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八十八章 棋局渐落幕,水落将石出6
    这些士人们在义愤填膺之下,竟然围堵了高干在圉县的祖宅。
    虽然早在高干策划这次暗杀之前,其人便已分多次将老家中的族人接到了河北、并州,但人可以走,祖坟和家祠却不能挪窝。
    更何况,圉县高家之中,不愿背井离乡之人也为数不少,其中不乏年高德劭的长者。
    更不用说高干拿不出站得住脚的理由…
    高干总不能明说,他要刺杀卫将军赵旻吧?
    这种龌龊事儿只能偷偷摸摸做,而绝对不能当众宣布。
    所以,当这些陈留士人们围堵高家大宅院之时,高家1名昂藏剽悍的老者便手提长枪、威风凛凛地站到了大门前。
    “尔等无故围堵老夫家门,意欲何为?”
    此老者气质颇似程昱,同样仪表堂堂。
    其人手持长枪昂立于大门前,仿佛1尊万夫莫开的门神。
    士人们的气势,登时为这老者1人尽夺。
    但旋即,义愤填膺的士人们便反应过来。
    他们正欲指责、喝骂这威风凛凛的老者,却被为首的几名士人及时制止。
    那几名为首的士人向老者深深1揖,其中1人正色道。
    “长者有所不知,贵家子弟高干高元才,已犯下滔天罪行!”
    那老者神色丝毫不变,只是淡淡道:“既如此,尔等何不赴太原郡寻高元才,反而至此生事端?老夫观尔等皆读圣贤书之人,尔等既明圣人之大道,又焉可迁怒于旁人?
    何况,高家祖宅之中尽皆老弱妇孺,尔等欺侮老夫等人,又岂是大丈夫之所为?”
    这老者之言句句有理有据,字字直指人心,竟使在场之士人羞愧难当。
    那为首之士人脸色更是时红时青,显然已羞愧到无地自容。
    那老者见这些士人们尚知礼义廉耻,脸色便缓和许多,于是其人主动递上1个台阶。
    “对高元才大逆不道之举,老夫可指天发誓,陈留高家祖宅上下,对此皆毫不知情。
    诸君若义愤难平,不妨传书并州,直斥高元才无君无父、大逆不道,诸君请回,恕老夫不送!”
    1众士人们哪里还好意思让这老者相送,众人唉声叹气地纷纷向这老者行礼,随即蔫了吧唧地转身离去。
    为首之士人心中突然1动。
    其人再次向这老者深深1揖。
    “敢问长者可认得昔年8厨之1、张孟卓张公?”
    他说的就是发动兖州之乱的元凶之1张邈。
    这老者微1错愕,旋即眯起眼打量起那士人。
    那士人微微1笑:“长者不必多疑,某乃襄邑卫公振之挚友也。”
    陈留襄邑县(今商丘睢县)距圉县(今开封杞县南)不过78十里。
    卫公振,便是卫兹卫子许的嫡子卫臻。
    卫臻如今在陈留太守耿纪衙署之中任计掾,也就是计吏,正处于赵旻的考察期。
    不要小看计掾,亦即计吏这个斗食小吏,因为此职位相当重要。
    所谓计吏,即负责将所在辖区钱粮、赋税、户口等考绩指标上报于上级单位的属员,该职责称作“上计”,类似现代之“上交地方财政报告”。
    县邑上计于郡国,郡国上计于朝廷,州刺史亦上计于朝廷。
    (郡县主官)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摘自司马彪《续汉书之百官志》
    “上计”在人口流动性较差的农耕时代,提供了小吏结交贵势的机会。
    比如“少孤”、“家贫”的邓艾,本为“稻田守”、“丛草吏”,微末至极。
    他在担任“典农纲纪”时,因为得到了“上计”的机会,拜谒了太尉司马懿,便被延揽为(太尉)掾,遂仕宦于洛阳,并最终发迹。
    在东汉,“郡国计吏多留拜(洛阳)为郎”,可知这1职务亦可视作中央的储备干部。
    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杨)秉上言3署见郎7百余人,帑臧空虚,浮食者众。
    摘自《后汉书之杨震传》
    1言蔽之,计吏卫臻确实正处于赵旻的考察期。
    言归正传。
    这老者听那士人提及卫臻之名,神色登时更显缓和。
    始终冷着1张老脸的老者,嘴角勉强溢出1丝笑意。
    “老夫乃张孟卓故友、高孝父之从父也。公振知晓老夫!你既为公振挚友,不妨入寒舍用些粗茶淡饭如何?”
