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七十三章 战事如接踵,英杰志在胸3
    眼见惇哥大有1言不合就拔刀砍人之势,苟哥笑眯眯地将班归拽到自己身后。
    “元让且息怒,此非大宛国之兵卒,实乃康居国之精锐也。”
    说着,苟哥随脚1踢,将草地上1具尸首翻了个身,露出其人腰间的1块木牍。
    夏侯惇松开环首刀柄凑到那具尸体近前,就着火光眯起独眼…
    然并卵。
    惇哥根本看不懂木牍上那犹如张鲁鬼道那鬼画符1般的文字。
    赵旻适时道:“此乃康居、大月氏、大夏、大宛国及乌孙人之佉卢文也。”
    说着,苟哥1把拽出如排球1般、被人推来推去的可怜人班归。
    班归大气不敢喘、赔着笑脸,向自家主公、惇哥等人连连行礼。
    西域的官方语言当然不可能是汉语…
    尽管班超在百余年前,便曾下过大力度推广汉语,怎奈何汉语在西域人看来,比那宛若蝌蚪1般的佉卢文更像张鲁的鬼画符。
    在数百年前,由大月氏人传来的佉卢文,才是西域的官方语言,而且是通用语。
    但得益于班超的大力推广,西域诸国的1些王公贵族,都会说1口蹩脚的凉州西府汉语。
    所以,西域都护府在西域诸国设立的“译长”之职,实际上就是首席翻译官。
    甚至在百余年前,因负担不起“译长”及“传译”的工资,车师6国中的几个仅数百户人口的小国还因此背离大汉、转投北匈奴。
    当然了,后果便是这些国家被大汉狠狠教训了1番。
    从此以后,为了省钱,西域诸国的王公贵族,便不得不用心学习汉语这门外语、并将其做为第2语言。
    于是乎,方便了苟哥。
    这就是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言归正传。
    赵旻当然不可能认识这蝌蚪1般的佉卢文,所以他示意班归翻译1下。
    班归在赔着笑行礼后,便也凑到那木牍旁,随即其人念道。
    “大康居王近卫。主公、夏侯将军,此确为康居国之精锐!”
    惇哥眯起独眼、满脸狐疑。
    “班归!此话当真?”
    班归1脸无奈。
    其人同样以佉卢语高喝1声。
    “来人!”
    少顷,其人的1名心腹、同样金发碧眼的大宛国人匆匆赶来,并向班归行礼、以1口蹩脚至极的凉州西府话道。
    “大人有何吩咐?”
    班归指了指那木牍。
    “你且为诸位大人念来听听!”
    那胡人凑过去念道:“大康居王近卫。大人,此乃康居国王之精锐也。”
    惇哥依旧1脸狐疑。
    “此话当真?”
    那胡人啼笑皆非。
    其人略1思索,便摘下自己的腰牌木牍,与那自尸首上取下的木牍做起比对。
    惇哥见这两个木牍上的字字数虽1样,但形状截然不同,疑心当即消去大半。
    那胡人指着自己腰牌上的佉卢字念道。
    “大宛国王钦使。”
    这个木牍暴露了班归的身份…尽管此时已无所谓。
    其后,那胡人耐心地向赵旻和夏侯惇解释起,佉卢文的书写方式及语法…
    惇哥听了几句便不耐烦地摆摆手。
    “某已知之!你且退下!”
    那胡人微微1笑、躬身行礼离去。
    然后…
    惇哥复又揪起班归衣领。
    班归欲哭无泪。
    “夏侯将军为何仍为难于俺?”
    “乌孙之兵,何以有如此之众?兼且康居国又为何援助乌孙?你且说来听听!”
