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这个公主不简单之历劫 > 第387章 幕后黑手
    这个剧让我们哭,绝对不是简单的忆苦思甜,也绝对不是直白地告诉我们幸福来之不易,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从剧中看到了那时候的中国,仿佛是现在每一个在泥泞中摸爬滚打的我们,当我们看到那些不公平,看到那些被排挤,看到那些万丈高楼平地起,看到那些从一无所有变得越来越好的平凡人,我们看到了,即使在不同时代,无论物质匮乏与否,我们所遭遇的挫折和幸福其实是一致的。

    你看《大江大河》为什么哭呢?

    大概就是你跋山涉水疲惫不堪地走了一路,所有人看着你是流浪汉都关上了房门,突然此刻遇到了像闰土一样的少年,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苹果,用衣服使劲擦干净,递给你,水灵灵大眼睛望着你说:“渴了吧,给你吃。”那可能是他下田干活一整天的干粮,但他愿意送给你,让你有继续赶路的力气。

    你明明已经那么不相信真实和美好了,可偏偏它却又出现在了你的眼前。

    这种极难见到的简单和淳朴,只能用热泪盈眶来报答了。

    一愿一如往常。

    二愿身体健康。

    这是我的中秋节愿望。

    我常觉得到了某个年龄之后——当然这年龄因人而异,生活是飞驰着向前的。以前盼着每天的夜晚,盼着时间的流逝,嘴上用词都是“终于”:终于放假了,终于下班了,终于可以离开家了,终于毕业了,夏天终于过去了。后来每天日夜旋转不休,所有的感受都变成突然:突然离家好久了,突然有假期了,中秋节怎么这么快就到了。打开门一看,窗外一片灰色,就连夏天都突然过去了。

    和老朋友聊天,话题都变了。

    二十岁时意气风发,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觉得前程似锦,未来可期。所以轰轰烈烈,满脑热血,小事也热情,风风火火。所以聊天的话题天南地北,什么都聊,什么都起劲地聊,笑得疯哭得也疯。那时候我们的脑袋里,是全世界的雨,是全世界的风,是关于未来的憧憬,是关于爱情的想象。做的每件事情,只要是朋友们一起做的,都觉得值得被写进书里,浓墨重彩。

    生活所谓的重压离我们隔着一万光年的距离,友情好似能延伸到看不见尽头的另一端,像是在海边那望不到头的地平线,爱情通用的字眼是“永远”,而生老病死则遥远的像是银河的另一端,没有实感。

    那时,一如往常几乎是我们从来不会用的成语,一成不变的生活我们视之为死亡。

    2

    哪知道不过几年光景,生活变成了另一个模样。

    人人都不再轰轰烈烈,害怕熬夜害怕动心害怕夜晚失眠,沉浸在黑夜的矫情情绪转眼消失无踪,伤心也不再吹风,就怕感冒。一年不再疯几次,怕伤筋动骨,日常的生活都没力气。

    从一个经常跟朋友打电话的人,变成了一个害怕接电话的人。最怕半夜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就害怕他们出了什么事,因为心里知道,一旦家人出了什么事,世界就会就此崩塌。

    为什么突然害怕呢?

    仔细想来,压根算不上突然害怕,是因为时间把我们带到了如此的境地。

    去年的同学聚会,毕业十年的同学聚会,原以为可以聚齐很多人,可最终来了一半都不到。聊起天来,大致才知道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多少都不同了,有结婚的,去往外地的,还有几位联系不到的,大家都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

    吃饭吃到一半,有人就得先回家,说是自己的身体不好,一整个月都没有睡好觉。他的脸色不太好,脸上又带着歉意的微笑,我们都看着难受,知道他一定是下定决心才来的,想重温过往时光,可身体不允许,只是坐了一会就得回家。

    我脑海里的他,是高高大大的那个人,是身体最好的那个人,是篮球比赛的第一名。可如今他瘦的让我不敢多看一眼,怕再看一眼就感受到时间到底带走了什么。

    跟南京的好朋友聊天,大致提了这件事,提到自己的感受。

    他说:“这种事情习惯就好了。”

    “习惯?”我问道。

    “每个人的身体多多少少都不好了,”他说,“我这阵子害怕体检。”

    我突然想到我好像也是,身体机能不如以前,只要稍微没睡好就头疼。

    “以前害怕一成不变,现在害怕改变啊。老卢。”他挂电话前说了最后这一句。

    难以置信的,我发现我内心也是这样的想法。

    3

    印象里的奶奶身体健康比我高大,可其实心里明白这些年她的身体不好,害怕冬天。

    我记得小时候奶奶有一天染了黑色头发,那时的我自然不明白奶奶的心情,只觉得新奇,围着奶奶转了好几圈,假装大人说“奶奶我觉得这黑色的头发不适合你”。我居然还能记得奶奶的表情,眼神闪烁,接着笑着跟我说:“那奶奶不去染发了。”

    回忆起这件事,就像在心里扎了根针。

    但愿人长久。

    当时间带着我们往前,便遇到了生老病死那堵墙。它不在银河的另一端,而是就在眼前。老去,这是我最害怕的字眼,如今是我奶奶自嘲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当奶奶说自己老的时候,我都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是内疚地觉得没能在平时多陪陪她。

