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美味小厨娘:田园种夫记 > 第二百六十七章这家值得嫁
    早饭做好了,刘万方像个饿死鬼一样,拼命地扒饭,一个人就喝了半锅糊糊。

    吃完了饭,刘万田套了车,回老家去了。好几天没回去了,该回去照应照应了。

    刘万田今天不去铺子里,刘万方只得自己一个人去了。

    早上的货都要以最快的速度装好送出去,千万不能耽搁了。豆苗不敢让刘万方一个人装,万一他慢吞吞的,干一会儿歇两会儿,这还得了?于是,她便让于三和刘万方一起装货装车。

    早上吃饱饭,这会儿刘万方也觉的有力气了,再一想到装一车货能挣二十文, 他顿时把一辆车拉到了自己面前,意思是不让于三碰。

    于三也不管他,只忙活着自己的活儿,不消一会儿,就装完了一车。他往刘万方那边瞅了一眼,见他连半车都还没装满。

    “我说二叔,你这样可不行啊,太慢了!”于三不禁劝了他一句。

    要是送货送去的晚了,造成了损失,这些损失,可全都是要他们自己赔的。

    刘万方却不以为意:“那么着急干啥?急着投胎?慢慢来,轻轻松松地干。”

    却不料,他这话才说完,就听见豆苗喊了于三一声,说道:“你帮他装满吧。”

    豆苗满脸的焦急和不耐烦。

    这都啥时候了?还磨磨蹭蹭的?

    于三答应了一声,搬起箱子,放在了车上,三两下就把一辆车装满了。

    这批货被拉走了,豆苗便让于三去给李管事送货去了。

    下午,豆苗又安排刘万方给杏花楼送了一趟货,这回送的货有两箱,那也就是说,他能得三十文钱。

    一天三十文钱的收入对于刘万方来说,已经让他十分满足了,刘万方顿时觉的心里美滋滋的。一天三十文,一个月就是接近一两银子,不少了。他才一回去,就向豆苗要今天的工钱。

    豆苗翻开了账本子,拿起笔画了两下,说道:“你的工钱今天发不着?”

    “为啥?”刘万方诧异,一双眉毛顿时竖了起来。

    “我刚刚定了个规定,往后但凡是在这里吃午饭的,要交饭钱,一顿四十文。”豆苗解释道,“但是只要每天干够了四个时辰,就不用交这四十文了。二叔你今天上工的时间是一个时辰零一刻钟,还不到四个时辰,这钱得交。你今天挣的工钱是三十八文,还差两文,明天记得给我。”

    还没听她说完这话,刘万方便火了:“啥饭还得交四十文钱?”

    豆苗也不看他,眼睛仍然看着账本:“我们这边吃的啥饭,二叔你不是很清楚吗?就我们这里的钱,别说值四十文了,五十文也是值的。”

    刘万方说不出话来了,这边的饭食,的确是好的不能再好。

    但之前不要钱的,突然说要钱了,这是啥道理?

    “要是不收饭钱的话,我们实在是亏大了。”豆苗又说道。

    这个法子,也是豆花想出来的,专门针对刘万方。

    其他人每天在铺子里干活的时候,从来都没有不超过四个时辰的时候,所以这四十文钱,他们肯定不用交。但刘万方可就不同了,他一天到晚,能干几个时辰的活儿?

    一顿饭四十文钱,他若是不干活,就连饭都没得吃。到时候饿着了,看他干不干。

    刘万方却气急败坏,忙了这一天,累了这一天,一文钱没挣着不说,还得倒找她两文,这是啥道理?这种活儿,干着还有啥意思?

