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卡雄风 > 第77章给我们一辆车
    潘振民说,“现在这情况多好啊,有困难,让他林焕海的儿子去解决,至于那个叶文源,没根没底,根本不用管,林超涵要是把这个搞砸了,自然会影响他林焕海的威信,到时候他要想动我们就没那么容易,再说了,就算是这事搞好了,对你来说,有什么影响吗?三产销售好了,你管理有功,以后路子打开了,你都是受益者,顶多现在受点气,算得了什么?”

    在潘振民这循循善诱之下,曹海鉴终于气顺了一些,“老潘,那这事要是过了,咱们也没给林焕海添成什么堵啊?”

    潘振民笑了起来,“能添就添,不能添堵,咱们就找下次机会,总有机会让他难受的,只要他干砸了事,我们有的是机会。”

    一番话说得曹海鉴心服口服。

    且不说潘振民和曹海鉴两人在背后的算计,只说林超涵和叶文源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后,又被林焕海和王兴发、陆刚留在办公室谈了一下话,其实他们谈话的对象不是林超涵,这小子一向超级能折腾,既然出了主意,必然最后要坑到自己,所以也没什么思想工作好做的,那个叶文源,也就是进厂之初几个领导关注一下,聊了几句天,一直下放在各处实习,没怎么好好聊过,突然被赋予这样的使命,是得好好先做点思想工作。

    但无非也就是勉励几句,让他不要有心理负担,放手去干,厂里给支持。

    叶文源是纯粹被赶鸭子上架,他还没怎么表达意见,就被绑上了林超涵的战车,现在骑虎难下,难道跟厂领导说自己能力有限担当不了这样的重任,白白丧失掉一次机会?

    叶文源内心各种挣扎,最后还是服从了组织安排,同意和林超涵组队去完成任务。

    看到叶文源表态,林焕海略松了一口气,转向头看向林超涵,正要训斥几句。

    林超涵抢先开口了,“要我们去可以,给我们一辆车!”

    这小子,什么都还没说他呢,就敢先提要求提条件?林焕海哭笑不得。

    倒是陆刚好奇地问,“你们要车干什么?要什么车?”

    林超涵说,“就是咱们运输队的车,随便调一辆给我,装满各种货物,配个司机,然后我和叶文源坐在驾驶室,就这一路边调查边贩卖。两不耽误,在实践中学习真知。不知可好!”

    林焕海怀疑地说,“你不是想一路调查一路吃吧?等你调查结束,你这一车货也该吃完了。”

    林超涵义正辞严地说,“我怎么可能监守自盗呢,我只会偶尔试吃一下。”

    林焕海回头对王兴发说,“通知曹副厂长,给他调一辆车,全装东北大米,我就不信了,他能把大米在路上给煮饭吃了!”

    事实上,林焕海真是低估林超涵了,回到家后,他就找了一个烧煤的炉子,加上几块蜂窝煤,并带了煮饭的锅碗瓢盆等工具,于凤娟奇怪地问儿子,“小超啊,你要这些干嘛去呢?”

    林超涵说,“妈,您难道就看不出来,我是准备煮饭去吗?”

    于凤娟说,“你不在家里煮饭,去哪里煮呢?”

    林超涵说,“一路走,一路煮。”

    带着这一套家伙什,林超涵和叶文源当天就上路开始市调。

    路上,在驾驶室里,开着车窗透着风,叶文源对林超涵带着锅碗瓢盆上路也是十分惊奇,问“这是干嘛呢?真准备一路煮饭啊?”

    林超涵笑着说,“当然要煮,不煮的话,别人哪里知道我们的大米好呢?”

    说真的,西汽数年前常常搞试车,去东北苦寒地区,发现那里有些地方的大米真是十分优质,因为东北的水土极其适合种大米,只要不是重工业污染地带,很多黑土地非常适合种稻谷,特别是黑龙江、吉林两省的黑土带,常言道“一两土二两油”,足见它的肥沃与珍贵。由于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这里种的大米跟南方的大米味道就是不一样,而且颗粒饱满,米白晶亮,看着就特别诱人。

    西汽的人经过对比尝试,发现本溪桓仁大米口感最佳,但是这种大米产量不高,市场基本被垄断,在市面根本不可能采购到批量的大米,退而求其次,于是西汽就每年定期从东北购进各地其它大米,200斤一袋,每次运回上万公斤,批发价低到五毛钱一斤,要知道零售价在当地也至少得八毛钱一斤了,这些米千里迢迢运回来后,几乎是平价卖给厂里的职工,就当是福利,改善生活,后来这些大米偶尔流出西汽,一些当地的粮油批发市场就上门来,求购,于是就七毛钱一斤卖给当地粮油批发商,也能小赚一笔,后来就索性每年定期从东北购进一些大米,作为三产的一项固定业务。

