结合骑兵兵种才能发挥出全部作用的兵刃,更加没有用武之地,所以,陌刀就此消失…
    直至戚继光将千牛刀改进为与陌刀有些相似的苗刀,陌刀才得以通过另外1种形式延续下去。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糜夫人无传,甚至在后妃传中都不见提及。仅在《糜竺传》中1笔带过。《3国志》中竟仅见1次。
    可能性有2。其1是糜芳叛逃东吴,故糜夫人受累无载;其2是糜夫人未及生育便早亡,故无可记载。
    竺见待甚隆,甚至被慰以“兄弟罪不相及”,因此夫人并非被糜芳连累而失载。
    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2,叛迎孙权,羽因覆败。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蜀书8糜竺传》
    可知,糜夫人是青年早逝,因此无载。
    由于糜夫人仅见其名、却无任何相关记录,故无法明确断定死亡时间。
    但卒年亦不难推测。有两个可能节点。
    其1是建安3年(198)高顺攻小沛,其2是建安5年(200)刘备叛曹操以避难。
    高顺攻备,尽虏其家眷。以“吕布恶备”的描述看,糜氏很可能死在当时(198)。
    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馀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蜀书2先主传》
    但同年曹操东征,与备共击布,“复得其家眷”;因此糜夫人亦有生还可能。
    建安4年(199)刘备借东征袁术的契机、叛于下邳。翌年(200)曹公东征,虏其妻子。
    即所谓“先主数丧嫡室”。
    糜夫人即使前年侥幸生还,此时也必定被杀。
    先主数丧嫡室,(甘夫人)常摄内事。--《蜀书4后妃传》
    当然,“虏其妻子”是1种春秋笔法。
    因建安2年(197)曹操败于张绣后,痛定思痛,坚决贯彻“质押降将家属为质”的军事政策。
    (曹)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魏书1武帝纪》
    因此建安4年(199)刘备奉命东征时,其妻子家小必然留置许县。
    刘备绝不可能“携家眷出征”。
    若如此,岂不是鼓励将领叛乱?
    最大的可能,即刘备东征时家属即“囚质许县”,叛乱之后尽数被杀。根本不会有“曹操虏其妻子”的必要。
    那刘备身边是否有随军家属呢?
    有。
    与曹操同出沛国的甘夫人,即刘备的随军家属。之后甘氏随备投袁绍,又南下荆州。
    从糜氏的悲惨下场可知,“随军家属”甘夫人、大概率就是曹操作为联姻手段、赐给刘备的女眷。
    糜氏死于建安5年(200),另有佐证。
    即彼时糜竺担任嬴郡太守、糜芳担任彭城国相。
    2人皆“去官”随刘备周旋。
    嬴郡(糜竺)是从泰山郡划分出的新辖区,是袁绍“遣骑助备”的必经之路。
    术死,备杀刺史车胄,引军屯沛。绍遣骑佐之。--《魏书6袁绍传》
    彭城(糜芳)则恰好遏阻了下邳到小沛的道路。
    刘备顺利从下邳西进小沛合兵袁绍,可知糜氏兄弟必随其共进退。
    2糜叛变,使得作为人质的糜氏,对曹操而言、彻底失去利用价值。
    其人“不见记载”也就很好理解了。
    新设未几的嬴郡亦废,无疑是糜氏“遭到清算”的另1反映。
    嬴郡盖分泰山所置。竺既去官,嬴亦旋废,故《晋志》不及之。--《廿2史考异》
    多提1句,“关羽护嫂走单骑、赵云长坂救夫人”等桥段,纯粹胡扯。
    糜氏根本不在其中。
    千里走单骑是真,护嫂是假;
    长坂身抱弱子是真,护卫糜夫人是假(赵云护卫的是甘夫人)。
    糜氏大概率死于建安3年(198),至多活不过建安5年(200)。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