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八章 休言雄关险,世道恒苦艰中
    潼关关城内。
    因关城中早已建好军营、马厩等设施,因此,3日间赶了9百余里路的兵卒,便不必再扎营,以部、曲为单位直接进驻安歇。
    自有各校尉、军司马、曲军侯及屯长等安置兵卒,主将们则齐聚于潼关衙署大堂。
    孙尚香这个所谓“亲军校尉”,也同样随赵旻进了大堂。
    孙尚香虽是女流,但随军赶路这两日间,其人1不搞特殊化,2从不喊苦喊累,3与军中袍泽1起恪守军纪,加之赵旻在军中威望极高…
    总之,孙尚香算是顺利融入了军中。
    至于曹彰曹植2人,因已有过随赵旻行军的经验,且2人从未中断锻炼身体、打磨筋骨,是以此番出征,2人始终未再抱怨。
    因担心杨彪身体,所以赵旻此次未安排杨修随军。
    赵旻在主位坐定后,心中暗暗打定主意:
    此番1定要寻机向马腾讨来庞德、以及那2人…至不济,也要讨来庞德!
    打定主意后,赵旻看向白发苍苍的娄圭。
    “子伯先生,自去岁至今,流民皆已妥善安置?”
    娄圭起身作揖。
    “主公尽管放心,凡是自武关、潼关入关之流民,今皆已耕有其田、居有其舍。至于洛阳流民,则非老朽所知也。”
    这老头儿在潼关待了大半年,倒也学会了1口关中话…
    虽然口音略显吊诡。
    赵旻路上已经通过向农夫民调,问明洛阳流民情况。
    总而言之,流民如今皆已安置妥当,下1步,由官府配发3铧犁、肥料和新农具,组织流民专心发展屯田、税收新政即可。
    如今至少在赵旻的地盘上,丁税已经全面取消,摊丁入亩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
    赵旻有信心,在十年内使现有人口翻上两番。
    当然,第1步是要看,在普遍施用腐植酸肥、解决灌溉问题的情况下,今年小麦亩产可达多少。
    若1切皆无问题,赵旻便将效仿后世北宋,只收夏、秋两税,且以实物形式征收…这时代5铢钱已废止,官府也只能征收粮帛。
    赵旻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百姓压力,并尽可能缓和社会矛盾。
    娄圭见赵旻沉吟不语,便再次开口道。
    “得益于主公去岁潼关之战速战速胜,关中自建安4年秋至今,可谓未遭战乱;
    又得益于元常、子扬兴修水利、道路之功,前将军、元直维护治安之效,而今关中虽仍百废待兴,然已初现政通人和之势也。
    是以,老朽以为,主公不必再挂念关中,当以尽速定凉州为要也。”
    颜良、刘晔听娄圭表扬自己,忍不住捋须自得。
    赵旻暗暗长出1口气。
    他确实未曾想到,历史上破败了长达1百5十年之久的关中,竟在1年不到中,便可初步聚拢人气。
    其实,关中之所以能迅速恢复元气,与赵旻1夜之间尽诛8贼将、半月间尽除各大小军阀,有直接关系。
    历史上的建安5年、建安6年,曹操为应付袁绍,根本顾不上关中,因此导致返乡流民无法妥善安置,不知冻死、饿死多少百姓。
    历史上,钟繇为避免流民饿殍遍野,只能竭力将经弘农武关北返的流民,从弘农郡赶到洛阳。
    结果…
    洛阳得益于人口骤增,很快便恢复元气,而关中则日渐荒废。
    并且,这1荒废,便长达1百5十年之久。
    直至前秦建立,贤相王猛当权时大力发展关中,长安才逐渐开始恢复元气。
    然而,经历刘寄奴北伐之战,南燕、姚秦先后灭亡,刘寄奴攻破姚秦国都长安后…
    好吧,关中便再次荒废下来。
    直至百余年后,北魏分解为东西2魏,西魏方才再次定都并发展关中。
    其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百余年的努力,在唐高宗李治、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方才两次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然而…好景不长…
    我们华夏历史…
    世事无常,大肠套小肠…
    反正历史总是在绕各种圈圈。
    所以,潼关真的险吗?
    1言以蔽之,历史上曹操因需全力应对袁绍这个大敌,所以不得不错失恢复关中元气的最佳时机。
    但赵旻这个穿越客,则不存在这个情况。
    他既然已知建安5年对关中恢复的重要性及关键性,又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契机从他眼前溜走?
