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雄风 > 第十五章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下
    “文先公,元常先生,文若先生,旻虽已知主谋者何人,但尚未确定其人所图。”
    赵旻言罢,看向神情淡然的荀彧。
    杨彪挥挥袍袖。
    “此事容后再议,阿旻,你且讲1讲官渡之事,历经战乱,黎庶稼穑必受波及,你欲如何安置黎庶?”
    钟繇也蹙眉看向赵旻。
    “卫将军,而今洛阳百废待兴,东郡、河南郡切不可再生流民,否则大河之南,不但将百里无鸡鸣,且今已近仲秋时分,流民将何以过冬?”
    荀彧虽未开口,但其人脸上的淡然之色已换为1脸关切。
    赵旻心中感慨万分。
    君王虽只关心位子而不顾百姓,但万幸的是,朝中不乏贤臣。
    是以,赵旻肃然起敬。
    “诸公,有鉴于今岁阳武、原武、延津、白马等地不稼不穑,故而旻将5万大军悉数留于官渡战场,以助黎庶垦荒耕作。
    而今粟麦虽无望,然犹可获1季葵菜。如此,黎庶凭葵菜可勉强过冬。
    来年开春时,诸县黎庶难免乏粮,旻欲以良田作抵,向豪族借粮,丰收后相还。诸公以为如何?”
    这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青苗法,但确实能解决黎庶燃眉之急。
    在这土地兼并严重的时代,良田对豪族的吸引力,大过1切。
    何况官渡今年因战乱,农田已被毁,黎庶仅仅依靠1季葵菜,根本支撑不到明年秋收。
    荀彧忍不住道:“从文,黎庶仅靠葵菜犹恐不足以过冬。”
    赵旻颔首:“文若先生所言甚是。乌巢泽、大河水产颇丰,而凉州不乏青盐,故而可捕鱼腌制咸鱼干以辅之。
    青盐来源由旻解决,再由关中驻军运盐,如此既可足量为诸郡县供给青盐,亦可以盐易粮,赈济关中及洛阳流民。”
    马腾割据之地,有不少尚未被这时代所发现的青盐产地,也就是后世西夏青盐的主产地。
    西夏人制取青盐的工艺不但效率高,且成品青盐口感犹赛白盐,所以青盐在北宋极度畅销。
    赵旻准备借赴关中安抚流民之机,与马腾1起,做这门1本万利、取之不尽的生意。当然,借汉帝之名的赵旻拿大头。
    众所周知,自古至今,盐税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盐产量若大幅提升,于国于民,都将是天大美事。
    而且食盐和粮食1样,都是刚需品,不愁豪族们不用粮食换盐。
    辖区包含甘、青、新的凉州绝对是块宝地,偏偏这时代的土地主们看不懂凉州的发展潜力有多大。
    赵旻此言1出,这3位贤臣茅塞顿开。
    3人纷纷颔首称善,杨彪由衷赞叹:“阿旻之言,诚良策也!”
    荀彧担心赵旻要粮,当即将话头堵死。
    “从文,许都而今乏粮,某有心而无力。”
    赵旻哈哈1笑:“文若先生无需解释,旻实乃罪魁祸首也。”
    他不但抄了曹操后路,还偷了曹操的水晶,所以曹操官渡惨败的根本原因,不是袁绍而是赵旻。
    赵旻突然想起1事,于是他收敛笑容正色道:“文若先生,颖川诸豪族皆愿无偿献出战马以资曹孟德?”
    荀彧摇摇头:“并非无偿,曹孟德已许诺,若其人获胜,可将战俘赐予诸家,且调拨分配良田,准许诸家参与屯田。”
    赵旻恍然大悟。
    曹操实际上玩的是卖国债。
    万幸曹操输了,否则土地兼并情况,将会达到不可控的程度。
    显而易见,1旦士族豪强们参与屯田,这些良田将绝无可能再归还!
    这与赵旻为提高流民们的积极性,而强调十年后良田收归农户所有是1个道理。
    人家收入囊中之良田,怎么可能再还?
    赵旻正思忖间,荀彧缓缓道:“从文既发此问,某便简述1番某之计策如何?”
    赵旻精神1振,抱拳道:“旻愿闻其详!”
    不止赵旻,杨彪和钟繇也同时端正了坐姿。
    荀彧面沉如水。
    “此事,需自从文入关中说起。”
    杨彪挥挥袍袖:“文若长话短说!”
