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四十一章 一旬巴蜀定,复向武都行下
    刘晔、步骘2人皆1惊,不约而同道。
    “主公欲在益州推行3学制?”
    赵旻摇头失笑道:“非也!然则,子敕先生可协助子山普及文教也。”
    秦宓忍不住插口问道:“卫将军,敢问何为3学制?”
    王商也作揖道:“卫将军,某亦有此问。”
    赵旻简要为2人介绍了1番集大汉文士智慧、后世科举制精髓而成的3学制。
    于是乎,这两位益州文化人儿对3学制赞叹不已。
    然后…
    赵旻狠狠给2人兜头泼下1瓢冷水。
    “2位先生以为,益州黎庶饭食尚且难继,又焉有人愿读书识字?”
    按照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人们在难以吃饱之时,最需要的是生存,而不是认知。
    说人话便是:这时代的奴客即便夙兴夜寐辛勤劳作,也难以填饱肚子,人家哪里有空、有心思干别的?
    所以,解决益州奴客们的温饱,才是当务之急。
    注意:这时代的奴客,可绝不仅仅是农奴。
    我们以糜竺为例。
    糜竺字子仲,东海朐人也。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
    摘自《蜀书之糜竺传》
    货殖,即经商;僮客,即奴客也。
    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糜)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奴客2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
    摘自《蜀书之糜竺传》。
    此奴客非奴客,乃部曲也。
    此事发生于刘备与袁术“争盟淮隅”之时。
    彼时袁术勾引吕布,偷了刘帮主的水晶…也就是偷袭刘备的大本营下邳。
    此举导致备军大溃,逃至广陵海西县。
    众所周知,糜竺是大商贾,其人的上万僮客,当然不可能皆为农奴,而是包含了农牧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
    锦官城亦如此。
    养蚕、缫丝、织锦、染色、绣花…
    从事这些劳动的,都是奴客。
    第1万次强调:
    因汉灵帝刘宏倒行逆施、军阀混战、3国混战、司马家那高达8成的屯田税率等缘故…
    汉末3国两晋没有自耕农,只有可以分成9品的地主,以及地主蓄养的各种客…
    好吧,门阀当道的南北朝、隋朝亦如此。
    杨广为了咱们这样贱如草芥的老百姓、为了打击门阀而不懈努力,反过头来却被不明真相的草芥老百姓小学生们破口大骂…
    拜托,人家写历史的都是门阀子弟,杨广因触犯他们利益而被骂不足为奇…
    正如官老爷、土财主们破口大骂天杀的王安石、张居正们1般。
    问题是,维护咱们贱如草芥者利益的杨广,您骂个什么劲儿?
    再者说来,李世民干的活儿,与杨广对标,可有何不同之处?
    哦,前者是1代英雄、明主,后者便是暴虐无道之昏君?
    咱们要不要如此双标?
    这不就是典型的成王败寇?
    咱们不是为杨广洗白…
    杨广确实是暴君,这点无可置疑。
    咱们是欲借此证明,读历史1定要带手和眼,万不可人云亦云。
    因总有小学生不明真相,所以云某有必要再次科普1下何为“客”。
    “客”是1个特殊阶层,也是肇始于汉末的中古社会中,1个极为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
    在以宗族、乡党为纽带的社会中,对族里而言,外姓是客;
    对乡里而言,外乡是客。
    实际上,“客”是指在本地没有根基的外来者。
    因此“客”往往不得不依附于地方强宗,以求托庇。
    客的具体属性,与其前缀有关。
    “宾客”泛指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的隶属群体;
    “上客”通常拥有1定的资望地位,是地方豪族的礼宾;
    “谈客”利用口舌才华,充当诸侯之间的游说者。
    而从事包括农牧在内的各种生产、货殖活动、甚至是转为地主私人武装者,便是奴客。
    曹操固然是地主,孙坚也是地主,关公、张飞自然都是地主,甚至连我们固有印象中的贫农刘备…
    刘备能求学于洛阳,显而易见,其人同样是地主。
    这些人招募的部曲,便是奴客中的1种。
    综上所述,因刘璋、张鲁皆以宽济宽之故,导致益州土地兼并已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同时,这也导致益州下3品的寒门,也就是中小型地主极少,几乎都是上6品的大地主。
    换言之,益州的奴客…数量极其庞大。
    单单徐州1个糜竺,便有上万奴客,益州的“糜竺”,又有几何?
