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美味小厨娘:田园种夫记 > 第五百零二章宋锦元没来
    在去老宅之前,赵氏先带着豆花和豆苗去给冷氏上坟。

    每年过年之前,赵氏都会过来给冷氏上坟。平日里若是得了空闲,偶尔也会过来清一清坟头的草,再添一些新土。

    她上回来还是中秋节之前,经过了三个月,荒草又长了不少。

    赵氏带着两个孩子清理了干枯的荒草,又垄了两捧新土,随后便摆上了祭品,烧了纸。

    做完这些,娘仨便回了村子里,径直去了老宅那边。

    老宅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子,如今看上去,越发破败了。

    不仅仅是这老宅,就连整个刘家庄,和十年前相比,也相差无几。村里的人,吃糠咽菜的还在吃糠咽菜,蹲在巷子头上晒太阳说闲话的,也还在晒太阳说闲话。

    赵氏带着豆苗和豆花向着老宅走去,碰见熟识的人,便热络地与他们打招呼。

    村人见了跟在她身后的两个姑娘,无不惊讶,又赶忙夸赞:“呦,这俩姑娘,出落的这么好,我都不认得了。说人家了没有?”

    赵氏呵呵一笑:“还没呢。”

    再问为何还没定亲,赵氏便只敷衍两句,随即带着姐妹两个走了。

    豆苗跟在她身旁,平生第一回感觉到,因为自己的任性,让娘为难了。可是婚姻一事,她又实在不愿意勉强自己。

    心中苦闷,豆苗皱起眉头,叹了口气。

    娘三个来到老宅,刘老爹和李氏住在里面,两人仍然一整天都说不上几句话。

    他们料到了今天大房两口子会过来,却没料到这一家子竟然全都来了。

    李氏仍然是那副冷冷淡淡不大待见人的样子,见了这娘三个也不多言。刘老爹更不会多说什么,只招呼了两句,便让李氏去做饭。

    因着当年豆子的事,刘老爹心里总觉得对不住大房一家,这些年来也总是想多弥补一二。

    于是,他便与李氏说道:“把南屋檐下挂着肉,拿下来炒炒吧。”

    李氏却耷拉着一张脸,回道:“现在炒了,过年吃啥?”

    这块肉还是李氏的娘家侄子前儿来的时候带来了,一直都挂在屋檐下,就是等着的过年的时候吃。

    赵氏见状,面上冷笑一下,随即说道:“不用了,我们自己带来了。”

    她说着这话,便放下了蔑编的箢子,从里面拿出来一刀猪肉,两只鸡,以及两条鱼。

    李氏见了这些东西,赶忙走了过去,全都提溜了。

    李氏进了灶房,要开始做饭,赵氏却走了过去,与她说道:“他奶奶,你歇着吧,我来做。”

    有人来帮她做活儿,李氏自然是愿意的,当即也不说什么,放下石刀便出去了。

    豆花和豆苗也没啥事儿,索性也进了灶房,帮着赵氏一起。

    赵氏之所以让李氏去歇着,才不是因为她害怕她劳累了,而是因为她实在是不想看见她那副阴阳怪气的样子。当年她想坐地起价,不再满足于每个月五百个钱,却并没有得逞,反而还被摆了一道。为着这事儿,她的气性到现在都还没过去。

    况且,李氏毕竟年纪大了,一双眼睛也看不大清楚了,谁知道做的饭菜干净不干净?因此,赵氏便寻思,还不如自己利利索索地做完了,早点吃完了也好早点回去。回去以后,还得准备晚上的年夜饭。

    赵氏带着豆花豆苗才进了灶房不久,刘万田和良子拴子上完坟也回来了。

    良子进门就喊爷奶,拴子却不大愿意开口。他还不记事的时候阖家就已经搬进了城里,对刘家庄这边的人和事,实在没多大的感触。直到刘万田责怪了他两句,他这才不情不愿地喊了人。