    父亲近年来,身体也不好。朋友中的几个,也常常为了身体烦恼。记忆里的歌手,隐退了不记得多少年。而陪伴过我童年的那些偶像,一个接一个地离开。

    我自己都不知道我难过的是那些人的离开,还是我回望过去再也找不到童年的坐标。

    我想这两者都有吧。

    成年许久的我,多多少少理解了社会准则。

    理解了分道扬镳到底是多常见的玩意儿,理解了遇不到同类是多正常的一件事儿。自然也理解了朋友嘴中的“对于明天的期待就是不要出什么事就好了”,因为早已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那些变故。而成年社会中的那些变故,通常都是毫无征兆又让人无力无奈。

    我知道这些。

    前阵子在内蒙古,有一个读者问我,为什么朋友会悄无声息地离开。

    我想告诉她很多,关于观念的不同,关于各自生活的忙碌,可到头来什么也说不出口,只好说随着时间,我们会对分别习以为常。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自己对于分别习以为常的呢?不再那么痛苦,也不再那么难过了,就像是接受了这世界公转自转,日落又升起一样。

    但即便是接受了,也不愿意这些事一再发生在我们的生命里。

    中秋到了。

    知道你或许还在工作,知道你或许没时间回家,知道你或许还要忙碌。

    那便祝你,和你的朋友一如往常,醒来还能微笑,父母身体健康。想要的阳光明天还会升起,喜欢的歌声就在自己手机里,手头的工作顺利过关,再没有那突如其来的波折。

    望你今天愉快。

    望你的明天一如往常,就如今天一样愉快。

    祝你早安午安晚安,中秋快乐。

    这个问题中,大家很容易被迷惑的就是“喜欢”两个字,却极容易忽略“高薪*两个字,王爷一下子就说到了实质。

    如果一份工作愿意支付高薪给你,那么说明你在你不喜欢的这份工作上,能力是得到肯定的,比起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估“到底我适不适合这个”,对方比你先确定了答案。那么,选不选,对我来说,真的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大四那年,出过四本书的我也这样对自己说,写书真的太穷了,到底还是要先养活自己才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已经比上一代轻松多了,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基本是这样的状态,所以比起养家,能养活自己就很厉害了。所以我也放弃了我认为的梦想,做了一份我自己觉得不擅长,但是工资非常高的工作,但是后来我还是放弃了,去开学校,重新写作,也没有达到王爷说的那种状态,相信自己可以短时间内敛财,爆发,或者突然变成厉害的人,当时我想我应该是有点李安的心态了,想做自己的事,非常想,但是没钱,所以借钱开学校,养活学校也养活自己,才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没有李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可以养他的女友,但好歹我没有浑浑噩噩过六年才慢慢走出那种状态。

    所以在“喜欢却低薪”和“不喜欢却高薪”的选项中,我也一定是先选“不喜欢却高薪”这个选项的,我是凡人,我很清楚,可现在回头去想,后来能够毅然放弃重新选择,是因为这份高薪的工作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力量。

    事实上,能够给你支付高薪的工作环境,一定是非常不一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因为这份高薪有超级大的压力,也同样会遇到优秀的人,就像群落法则,赚钱多的人总是会凑到一起,所以高薪工作会给你带来的,不仅是收入,还有眼界,人脉,甚至成功的信念。所以当你决定要放弃高薪的时候,一定是你在这里强大到你敢重新作出选择的时刻。

    可我想说的是,人生真有这样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好了,大部分人其实是根本没得选,不管是我说的侯孝贤导演,还是演员梁朝伟或尊龙,他们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喜欢低薪,不喜欢高薪,而是做了好多事,不赚钱,但赚经验,再依靠这样的经验走入下一步,其实这才是大部分人的人生。

    我们当然可以理想化地告诉你,去做喜欢的事情吧。但那一定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喜欢的事情路往往难走,挫败也是时常出现的,但是我们会告诉你,考虑清楚了,就做决定吧,再差也不过是放弃做出的选择,因为,低薪和高薪到底还是有钱支付给你的,饿不死,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纽约大学念书期间,李安认清自己喜欢拍片子这件事,但拍片子需要钱,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他最终还是克服了,拍了五部片子,毕业时拍《分界线》花了一百多万台币,这笔钱全部来自于他自己打工、父母资助,以及女友惠嘉的赞助。

    因为《分界线》在纽约大学毕业影展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于是李安便留在了纽约郊区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蜗居生活,没有工作,每天负责煮饭、接送孩子、料理家事,闲下来就翻翻报纸、练习英文,为的就是有剧本可做,有片子可拍,那时候不要说低薪,基本就是无薪。但是拍电影就是他最喜欢的事情啊,又有什么办法呢?

    事后很多年,虽然李安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是还是有人时不时把他蜗居在家靠老婆养活的故事拿出来说,很无聊,但是值得被说,想想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人愿意资助自己,愿意养着自己,这样的幸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到的。

    回头又想到好几个人,侯孝贤导演毕业之后,最早是电子计算机的推销员,是那种名片被扔在地上他还要捡起来给别人赔笑的推销员,后来才慢慢做到场记,再到副导演,最后做到导演,也是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梁朝伟在陪周星驰去无线台考演员之前,从报童、会计到勤杂工,乱七八糟的工种做了五年。尊龙就更传奇些,从小就是孤儿,18岁自己凑够钱独自前往洛杉矶,从学习英语开始,半工半读,为了付学费,端盘子,兼职厨师和店员,到最后考进美国戏剧艺术学院。

    把他们和李安放在一起比较,就特别能看出来,那些一来就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一条路走到底的基本是少数人,而大多数人还是一边摸索一边维持生计,在某个机缘巧合才知道自己是适合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