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二十一章 深宫修罗怨,塞北朔气寒5
    赵旻心中涌起滔天巨浪。
    他怔怔地望着步练师那近乎鬼斧神工般的精致5官,那增1分则肥、损1分则瘦的完美身材。
    没错,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赵旻…居然走神了。
    赵旻愈发觉得,步练师像极了粉嫩中带着红艳的水蜜桃,若轻轻咬1口,1定甘美又多汁。
    水蜜桃…啊呸!步练师见赵旻望着自己怔怔出神,芳心登时有些慌乱。
    其人娇嗔道:“卫将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此事你休想抵赖!”
    赵旻哑然失笑:“步贵人,此乃无稽之谈也!臣在接到伏皇后诏令护驾之前,从未见过皇后其人。”
    步练师哪里肯信。
    “卫将军休得胡言!刘协…”
    赵旻躬身抱拳:“请步贵人慎言!天子名讳,岂容旁人提及?”
    赵旻确实非寻常人,短短几句话的功夫,其人便稳居上风。
    步练师饱满鼓胀的胸部深深起伏了几下,赵旻看得两眼发直。
    此等规模,似乎比孙尚香还要雄伟…
    即便赵旻两世为人,亦未曾见识过如此凶器。
    步练师见状突然嫣然1笑,语气变得柔媚婉转。
    “卫将军,请坐。”
    赵旻毫不脸红,似乎方才盯着凶器目不转睛者,是他孪生兄弟1般。
    “臣谢步贵人赐座。”
    言罢,其人潇洒至极地1撩蜀锦袍衣摆,端坐于步练师对面。
    步练师甜甜1笑,压低声音道。
    “旻阿兄何必如此?阿兄于卫府,不亦时常提起刘协之名?阿兄,妾实不相瞒,刘协于人伦之道,恐有缺陷焉。”
    步练师的意思是:刘协不行。您品,您细品。
    赵旻再次失笑:“阿妹休要胡言。若如此,故董贵人之身孕从何而来?”
    步练师嫣然1笑:“阿兄有所不知,刘协日日耕耘不懈,自可使宫中贵人受孕。
    然则,阿兄可否为妾解惑,为何伏皇后多年未孕,阿兄甫至许都,皇后便有孕?”
    赵旻心中大定。
    如此看来,绿茶师根本没有确凿证据。
    其人淡淡1笑:“阿妹,兄不知其故也。何况兄此前从未得睹皇后真颜。”
    步练师眼波流转,晕生双颊,露出惑乱众生之惊人媚态。
    赵旻心中惊呼:乖乖不得了!难怪这妹子能将孙十万迷得神魂颠倒!
    “阿兄请继续为妾解惑,阿兄1再声称未曾得见皇后,然则…妾曾亲眼目睹皇后鬼鬼祟祟潜入暗道,1两个时辰后,面带红晕、步履瞒珊而出,不知此为何故?”
    赵旻心中悚然1惊。
    原来如此!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妹子,盯上老子已非1两日!
    步练师凝视着赵旻清澈的双眸,眼波中充盈着魅惑的风情,嫣然1笑道。
    “妾实不知,卫将军竟武勇至斯也!”
    赵旻心道:那是!老子战斗力相当惊人!那简直是超勇…啊呸!
    其人神色间,丝毫不显慌乱,双眸依旧清澈如水。
    “阿妹有所不知,此暗道乃光禄勋依照兄之图纸设计而修缮,供天子及皇后、诸位贵人危急之时避难应急所用。
    是故,待光禄勋修缮此暗道后,伏皇后入内探查实属正常。
    然则,因暗道新修之故,其内通风或许不畅,以至于皇后呼吸困难,因而面带红晕、步履蹒跚。”
    赵旻这番鬼话…听起来似乎颇有几分道理。
    所以说,伏寿面带红潮、步履瞒珊…是因为缺氧?
    见步练师听得瞠目结舌,赵旻自鸣得意。
    老子简直太机智了!