    “反正规矩就是这么定的,二叔要是觉的接受不了的话,那就回家享福去吧。”豆苗又说道。

    刘万方心里虽然火冒万丈,但这火气,也只能往自个儿肚子里咽。

    回家只有吃糠咽菜的份儿,还要整天听沈氏那婆娘的絮叨。还不如在这里,每天干上点活儿,就能有香喷喷的白米饭吃。

    所以,刘万方气呼呼地出去了,却并没有说不在这里干下去了。

    刘万方出了铺子,就回到了豆花家里。

    此时刘万田还没回来,赵氏却在家。

    除了赵氏和孩子们,家里还有一个人,是来给豆子说亲的媒婆。

    这个媒婆还是当初赵氏住在春子家里照顾春子的时候结识的,听说赵氏家里有个及了笄还没定人家的姑娘,就十足热情地要给豆子找户好人家。起初赵氏也没把这事儿放在心里,不料这婆子竟然上心了,还真的给找了起来。这不,就来和赵氏商量了。

    这婆子也姓刘,赵氏喊她一声刘大姐,问道:“是个啥样的人家?”

    刘媒婆笑着说道:“是个很好的人家,比起你们家,情况差不多,门当户对的,别提多合适了。”

    赵氏虽说听从了豆花的劝说,想要把豆子在家里多留几年,但她的亲事,始终是她心头的一件大事。此时听说的给找了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心思顿时就活络了起来。

    当初周婆子给说的大杨庄的刘家,实在是门不当户不对,亲事能不能成不知道,要是成了,她又害怕豆子嫁过去以后会受欺负。

    还不如找个门当户对的,情况差不多,这样也不至于偏了倚了,谁欺负了谁。

    “那户人家也是在城里做买卖的,开了家布莊,生意也还凑合,能吃得饱穿得暖,家里也有点盈余。”

    刘媒婆说道。

    闻言,赵氏点了点头,听起来,是个小富即安的人家。

    她觉的,这样的人家就挺好的,安安稳稳的,富富足足的,只要夫妻两个和和睦睦的,小日子一定能过滋滋润润的。

    她不求闺女嫁进豪门富户,只希望她们个个都能幸福平安。

    “那孩子呢?”赵氏又接着问道。

    “那孩子今年十八了,比你家姑娘大三岁,是家中的老大,如今也在铺子里忙活。”刘媒婆回道。

    一听这话,赵氏微微蹙眉:“敢情还有别的兄弟?”

    那户人家也就是小门小户的,即便家里有些盈余,想必也不多。如果只有一个儿子的话,那不用说,以后所有的家产都是他的。倘若还有别的儿子,只怕就紧巴了,不够分了。

    闻言,刘媒婆立即笑着摇头:“没有,下面还有两个小的,但都是丫头。”

    再听她这么说,赵氏便放心了。

    丫头的话,长大了陪送点东西让她出了门子就行了,用不着分家产。

    顿时,赵氏的脸上又浮现出了笑容。

    “那这孩子,脾气性情咋样?”赵氏又问。

    看一个人咋样,不能光看外表,最重要的还是脾气性情。要是找个脾气不好的男人,动不动吆五喝六的,那这一辈子,可有的气受了。

    说到这个,刘媒婆便拍着胸脯打包票:“这个你只管放心好了,咱娘儿们关系好,我还能害你家姑娘不成?”

    说完这话,刘媒婆稍微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不瞒你说,我家和他家就住在一道巷子里,也是他娘托着我给那孩子说亲,我觉的你家姑娘挺合适的,这才给说的。那孩子也算是我看着长大的,孝顺有礼,勤劳能干,是个极好的。要说唯一不大好的,就是脸面黑了一点。”

    赵氏哈哈笑了起来:“这个没事儿,我家豆子也不白。”

    乡野人家的孩子,少有皮肤白的。豆子也是个懂事的,打小就帮着干活,就把脸面给晒黑了。豆苗也是如此,不过她后来坚持用白芷细粉敷面,到如今又白又嫩的,像是换了一张皮一样。可是豆子就没坚持下去,并没多大的改观。

    如今年纪大了,也快要出嫁了,她便又把白芷细粉用了起来,也算是有点效果了,比先前白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