    惇哥心中憋着1肚子火,是以此刻其人如拎1只小鸡子1般,将班归高高扯起。
    班归只觉自己呼吸困难无比…
    苟哥见班归被惇哥扯得满脸通红,实在看不下去了。
    “元让不必为难归远侯,你且放下归远侯,由我为你等详细解释1番。”
    惇哥冷哼1声,放下可怜的班归,看向赵旻。
    赵旻却并未再理会惇哥,而是先将草地清理1番、扶着惊魂未定的卞夫人和曹彰、曹植跪坐。
    惇哥见状,原本1直铁青、严肃的脸色终于缓和下来。
    赵旻对麾下诸将道:“你等且令兵卒打扫战场、割下敌军首级、就地妥善掩埋尸首后,我再详细为你等解释1番!”
    待兵卒们纷纷忙碌起来后,赵旻方才与众臣属围坐,为众人详细解说乌孙人、康居人、大宛人在西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乌孙国主所设的全盘毒计大致内容。
    日薄西山、即将改朝换代的大月氏人暂且不提,无论西域第1大国乌孙,还是第2大国康居,都极不愿大汉重设西域都护府。
    是以,这两国在大汉即将介入西域的情况下暂时结盟,共抗大汉朝廷(卫府)、妄图阻挠赵旻恢复西域都护府,甚至是取代大汉朝廷自建西域都护府。
    赵旻1路行来,结合《史记》、《汉书》及《资治通鉴》的记载,已清楚西域诸国大抵是什么样的“国家”。
    是以,若康居、乌孙联合,这两个大国确有自建西域都护府的能力。
    至于夹在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大宛国…
    在面临两个邻居的威胁下,大宛国主方才会派出尚存那么1丝汉人血脉的班归,赴大汉探明虚实,视情况依附于大汉,亦或…
    参与康居、乌孙的联盟!
    换言之,班归只是个被大宛国王视为炮灰的可怜虫。
    …可怜的班归1脸懵逼:纳尼?
    尽管以上皆为赵旻的猜测,但无论是卫府谋士的天花板荀攸、刘晔,还是已较为了解西域情况的徐庶、孟建,皆对此结论深表赞同。
    那么问题来了…
    乌孙国主、大禄,左右大将等等王公贵族,还有什么阴谋呢?
    赵旻迎着卞夫人、曹彰和曹植或崇拜欣赏、或孺慕尊敬的目光,抚须说出1番话来。
    众人皆大惊失色。
    这时,疲惫的兵卒们恰好打扫完毕战场、将尸体掩埋妥当、并给了那些奄奄1息的可怜战马1个痛快…
    马肉当然不可能浪费。
    赵旻刚刚讲述完毕,兵卒们炙烤马肉、熬煮马杂之异香便扑鼻而来。
    这些百战老卒早已见惯战场的残酷和惨烈,是以丝毫不以为意,尽情享受着胜利的滋味儿。
    卫府众人除初出茅庐的石韬和崔州平之外,业已对此习惯成自然。
    是故,饿极了的众人便在沙场旁畅享起来美食,同样饥饿难耐的石韬、崔州平2人,只好强忍着恶心,小口小口地喝汤吃肉、细嚼慢咽。
    卫府大军就地休整1夜,在翌日日出后便将敌军首级挂到马颈,复又向乌孙王城赶去。
    乌孙人的习俗虽类似于匈奴人,但与匈奴人不同,他们有王城。
    匈奴人没有王城,只有单于王庭。
    在这1点上,乌孙人更像契丹人。
    契丹皇帝虽也有4季捺钵这等类似王庭的行帐,但他们同样有首都。
    遑论乌孙国主出现于王城,本就是阴谋对付大汉朝廷(卫府)毒计中的1环。
    因昨日急行军6百余里、夜间又经历1场恶战之故…
    这1日,夏侯渊只率军行进了2百余里,赵旻中途甚至给了将士们、战马们1个时辰的午休时间。
    将士和战马可以休息,赵旻及卫府众人却不能…
    卞夫人和曹彰、曹植除外。
    利用午休时间,卫府众人复又商定出1条针对乌孙人并瓦解乌孙、康居联盟的计策。
    在定此计策之前,赵旻定下基调:
    暂且不理会距西域都护府有56千里之遥的康居国,此行目的仍以重设西域都护府、稳定葱岭以东局势为先。
    但是…
    必须在乌孙国屯驻两万卫府铁骑,以防备康居国跨越葱岭入侵。
    大汉国内仍不稳定,赵旻确实不宜舍本逐末。
    众人纷纷赞同。
    是夜,兵卒们美美地睡了1觉、并于翌日满血复活。
    于是乎…
    【作者题外话】:汉末的西域,当然不可能只有佉卢文,但奈何西域留下的文字几乎都是佉卢文写就,且咱毕竟写的是小说,所以权当如此。