    步练师俏脸上满是狐疑之色。
    “如此说来,阿兄此前当真从未见过伏皇后?”
    赵旻颔首:“千真万确!”
    步练师毫不留情地戳穿赵旻这无耻的谎言。
    “既如此,阿兄可否解释1番,前者伏皇后省亲之时,阿兄为何赴伏府?”
    赵旻继续编:“为修缮暗道之故,光禄勋请兄赴伏府密谈。然则,彼时兄未曾得睹皇后真颜。”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因此,步练师怒极反笑:“阿兄伶牙俐齿,妾佩服!”
    赵旻叹道:“阿妹,兄惟实话实说耳!”
    赵旻心道:反正你没证据,老子就算睁着眼说瞎话,你也对老子无可奈何。
    步练师骤然凑到赵旻身前,妩媚至极地1笑,呵气如兰道。
    “阿兄,妾已查实,伏皇后疑似有孕之数日,刘协皆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其2人如何行房?还请阿兄指点妾。”
    见赵旻还要继续编下去,步练师伸出柔荑轻抚赵旻俊脸,声音甜腻至极。
    “阿兄,此后,刘协便与伏皇后因某事争执,2人近半月未同房,阿兄还有何话要讲?”
    赵旻退后1步,离开步练师的魔爪,淡淡1笑。
    “此乃天子家事,旻不知其内情。”
    步练师再次拉近与赵旻的距离,这1次,她将螓首凑到赵旻耳畔,呢喃道。
    “然则,伏皇后却声称,其人与刘协于那几日多次行房,阿兄以为,醉酒之人可行房否?妾曾试过,不可也!”
    言罢,其人樱唇骤然紧紧贴住赵旻嘴唇。
    随即,赵旻便被这诱人的水蜜桃紧紧环住腰身。
    赵旻心如死灰。
    伏寿百密1疏,终究是低估了步练师的心机。
    他只觉,水蜜桃娇躯陡然变得滚烫,丁香小舌如灵蛇1般钻来钻去。
    其人轻轻推开水蜜桃,看向书房外。
    水蜜桃…啊呸!步练师嫣然1笑。
    “阿兄…不,夫君勿忧…房外皆妾与夫君心腹也。”
    言罢,其人眯起美眸,嘟起樱唇。
    赵旻暗暗叹息后,轻轻咬上了甘美多汁的水蜜桃。
    他已被这心机婊逼上了绝路。
    他心知肚明,若自己让步练师恼羞成怒,后果将不堪设想。
    步练师美眸微张,媚眼如丝,呵气如兰。
    “夫君甚乖!”
    言罢,2人紧紧交缠在1起。
    片刻后,步练师娇喘着离开爱郎怀抱,抛了个媚眼后柔声道。
    “夫君,今晚宴后陪妾可好?”
    赵旻苦笑:“若兄不陪阿妹,当如何?”
    步练师将螓首贴在爱郎胸口,撒娇般道。
    “妾连夜回宫,将此事禀明天子,夫君以为如何?”
    赵旻环住绿茶师盈盈1握的腰肢,在其人俏脸上轻啄1口。
    “阿妹且耐心待兄。”
    步练师扬起螓首,美眸中满是化不开的浓情。
    “夫君,妾已苦候半载,再候君区区1日又何妨?”
    赵旻叹道:“若阿妹有孕,又当如何?”
    步练师嫣然1笑:“妾求之不得!夫君,妾不与阿姊争,待太子登基,妾随皇子陈留王就藩陈留,夫君必可时常见妾,然否?”
    好家伙!步练师不但已想好自己儿子的封地,还想到了其人将来应该如何固宠。
    赵旻长叹1声。
    “阿妹何必如此?”
    步练师美眸中波光粼粼。
    “夫君,妾早在陈留时,便已对夫君情根深种。奈何夫君如此绝情!”
