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卡雄风 > 第350章成本优化
    林超涵当然不是那种认输的性格,在他看来,只要别人做得出来,自己就一定能做出来,迟早的事情而已,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嘛。

    所以,他就很投入地去了解山鹰目前推到市场上的各个车型的优劣点,山鹰向市场投放的车型,明显是参考了西汽的设计,颇有针对性,同样也有集装箱车头,有载重货车,型号不同功能不同,更让他大开眼界的是,对方居然也学习小轿车,也搞什么高低配,不同的配置就有不同的功能,非常照顾客户的感受。不同搭配,当然价格也不同,但是总体来看都比西汽要低,就是最高配也略低于西汽同款价格,这显然是瞄准了西汽作出的定价。

    在这一点上,西汽的款型虽然非常多,但是却没有这种丰富不同的搭配,公司领导的用车都不是很讲究,现在公司领导还没有那么多余钱拿出来自己享受,在此对小轿车市场研究就不深刻,因此基本忽略了这种设计。

    山鹰集团的很多技术性能确实有其优点,很多零部件的设计也很精美,最关键从外表来看,确实比西汽的那些重卡要美观很多。这让林超涵自叹弗如,但这也激发了他的斗志,日本人能做出来,中国人一定不能太差。

    像了解的细节很多,林超涵都一一记录了下来,但是林超涵也发现,山鹰集团的工矿山自卸车型上似乎着力不多,他发现那些老客户基本没有人愿意使用日本车,原因无它,载重太小耳,而载重够的,日本人似乎根本不愿意拿出来,就算拿出来估计卖的也是天价。所以这一块,西汽重卡仍然占据有绝对优势,哪怕是日本人拿出来的要便宜也没有用,没有几个老板会傻到用一个华而不实的日本车。

    这样看来,林超涵的信心还是恢复了很多,压力相对也减少了很多如果山鹰跟西汽真的全面开怼,那固然西汽仍然大有可为,但同时也大为麻烦,绝对不是能够轻松应付得了的。

    通过对目前市场上山鹰投放款型的研究,林超涵吸收了非常多的经验,这些对于他今后参与设计也将起到很多启发作用和参考借鉴意义,但是这不是与山鹰竞争的根本,林超涵心里非常清楚,与山鹰之前的竞争最主要就集中在价格上,而价格最核心的则是成本,西汽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这是目前西汽的致命缺陷,对手就是看到西汽这一点,才不惜一切打价格战。

    西汽不得不跟人打这一场价格战,不打就彻底输了,打还有一线生机,但绝对不能盲目地就把价格直接降下去,那无异于自杀,任何一个明智的人都不屑于为之。理智的情况就是西汽把成本压下去,那样才有降价的空间。

    但降成本,何其之难,林超涵完全明白,要是能降低下成本,西汽早年就不至于步履维艰了,长期做军车,好处很多,但最大的弊端就是浪费,军方追求性能最大化,对成本考虑相对来说较少,大手大脚用习惯了原材料,固定的工序流程,不同素质的工人,造成了本成的不可控,就算在改革后大幅降低了浪费,提高了各道工序的成品率,成本仍然有很大的降低空间。

    降成本是个综合性极强的体系工程,其实最开始建厂的时候,基本上国家是不讲成本的,一方面是着急赶紧造车出来,另外一方面也是无奈,物资匮乏,有的用就不错了,所以建厂将近30年了基本上没有成本核算,直到国外技术带来了成本核算这个工具。当年一辆车多少钱基本上是机械部说了算的,人家有核算专家,按照国家经济运行情况来制定价格,那会还有价格委呢,但是国外进来之后零件的生产不是一家完成的,大量的外购件,导致成本核算失控,最开始一辆sx1160要卖到35万,那个时候还是全进口散件组装的,后面开始国产化了成本完全降不下来,这下都急了,伴随着国外技术引进,请教人家,才搞明白现代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

