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卡雄风 > 第154章真是要了老命
    葛乃尔在驾驶室里没有下来,他正在驾驶里检查着风档框,一边检查,一边“唉呀”地叫个不停,众人吓了一跳,老头受伤了?

    这可是国宝啊,受伤了大伙儿真担待不起。

    不过听到老头下面的话大伙儿就放下心来了,“唉呀,唉呀,你们这是咋整的啊?跑这么多次车,车框玻璃都能掉下来?我说我上次看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不太合适呢,也没有想到能掉下来啊。”葛乃尔的话中气十足,完全没有什么受伤的迹象,大家顿时就松了口气。

    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葛乃尔上次看驾驶室时确实隐约提过觉得挡风玻璃有点问题的。没想到还真是有问题。

    关于这个驾驶室的档风玻璃,大家伙都太清楚来龙去脉了,连林超涵都从头至尾目睹各种更改,最早设计的时候就按照军方的要求进行了设计更改,后面更是进行了多番整改。

    关于风挡玻璃,以前老款车型风挡玻璃都是两片式平板玻璃,这个平板玻璃好处多多,例如破损之后不用整体更换,换一块即可,而且雨刮器贴合紧密,刮净效果很好,另外没有了中框,司机视野改善很多,而部队最看重的一点就是平板玻璃的反光效应,只在特定角度下才会有反光,而在军事行动中车队或者单车的风挡反光会引起暴露,所以部队对这方面要求很严,而且在3180之前,几乎所有的重型军车都是两片式平板玻璃风挡,部队方面已经成了习惯。

    而萨森原版军车虽然不是两片平板风挡,但是风挡的弧度明显比民车小很多,而且同期德国也好,美国也好,当时设计的军车不是单片平板玻璃就是双片平板玻璃(当然国外的思路跟咱不一样,人家的伪装技术先进,根本不担心反光暴露,人家看中的是平板玻璃的低成本),所以部队还是倾向于继续保持这一“传统”的。

    在顾客就是上帝的情况下,军方说什么就是什么了,西汽方面对此也没有什么异议,毕竟这个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于是无非就是更改设计,修改一些工艺什么的,以前的材料也可以通用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种情况下,西汽方面就对挡风玻璃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原车设计是整块的弧面玻璃,只有 6*6特殊型号才有两块式平板玻璃设计,林超涵记得在设计当初大家还曾经大胆设想和考虑过,索性也换成整块的平板玻璃风挡,这是一个很大胆的设计想法,如果真实可行,那还真是一次非常大的飞跃,司机的视野因此更加开阔不受遮挡。但是经过仔细测量后,发现这么改意味着要对驾驶室前围做重新设计,仔细研究风挡结构之后发现,原版的德国人是用了转接框,即在原来的民用驾驶室前围风挡位置里面又加装了一条转接框,把风挡下沿的弧度减小,上弧度不变(萨森驾驶室风挡上边弧度本来就不大),所以整体风挡弧度就降下来了,近乎平板,这是在现成驾驶室上改造最方便快捷的方法。但是由于转接框点焊在风挡框里面的,而焊点被前围包边封在里面,因此完全不知道焊点的数量和位置分布,想要知道就要拆毁前围,这显然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只能自己设计。而且萨森前风挡有个特点,中间部分的风挡弧度并不算大,但是两边靠近a柱的部分弧度大,所以转换框做的不合适就会造成很多问题,比如a柱过粗、内部干涉等等,所以在重新设计转换框的时候费了不少周折,最后勉强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装了两片式平板玻璃转换框(其实位置很难受,而且a柱还是加宽了,影响视线),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焊接的点数和位置只能靠经验来摸索。

    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了,以西汽当时的分析能力来说,已经是严重的挑战,需要进行大量的测算和实践探索,但问题,西汽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这样的工作,在这个上面如果浪费掉大量的时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没有办法, 最后这块风挡的设计进行了妥协,首先另辟蹊径通过在弧面玻璃驾驶室风挡安装位置增加转换框架的方式实现,其次和以前老款车型一样,用橡胶封条将玻璃封装在风挡框里,这做装配验证的时候没有发现问题,当时也向部队方面进行了请示,军代表看过后表示可以接受,毕竟也都看习惯了,也没有什么提出什么异议。