    赵旻尝试做最后的挣扎。
    “阿妹,你我此生不可能有名分。”
    步练师微微摇头,其人发髻上的金步摇妩媚地摇了摇。
    “妾不要名分,妾只要夫君!”
    这茶香4溢的话…让赵旻无语至极。
    赵旻最后挣扎道:“阿妹,兄可有他选?”
    步练师凝视着爱郎双眸,柔柔1笑百媚生。
    “自然有,然则,夫君当真对妾毫不动心?”
    赵旻捧起佳人笑靥,用力吻上那对樱唇。
    步练师紧紧环住爱郎腰肢,眯起美眸,娇躯再次滚烫起来。
    书房外,步骘蹙眉负手,来回踱步。
    赵旻已与步练师在书房密谈1刻钟,步骘对此忧心忡忡。
    骤然间,书房门被赵旻推开。
    步骘只见步练师端坐于书房内,淡淡笑道。
    “如此,便有劳卫将军。”
    赵旻深深1揖后,快步走出书房。
    步骘迎上前,眸中满是忧色。
    【作者题外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诚然如此。
    赵旻、伏寿自以为高明,结果…呵呵哒。
    纵使赵旻巧言令色又如何?
    赵旻还不是被步练师吃得死死的?
    刘协几次3番欲害赵旻,也正应了《增广贤文》中的那句话: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刘协数次欲加害步练师的情郎,步练师忍刘协不是1天两天了。
    前文云某曾提及,袁绍或许生于西历148年之前,据云某反复查阅史籍,基本可以确定,袁绍生于汉质帝刘缵本初元年。
    所以其人字本初。
    袁绍比曹操年长9岁。
    汉质帝刘缵,便是因称外戚大将军梁冀为“跋扈将军”而被后者毒死的倒霉蛋。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不同于曹操在建安年间(196-220)的兢兢业业与细心铺陈,曹丕的篡汉心态十分迫切,在短暂地稳定局势后,迅速发动政治攻势。
    建安2十5年(220)正月曹操去世,曹丕嗣位,改元延康(依然是东汉年号)。
    延康元年(220)十月,曹丕正式启动并完成了汉魏禅代,前后仅耗费2十6天。
    延康元年十月初(具体日期失考),左中郎将李伏上表劝进。
    李伏献上的玉版图谶,上书“魏公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
    定天下者,魏公子桓(曹丕字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献帝传》
    李伏援引图谶之说,因此他在禅代工程中的身份,实际是“政治神话”的述说者,换言之,即天命的传达者。
    左中郎将李伏,表魏王曰:“昔先王初建魏国,在境外者闻之未审,皆以为拜王。武都李庶、姜合羁旅汉中……”(姜)合长于内学,关右知名。--《献帝传》
    谶纬即政治预言,它与经学(儒教经典)中的神秘元素、巫蛊元素、阴阳5行元素相结合,发展出了经学中的“内学”,被统治者视作天人感应与王朝更迭的密术。
    自东汉光武帝开始,内学便成为显学,它与今文经学(谶纬学)高度相关,往往利用儒教经典与灾异天象相互附会,借此传达“君权神授”等神秘理论。
    我们先来看第1次表演:
    李伏进献的图谶中,“魏公子桓”指的无疑是曹丕,曹丕字子桓。
    可知此事是曹丕私下授意,意在开启政治表演。
    表演开始阶段,曹丕表现得大义凛然,假惺惺地斥责李伏,同时自谦为“薄德之人”。但同时,曹丕也将李伏进献的图谶“示外”,借此观察臣僚的反映。
    (魏)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指自己),何能致此,未敢当也!”--《献帝传》
    由于篡汉的准备工作在曹操去世前已经完成,因此群臣心领神会,立刻组织起声势浩大的劝进运动。