    成本的构成,基本上可以这么表示:(原材料价格*重量)*(仓储系数+物流系数)+加工工时成本,其中原材料成本和人工加工工时成本是最大的两块,占到成本的90%,除此之外,企业的运行成本(包括工资、车辆开支、能源等等)、售后服务成本也都是要加进去的,不但如此,国企还有大量的职工福利,比如子校运行费用、水泵站运行成本、每年发放福利成本等等,都是要附加到产品成本上的。看起来这种计算方式是挺科学的,但是实际上当时的成本核算方式也很粗放,因为没有数据支撑,所以计算公式当中很多常量都是经验值,比如仓储成本系数、物流成本系数这些,按理说轻重货的系数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那个时候参数只有两档:单包件和散包件……。

    除此之外,改制后所有的工人工资都是计件制,但是每件每个工序多少钱基本上是拍脑袋,甚至出现过简单工序工时单价和复杂工序工时单价一样这种低级错误。除了这些体系上的故有问题,厂里很大一块损耗就是料废,前面说过,车身冲压出来的钣金件直接在地上拖行导致报废,这种事在厂里当时都不算事,整卷钢板被误报废拖走扔了的事都出过。

    这些事全公司上下都知道,改革哪有一番风顺的,生产上的各种事情从来都不意外,虽然说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有时候发生的情况总叫人哭笑不得,但上述的事情还算是意外,更可气的,还有极少数老鼠居然干出中饱私囊偷出去卖这种事,林超涵去东北试车的时候,厂内就发生过一起相关的事件,那是被揪出来的,也还有没有被揪出来的,有些账稀里糊涂的,这些最后都要算在料废成本里,基本上占了加工成本的20%(实际上真正干废的废品率只有不到5%)。

    在这种情况下,要降低成本就必须要有更强烈的决心、更决绝的手段和更智慧的设计,林超涵相信如果自己能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父亲不会不同意,公司高层也不会不同意,这几年他对生产环节的了解也算是比较深入的,有些能够立竿见影改革见效的事,他和别人都提出来过,为了不影响生产秩序的正常进行,他还没有想过要从全盘系统地考虑如何进行改革,现在要结合自己调研到的对手情况,提出优化改进生产流程 的建议,他必须得好好想想了。

    当然了,对手的情况有些他是非常怀疑,这些进口车的价格居然卖得比国产车还便宜,固然可以说是对方成本控制得力、加工精密、零部件采购科学等等,但无论如何,这些车如果加上进口关税进来也不会比国产的要便宜,难道他们拿到什么尚方宝剑,免了这进口关税?或者有什么其它的手段和措施?或者说是走私进来的?但是肯定不是,他们进口手续齐全,什么一致性证书、发票之类的都看上去是完全合法的。

    这就让林超涵之前怀疑他们走私进来的想法被打消了,又是怎么回事呢?以他现在的社会关系和力量,还查不到海关那边,海外的情况也只能打听打听,他现在没有其它办法了,只能从价格上面下功夫。

    而在他考虑如何给公司提出建议的时候,公司也发生了一件事情,搞得高层大为光火,而这件事情,也是与成本息息相关的。

    西汽现在由于生产民用车,产量上去了,分厂能够加工的零件都供应不上,有些自己生产不了必须外购的零件更是只能全部由外部采购,这些都是外协件,由于各个层级都太忙,而采购部门的杨勇祥几个人力量不足,光是搞清楚那些纷乱的零件规格,就够他们头疼了,让他们管理采购件质量就别想了,因此外协件成本当时基本上也是失控的。

    比如说轮边减速器壳壳体,当时包给一家外部厂商强骅公司去干,最初采购的时候,只是规定了材质、给了图纸,要求50块钱搞定,至于华骅到底成本多少,谁心里都没谱,根本没有供应商管理的概念,谁能干谁上,不行了再说这种想法,基本上就是采购部这边通 行的理念。

    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私底下胡搞瞎搞,甚至把订单卖给作坊,这种作坊可不是像凌霄强那样正儿八经打算创业的作坊,是真正意义上的手工作坊,半吊子主导,不负责任,一心向前看,能糊弄则糊弄那各路。

    这些人向强骅提供自己做的部件,然后强骅也懒得管质量如,直接打自己的合格章再卖给西汽赚差价。这种恶心人的事情竟然发生了,要不是强骅提供的壳体成批的都尺寸出现问题,根本装不上去,要全批次重新加工,一加工还发现材质根本不合格,大片大片地直接崩了,导致生产车间拿到货后怨气冲天,直接找采购部门的人扯皮,这事还没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