    荀彧哑然失笑,作揖后道。
    “某征粮不力,适逢从文于关中尽除贼将贼兵…”
    荀彧果然说得极为简洁明了。
    他收到钟繇关于“潼关歼灭战”的秘信后,得知赵旻欲将战马换为耕牛以安置流民,心中登时大受触动。
    他将此事结合征粮不力之事,写秘信给曹操,共同商定出提前决战之计。
    荀彧的意图,与赵旻的猜测基本雷同:就是借机消耗曹、袁两方兵力,给赵旻这个渔翁创造出最佳条件。
    同时,荀彧也可借机试探出赵旻的品行如何。
    赵旻若只是想割据1方,那么他必然不会冒此大险。
    所以,当赵旻在持续安置流民时,仍义无反顾地调集己方力量,准备奔赴战场与袁、曹展开对决之后…
    荀彧在认可赵旻的同时,也陷入了焦虑。
    因为,以赵旻当时的力量,还不足以抗衡袁绍。
    尤其是,袁绍1方当时还有刘备。
    众所周知,刘备也是曾做过徐州之主、拥兵数万的大诸侯,连臧霸都要瑟瑟发抖。
    显而易见,赵旻不知何故,竟然忽略了刘备。
    万幸曹操在决战最初时,便依靠关公、乐进之勇,将刘备赶出了原武城。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也是荀彧初时心忧、后来轻松的根本原因。
    这个神1般的男子,的确可以如留侯张良1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荀彧的谋划,与赵旻的猜测不同之处,也经荀彧之口说了出来。
    那就是,荀彧最终的目的只有1个:他要竭尽全力阻止袁绍南攻许都!
    对袁绍与刘协的恩怨,荀彧可谓知根知底,1清2楚。
    他为此殚精竭虑,甚至不惜使曹操的实力在34年间内,便暴涨到可以与袁绍这个河北霸主奋力1拼的程度。
    身为保皇党的荀彧,对此极为无奈。
    他别无选择,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袁绍若进入许都,刘协焉能活命?弘农王刘辨的昨天,就是刘协的今天。
    听罢荀彧的简述,赵旻果断将自己对刘协的认知埋于心底。
    在诸葛亮仍然稚嫩的今天,赵旻若想尽快终结乱世,就决不能与荀彧心生芥蒂。
    曹操前期之狼狈,与其人后期之张狂的最大差别,不是因为曹操手握刘协,而是因其人多了1个荀彧!
    赵旻深明此理,而且他能看出,荀彧对刘协似乎有不1般的感情,因此,看在荀彧的面子上,赵旻再1次微调了自己对刘协的策略。
    刘协虽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但赵旻根本就不把刘协放在眼里。
    前高贵乡公、后魏王曹髦能力绝对强于刘协,但最后曹髦又是什么下场?
    赵旻的劲敌只有两人,1个是袁绍,1个是孙策。
    荀彧讲述完毕后,赵旻便不再藏着掖着。
    “虎贲之叛,其主谋必为曹子廉也。”
    荀彧长叹1声,缓缓颔首。
    “正是子廉!天子欲借重其人之力,以抗衡从文。”
    这句话赵旻不能说,荀彧却毫无顾忌。
    杨彪面不改色,只是抚须之手微微抖了1抖。
    钟繇则面色微变:“若如此…”
    赵旻昂然1笑:“此乃美事焉。曹孟德为大汉东征西讨,其人之眷属,旻正欲保全!”
    腹黑男实则是在向荀彧示好;其人同时也隐晦表示,自己本无代汉之心,甘愿主动拥抱天子之制衡。
    刘协若与曹洪暗中媾和,那么曹氏、夏侯氏子弟必然要忠于刘协。
    这就是中山狼刘协的小算盘。
    这番话,不能当着赵旻1众臣属,尤其是赵云之面说出口,所以,荀彧才会长话短说,赵旻也才会主动揭破。
    因为此事太让他们寒心!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刘协如此做派…
    其人远不如曹髦。
    杨彪长叹1声:“元常,文若,阿旻,此事休要再提!老夫设宴,拙荆亦将列席,阿旻届时再讲袁本初之详情。”
    【作者题外话】:赵旻前脚舍命救下刘协,转身便被刘协猜忌,甚至是算计。
    这还不叫中山狼?