    这士人哪里还有脸面进高家祖宅大门?
    其人连连作揖:“小子不敢叨扰长者。只不知长者可有晚辈?小子来日必登门致歉!”
    老者神色微微1黯。
    “老夫子侄,除文惠1人之外,已尽亡于曹贼之手。你不必多礼,老夫并无责怪你等之意。请!”
    那士人又1次深深1揖后,便极为识趣地转身离去。
    老者提起长枪,进门后闩牢大门,忍不住仰天长叹。
    “孝父啊孝父!惜哉!憾哉!”
    这高家老者,显然是高顺高孝父、高柔高文惠2人的叔父。
    而且,显而易见,这老者与张邈张孟卓交情匪浅。
    由是推之,陈留士人高顺,之所以出现在并州5原武夫吕布麾下,是因为高顺曾追随陈留太守张邈发动兖州之乱。
    这老者长叹之后,便唤来1名心腹。
    “你持我书信,速去并州太原郡见文惠,务必将文惠带回陈留!元才即将大难临头也!”
    不言而喻,老头儿不忍见高柔这个独苗苗被其人从兄高干坑死。
    老头儿塞给那心腹1封书信、两枚金饼,仔细叮嘱1番后,又唤来数十名部曲跟随护卫那心腹,这才打开大门,目送众人离去。
    老头儿再次闩牢大门后,方才自袖中取出颖川印刷工坊同批刊印的“大字报”,匆匆浏览1番后,额角青筋爆起、咬牙切齿道。
    “高元才你实乃庸才,气煞老夫也!”
    显而易见,老头儿根本不知道高干策划刺杀赵旻之事。
    老头儿1边咬牙切齿,1边用力顿着枪纂,只见“铿铿”声中,地上厚重结实的青砖尽皆应声碎裂。
    这老头儿之武勇,丝毫不逊于程昱程老头儿,真不愧是“陷阵营”首领高顺的叔父。
    老头儿在连续杵烂几十块地砖后,怒火终于发泄1空。
    老头儿冷静下来后,复又1声大喝。
    “来人!随老夫赴陈留城,向耿府君请罪!”
    这段小插曲,至此告1段落。
    然而,无数相似的1幕幕,正在北方各地上演。
    同时,灰溜溜离去的陈留士人们也没有就此罢休,他们虚心接受了高老头儿的建议,当真联合向高干修书、直斥高干大逆不道的卑鄙行径。
    当然了,袁绍的那1份,也必然跑不了。
    毕竟“大字报”在铺垫袁绍心怀不轨之后,便大书特书袁绍对赵旻忘恩负义、无视汉室、多次质疑天子血脉、欲拥立河北诸王为帝、甚至欲扶持傀儡天子效仿昔年大逆不道之李傕…等等罪行。
    其中当然包括,袁绍勾结黄祖、欲继续分裂天下这种罪大恶极之罪行。
    这1点,在经历十年乱世、人心渐渐思定的现在,才是最不能让天下人容忍的恶行。
    偏偏,这份“大字报”言之凿凿、有理有据,甚至有图有真相…
    反正赵旻财大气粗,不在乎雕版那1个半个金饼的“小钱儿”。
    赵旻要的,就是不把袁绍气死誓不休。
    正是因为想象到天下人都即将对袁绍、高干口诛笔伐这1大快人心的情景,赵旻才会笑到肚子疼。
    腹黑男赵旻,根本不是袁绍和高干能惹起的。
    更何况,这还是1套组合拳。
    在外宫城公廨之中,赵旻已经开始了他的下1步行动。
    【作者题外话】:高顺是吕布麾下大将,其所督“陷阵营”,号称“斗具精良,所攻立破”,名噪1时。
    高顺无传,始末失考,但相关记载却不少。
    无论在《魏书》、《后汉书》还是《英雄记》中,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暗耻3国志系列游戏中,高顺的5维还不低,属于妥妥的1流名将。
    《太平御览》辑录的《陈留耆旧传》清楚记载了高顺的表字与籍贯——高顺字孝父,兖州陈留人。
    高顺,字孝父,敦厚少华。--《陈留耆旧传》
    根据《太平御览》中该词条的上下文来看,先后涉及崔寔(东汉大儒、博陵崔老祖宗)、吕布与曹操,可知是在讲述汉末故事。
    从“孝父”的表字构成来看,“孝”、“顺”相对,可知此条史料,确指高顺本人。
    高顺的陈留出身,是特别关键的信息。因为陈留高氏,是袁绍的妻族。
    如果《太平御览》所言属实,那么高顺之死,很大概率便由于他的出身背景。换言之,作为袁绍外戚的高顺,是不得不死。
    高氏能与袁氏联姻,说明其两家族望地位,不相伯仲。
    汝南袁氏“4世5公,势倾天下”,是汉末第1梯队的巨族。
    袁绍作为袁成的过继嗣子,具备了“小宗宗子”的地位,因此联姻对象,也不可能是小门小户。