    这种设计在之前一直也没有出现问题,上次暴力测试也没有发现问题。但是估计是已经开始松动了,直到这次葛乃尔一次巨震,终于将风挡玻璃给摔了出去。

    大家围着摔在地上的玻璃,查看了一下转接框,这次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大家明白,只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根本原因对萨森原版的驾驶室的设计和工艺结构没有完全吃透的缘故,想想,光是驾驶室,就前后折腾了多少回?上次首先是悬挂系统出差错,后来又是自重重了,再加上这次挡风玻璃又飞了,这说明这个驾驶室大家还是没有完全研究明白啊。

    “咱们这土法上马的还是不行啊!”有人伸手捡起一块玻璃,一边端详一边说。

    “这个转接框,咱们还是欠缺考虑了!你看看,这个焊点,都崩掉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设计方法可能根本不可行!咱们这些焊点都是靠蒙的,根本就没有经过精确计算和反复试验。”有人赞同,这个还真不是为了赶进度的缘故,确实是没有经验,只能反复尝试,觉得牢固了就算,其实根本没达到要求。

    “这个还是咱们的转换框强度不足,你看看,都变形了!”有人爬上驾驶室反复检查后说,“还有,这个安装的锚点数量太少了,一般情况下还没事,但是连续剧烈的震动,就会导致框架变形玻璃脱框!”他经过反复研究过断定。

    夏万成和林超涵也先后爬上去进行查看,同意了这个说法,剧烈的震动让框架已经歪斜了,玻璃当然没办法安稳地呆着。

    这种情况无论是西汽方面还是部队方面都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幸亏还是咱们先测试一下发现的早!”夏万成抹了一把冷汗,每一次故事都让人有点窒息,一分析起来都不是什么特大的毛病,但是结果总是让人无语,真要拿到部队去测试,简直就是各种丢人现眼。

    “看来想投机取巧是完全不可行的了!”有人郁闷地叹道,“什么东西都不是取巧可以应对的,就得硬碰硬,糊弄看来是不行的,看来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再重新进行设计了。重新设计驾驶室a面的玻璃框架!”

    这话引起一些人的附和。

    “对,不重新研究设计恐怕是不行了!”

    “咱们先开回厂吧,大家开会讨论一下解决方案,要重新设计,恐怕不是我们几个人可以决定的了!”

    也有人反对,“简直是开玩笑,这个重新设计,怎么可能?你当这是什么大白菜随便买吗?这个要重新计算,重新进行测试,甚至有可能还要更换材料,别说明时间了,就是这个研究成本咱们能不能吃得消啊!”

    林超涵是赞成这种说法的,这个重装设计根本就来不及,时间成本、金钱成本,都是无法承受的。

    夏万成道,“咱们现在赶回厂也没有什么意义,估计谢副总师那一组这个问题还不一定暴露出来,两辆样车的焊点还不太一样,虽然都是靠蒙的。我们不如先自己小组讨论一下可靠的解决方案吧!在重装设计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可以解决呢?”

    说着他下意识地看了看林超涵,这小子每次都能出一些点子,挺管用,听听他的意见没错。

    林超涵一直没有说话,听到夏万成看向他,只得表态,“夏工说得对,现在赶回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如想想解决方案。”

    葛乃尔在旁边听了半天,打了个哈欠,道,“那你们先讨论吧,老头子我先到一边去抽根烟,这种事,我不擅长的,我只擅长把你们想了半天的方案给破坏掉,不擅长给你们一个建设性的方案,真是早知如今,何必当初改来改去呢,真是的……”

    最后两句话他压低了声音,大伙儿没有听清楚,但是他说话时正好路过林超涵的身边,林超涵却听得清清楚楚。

    林超涵听后心里忽然一动,这句话还是颇值得玩味啊。这个葛老头,真是不简单。

    “这样吧,我们先去营地里讨论吧,在这里晒着也不是个事。”有人提议,总不能就坐在这一大片石头上讨论吧,众人赶来得比较急,连手上的笔记本都没有带过来。

    于是众人就抬着玻璃回到了营地。所谓的营地,其实不过是简陋的一个小凉篷,下面放着几把椅子,是他们观察样车的临时摊点而已。

    葛老头抽了一根烟后,也开着没有了挡风玻璃的样车慢悠悠地过来了。下车就抱怨,“唉呀,这冷风迎面吹的我老头子,真是要了老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