    孙子在身边,刘老爹总归是高兴的,又抓了一把钱,给良子和拴子分了,算作是给他们的压岁钱。

    李氏瞧见了,又耷拉着一张脸,却也没再说什么。

    刘老爹问良子读书读的咋样,良子细细地与他说了,还说先生经常夸他功课好,再有个两三年就能去考秀才。

    听他这些话,刘老爹心中自然欢喜,又细细地叮嘱了他一番,让他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光耀门楣。

    良子郑重地点头应下了,他也想将来考中功名,做大官,让爹娘高兴,也成为姐姐们的依靠。

    赵氏做好了饭,一家人吃完了,稍微坐了会儿,又给刘老爹留下了二两银子,这便走了。

    刘老爹看着他们的马车渐行渐远,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当年,他跪下来求大房两口子不要再追究老二媳妇,此举,也是寒了老大一家的心。从那以后,老大家的几个孩子,对他也都不大亲近了。

    可是那会儿他也没别的办法,老的还在,小的却分了家,这已经足够丢人了,哪里还能再看着两个儿子闹的你死我活?事儿要是闹大了,丢的还不是他这一门的脸面?所以,他当时便是豁出了那张老脸,也得把那事儿给压下来。

    实则赵氏能理解他当时的做法,只不过这些年来,心里迈不过去那道坎儿罢了。尤其再一想到豆子当年所遭遇的屈辱,她心里更是难以释怀。

    至于豆花和豆苗姐弟几个,因着不常回去,也不常见到刘老爹和李氏,对他们自然没有太深的感情。

    一家人回到家,已经是半下午的时候了。才进了家门,赵氏便进了灶房开始准备年夜饭,豆花和豆苗又过去帮忙。

    没一会儿,春子带着福宝儿也来了。

    “远山呢?”赵氏瞅瞅,没瞧见谢远山,便向春子问了一句。

    “他回去上坟了,还没回来呢。”春子回答。

    谢远山虽则父母早已不在了,但逢年过节的,也得回去上坟。

    福宝儿跟着拴子一起玩儿,春子也进了灶房,帮着做年夜饭。

    照常是两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直到下半夜,谢远山和春子这才带着福宝儿回去。

    次日一大早,赵氏就将豆花叫了起来,且又在她的床头放了一件衣裳:“今儿穿这个。”

    豆花心里觉的诧异,娘从来都没管过她的穿戴,今儿咋就给她指定了衣裳?

    她转头一看,见是一件洋红色的袄裙,白色的衣领上绣着缠枝梅花,袄上和裙上都有精致的刺绣。

    豆花猜疑,难不成是因为今儿过年,娘特意要让她穿的喜庆些?

    但转而一想,她顿时恍然大悟。

    如今已经过了年了,她十五岁了。就在今天,娘就要给她及笄了。

    本就是迟早都会来的事儿,豆花心里也没多少异样,拿了簇新的衣裳,穿在了身上。

    吃过饺子没一会儿,春子带着福宝儿又来了。再过了会儿,米氏也来了。

    “你今年来的晚了。”赵氏笑向米氏说道。

    往年大年初一,她来她家的时候,哪次不是一大清早?这会儿,太阳都升的老高了。

    米氏一笑:“今年没人一直催促,我自然也就不用那么着急了。”

    听她说这话,赵氏往她身后望了望,果然见除了她以外再也没别人了。

    “锦元呢?”赵氏问道。

    以往哪年过年,锦元不是着急来的?

    “他啊,还在用功呢。”米氏回道。

    “果然是长大了,知道进取了”,赵氏勾唇一笑,却又接着道,“这大过年的,歇上一天也无妨,让他过来吧。”

    米氏再次摇头:“不了,等会儿他爹还得带他出去见人。”

    听她如此说,赵氏这才作罢。

    想想宋锦元今年十七岁了,也是个大人了,哪能再让他整日跟着母亲,混迹在妇人堆里?也是该多见一见外客,多与他们交际交际了。

    米氏和春子都知道今儿豆花要及笄,也都是带着礼物来的。

    观礼的人都来了,赵氏便把豆花叫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