    陈留高氏是世出两千石、且出过司隶校尉这等“3独坐”要职的大族。
    高氏族人中,高干出任袁绍所署并州刺史,高柔则“举宗族至河北”,依附袁绍。
    (高)柔从兄(高)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高)柔,柔举宗从之。--《魏书高柔传》
    高干与高柔平辈,2人皆为袁绍外甥,且高干能出镇1州,与袁绍诸子分庭抗礼,足见陈留高氏在河北集团中,地位相当显赫。
    (袁绍)出长子(袁)谭为青州,又以中子(袁)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魏书袁绍传》
    按照高顺入《陈留耆旧传》来看,他与高柔、高干无疑为同族。
    按高柔为“陈留圉人”的记载,高顺也应该出身陈留圉县。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魏书高柔传》
    由此,高顺在吕布阵营中的特殊之处,便可以得到解释。
    吕布出身并州,军队以骑兵为主,战法也多为“突骑冲锋”。
    黑山败张燕(193)、兖州破曹操(194)等战役中,吕布曾经多次使用这种战法。
    (吕)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魏书武帝纪》
    (吕布)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张)燕军。--《魏书吕布传》
    其麾下诸将,如成廉、魏越、侯成等人,也皆为“骑将”。
    (吕)布骑将侯成,遣客牧马十5匹,客悉驱马去。--《9州春秋》
    唯有高顺,是步兵将领。其麾下所督“陷阵营”,从描述上看,很明显是步卒,与并州骑士大为不同。
    (高顺)所将7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英雄记》
    如果注意到高顺出身兖州,处于中原腹地,那战法与边地(并、凉地区)相异,也便合情合理。
    吕布麾下将领,多为酒徒。比如骑将侯成,在夺回失窃军马之后,便“自酿56斛酒,与诸将合礼相贺”。
    (侯)成自将骑逐之,悉得马还。诸将合礼,贺(侯)成,(侯)成酿56斛酒,猎得十余头猪。--《9州春秋》
    侯成宴请的“诸将”,无疑包括成廉、魏越、魏续、宋宪等人。
    高顺属于异类,他“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亦不受馈赠”。与吕布麾下诸将格格不入,有极高的自律性。
    (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英雄记》
    如果注意到,高顺出身陈留名门,便不难看出,他的家教与素质,同并州军官们大大不同。
    吕布是并州5原人,高顺是兖州陈留人。2人交集始自何时,史书无载,但高顺归附吕布,是比较反常的事情。
    因为陈留高氏是袁绍外戚,而袁绍又是吕布死敌。
    在初平2年(192)吕布“亡走关东”后,曾先后依附袁术与袁绍,还协助袁绍镇压黑山军。
    但袁绍忌惮吕布悍勇,居然趁夜谋害,结果让吕布逃掉,2人自此构衅。
    (袁绍)承制,使(吕布)领司隶校尉,遣壮士送(吕)布,而阴使杀之。--《后汉书吕布传》
    兴平年间(194-195)吕布“作乱兖州”时,袁绍又遣朱灵等人南下助曹操平叛。
    可见袁绍与吕布的关系,可谓势同水火。
    幕府(指袁绍)唯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吕)布众破沮。--《为袁绍檄豫州》
    因此,作为袁绍妻族的高顺,为何要投奔袁绍的死敌吕布,便成为颇可探究的事情。
    从时间记载上看,高顺依附吕布,可能有3个时间节点。
    下1章咱们继续说高顺。
    昨晚突然有客至…
    诸君都懂,云某喝多了…
    今日又极忙…
    这两章质量下降,在所难免…
    诸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