    但无论如何,本书时间中1百年后的于阗文,便脱胎于佉卢文,而于阗文也确确实实是西域通用语。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说到,曹丕抵达洛阳之后,立刻夺了曹彰的兵权,逼对方返回封国,还把曹彰的封地从鄢陵改到中牟。
    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魏书任城威王传》
    及(文)帝受禅,因封为中牟王。--《魏略》
    鄢陵县在颍川郡,属豫州;中牟县在河南郡,属司州。曹丕践祚之后把国都从邺县迁到洛阳,而中牟与洛阳同属河南,距离很近。
    昔日(189)董卓进京,曹操出奔关东,便是在中牟县被捕,可知曹丕改变曹彰的封地,实际就是把对方安排在眼皮子底下,加以控制。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魏书武帝纪》
    可惜的是,曹彰在受到敲打之后,并未改过自新,反而变本加厉,暴虐恣睢,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下场。
    曹丕继位后,专门设置了1种对付诸侯王的酷吏,称作“监国谒者”,他们望风承旨,比两汉的国相更加歹毒。
    举例而言,曹丕继位翌年(221),曹植在封地中喝多了酒,言语稍有不节,便遭到监国谒者的激烈弹劾。曹丕1番训斥之后,“舍而不诛”。
    黄初2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秉承曹丕意志),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魏书陈思王传》
    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王沈《魏书》
    由“舍而不诛”的描述,不难看出曹植最初被议定的罪名乃是死刑,监国谒者的性质足见1斑。
    黄初4年(223)曹植赴洛阳朝拜曹丕,返回封国时想和弟弟白马王曹彪同路东归,结果监国谒者“不听”,事遂罢。
    曹植“意毒恨之”,写下了名篇《赠白马王彪》,诗文至今传世。
    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魏氏春秋》
    考虑到曹植的党羽杨修、丁仪等人早已遭到剪除,那他根本不需要受到如此严密的监视。
    换言之,曹丕设置监国谒者的初衷,很可能并非针对曹植,而是针对曹彰。
    曹彰在失去兵权之后,并未安心做1个闲散的富家翁,甚至不甘心受监国谒者的控制。他在河南中牟就国期间,表现出了极端的桀骜不驯。
    比如曹丕更换曹彰封地,遣对方就国时,曹彰就“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如此行径无异于大不敬。
    太子嗣立,既葬,遣彰之国。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魏略》
    在中牟封地中,曹彰也是恶名远播。曹丕移驾许昌时,曾召同宗子弟前往朝见,结果曹氏诸侯“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凶暴强横到了这个地步,可见连中牟的监国谒者也控制不住曹彰。
    是后大驾幸许昌,北州诸侯上下,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魏略》
    曹丕也曾试图笼络曹彰,把对方的食邑由5千户增至万户,希冀对方安心养老。相比于曹植的2千5百户食邑,曹彰的万户侯不可谓不尊贵。
    (文帝)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增(曹彰)邑5千,并前万户。”--《魏书任城威王传》
    (黄初)3年,立(曹植)为鄄城王,邑2千5百户。--《魏书陈思王传》
    然而曹彰始终希望可以“见授用”,即重新得到启用。按曹彰的能力特质而言,他应该是希望能够重掌兵权。这当然不可能得到曹丕的应允。
    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遂见授用。--《魏略》
    在1系列的收买政策没有得到预想成效之后,曹丕终于下定决心,剪除隐患。
