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这个公主不简单之历劫 > 第388章 幕后黑手
    对于我们喜欢的事情,很多时候缺少一个可以开始动机,一旦有了这个动机,像是找到开门的钥匙,欣喜比辛苦在心中要多得多,累也就是为了笑。为什么总说现在的演员不及当年那些老派演技好,因为经历真的可以沉淀在心里,让一个人丰富得多,而现在的演员基本在大学就开始想办法接戏,对生活的感悟太少了。

    有天凌晨五点噩梦惊醒,醒来的时候,天微微亮,看手机,发现朋友圈有朋友在一小时前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从十二点上床,到凌晨四点还没睡着,失眠的夜,真正感受到自己像是一座孤岛。这句话突然让我颇有感触,我索性也没睡了,看着窗外灯火阑珊的样子,想起朱自清文章里提及的“瞌睡人的眼”,这一刻觉得特别贴切。

    我回头去想朋友的那句话,望着天花板发了会儿呆,其实度过学生时期之后,我就很少有这种兀自矫情的时刻了,但这个时候,周围安静一片,听首歌也不是,看书也有些不合时宜,起来吃早饭好像还没有饿,朋友圈里安安静静,刷十遍也刷不出一条信息来,我觉得朋友形容的这个“孤岛”再贴切不过了。

    前段时间去武汉出差,一个写作的朋友请我吃饭,他和我聊他新写的小说,新写的剧本,聊到后面就聊high了,临走的时候,他非常意犹未尽地说,和你聊天真的太开心了,武汉没有写东西的氛围,没有写作的年轻人,我常常找不到人说话,我要是再年轻点,肯定跟你一样去北京了,但是现在没办法,孤独惯了,就需要你们这些从北京上海来的朋友,让我有个缺口可以倾诉。

    高中时候的英语课上,有一篇专门写《荒岛余生》的文章,那时候还没看过汤姆汉克斯的那部同名电影,只听见老师说,人啊,天一黑,就容易孤独,但是天黑天亮交替的那个瞬间,其实最孤独。想象一个人在一座孤岛上,什么也没有,每天看到天黑天亮交替,便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又消耗了一天,而什么也做不了,那是真正的可怕。

    经常会有人问我,写作的人是不是都很孤独?让我分享一下日常的生活状态。让我仔细去归纳我的生活,其实真的是有些索然无趣的,除了偶尔要出门开会,见见朋友,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关在家里,一日三餐,看书写字,煲剧看片,种种花,养养草,到楼下不远的健身房健身,偶尔帮我妈妈做的私房菜打打广告,兴致来了,用录歌软件唱唱歌,基本已经是生活的全部了。

    但你说孤独吗?我觉得有一点,可悲吗,我却并不觉得。

    前段时间写一个故事,一个看起来总是热热闹闹的女人,好像总是被自己心爱的人爱着,过生日那天当着朋友的面收到价值连城的礼物,炫耀一番之后,曲终人散,人去楼空,剩下她一个人在房间里穿金戴银,结果最终给心爱的人打电话,质问对方怎么又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最后礼物都是自己买的,一个人窝在沙发上,北京高楼28层,望出去是人间遍地的热闹,但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个时候,隔壁房间一对情侣打情骂俏都凸显的格外洪亮,她就坐在沙发上,哭也不哭,笑也不笑,睡不着,也看不进去电视,就想着天亮快点来,这样又可以人模人样出去见人了。

    原本我以为只有夜晚才让人觉得孤独,结果发了一条询问帖子在微博上,大家分享的内容来看,真是无时无刻都可能会觉得孤独。

    一个朋友说,清晨五点起床的时候最孤独,要拾掇好了去上班,又害怕吵醒合租的室友,连洗脸刷牙都要用最小一股的流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疲惫不堪,可也都是自己选的生活,住得远,节约钱,就得早起搭早班地铁,才不至于挤不上去,路途大概要一个半小时,吃早饭的时间也没有,走在路上,小商小贩还没来得及摆摊,他就没入去往地铁的通道了。