    搞红色?
    呵呵!
    陶谦、公孙瓒也是这么想的。
    区别在于,前者尸骨已寒,而后者尸骨尚且未寒。
    这是科技极端落后、中古社会肇始的汉末,不是西方科技发达、神州人民觉醒的民国。
    是以,赵旻此言1出,王商、秦宓这两个士族出身的文化人儿皆默然不语。
    不言而喻,他们已想通此节。
    赵旻断然道:“2位先生,若民不富,则无法言其他,故吾辈任重而道远也!”
    趁此2人沉思,赵旻将武都郡之事告知刘晔和步骘。
    2人大惊。
    刘晔作揖:“主公,而今巴蜀已定,某等当尽速赶赴武都郡。”
    赵旻颔首:“今晚某等便须至雒城,子扬,我欲留令明在此,你以为如何?”
    刘晔对此毫无异议。
    赵旻长出了1口气。
    “便如此!”
    商定此事后,赵旻下午便匆匆讲完《文心雕龙》。
    其后,赵旻在益州牧衙署召集刘璋、张鲁等降臣,刘璋1众故臣属,以及卫府众臣,共同商定了安抚益州、出征武都郡之事。
    待于禁、庞德2人整顿、分好兵马之后,酉时,赵旻便率大军出了成都城,向北匆匆行军。
    临行前,赵旻犹1再叮嘱王商、秦宓等益州士人,托付其人尽快为《文心雕龙》手稿作批注。
    众人郑重应承下来,且神色间颇为激动。
    能为如此巨著做批注…
    这与臭不要脸蹭超级大ip的流量、热度何异?
    于是乎,不同于历史上鸠占鹊巢、且粗鄙不堪的刘帮主,奉主上以从民望、被蜀地士人共尊为1代文宗的苟哥,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顺利使巴蜀归心。
    而且,赵旻此行赢麻了。
    出征的队5之中,严颜、张任、吴懿这3位名将,赫然在列;
    法正、孟达这两名谋士,历史上季汉4相中的两个小年轻儿费祎、董允,同样在队列之中。
    此外,还有老1辈的许靖、费观及董和,以及绝对算得上2流谋士的阎圃。
    仅仅这个阵容,便足以撑起2十年后季汉的重臣班底。
    赵旻这次及时吸取了教训。
    其人令阎圃、李休向南郑、沔阳2城士族豪强修书,提前为大军备足粮草、辎重。
    在短短6日内,赵旻便率大军赶到了沔阳城(今汉中勉县)。
    带齐粮草、辎重之后,赵旻率军折向西行,以日行百5十里的速度,疾速向武都郡郡治下辨县(今陇南成县)进发。
    沔阳至下辨,沿途以山路为主,且赵旻带足了粮草、辎重,是以,在没有夏侯渊的情况下,日行百5十里已是极限。
    到离开成都城1旬后,赵旻终于率军抵达下辨县东南部。
    沿途,赵旻未遇到任何敌军。
    就算在白马氐人的聚集地,赵旻经过多方询问、探查,甚至是以金饼、蜀锦相诱,也未能问明雷定、颜良和夏侯渊的行踪。
    万幸的是,沿途氐人皆称,确实曾目睹白马氐王雷定与汉人大军,向西北方向前行。
    然而…沿途大小白马氐人的营寨中,那些氐人酋首、耆老们,皆不知他们的氐王欲赶往何处。
    至下辨县东南部时,暮色已临。
    赵旻愁眉不展地望着西北方的旷野,暗暗叹息。
    大军扎营后,依照沿途惯例,赵旻召集臣属、降臣们举行军议。
    众人在第无数次商议1番后,仍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赵旻强行按捺下心中的惶恐不安,展颜笑道。
    “诸君勿忧,我等至今仍无任何情报,便足以证明两位将军仍安然无恙。”
    刘晔作揖道。
    “主公,愚以为,某等何不改变策略?”
