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农家女子常戚戚 > 43.李大山出事(一)
    小夫妻俩吃过午食就回去了。

    原也不用这么急,南平这头好些姑娘三朝回门都是要住上个三两天的。不过刘家那头之前说了,等小儿子成亲,家里头就要分家。

    玉兰嫁的是小儿子,农村里的规矩,老两口一般是跟着大儿子,自然这屋子也要归了大儿子。

    刘三河和他二哥得在村长那里批了宅基地,重新起屋子。

    小两口是新婚,一些东西也没归置好。苏茂林和赵氏的意思呢,是他们先帮着小夫妻俩把房子给起好,现在是农闲的时候,村里头空的人也多,起房子也快。而且一些东西可以先放着,等新屋子起好再搬进去归置,省得二腾手,再收再放,麻烦人。

    刘三河觉得岳父岳母说得有道理,打算回去和爹娘商量商量先把屋子起了,不然等分家的时候刚好九十月份,村里头就没有闲人了,这银子可要多上不少。

    吃过饭,刘三河套好了牛车,带着岳父岳母送的回礼,就回了外山村。

    苏家的日子又回到了正轨,农闲的时候地里头活少,玉兰那头暂时还没来信,苏茂田和苏茂林两兄弟在一个庄子上找了个修补院墙的活儿,大约能做半个月。

    苏茂山没跟着去,他闺女最近有些不太对,他不敢走远,家里头重活得有人干,媳妇和两个嫂子还要做皂,他也要帮着点。

    玉珠把和李大山交货、算钱的事推开了,前些日子把做皂的事交给奶奶沈氏来管了。这做皂啊,以后就算是苏家的手艺了,得了的钱也归公中,家里头的小子读书、成亲,家里头姑娘的嫁妆都要从里头出。

    沈氏是个有成算的,也不是那种捏着钱死抠门的老太太,而且对三个儿子都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由她管着这门生意,三家都是同意的。

    大房二房还颇有些不好意思,毕竟这挣钱的法子是玉珠想出来的,照理应该是三房的东西。还是张氏抹着眼泪说着大房二房以前对他们三房的照顾和忍让,才让两房人勉强接受。

    前段日子李大山拿来的两次货款也交给了沈氏一起管着。不过沈氏不识字,家里头的大房的两个小子还在镇上学手艺,一时半会儿叫回来也不好,毕竟这门生意还没成气候,明书更不用说了,是个读书的苗子,家里头哪舍得把他叫回来让他从了商呢。

    最后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让玉琴来做账,一来她认识字,二来就是她性子太直,做账是个细活儿,也好磨磨她的性子,让她心里头有些算计,不要以后成了傻大姐。

    沈氏和老头子商量了一下,家里头正经的田地是不好动的,可开荒的几亩地倒是可以用起来,种上大豆,这东西肥田,还能榨油,榨出来的油用来做皂正好,还有一些玉珠说的金银花、茉莉之类的,就是家里头分的林地也不要浪费,秦家小子包了两座山种山茶,她们去买上几棵树苗种上,以后也能用上。

    沈氏是个明白人,秦家小子这么大手笔是为了玉珠,不过他们也是有手有脚的,哪能靠还没结成的姻亲这么帮衬,就是以后玉珠嫁过去了,那也是他们小俩口的事,哪能一大家子上赶着蹭。

    就是从玉珠手里接过这个摊子,她都觉得老脸绷不住,要不是三儿子三儿媳私下和她说了几回,她是说什么都不会插手的。

    不过三孙女的确是个不会来事的人,就是有手艺,以她的懒性子也就是小打小闹,不会想的远了去,这不把手里头所有的东西都托给了秦家小子,自己做了甩手掌柜。现在更是连家里头的那点小摊子都不愿意管。

    罢了,也合该她是个清闲的富贵命,她这把老骨头还能动,总要将摊子支起来,家里头情况好了,到时候这丫头嫁去秦家也好多贴给她些嫁妆。

    夫家就是再对她好,女子嫁妆多一些总是底气更足一点。

    沈氏把做皂的事接过了手,第一桩事就是给家里头的人分工。

    苏茂山和苏老汉负责做新的模子和蒸花露,大儿媳黄氏负责制头批皂,玉珠负责监工和指导。二儿媳赵氏和三儿媳张氏负责刨皂丝和研磨。

    至于玉琴,除了管账,还要负责收原材料和管存货。玉珠指导好了也要帮衬着点。

    一家人在沈氏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干活,这可比玉珠之前由着性子来干要快多了,沈氏还捎信给两个在镇上的孙子,明德和明善,让他们耳朵尖些,多打听点镇里头的消息。