    综上,因少了那8贼将的祸祸,少了韩遂浑水摸鱼,少了马腾时不时插上1脚之故…
    再加上赵旻这个建设兵团1把出身的大建筑师,鼓励麾下幕僚兴建各种诸如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之故…
    结合妥善安置流民、屯田、取消各种杂税等等举措。
    是以,关中如今恢复速度确实惊人。
    而且可以预见,历史上关中将遭受的那无数次战乱,或许不会再到来。
    因为赵旻早就存了迁都长安的心思。
    他既然要重开丝绸之路,那么后期的发展重心必定是凉州,如此1来,将都城迁到长安,便有百利而无1害。
    何况赵旻正可借此良机,将势力愈发膨胀的颖川士族狠狠削弱。
    诸君要清楚:将来这天下,终将是赵旻亲儿子的…
    尽管大汉国号不可能改,而且那小子姓刘不姓赵。
    但赵旻为自己亲儿子考虑,1定会交给其1个和平、稳定且易掌控的大汉天下。
    工业文明太遥远,赵旻要的,只是跨过门阀当道的两晋南北朝和隋,将科举兴盛的盛唐提前。
    赵旻心中念头虽然跨越了近6百年历史,但当娄圭话音甫落,赵旻便笑着颔首。
    “子伯先生所言甚是。至郿县大散关之后,某等便兵分两路!1路联合征西将军,攻下陇西郡后,径取金城却围而不攻;
    另1路则经陈仓故道,收汉中、3巴,进逼成都城下,迫使刘季玉献降!
    如此1来,韩遂老贼将陷入孤立,某等正可借机围点打援,消除隐患!”
    韩遂实际占据的,只有金城郡和陇西郡;马腾此刻实际占据的,则是汉阳3郡(汉阳、永阳、南安这3郡)及武都郡。
    在凉州牧宠哥翻云覆雨的手段运作下,北地郡、安定郡早已归汉。
    其中安定郡的太守,不是别人,正是前凉州刺史韦端;北地郡则由宠哥直接管辖。
    此时的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4郡,也就是玉门关东的河西走廊广袤无垠旷野,实际上属于羌、休屠各、月氏等胡人。
    或许,在天下群雄看来,赵旻这是不务正业、舍本逐末,但在赵旻这个穿越客看来,这才是正途!
    金城郡人韩遂盘踞金城郡、陇西郡多年,与羌人、氐人乃至休屠各人关系盘根错节,荀彧提出的围点打援、消除隐患之策,与赵旻不谋而合。
    因为赵旻在定陇右后的下1步,便是向西扩张。
    他效仿的,是后世定难军李继迁、李德明父子的策略。
    所以,赵旻首先要确保陇右无隐患,方可专心西扩。
    否则,1旦腹背受敌,后路被断,这支西扩军队便将成为孤军,后果不堪设想!
    简言之,定陇右、收益州只是第1步,重开丝绸之路、复建西域都护府才是赵旻的终极目标。
    此军策,已经被卫府1众谋士反复完善,是以,当赵旻向娄圭简要说明后,这个兵法大家便连连颔首称善。
    于是…
    老头儿突然道:“主公莫非欲请天子迁都长安乎?”
    赵旻佯惊道:“子伯先生何出此言?绝无此事。旻欲定凉州,皆为重开河西走廊、开拓商路之故也。”
    赵旻站起身:“某等疾行3日,将士皆疲惫不堪,明日大军休整1日,后日赶至长安即可。”
    【作者题外话】:这1章也有些水,但云某同样对此无可奈何。
    曹操为什么不迁都长安而是迁都邺城?
    西晋为何不迁都长安而是迁都洛阳?
    答案很简单。
    因为长安残破。
    前秦时的长安仍有些破败,但因永嘉之乱使洛阳成焦土,所以苻坚不得不定都长安。
    刘裕北伐,使长安再1次遭遇血洗…
    潼关号称雄关,面对大军时,却1次都没守住。
    诸君以为隋朝的都城是长安?
    错!
    是大兴城!