    另一个朋友说,早上十点一刻的时候最孤独,下课铃刚响,所有人鱼贯而出,自己混在人流之中,好像其他人都知道去哪里,但自己却浑然不知,那一刻会觉得自己很迷茫,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最孤独,偏偏就是在每天的这个时候。

    还有个朋友说,冬天凌晨两点起床上厕所的时候最孤独,双脚冰冷坐在马桶上,外面只有风声,呼扇呼扇地吹,这个时候连手机都不敢看,镜子也不敢看,急急忙忙把灯打开,又急急忙忙把灯关掉,最怕稍微慢一点回到床上就睡不着了,其实孤独就是别人都睡了,你还醒着。

    张爱玲在《桂花蒸阿小悲秋》里写过这样一个段落:

    她把棉被铺在大菜台上,下面垫了报纸,熄了灯,与百顺将就睡下。厨房里紧小的团圆暖热里生出两只苍蝇来,在头上嗡嗡飞着。雨还是哗哗大下,忽地一个闪电,碧亮的电光里又出了一个蜘蛛,爬在白洋磁盆上。

    ……

    雨仿佛已经停了好一会。街下有人慢悠悠叫卖食物,四个字一句,不知道卖点什么,只听得出极长极长的忧伤。一群酒醉的男女唱着外国歌,一路滑跌,嘻嘻哈哈走过去了,沉沉的夜的重压下,他们的歌是一种顶撞,轻薄,薄弱的,一下子就没有了。小贩的歌,却唱彻了一条街,一世界的烦忧都在他担子上。

    张爱玲的这篇故事,讲述一个在洋人家做工的叫作丁阿小的保姆,因为男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这一幕写了深夜在雇主的厨房打地铺睡觉的场景,百顺是她的孩子,就和她一起在厨房菜台上垫着报纸睡。通篇读到最后,孤独得仿佛只听见窗外的雨声。但此刻的孤独让我深刻的是,只有这样的时刻,人最知道自己是谁。

    记得几年前,我还在上海的时候,总有北京的朋友唆使我到北京生活,告诉我写作的人都要到北京走一趟的,老呆在上海不行,说北京的朋友总是多些,大家可以时常聚聚。年轻的时候,谁不想多结交几个朋友,在社交圈子里得一席人脉,后来到了北京,发现果真是和上海不一样的热闹,大家喜欢聚在一起,聊天搞笑,嘻嘻哈哈,看起来一派热闹。

    但这样的热闹到底是表面的。有时候,你其实并不知道你真正的朋友是谁,真正能够说话的又是谁。

    去年的时候,丁丁张说要搬家,我说搬来附近住,时常可以聊天,后来丁丁张说,他没法住在东边,熟知的人太多,太杂,太嘈,就像人人都和你亲近,这种状态非常迷惑人。开始我以为他是为了表示自己已经不喜欢和年轻人一样喜欢热闹了,后来我才明白,他要的清净,是时刻保持清醒,孤独是让自己清醒最好的良药。

    孤独的人并不可耻,不管你在哪一刻觉得孤独,都不矫情。我觉得人是有必要在一些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人的,不管你是否有伴侣,是否有亲朋好友,是否总在热闹的场合中穿梭,你都应该提醒自己始终是独立自我的状态,这样,不管谁离开你,或者你离开谁,都不觉得可惜。

    最近读完陆俊文的新书《斯德哥尔摩情人》,觉得这个故事真的太适合孤独的人去看了,虽然看似一个悬疑包装的外壳,好像层层剥离,是为了看清真相,然而最后发现真相并不重要,他将孤独的时刻写得特别美,故事中的男女在上海大都市里好像都已安身立命,其实不过是漂浮在黄浦江上的一撮浮萍,但他故事里的人物又活得特别自在,这让我非常羡慕,因为他们是享受孤独的。