    沈氏的叮嘱还真派上用场了。

    二孙子明善是跟了药铺的账房先生学管账的,那日,他被师傅派到刘大老爷家收帐。像他们镇上的小药铺,刘家虽然和他们有往来,可数目却不是很大,至少刘老爷家管账的太太是不放在心上的,只让他等在了二门外,让管家去禀报,给他拿银子。

    苏明善候在二门外,刚好有几个婆子丫头拿着东西路过。

    他听到她们提起什么货郎卖的胰子的时候便留了个心眼。

    拿了银子,跟着小厮出去,待走出外门,将十五文钱塞到了那小厮手里,低着声音问道:“这位小哥,刚在府上听到几个妈妈在说什么便宜的胰子,小哥可知道?我家里头也有妹妹,姑娘家爱俏,可我手头钱不过,铺子里头的买不起,小哥能不能指点指点?”

    那小厮看着明善一脸的讨好,心里很是受用,将十五文钱放进了袖口,想着这小子也是个识趣的,说个消息应该也不坏事,就将明善拉到了一旁,跟他说道:

    “看你也是个有心的,我也不妨告诉你,我家主子最近就要做这玩意儿,你下次来收银子的时候我给你捎一块,不过你可不能告诉了别人,要是被人知道了,我们两个都落不着好。”

    明善听了心里一咯噔,他可没听过刘老爷还有脂粉铺子,镇上的人都知道刘家是做布的。

    “小哥,这刘老爷也做胰子?”

    小厮不屑地瞥了他一眼,开口道:“我们家老爷有的是钱,不过是收个方子的事,不要说是胰子,就是兰香坊……”

    小厮突然住了嘴,看着明善,一脸不耐烦地催促。

    “你打听这些做什么,还不赶紧走。”

    明善见他失了耐心,也怕弄巧成拙,胰子不是个新鲜物,可能是他想岔了。

    回到铺子了,还是有些不放心,和大哥明德说了那小厮的说辞,明德也觉得有些不对,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寄回了家里。

    沈氏收到信,把玉珠叫了过来,让她看看。

    玉珠看了倒是没觉得有什么,毕竟之前秦恒跟她说过,会做胰子的,在大勤多了去了,可能刘家是从哪里买来的方子吧。

    玉琴却有些不放心,想着还是觉得要去小花家看看。

    第二日一早,玉琴就去了小花家。

    她刚进院子,就闻到了一股浓重的药味儿,小花正坐在小板凳上,拿着蒲扇扇火,她面前是一个炉子,药味儿就是从那里头传出来的。

    “小花,家里头谁病了吗?”

    小花听到声音,抬起头一看,原来是玉琴。

    “没……没谁啊,是哥哥想着给爷和奶熬点补药。”

    玉琴看着小花躲闪的眼神,觉得她没说真话。

    要是补药的话,小花的眼皮怎么会是肿的,脸色也不好,蜡黄干枯,一看就是精神不好。

    “小花,你怎么和我这么见外,家里头出了什么事吗?你倒是说说啊,有什么困难多个人也好商量啊。”

    小花更不敢看玉琴,吱吱呜呜地回道:“玉琴姐,真没什么事,你别问了好不好?”

    玉琴不死心,刚想再问,几个穿着褐衣,小厮模样的人闯了进来。

    小花看到他们,手忍不住地哆嗦,身子也直发抖。

    玉琴将她互到身后,开口问道:“你们是谁?来小花家做什么?”

    带头的是一个长着三角眼的男人,年龄约莫二十来岁,看了一眼玉琴,显然没把个黄毛丫头看在眼里。

    他冲着里屋门,大声说道:“李大山,你可是想好了,我们家老爷是个善人,你只要把方子说出来,还能白得一百两纹银。”

    他话音刚落,屋子里头传来“咚”地一声,好像什么重物落地。

    玉琴身后的小花也顾不上害怕,放下蒲扇,就小跑进屋。

    玉琴也跟着进去,一眼就看到了李大山躺在地上的狼狈模样,他的双腿似乎受了伤,看着像是使不上劲,两只手使劲撑着地想要起来,手上的青筋暴起,似乎拼尽了全力。

    小花扶着他,想要帮他起来,可是年纪小,身子也不健壮,眼泪早就流了满脸。

    玉琴看不过去,也顾不上男女大防,走过去帮着小花一起,终于把李大山扶回了床上。

    “哥,你起来干什么?”小花的声音有些凄厉,都带了破音。

    李大山看着妹妹的样子,心疼得不行,心里更是懊恼

    都怪他,贪心不足,还以为找到了路子,却不想是惹上了饿狼。

    他自己遭了一顿打不说,还让家里头的人担心受怕。

    李大山想到恨处,一拳捶到了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