    十月初4(丙午日),桓阶、陈矫、陈群、辛毗、刘晔、董遇、王毖等人,入宫跪拜,口称“考图纬之言,效神明之应”,乞求曹丕即皇帝大位。
    魏王侍中刘廙、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言……。--《献帝传》
    上述诸人的政治背景极端复杂,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桓阶是孙坚旧部,陈矫是陈登旧部,陈群是刘备旧部,辛毗是袁绍旧部,刘晔是刘勋旧部,董遇是彼时的学者兼儒宗。诸人之间各有政治背景,可以视作各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
    照此而论,此事依然是曹丕授意,营造出“天下归心”的政治效果。
    此次表演之后,曹丕要求尚书仆射,将劝进的事情“宣告官僚,咸使闻知”。
    再来看第2次表演:
    十月初9(辛亥日),以太史丞许芝为代表的宫廷学者,再度发起劝进。
    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献帝传》
    前文已述,太史系统掌管星象历数,判断朝代运势,因此许芝是王朝更迭理论的权威人物。
    许芝的劝进,可以视作对李伏(贡献图谶)的后续补充。不出意外,曹丕对此依然表示了拒绝。
    随之而来的,是经曹丕编剧、导演后的刘协的表演:
    十月十3(乙卯日),汉献帝首次下禅国诏书,自称“汉道陵迟,为日已久,皇纲肇亏,帝典颓沮”,要求曹丕“永君万国,敬御天威”。言辞之卑怯,几乎不似帝王手笔。
    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安、顺已降,世失其序,冲、质短祚,3世无嗣,皇纲肇亏,帝典颓沮。--《献帝传》
    考虑到彼时(220)的政治环境,此道诏书虽是天子旨意,实际反映的却是曹魏集团的意志。
    曹丕身在洛阳,刘协身在许县,2人云山阻隔,根本不可能实现有效沟通;
    何况献帝遭遇长期禁锢,早已失去了人身自由,不过是曹氏豢养的傀儡而已。
    献帝下达的“禅国诏书”,引发了曹魏群臣的劝进高潮。
    虽然史书没有完全记载参与劝进事件的人物,但十月十3日,曹丕竟连发7道手令,要求群臣停止劝进。
    注意:曹丕手令次数统计,见吕宗力《谶纬与曹魏的政治文化》。
    从魏王手令的密集程度来看,彼时的洛阳无疑已经陷入癫狂气氛。
    曹丕对此十分满意,但依然故作姿态,自称“德薄”,继续观望。
    十月十3日至十7日,以桓阶为首的曹丕党人;
    以刘芳(就是刘艾,避齐王曹芳讳被改名刘艾)为首的前朝宗室,以卫臻为首的魏国近侍等3批人物,前后百余人,连续劝进,言辞恳切,要求曹丕“早正大位”。
    尚书令(指桓阶)等又奏……侍中刘廙、常侍卫臻等奏议……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百2十人上书。--《献帝传》
    到了这1步,曹丕知道禅代之势已成,因此退还汉帝所赐玺绶,准备发动下1次舆论攻势。
    刘协第2次表演:
    十月2十(壬戌日),汉献帝收到退还的玺绶,于是再下禅国诏书。
    尚书令桓阶等人再次劝进,甚至“以死相请”,极大满足了曹丕的虚荣心理。
    臣等闻事君有献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鳞固争之义,臣等敢以死请。--《献帝传》
    桓阶本人是曹丕的腹心幕僚,在曹操时代便委身于曹丕,多次面折廷诤,被曹丕视作“托孤之臣”。
    (桓)阶疾病,(文)帝自临省,谓曰:“吾方讬6尺之孤,寄天下之命于卿。勉之!”--《魏书桓阶传》
    大概是因为桓阶的身份特殊,曹丕更想咨询其余幕僚的意见,因此假意训斥,称“冀3让而不见听,何汲汲于斯乎”?