    咳咳…云某不得不自己打自己脸。
    因为,在研究丁冲丁幼阳之时,云某赫然发觉,陈寿先生…或许…的确曾索贿。
    毕竟,史学家也是要恰饭、要养家糊口的。
    闲话休提,直奔主题。
    曹氏与夏侯氏长期通婚,后代多为中表亲,以至汉末便常被人误以为2家实出1家。
    比如曹嵩之“未能审其本末”,在当时便有人视嵩出自夏侯氏。
    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世语》
    这也是罗先生视曹嵩为夏侯氏的依据之1。
    然而,被陈寿先生刻意删减笔墨的丁氏,也曾是曹氏的外戚。
    前文提过的丁冲丁幼阳,便是丁氏中的佼佼者。
    以丁冲、丁仪父子为代表的谯沛丁氏,是曹操起兵初期、真正的肱股家族。丁氏不仅与曹氏联姻,还与同郡夏侯氏联姻。
    而丁氏记载遭到掩盖、湮灭难存的原因…或许、大概率是因为《3国志》作者陈寿先生。
    汉末3国,正处于皇权政治向门阀政治的过渡期,地方上呈现严重的宗族化、乡党化。河北、江东、荆楚等地皆出现大量世家豪族。
    曹操也不例外。所信、所用者,无外乎宗族曹氏、外戚夏侯氏、以及谯沛旧人(许褚、文稷、史涣等为代表)。
    丁冲出身谯沛,即曹操同乡旧交。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冲,宿与太祖亲善。--《魏略》
    丁冲还有个身份,即曹氏外戚。
    曹操原配是谯沛丁氏。符合乡党间通婚联姻的传统。
    太祖始有丁夫人。--《魏略》
    丁氏之妹嫁给了同郡夏侯渊。
    渊妻,太祖内妹。--《魏书9》
    谯沛出身的丁氏、曹氏、夏侯氏3家联姻。
    这种关系,就类似《白鹿原》中的冷氏,将2女分别嫁入白家和鹿家。
    白鹿原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清末民初,但神州传统的乡党旧俗、亲戚社会、地域文化,却是1脉相承的。
    丁冲按年龄,应为曹操原配丁夫人的同父兄弟、或叔伯兄弟(从兄弟)。
    小舅子跟随姐夫/妹夫征战,在两汉3国是极端常见的。例子太多不赘述。
    丁冲与曹操的外戚关系,还有1条残存史料可为佐证。
    丁冲曾与曹操同乘车舆。有此待遇者,仅见夏侯惇。
    (仪)父(丁)冲,宿与太祖亲善,时随乘舆。--《魏略》
    夏侯惇是最早跟随曹操在陈留起兵(190)并南下扬州募兵的大军头。晋武帝司马炎给予其高度评价。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晋阳秋》
    而夏侯惇与曹操同乘车舆,得到巨大羡慕,时人荣之。
    (太祖)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魏书9》
    夏侯惇出身谯沛夏侯氏,不仅与曹氏长期联姻,惇子夏侯懋还娶了曹操长女清河公主。
    初,太祖以女妻(夏侯)楙,即清河公主也。--《魏书9》
    尚公主者已是巨大荣耀,尚长公主者、基本是铁杆心腹、社稷之臣的待遇。
    而长公主最早的驸马人选,恰恰是丁冲之子丁仪。
    丁冲与曹操同乘,大见亲待;参考同郡姻亲夏侯氏,也侧面反映了丁氏在曹魏阵营的地位。
    丁冲之名,完全不见《3国志》原本,《后汉书》亦无迹可寻,仅能从破碎的史料引注中略窥12。
    但即使从如此稀薄吝啬的记载中,也能大致勾勒出丁冲在魏武初起时的重要地位。
    丁冲曾力劝曹操、迎天子以令诸侯。
    (丁冲)见国家未定,乃与太祖书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
    是时张杨適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魏略》
    由于丁冲的记载被刻意抹杀,迎接献帝的“画策殊荣”,最终被荀彧和毛玠分享。
    (荀)彧劝太祖曰:“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魏书十》
    (毛)玠谓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魏书十2》
    丁冲不仅是迎接天子的画策者,还是身体力行的执行人。
    中平(190-193)或兴平年间(194-195),丁冲曾受命前往长安,在李傕、郭汜的“关中伪政府”中供职,长期扎根敌后。
    丁冲的敌占区潜伏史,效果喜人。看其“黄门侍郎”官衔即1目了然。
    黄门侍郎。这是天子近臣、清途冗员的专职。