    大兴城位于龙首原东南,始建于隋朝开皇元年(西历581年);唐朝建立后,其易名为长安城。
    大兴城,与汉长安城没有半个5铢钱的关系,尽管两城相距不算远。
    唐长安城,也就是隋大兴城,在历史上命运同样多灾多难。
    安史之乱时,此城同样陷落;其后,又遭遇黄巢、朱全忠两次破坏…
    好吧,朱全忠确实破坏了长安两次。
    唉!我们神州历史,充斥着血和泪。
    总而言之,自汉末兴平元年至前秦,这1百5十年中,长安城始终未恢复元气。
    民国时期,孙国父曾有意迁都伊犁,因为彼处距苏联更近,且地处丝绸之路,有益于6上外贸、增强与苏联的联系。
    当然,孙国父都未曾做到之事,赵旻更不可能做到。
    所以,赵旻还是有意迁都长安。
    历史上李继迁和李德明父子,也就是西夏的两个奠基者。
    他们的做法是明着向宋、辽称臣装孙子,暗中西扩,扫除自己后方、两翼威胁,最终暗戳戳地1统西北广袤旷野。
    李德明虽未目睹这1幕,但其子嵬名元昊在李德明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确实做到了这1点。
    得益于垄断丝绸之路,5百万人口的西夏,得以与各大国抗衡,而且国祚还不算短。
    至今仍有不少历史学者,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汉阳郡便是曹魏天水郡,在中平5年,也就是凉州第2次动乱后,汉灵帝将汉阳郡分为汉阳、南安、永阳3郡。
    这1章,咱们聊聊庞德。
    庞德在青年时,履历颇为显眼。
    其人曾先后为(南安)郡吏、(凉)州从事。
    这是“地方豪强”的专属禁脔。
    另有酒泉庞淯,为州从事。
    庞氏大约是凉州著姓。
    (德)少为郡吏州从事。--《魏书十8庞德传》
    但投降曹操后,庞德显得格外尴尬。
    纳投名状,是外来户的必经之路。
    只不过外来户与外来户之间,履历年资也各不相同。
    比如说:庞德与于禁同为降将。
    庞德替马超征伐;
    而于禁为鲍信御侮。
    所不同者,是鲍信与曹操本为盟友,而马超却与曹操为死敌。
    因此于禁相当于“集团内部转岗”;
    而庞德则属于“竞争对手垮台后被强制收编”。
    作为降将,“纳投名状”是不成文的规矩。
    于禁早年“递为军锋、还为后拒”,临阵先登,有“不可动之节”。
    其人甚至不惜杀害同乡昌豨,以此取宠曹操。
    (禁)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魏书十7于禁传》
    相较之下,庞德的履历十分尴尬。
    除了建安7年(202)以盟军姿态随钟繇讨伐河东叛军,并亲手斩杀酋帅郭援之外,其余便不见记载。
    德为军锋,进攻(郭)援、(高)干,大破之,亲斩援首。--《魏书十8庞德传》
    更为尴尬之处,是被庞德所杀的郭援,是关中都督钟繇的亲外甥。
    这导致庞德战后还得向钟繇道歉。
    德手斩1级,不知是援。战罢之后,众人皆言援死而不得其首。援,钟繇之甥。德晚后于鞬中出1头,繇见之而哭。德谢繇。--《魏略》
    更不用说后来庞德随马超叛乱,之前那点儿“不尴不尬”的功绩,无疑也被1笔勾销。
    因此在曹营内部缺乏年资、履历的庞德,在樊城之战中,便不得不临阵效死,自明心迹。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庞令明此言,何其壮哉!
    樊城之战前,庞令明舆榇(抬棺)决死战,那1幕,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庞德临难不惧,向死而生,令人敬佩、感慨不已。
    樊城之战战斗细节,很可能已经融入了“文学渲染”。
    毕竟彼时(220)庞德被文帝树立为“曹魏军魂”,与先秦的先轸、王蠋相提并论了。
    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赐谥,策曰:“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指庞德)戎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魏书十8庞德传》
    注意:先轸,春秋时晋国名将,侮辱国君而亡身谢罪;
    王蠋,战国时齐国大夫,乐毅破齐,蠋自缢明志。
    “丧元”即枭首,元即头颅。
    “绝脰”即自缢,脰即脖颈。
    司马温公应该对庞德也颇为欣赏。
    《资治通鉴》中,1份编年体史料竟全文誊写了《3国志庞德传》的战斗描述。温公偏爱之情,足见1斑。
    庞德在堤上,被甲持弓,箭不虚发。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德战益怒,气愈壮。--《资治通鉴汉纪6十》
    隔着书页,云某仿佛看到栩栩如生的不屈之英魂、浩然之雄风!
    庞德求死得死,可谓死得其所,雄壮激昂!
    2十余年后,正始4年(243)5月,曹魏进行了第2次配祀。
    配祀即合祭,也叫“配享”或“配飨”,1般用于祔祀宗庙的功臣。
    此次配飨人员,分别是:曹真、曹休、夏侯尚、桓阶、陈群、钟繇、张郃、徐晃、张辽、乐进、华歆、王朗、曹洪、夏侯渊、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典韦。
    庞德庞令明,赫然在其中。
    (4年)秋7月,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陈群、太傅钟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于太祖庙庭。--《魏书齐王纪》
    云某以为,庞德之功绩、精神,确实配得上如此哀荣。
    威武不能屈,节操不能改。
    生当立金銮,死尚披铁铠。
    烈烈大丈夫,垂名昭千载。
    南安庞令明,日月竞光彩。
    请允许云某,以罗先生赞语做为结束语。
    汉末3国,似庞令明此等义士英雄,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