    但是今年入夏以来,曹海鉴发现,那些平时主动找上门来的商家一个也不见了。他就急了,打几个电话一问,才知道人家今年自己从东北也进口大米了,而且价格便宜,也就五毛钱一斤,跟西汽的进价一模一样。

    这可把曹海鉴给急坏了,而且坏消息不只一个,像是水果今年全省也大丰收,三产这边采摘的苹果西瓜之类的就卖不出去了。还有一些其它的土特产当地批发商也组织渠道进货了,运过来都后价格都比西汽要便宜,因此西汽今年特别从海南运回的椰子、新疆运回的葡萄干和哈密瓜也都无人问津了。

    没奈何,曹海鉴才把这个难题踢给了林焕海来解决。

    林超涵也经常吃东北大米,自然知道东北大米的优良之处。

    他和叶文源一路坐车,不时停下来打听,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粮油市场,在一家批发站点面前,他们走进去一看,果真这里除了普通的一些大米外,也堆了一堆东北大米,树着的大牌子写着“正宗东北五常大米,5毛钱一斤”。林超涵假装询价,抓起大米看了看又闻了闻。

    忽然,他眼前一亮,他抓了一把,递给叶文源看,叶文源看了半天也没看出究竟出来。他奇怪地问,“怎么了,这米有什么问题吗?”

    林超涵嘿嘿一笑,“不是有问题,是大有问题!”

    叶文源奇道,“有什么问题?我怎么看不出来 ?”

    林超涵悄悄地笑着说,“你对五常大米不了解,这些年我老听我妈煮饭唠叼,对东北大米算是有点了解,这个大米看着跟我们西汽进的这五常大米外形差不多,但是实际上味道差远了。”

    “这怎么能通过肉眼看得出来呢?”叶文源不解,这些大米看上去都差不多。

    林超涵道,“这些是有一些细微差别的,你仔细分辨就可以看这个米看上去也晶莹透亮,但是实际上颗粒略嫌不够饱满,还有缺少五常大米那种特有的气味,再者,缺少一种真正五常大米的光泽度。“

    林文源虚心请教 ,“你的意思这个是假的五常大米?”

    林超涵道,“我以前听过去试车的叔叔闲时吹牛聊天,说起东北大米,采购的价格是他们托当地粮食局的关系才压下来的,怎么地方上这些批发商能搞到比我们还低的价格呢?我当时就怀疑他们进口的不是优质的五常大米,有可能是假冒的或是低等次的五常大米。所以准备如果来调查首先就从这些特产的质量调查起。一看,果然有问题。”

    林文源思考了一下,“我们是不是多看几家,确认下呢?”

    林超涵点了点头,说道,“对,我们现在还不能过早下结论,说不定是这家店主单独的行为。一问便知。”

    他假装很随意地询问售货员,这些大米是从哪里来的,售货员回答说是经销商从东北引进的。林超涵和叶文源相互对视了一眼,心里有数了。

    为了证实,两人又连续跑了两家市场,看了几处批发站点。

    结果发现果然所有的站点售卖的所谓五常大米都是假冒伪劣产品。

    叶文源很生气地说,“这些人太可耻了,欺骗老百姓,卖假冒品牌的大米,东北大米的名声要被他们败坏完了。”

    林超涵冷笑着说,“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们就敢铤而走险了,黑起心也许连疫苗都有人敢作假,何况大米呢?他们还算是有良心,至少没有卖过期的大米。”

    叶文源道,“那怎么应付他们呢,直接向站点揭穿?”

    林超涵道,“不要太高估人性了,他们也许对个心知肚明呢,反正只要能赚钱这些商家是不会顾忌什么的。”

    叶文源冷静地思考了一下,的确如此,他也是学经济的,对这些自然也是门清,想明白其中道理后,叶文源才佩服地说,“我终于知道你带锅盆来做什么了!”

    林超涵微微一笑,“不错,其实没什么比事实更有说服力的,口说无凭,而且消费者没有经验,很难判别真假,那就只有用事实来雄辩地告诉他们,真正的五常大米比假冒的要优良多少。”

    说着,两人搭手,找水洗锅,淘米,架起锅灶,就在一个批发站点旁边煮起饭来,正当中午时分,四溢的香气,迅速吸引很多前来购米的群众前来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