    【作者题外话】:上1章中,咱们刚提到过,蜀地流俗豪奢,婚丧嫁娶乃至倾家破产。
    诸葛亮对此极端憎恶,曾大骂蜀人“威刑不肃、纲常陵替”。
    因此董和、董允1类的清廉人物,便尤其受到亮的喜爱。
    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董)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僣,为之轨制。--《蜀书9董和传》
    这说明两点问题:
    第1,益州确实富庶;
    第2,益州贫富差距已经大到1定阈值…
    濒临起义的阈值。
    货殖之家,侯服玉食。
    货殖,指的是经商,侯服玉食…说明生活极为奢靡。
    这便证明,益州如糜竺那等级别的大地主不但不在少数,且生活极遭穷人恨…
    云某之所以用杨广举例,是为了说明,在益州大地主们眼中,刘帮主相当于杨广…
    哈哈。
    杨广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忽视了极为关键的1点:
    门阀有的是办法,将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迫害等等,转嫁到他们的客身上。
    所以,杨广的1系列举措,看似是针对门阀,实则最终都被施加到了贱如草芥的贱民身上。
    这些人不是南北朝的老百姓,南北朝的老百姓,指的是士族。
    这些人实则是奴。
    但是,他们1旦活不下去…
    呵呵,别说门阀,连天下都要变天。
    隋就是这么完犊子的。
    李世民比杨广高明百倍。
    李治的手段,也不比其人老爹差太多…
    真实的李治,根本没有那么不堪。
    大唐的最鼎盛时期、疆域版图最广、对外最强硬、武德最盛的时期,恰恰是李治朝。
    通过1件事,便可看出李治的手腕:
    李治收拾权臣长孙无忌的1系列计划、行动。
    遑论李治不顾5姓7家、各门阀反对,极力推广科举制、重用寒士。
    还是那句话,历史比演义,精彩1万倍!
    言归正传。
    益州士人看刘备,相当于江东士人看孙家。
    所以,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我们来谈谈,“拒绝合作”的豪强。
    除上述心怀耿耿、屡作狂言的学者,益州还有1批“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的隐居派。
    当然,这批人也不是真隐居,在刘璋时代,他们是很喜欢出来做官的。
    只不过刘备到来后,他们就突然“心性淡泊”了。
    典型者即梓潼杜微。
    杜微受学于任安,刘备入蜀后,开始装聋,阖门自守。
    及先主定蜀,微常称聋,闭门不出。--《蜀书十2杜微传》
    陈寿为了让读者看得明白,前后用了两次呼应手法。
    1次是“称聋”,另1次是诸葛亮拜微谏议大夫,“以从其志”。
    (亮)敬微如此。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蜀书十2杜微传》
    称聋者,可知不是真聋;
    而谏议大夫、秩不过6百石,权不过优游讽议,且杜微“称聋”,可知连这种“清谈劝谏”的基本职能都无法履行。
    至于“以从其志”者,不过是“义不食刘备、刘禅之粟”罢了。
    另有黄权,上文提到的以“荧惑守心”取悦曹叡的益州士人。
    刘备入川,黄权骂备“有枭名”;
    备攻刘璋,权又“坚城自守”,死不投降。
    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1国不容2君。”--《蜀书十3黄权传》
    注意:此处“骁”通“枭”,即鸠占鹊巢。
    此与后文的“1国2君”相呼应。
    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蜀书十3黄权传》
    然而…
    就是这个“屡次拒绝与刘备合作”的黄权,入魏后望风承旨,乖顺可人。
    其人累迁至镇南将军、车骑将军、仪同3司(曹魏尊位,但无开府权),还兼领“益州刺史”。
    文帝善之,拜(权)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蜀书十3黄权传》
    镇南将军、益州刺史,隐喻何事,1目了然。
    更不用说其子黄崇还滞留蜀国,而权洋洋得意道“备必不杀我妻子”云云。
    哈哈,好1个丑恶的得志小人!
    黄权在曹魏如此乖巧的原因,呵呵,很简单!
    他不敢!
    因为曹操、曹丕、曹叡,1个赛着1个残暴!
    曹叡仁慈?
    我呸!
    其人喜欢上纲上线,因小罪而死者,数不胜数!
    曹叡是对听话乖巧的臣属仁慈!
    云某今日委实有些累,本章先说这么多,下1章咱们汇总1下。
    赵旻与刘帮主最大的不同有两点,
    1是赵旻有大本营,其人代表大汉朝廷,何况他奉行的方针是“蜀人治蜀”。
    2是赵旻的文章极受益州士人追捧,俨然成为1代文宗。
    所以…
    在益州士人看来,赵旻虽做了刘帮主做下的事,但其人扮演的却是曹老板的角色。
    历史上的益州士人,“慕洋犬”(慕曹魏)、“带路党”(给邓艾带路投降)绝对不在少数。
    本章先到这里,云某惶恐至极,明日必按时准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