    刘协的第3次表演(刘协真可怜):
    十月2十5(丁卯日),献帝在万般无奈之中,再下禅国诏书。
    汉帝3下禅国之诏,昭告着王朝更迭大势已定。因此,华歆、王朗、贾诩等公卿耆老,终于露面,引领起此次的劝进运动。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及9卿上言曰:“臣等被召到,伏见太史丞许芝、左中郎将李伏所上图谶、符命,侍中刘廙等宣叙众心,人灵同谋。”--《献帝传》
    “3公”代表着清贵力量,与尚书台或魏王府幕僚自然不同。由他们出面劝进,可以大大强化曹丕的法统。
    看到朝廷中的耆老势力,也纷纷屈从于时代洪流,曹丕心中自然十分得意。因此,此次辞让的口吻便宽松了许多。
    曹丕称:“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何以辞焉?”言辞之间,已经隐隐有接受之意。
    群公卿士诚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指曹丕)亦曷以辞焉?--《献帝传》
    最后是刘协的谢幕表演,曲终人散。
    十月2十8(庚午日),献帝第4次下达禅国诏书。
    此次诏书内容较前几次为短,语气也更加简洁直白,大抵是“王其速陟帝位,以顺天人之心”。
    今遣守尚书令侍中顗喻(魏)王:其速陟帝位,以顺天人之心,副朕之大愿。--《献帝传》
    可见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对于无休无止的政治表演,也明显产生了厌倦情绪。
    曹丕眼看目的已经达成,为避免弄巧成拙,便“勉为其难”地接受了汉帝印绶。令曰:“可。”
    于是尚书令桓阶等奏曰:“……臣辄下太史令择元辰,今月2十9日,可登坛受命,请诏3公群卿,具条礼仪别奏。”(魏王)令曰:“可。”--《献帝传》
    翌日,即十月2十9(辛未日),曹丕登坛受禅,正式建立魏朝。
    览查事件始末,从十月初4到十月2十9,劝进活动仅持续2十6天即宣告结束。
    然而在这短短2十6天之中,各类政治事件的爆发密度可谓空前,几乎所有的汉、魏官僚均有涉及,可知是蓄谋已久。
    从后来人的观点看,汉魏禅代的过程,无外乎曹丕集团的自娱自乐;
    但仔细梳理劝进事件,便会发现禅让准备充足,过程有条不紊。
    天命与符谶等元素全部具备,魏臣与汉廷耆老等人物无1缺席;
    甚至在短暂的2十余日中,汉帝下达了4次禅国之诏,曹丕则完成了3次辞让表演(昔日泰伯“3辞3让”,孔子称之为“至德”)。
    在礼仪、制度、文化层面,真正做到了无懈可击。
    这个编剧,云某给满分。
    汉魏禅代的过程,颇为仓促,计其修短,不过2十6日。但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便会发现建安的2十5年时间(196-220),其实都是汉魏禅代的奠基期,最终在延康元年(220)十月正式完成。
    在曹操去世同年,曹丕便完成了亡父心愿,同时深切领悟了乃父“科禁内学”的真谛所在,在禅代过程中大量应用了谶纬符命,完全践行了曹操的遗志。
    从时代背景上看,曹操“科禁内学”与曹丕“立为太子”,恰好处在同1年(217)。
    其背后寓意不言自明。
    (建安)2十2年,(曹丕)立为魏太子。--《魏书文帝纪》
    正如前文所述,汉魏禅代这场仪式化的政治表演,不宜单纯视作曹魏集团的自娱自乐,曹丕在辞让过程中,实际严格践行了儒教政治的道德要求。
    换言之,在后人眼中的宫廷闹剧,在当时其实是十分严肃且神圣的仪式,曹丕以及1众参与者们,均沉浸其间,甚至陷入“人人悦喜,形于声色”的幻觉之中。
    (曹丕)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悦喜,形于声色!而相国及公独有不怡者,何也?”--华峤《谱叙》
    值得讽刺的是,曹氏创肇的禅让制度,最终却被司马氏全盘效仿。
    魏咸熙2年(265)曹奂被迫禅位时,前后履行的程序,竟完全遵循先祖创立的制度。
    哈哈,1饮1啄,莫非前定?
    正所谓: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