    黄初3年(222)曹彰被改封到兖州任城,4年(223)又被召往洛阳,曹氏诸侯被1并征召(见《陈思王传》)。
    曹彰抵达洛阳馆舍之后“以疾薨”,死得无声无息,毫无征兆。年仅3十5岁。
    3年,立为任城王。4年,朝京都,疾薨于邸。--《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暴死之后(223),同赴洛阳的曹植惊吓过度,主动写了1篇卑躬屈膝,极尽谄媚的词赋献给曹丕,希冀免祸。
    4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曹植)上疏曰:“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魏书陈思王传》
    曹植的书文见于《陈思王传》,有千字上下,比诸葛亮的《出师表》还长。
    其中充斥着“危躯授命,知足免戾”,“迟奉圣颜,如渴如饥”1类的鄙陋谦词,对曹丕恭敬到无以复加,侧面反映出特殊的历史背景。
    关于曹彰遇害的具体过程,陈寿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在《魏书任城威王传》中没有提及,其余史家则众说纷纭。
    《魏氏春秋》称曹彰遭到曹丕冷遇,因此“忿怒暴薨”;
    《世说新语》则称曹丕召曹彰博弈饮酒,在佐酒的枣子中暗下鸩毒,将对方秘密处决。
    (曹彰)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魏氏春秋》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指曹彰)弗悟,遂杂进之。--《世说新语》
    卞太后在曹彰暴死之后,怒斥曹丕,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任城指曹彰,东阿指曹植,可见此事绝非空穴来风。
    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
    无论曹彰的具体死因为何,从他的身体素质、死亡时间、以及同在洛阳的曹植等人的反应来看,他遭遇曹丕毒手无可置疑。
    只不过事涉隐秘,史家不得不加以避讳。
    史家也要留着首级恰饭嘛!
    曹彰的人生悲剧,有很大1部分源自他“不念读书慕圣道”。
    如果曹彰稍稍留意书史,至少可以汲取前代诸侯的兴衰教训,不至于妄想染指魏王之位。
    其实从建安2十3年(218)曹丕的主动示好中,能看出曹丕对这个粗猛善战的弟弟颇多提携,至少没有特别提防;
    甚至在曹彰阴谋夺位之后,曹丕的处理方式也仅仅是遣返封国,严加监视。
    直到曹彰冥顽不灵,屡教无改之后,曹丕才终于痛下杀手,还刻意把诸侯王齐聚京都,彰显天威,以儆效尤。
    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曹彰)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魏略》
    另外,曹彰气力过人,在军中威望甚高;这又进1步加深了曹丕对他的猜忌。
    如果曹彰仅仅有野心而无实力,其实也能避免悲剧下场。
    比如曹彰的儿子曹楷,在青龙3年(235)私自联系尚方署制造御用器物,事发后仅仅是被削夺食邑,并未遭到处死。
    青龙3年,(曹)楷坐私遣官属诣中尚方作禁物,削县2千户。--《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有野心、有实力,偏偏缺乏政治智慧,在曹**后仍自恃勋劳,不知收敛;
    其人又因不读诗书、不晓史事而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最终导致了悲剧下场。
    从后来者的角度看,连曹植这种曹丕的死敌,都能在黄初年间(220-226)苟全性命,1直活到明帝时期才寿终正寝;
    而曹彰这个曾被曹丕刻意拉拢的同胞兄弟,最终却惨死于胞兄之手。
    如此兄友弟恭,如此勇而无谋,令人不胜唏嘘。
    本书中,苟哥1直要求曹彰多读书,不是没有道理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