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生之幽后 > 第七十八章山雨欲来
    ( )    趁着夜深人静,冯润只带了荻月一人去送别冯漪。素黎绰在掖庭中的确有几分本事,通过后门运祭祀道具的机会偷偷将冯漪藏在箱子中,鱼目混珠,暗度陈仓。

    只是那素黎绰看着她的眼神并不友善,充满了试探与怀疑。这让冯润非常不舒服。

    冯漪在跳进箱子之前,噙着泪,将头靠在冯润的肩膀上,轻语:“姐姐,我一定会回来的,君子一诺,九死不悔。”

    从未分开过的姐妹竟有一种想抱头痛哭的冲动,此刻冯润心里仍怀疑她帮助冯漪出宫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两位贵人,时辰不早了。”

    荻月不冷不淡的声音在她们耳畔响起,冯漪挣开冯润的怀抱,第一次细细打量眼前这个冷漠少女。这位宫女特意送给了她一只雪枭和一支短笛。

    “这只鸟叫小马,是我养的信使。只要你吹响短笛,它就会出现。这一路它将随身跟着你。等你到了洛阳,一定要送信回来。”

    “谢谢你。能让姐姐带着你,说明姐姐一定很信任你。以后的这段日子,拜托你了,要好好照顾姐姐。”

    冯漪伸出手揽过荻月,荻月顿时手脚一僵。她十分不喜欢这种过分亲密的举动,但是碍于主仆身份,只得站着不动。靠着荻月的冯漪目光仍停留在冯润的身上。

    她深知今夜之举势必会将冯润至于万劫不复的险境,只是此事不得不行。

    马车渐远,直到融化在一片漆黑中。

    “贵人,是时候回去了。”

    荻月走上前,从袖中掏出一块冷硬的牌子塞进她手中。冯润低头一看,发现居然是自己送给冯漪的不死诏。

    “怎么会在你手上?”

    “就在刚才,冯贵人偷偷给奴婢的。她心中也清楚吧,若是她直接给贵人,贵人绝对不会收的。贵人,如今您比她更需要它,现在她出宫了一身轻快,而贵人您还留在掖庭。”

    手指默默收紧,她能感受到冯漪的温度。

    荻月点亮放在一旁的灯笼,扶起冯润的手。

    “前路黑暗,就让奴婢陪您走这一段。”

    冯润随即微笑着握紧她手。春寒料峭,夜风尤甚,孤身走夜路,不免有些微冷,幸好她不是一个人。

    最难熬的就是冯漪离宫的第一日。冯润一早就收拾好衣物,赶到永昌宫。虽然素黎绰并不信任她,但她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她也不敢怠慢。

    “李太医,冯润前段日子与繁畦宫的高贵人产生了口角,这几日她相想避避风头,以免惹祸上身,您就对外宣称永昌宫的冯贵人生了恶疾,不宜见风,必须深居简出。每日就按药方抓药,一切都按真的来,明白吗?”

    李延寿不愧是素黎绰的心腹,果然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让冯润省了不少心。

    她也以照顾冯漪为由,和衣而卧,同塌而眠,暂时在永昌宫住下。

    一转眼三日过去,幸好都平安无事。午夜梦回,睡在冯漪的床上,她却久久难以入睡,还有七天。七天可以发生太多事,她并非是坚不可破的铜墙,掖庭也不是密不透风的铁壁。万一走漏了风声,陪葬的不仅仅是她自己,还有永昌宫、灵泉殿的所有宫女宦官。