    侍中杨琦,黄门侍郎丁冲、钟繇……--袁宏《后汉纪》
    丁冲在长安,联合钟繇等人策动了针对李、郭2人的兵变。
    丁冲、钟繇,尚书左丞鲁充,尚书郎韩斌,与傕将杨奉、军吏杨帛谋共杀(李)傕。--袁宏《后汉纪》
    丁冲、董承、白波军,携天子东奔弘农(张济)、出逃陕县、之后赴安邑(张杨)、流浪至洛阳。
    曹操迎天子迁治许县,丁冲功不可没。
    而丁冲在“长安政变”中的大功,被陈寿刻意忽略。《3国志》中甚至不见其名讳,原因之后会解释。
    曹操对丁冲的工作业绩极端满意,授予丁冲司隶校尉的职务。
    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以(丁)冲为司隶校尉。--《魏略》
    司隶校尉,即汉末刺史头目;负责监察司隶校尉部(前文提过,包含两都3辅、河南尹(郡)、3河为核心的京畿地区),同时监管十3州刺史。
    用今,就是监管各巡察组的总组长。
    注:长安后被划入雍州,不做展开。
    注:司隶为显职。袁绍起兵初期,实职便是司隶校尉(其自领车骑将军)。吕布投袁绍时,亦求做司隶校尉。
    丁冲死后的继任司隶校尉是钟繇。
    钟繇是颍川士族,被荀彧保荐。钟元常都督关中,位尊权重,凭司隶校尉任上的功绩累官至3公。
    丁冲之“司隶校尉”,其权重非同寻常。丁冲在曹魏阵营的地位也可见1斑。
    丁冲之死,记载是极端隐晦的。
    史料说,丁冲在司隶校尉任上,做了不长时间,返京叙职时“饮酒醉死”。
    后(丁冲)数来过诸将饮,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魏略》
    饮酒醉死是假,隐诛方才是真。
    云某开玩笑说其人未能酒精考验,然则,云某也提过,汉末之酒基本为米酒,35度的米酒,焉能醉烂肠死?
    丁冲死时大量呕血,非同寻常。放到现代,当然是典型的胃穿孔失血,然而,那是汉末啊!
    断句为:醉、烂肠、死。
    死因归于“烂肠”,死时必定伴随大量吐血。
    丁冲正值壮年(以其子丁仪曾被考虑招赘驸马可知),当时的酿造技术没有蒸馏,喝点儿米酒,焉能吐血至烂肠?
    纵观《3国志》通篇,毫无征兆的“忧死”、“惭愧发病死”、“狂疾物故”、“染疾暴死”等,多为春秋笔法。
    可考者甚多。如董太后、荀彧、于禁、刘瑁、糜竺、蒋济、陈泰、赵娥兄弟等等。
    对死亡原因的反常写法,是常见的曲笔。
    丁冲之死,其真实原因在于“丁夫人离异事件”。
    建安2年(197),张绣降而复叛,曹昂败死。丁夫人大怒,与曹操分居绝婚。
    丁(夫人)常言:“将我儿(曹昂)杀之,都不复念!”遂哭泣无节。
    太祖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
    后太祖就见之,夫人不顾,又不应。遂与绝。--《魏略》
    曹昂战死、丁夫人离异,这是丁氏衰落的转折点。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口衔天宪、乾纲独断。如此身份竟被原配踹了,颜面扫地。其心情可想而知。
    丁冲在建安元年(196)出任司隶校尉。其身为曹昂舅父、丁夫人兄弟,又是迎立天子的佐命元勋,镇守司隶,位高权重。
    丁夫人与曹操绝婚、嫡子曹昂又败殁。此时,丁冲的立场便很尴尬了。司隶校尉不可能再让其担任了。
    丁夫人废放后,丁冲“狂疾发作”。遭魏武戏谑,称:
    “丁冲你犯病时、要是拿把刀子,我都怕你。”
    昔吾同县有丁幼阳者,其人衣冠良士,又学问材器,吾爱之。后以忧恚得狂病,即差愈,往来故当共宿止。
    吾常遣归,谓之曰:“昔狂病,傥发作持兵刃,我畏汝。”--《太平御览》
    狂病。这和川地原继承人【刘瑁】的死因1模1样。
    (魏武)加(刘)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蜀书1》
    丁冲也从此失去了和曹操同乘车舆、同宿1宅的待遇。
    (魏武与丁冲)俱共大笑,辄遣(冲)不与共宿。--《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中的丁幼阳,即丁冲。
    冲者,幼也。常见搭配:冲龄践祚、朕以幼冲、冲弱、冲昧等。
    丁冲字幼阳,完全符合表字命名方式,即其中1字与名“同义而异音”。
    类似诸葛亮字明;曹操字德;周瑜字瑾;诸葛瑾字瑜等等。
    丁夫人废放之后,丁冲返京述职“饮酒醉死”,死的恰到好处。
    醉烂肠死是假,毒药鸩杀是真。
    丁冲死后,卞氏曾去探望过离异寡居的丁夫人。
