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三国末世大志霸 > 第102章 三国伐魏
    却说魏国由此变故,西蜀率先动作。

    蜀国大将军姜维为继承诸葛武侯遗志,随即决定兴兵北伐中原。既已决定起兵,随即上书奏报蜀主刘禅。刘禅见书,随即下旨集合蜀中各郡之兵前往汉中由大将军姜维率领克日北伐。

    圣谕不数日便至汉中,姜维闻听奏表批准不禁心中大喜。随即聚将商议,席间蜀国元老上将军廖化出班。但见姜维之面,随即拱手奏秉。

    “大将军继承武侯遗志,北伐中原正和天意民心。然而魏朝国中动荡,光我一路之兵恐难成事。吴蜀即为联盟,今更有北方梁洪武坐拥河北。想我三国既盟誓言并立抗魏,大将军今番出征何不就此发书二处同我大军一并三路齐出呢?似此,曹魏国中分兵而据。我西蜀攻伐岐山径取长安,岂不更是事半功倍吗?”

    闻听廖化之言,姜维随即含笑点头。

    “老将军所言是也,我当修书二处约请两国与我西蜀并力伐魏。”

    遂于临行之前写下两封书信,分别寄往江东孙权与河北梁洪武处约请同盟二国出兵东、北两方并立支援。放下孙权处如何暂且不提,单表洪武收到书信随即在冀州邺都宫殿之中集聚诸将商议。

    闻听魏国变动,伯崖随即就此出班。

    “三年光景,厉兵秣马足矣。更兼天时已至,主公南征又有何妨?”

    洪武点头称善,其余部将文武都对伯崖之言深表赞同。

    洪武大喜,随即就此决议。不禁缓缓松了口气,开口再问诸将。

    “孤与吴蜀誓成联盟,今若要发兵不知先取何处?”

    钟离胤出班,不禁拱手谏洪武。

    “河北之地,沃野千里。今大王决议兴兵,可令诸郡集结军马钱粮辎重汇于冀州。邺都身为首府,又是河北边防重郡。从此出兵,大王再行检阅之礼军心必然大振。此事半功倍之举,大王不可错过。”

    钟离一语出口,虽然没有从正面回答洪武的问题但也已经从侧面说明了一切。想得若从邺都出兵,最近南下之路就是路径白马之后渡过黄河直接深入魏国境地。白马为旧时古战场,曾经曹操、袁绍展开官渡之战便是在此拉开的序幕。昔袁绍上将颜良埋骨于此,而如今的白马无疑也是洪武据守的河北门户。白马港口若失,魏国全师便可一路畅行无阻直取邺都而来。

    洪武即为邺王,深知统军自也通晓地理。

    更兼钟离胤话已说明,大军即从冀州邺都而出必然径取白马进军。然而从此处出兵攻魏,渡过黄河之余所取之处也有选择。一路奔西南攻击官渡之后直捣司隶夺陈留,另一路便是出东南进袭顿丘结取兖州占领濮阳作为根基之地。

    两条道路相比之下自以官渡稍近,然而官渡位居司隶故此重兵把守。顿丘虽然稍远,毕竟身处兖州防御稍弱。两条道路各有所长亦又各怀劣势,洪武微蹙眉头一番分析仍旧不能决断。

    但见钟离胤淡然含笑,不禁随口询问。

    “既然伐魏兵出邺都,自然以白马为根基渡黄河攻击曹魏。然而一路往司隶,另一路往兖州。公若为主将,不知却当往何处去?”

    闻听洪武所问,钟离胤随即顺口应答。

    “往去司隶虽近,然而魏国为抗西蜀必然雄踞重兵。闻听我取司隶,更兼蜀道岐山行军困难彼必然弃蜀而多防御我。此对我不利,更兼形势不容如此。届时或胜或败,都不利我军也。”

    “或胜或败都不利我军?!?”闻听钟离胤之言,洪武随即微蹙起了眉头来。但见钟离态度坦然,洪武不禁疑惑询问:“我军若败,军心不稳不利的确。若是胜利自当以此为根基随即进取司隶诸郡,此对我有何不利?”

    闻听洪武所问,钟离胤不禁淡然含笑。

    “我军若败,不利自不必说。若胜则魏国都城临近,为保国度彼军必然倾军于我。届时便是我等再奋勇抗敌,破敌亦需时日。如此下来,西蜀便有机可趁。姜维身受诸葛亮亲传,必然深通兵法。如今能阻隔蜀军之路的,不过岐山九寨而已。岐山若为蜀国所得,姜维便可率军兵临渭水直取长安。长安若得,洛阳只在咫尺之间。以此克日而下,我军便是击破魏军司隶诸郡亦非我军所能掌握。与其便宜了他们,倒不如舍近求远佯攻司隶暗取兖州。彼军提防我等突袭官渡,必然在兖州疏于防守。我军若能以攻伐河北之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下顿丘,则就此可在兖州立足。之后再破濮阳以此为根基届时深入魏境进取其余诸城,岂不比进攻司隶速亡曹魏最终却一无所得来得实际、舒服吗?”

    闻听钟离胤所言,洪武不禁朗声大笑。但见钟离胤泰然之状,洪武不禁轻轻赞许点头。

    “卿既有深谋,即可率军为孤决此一战否?”

    洪武一语出口,钟离胤随即欠身拱手。

    “蒙大王不弃,臣愿效犬马之劳。”

    洪武大喜,随即又加封钟离胤为征南大将军。当即调集冀、青、幽、并诸郡之兵总计十五万人由钟离胤统领,克日进军攻伐曹魏。

    三国既皆用兵,早有探马报知曹爽。曹爽在朝,但闻三国合兵犯阙不禁大为惊讶。席间一人出班,不禁轻摇羽扇上谏曹爽。

    “三国之兵,分兵拒之则可。唯三路统帅者需当谨慎,今某举荐三人可抵御三国之兵。届时只需依计而行,则三国不能夺我领土分毫也。”

    曹爽但听此言,随即目光直指说话之人。但见那人年纪不过四十上下,一身锦袍打扮手持羽扇,非是旁人正是自己门客名唤桓范。人称智囊,只因自己受魏主托孤之中成为大将军故此也将此人提拨上来。如今桓范仍旧身居自己府中,官拜大司农。

    既见桓范出言,曹爽甚是大喜。急忙亲自下座,拱手见桓范施礼。

    “如今三国重兵压境,智囊何以教我?”

    桓范闻言捻髯而笑,但见曹爽恭敬急忙伸双手相扶。

    “明帝驾崩之前,曾经托孤大将军。其中令大将军不可步他后尘,当以结交天下群雄以抗诸国之兵。如今司马仲达虽死,然而门客众人尚且存在。今国中元老不堪为帅,主公何不重用司马府中门客以据三国之兵。似如此,众才俊为公所用。凡我国中奇士闻听主公善用人才,岂不也就此来投?”

    桓范一语既出,曹爽赞许点头。

    “不知如今围困,司马府中门客何人能够领兵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