    当下的社会里,大家总是把孤独想得太冷清,太悲观,却不记得孤独二字本身的意义。

    一天的24个小时里,你觉得哪个时刻最孤独?我觉得这个问题或许是,一天24小时里,你觉得哪个时刻最清醒。

    当你意识到这才是问题关键的时候,你也就不会自怨自艾沉浸在孤独的悲伤情绪里了。

    从古自今,中国人喜欢看热闹,但凡市井街角有人争吵斗殴,围观之人多半喜闻乐见,这种“看戏不怕台高”的旁观心里,一直藏在许多人心中。

    现代人喜欢看撕逼,不是真的想直面那些丑恶的人性(要说丑恶心理,中国大多作品怎么都刻画不出日本作品中的人性阴暗),大部分的丑恶在戏剧作品中其实都是浮于表面的,这种浮于表面是说创作者始终会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去让观众理解人物的性格,理解他有苦衷,理解他所做的恶是情非得已,最终就变成立场问题,只有各自立场,没有真正的非黑即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之亦然。

    *《告白》算是日本暗黑人性电影的代表了

    那么,既然大家喜欢看的不是人性的险恶,为什么还那么热衷于撕逼的戏码?

    归根结底,还是大家的生活活得太忍了。

    说如懿不撕,不反抗,不对付,其实大多数人是在埋怨自己。

    在如今的这个社会中,我们时常陷入一种矛盾,不管是在职场,在家庭,抑或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我们太习惯于带着面具生活,而渐渐乏于倾吐真言。鸡汤最爱讲: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这种说话方式,其实也是拐弯抹角地忍,什么情商高,什么懂事理,说到根本,是不敢得罪,不愿得罪,害怕捅破最后那层纸,以至于满盘皆输。

    在这个风险甚大的社会,忍比撕逼要活得容易得多,要是哪天遇到一个直言不讳的人,你可能还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提点他,你不要这样,对你没好处,忍一忍就过去了。

    就是因为大家长期处于这样压制的环境下,才迫切地希望有人能够成为自己的代言人,能够为自己发声,能够在众人皆醉的时候,他独醒,帮你骂人,帮你报复,帮你和世俗的规则对抗,所以,现代人为什么喜欢看撕逼,不是看人心丑恶,是看在这样丑恶的情况下,还有人敢出来顶撞,一个字,爽!

    为什么看《延禧攻略》的时候,大部分人趋之若鹜地喜欢,而到了《如懿传》大家就开始疲惫难忍了,还是因为那个发言人消失了,你要的是有人为你冲破世俗去和世界的人为敌,因为现代社会这样的人太少了。

    前两天受一位小姑娘的邀请,请我喝茶,期间说到王爷,问我怎么就写出了这么个故事,太好了,里面的王爷就是她想活成的样子,我说,是哦,因为连我都希望活成她那样,大多数人可以活得“君子坦荡荡”,但“威武不能屈”几个字,如今还有几个人能做到?

    要怪只能怪生活太尖锐,那些曾经一向标新立异桀骜不驯的年轻人都磨“钝”了。

    房东突然要涨房租,思来想去协商无果,要是不太离谱,你不撕,忍了,不是你没有那笔搬家费,而是你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与其撕破脸,还不如好好在自己布置好的小窝继续住着;

    买的东西有问题,若非昂贵,你也不找售后了,你不撕,忍了,宁愿扔掉,不是你舍不得那点寄来寄去的邮费,而是你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等着和他们瞎起劲,还不如下单买个新的;

    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违规(插队、抽烟、带着小孩随地尿尿),换作曾经那个正义凛然的你,一定要去制止一下,但是渐渐地,你也就看看,翻个白眼,你不撕,忍了,想着总有人去骂他们,不是你得罪不起,而是你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一堆工作等着你做呢,哪儿有那个闲工夫。

    说到底,时间对于奋斗的年轻人来说太重要了,不想浪费时间,久而久之,就是“算了,随他去吧”,看起来佛系,其实是压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