    丁夫人本是瞧不起卞氏母子的。此时却1改常态、前倨后恭,自贬为“废放之人”。
    可见丁冲死于非命。
    (卞)后为继室,不念旧恶,迎来送去,有如昔日。
    丁谢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邪!”--《魏略》
    丁夫人是主动把曹操踹了的,不是被曹操“废黜放逐”的。
    丁夫人反常的谦词,侧面证明了丁冲之死、事出蹊跷。
    再看丁冲的两个儿子。
    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
    丁冲死后,膝下有2子丁仪、丁廙。简称丁丁…啊呸!2丁。
    2丁少年失怙,过得很不顺心。
    原因是丁夫人昔日与卞氏不睦。
    丁夫人做正室时,卞氏不过1歌女出身的小妾。
    按《大宅门》剧情,这完全是黄春儿与杨9红,且丁夫人还是个脾气暴躁、言语刻毒版黄春。卞氏母子颇受欺侮。
    初,丁夫人既为嫡,加有子修,丁视(卞)后母子不足。--《魏略》
    注:子修即曹昂。
    卞氏长子曹丕,以年长缘故,对此忌恨最为强烈。
    曹丕登基后,曾下诏诛杀在自己年幼时、轻视自己的叔父曹洪。
    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魏书9》
    曹洪是开国元勋、先帝救命恩人,下场尚且如此。丁氏歧视卞氏母子,仇怨相及、连累着侄子丁仪、丁廙被曹丕敌视,也顺理成章。
    丁仪成年后,曹操曾想招丁仪做驸马,将长女清河公主下嫁。两家再次联姻。
    (魏武)闻(丁)仪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妻之。--《魏略》
    此女便是长公主“清河公主”。
    清河公主是丁夫人1手带大。生母是刘氏,丁夫人的侍女。
    将长女嫁给老乡儿子,也完全符合曹氏、夏侯氏、丁氏3家相互通婚的传统。
    曹丕听闻,念及旧怨,挟私报复,从中作梗。
    曹丕找到父亲,摆出1副真诚脸,说丁仪“眼神儿不好”(单目失明),而姐姐是个“颜值党”,担心姐姐嫁过去受委屈。力主将清河公主嫁给夏侯懋。
    5官将曰:“女人观貌,而正礼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子(夏侯)楙。”--《魏略》
    5官将即5官中郎将曹丕,正礼即丁仪,伏波即夏侯惇。
    丁仪与驸马之位,失之交臂,大受打击。
    此后,2丁对曹丕更加忌惮怨恨。遂拜入曹植门下,各种乱咬、各种打黑枪,完全成了王莽的孔光、曹操的郗虑。
    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魏书2十2》
    崔琰、徐奕,1时清贤,皆以忠信显于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傅子》
    按说曹植也是卞氏之子。2丁理当远离。为何改投曹植门下?
    原因有2:
    1者、曹植年幼。对丁氏离异(197)前的事情印象不深。
    曹昂死时,曹丕十岁,曹植仅5岁。
    曹丕那时已经记事儿了。《典论自叙》中还记载了自己在宛城骑马逃生的惊险回忆。
    以此度之,曹丕对丁夫人的刻薄,必然印象更深。
    建安初,上(即魏武)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
    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
    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典论自叙》
    2者,曹植轻佻放纵,不施威仪,无人君之相,换句话说,1身市井游侠气!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魏书十9》
    这是为尊者讳之言,要结合语境理解…云某不赘言,总之,这绝非是在夸陈思王曹植。大意便是云某所说之意。
    虽然同为卞氏之子,相比阴刻寡恩、睚眦必报的曹丕,曹植的性格无疑是好太多了。
    云某在说1句,丁冲字幼阳,丁原字建阳,由3互法可知,并州刺史丁原绝非并州人,那么,他有没有可能是豫州沛国谯县人?与丁冲有何关联?
    丁原籍贯,云某无能,未查出来。
    今日朋友盛情难却,云某多喝了那么23两,万幸情绪并未激动。
    本章先说到这里,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