    第一次,她盼望着拓跋宏能够多在外停留一会儿。

    淫雨霏霏,湿遍枕上的昨夜梦。拓跋宏从梦中惊醒,却再也合不上眼。下了床,在月光下用指尖描摹每一件器皿,和十几年前一样,宁先宫一点都没变。

    白日突然下了一场急雨,圣驾被挡住去路,只得在鹿苑东侧的宁先宫歇歇脚。

    细雨中,他抬起头,当宁先宫的牌匾映入眼帘,他从那些铁画银钩中看见了父皇的眼睛。

    在他五岁那年,父皇就宣布退位,开始吃斋念佛,幽居宁先宫。父皇要让位的对象,并不是太子拓跋宏,而是皇叔京兆王拓跋子推。满朝文武为了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可是对于年幼的拓跋宏来说,当不当皇帝并不重要。那段时日,他常常来看父皇,听父亲为他讲述佛理。

    那时他还年幼,对这些深奥玄妙的佛经禅语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父皇那时虽然才十八岁,却已早生华发。他将拓跋宏搂在怀中,道:“宏儿,你要记住,六度万行,忍为第一。”

    他那时,不懂其中深意,只看出了父皇眼中的哀愁愤懑。他听僧门沙弥说修佛之人眼神最为剔透纯净,为何他却在父皇眼中看见那么多累累伤痕?

    从宁先宫返程后,他莫名地大哭,谁劝也止不住。那时的太皇太后还是冯太后,她把他叫道膝下柔声问他为何哭泣。

    他抽泣着告诉皇祖母他深深为父皇的处境而感伤。

    冯太后的眼中闪过他看不懂的波涛暗涌,现在的他明白那是杀心。

    还记得那天黑云压城,飘着鹅毛大雪。冯太后怒不可遏,当即要废了他太子之位。她命人将他脱得只剩一件单衣,丢在暴室中,不许宫人送饭给他。宫人纷纷劝他给冯太后磕头赔礼,可是那时的他根本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拒不认错。就这样苦熬了三日,他已经危在旦夕,奄奄一息。

    在绝望之际,门从外面打开。暖光中,父皇把他抱在怀中。父皇跟他脸贴脸,他也不知道是谁的泪水在纵横。父皇呢喃道:“傻孩子,六度万行,忍为第一。你如此鲁莽行事,为父怎么放心的下。”

    后来他才听闻,原来是父皇以放弃禅位给拓跋子推为条件,才救了他一条命。父亲当初不禅位给他是为了保护他,后来禅位给他依然是为了保护他。

    那三天三夜,仿佛让他一夜长大成人。他了然以他的实力是万万无法与冯太后抗衡的,从此他深居简出,潜心读书。

    他相信总有一天,他可以变强,父皇和他都可以不必惧怕冯太后,可以随心而活。

    他在不经意间居然犯了最大的错,错误地认为冯太后对他们父子间存有一丝怜悯之心。只过了三年,已经退位成为太上皇的父皇还是被她毒杀在宁先宫。

    父皇还没来得及等他长大,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世。自他出生起,生母李皇后便因循旧制被冯太后赐死。他从小在太皇太后身边长大,与父皇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早熟的他明白谁才是真心怜惜爱护他之人。

    父皇与他有一样的经历,母后被赐死,被冯太后当做儿子养在身边,他吃过的辛酸苦楚父亲也都尝遍。他对父亲,父亲对他,本能的惺惺相惜。

    父皇、母后、祖父一家……冯淑仪到底欠了他多少血债,他每晚都会回想一遍。

    祖父甚至在父皇死后被抄家灭族,诸子同戮,尽收家财。父皇留给他的顾命大臣也被悉数铲除。这笔血债如何能算得清?太皇太后就要他无依无靠,让他心甘情愿地匍匐在她的脚下。

    十几年他的凄风苦雨他都咬牙熬过,每天他都子承父志,遵循六度万行,忍为第一,做一个至仁至孝的好孙子,好皇帝。

    可是他继承的不仅是父皇的万担社稷,还有父皇至死仍未完成的遗愿——铲除临朝称制的冯淑仪。

    父皇当年就差一步了,却功败垂成,一朝白骨。他会继续走下去。拓跋宏推开门窗,寒风扑面,他都可以咬牙坚持。